蒙古帝国——元朝(10)_69422596的空间_百度空间

天 文 学

1267年(至元四年),元朝政府用人札马鲁丁修订历法。札马鲁丁根据回回历法制定出“万年历”,但不够准确。至元十二年灭宋之后,又命郭守敬、王恂和许衡等人重新修订一份新历。

(1231年~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人,是一位在天文、水利、数学等多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主张通过测验来编制新历,请求政府设监候官(专职测验人员)十四员,分往全国二十七个测验所,进行实测。经过这一番仔细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1280年(至元十七年)完成了历法的改造,命名新历为《授时历》。

郭守敬制定的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实际相比只差26秒,同现在世界上公用的阳历(格里哥莱历)一岁周期相同。格里哥莱历系1582年制定,而郭守敬的《授时历》比它早300年。《授时历》施行了364年,是中国古代推算最xx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郭守敬为了测验天象,创造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景符等十多件天文仪器。其中简仪所达到的精密度,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地 理 学

元朝统一中国后,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这种形势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280年(至元十七年),忽必烈派遣懂得许多方言的女真人都实去勘察黄河河源。都实曾经三次到达吐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旅行家之一。

都实西行踏勘的路线是,由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州启行,向南经过甘南藏族自治州,再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历时四个多月,终于发现了黄河源头“火敦脑儿”即星宿海。1315年(延祐二年)翰林学土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了一部《河源志》。这篇纪录是中国现存有关河源勘察的最早报告,并纠正了所述黄河源为伏流重源的非科学说法。

朱思本的《舆地图》,也是元代地理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字本初,江西人。他曾利用奉诏代祀名山河海的机会,旅行各地。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利用当时保存的图籍,依据本人的实际调查研究,前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编绘成一幅《舆地图》。虽然他的地图仍用计里开方的绘法,但xx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地图。图中还反映了当时河源探测的{zx1}成就,达到较高的水平。朱思本还编写过一部八十卷本的《九域志》,今佚。

元代的地理著作还有周达观的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真腊风土记》-卷,记载了元朝与真腊的交往情况以及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岛夷志略》一卷。记载了当时中国与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交往,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中西交通史资料书。

元机械学

机械学在机械设计方面,王祯中载有用水力推动的纺织机械“水转大纺车”。欧洲到18世纪才有同类的设计。

金末元初山西万泉县木匠薛景石写了一部《梓人遗制》,这是中国{dy}部关于制造立织机、提花织机、罗织机等纺织机械的专著。此书因被选辑在而保存下来。

1295年前后,黄道婆又改进了从轧花到织布的一系列机械和技术。这些老农、工人、织妇们从劳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机械学中的珍贵遗产。

农 学

元世祖时由司农司编纂的《农桑辑要》,是中国13世纪前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共七卷,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

王祯编著的《农书》是元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农书》全书约13.6万多字,插图281幅,分为三大部分:

一《农桑通诀》,综述中国农业发展的全貌;

二《百谷谱》,分述各种农作物栽培的方法;

三《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加工工具等有详细的图谱并附说明。

这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研究的农学史上的巨著。

医药学

元代的医药学在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骨科、伤寒科、营养学、针灸学等方面有很多成就。

危亦林(1277年~1347年),江西人,因家世业医,积数代经验,写成《世医得效方》十九卷,于1345年刊行,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xxxx的使用记录,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全身xx的最早文献。

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是浙江义乌人,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主张临症时用药要灵活,“因病以制方”,反对当时医生们泥守“局方”的作法。其学说传入日本,形成日本汉医中的丹溪学派(朱震亨号丹溪)。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三卷,是一部讲究营养与食疗的著作,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烹调、营养疗法、食物卫生等都有论述,记录了中国各民族在烹调方面的宝贵经验。

在元代,由于国内外交通的发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促使各民族间和各国间的医药经验得到广泛交流。如1270年,新型医疗机构广惠司的设置,就是阿拉伯式医院组织的移植。1292年在大都和上都设立了回回xx院,并译出等医药专书,使回族的一些医药经验得以交流。同时,中国的医药也传入阿拉伯及亚非许多地区。

元朝-衰败灭亡

某地图论坛上一位高手绘制的元朝和各大汗国地图

随着蒙古族统治者封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他们利用土地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如武宗时一个蒙古大臣占江南田1230顷,每年收租50万石,平均每亩收租高达4石。利之所在,贵族们都趋之若鹜,他们往往采取包税制形式,争着承包政府的官田,然后分租给佃户耕种,从中进行剥削。

南方汉族地主对佃户的剥削,和蒙古贵族相比也毫不逊色。南宋亡后,元世祖有意识地把江南地主经济保全下来,因而江南地主对农民一直没有放松过控制和剥削。他们任意奴役佃客家属,干预“佃客男女婚姻”,甚至将佃客随田佃卖。

沉重的徭役

沉重的徭役也集中在贫苦劳动者身上。据记载,当时“浙右病于徭役,民充坊里正者皆破其家”。在赋税和徭役的双重盘剥下,广大劳动人民一遇灾荒,就只能流亡了。

列为一二等的蒙古、色目人中的广大下层劳动者,同样遭受残酷的封建奴役和压榨。沉重的赋税、军役和站役,加上大封建主之间频繁的内讧和战争,官吏们的贪暴,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使脆弱的蒙古、色目劳动者个体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不断破产。

关于蒙古人被卖给色目、汉人、南人为奴婢的记载,也是史不绝书。1322年(至治二年),元政府为了收容赎回被卖为奴的蒙古子女,成立了宗仁卫。到1323年正月,仅这一处收容的人数就“额足万户”。

封建统治的极端腐朽

元朝统治集困的骄奢淫佚,在其后期是十分惊人的。每一新帝即位,赏赐贵族们的金银钞币,都在数百万锭以上,田地的赐与也动辄千顷。如顺帝赐丞相伯颜田地,一次就达五千顷。他还还花费大量财物于迷信活动。挥霍浪费,国库为之枯竭。当时各级官吏都贪污勒索,巧立名目。如有拜见钱、撒花钱、追节钱、生日钱等。政府卖官鬻爵,高下有价。到了后期,就更加腐败了。

1350年(至正十年)由于国库空虚,开始发行至正钞,用来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钞和至元钞。这种不计后果的办法,当时人称为“钞买钞”。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物价飞涨,社会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随着政治上的腐朽,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火并也经常发生。元朝的统治已面临崩溃的边缘。朝阳门元朝

的祖父,原来就是北方白莲教的一个{lx}人物。到了韩山童时,白莲教在教义宣传、群众基础、政治斗争目标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宣称:“明王出世”即“弥勒佛下生”。“明王”、“弥勒”是当时人民幻想中的救世主,只要明王出世、弥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这一通俗、简明的号召,有力地吸引了当时陷于贫困绝境的农民。

1344年(至正四年)黄河在白茅堤(山东境)决口,溢入运河,又淹了沿河的盐场。1351年(至正十一年)四月,元政府令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汴梁(开封)、大名(河北大名南)等黄河南北十三路十五万民工及庐州()等地两万多xx到河上服役。河工们原来就是贫苦遭灾的饥民,被强征为河工后,又被迫在xx监视下劳动,越发产生不满的情绪。活动在永年、颍州(安徽阜阳)一带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利用这一个时机,发动起义。

黄陵冈石人

韩山童、等人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同时散布一首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字,埋在即将开工的黄陵冈(河南东)河道上。当河工们掘出独眼石人后,奔走呼告,人心浮动。起义的条件日益成熟。

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三千多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誓起义。但立即遭到元地方政权的镇压,刘福通冲出包围后,重新组织起义力量,一举占领了颍州。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

其他反元起义

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成功后,南北各地的白莲教徒纷纷起兵响应。北方地区还有:

芝麻李(李二)、彭大、赵均用等起义于徐州,布王三(王权)占领唐、邓、南阳等地,称“北琐红军”;

孟海马占领均房、襄阳等地,称“南琐红军”,郭子兴占领濠州(安徽凤阳)。

在南方进行反元活动的{ldz}是彭莹玉、徐寿辉。以后,徐寿辉称帝,建立了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他们占有了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的广大地区,给元朝南方的封建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元末农民起义军

元末农民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还有1348年起兵于浙东的方国珍和1353年起兵于高邮的张士诚。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初年,方国珍的仇人向官府告发方国珍私通海盗、坐地分赃。方国珍杀了仇人,带领家属和邻里逃命到海中,集结了数千人,屡败元军,并占据庆元、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成为元末拥军割据的一支实力,称雄浙东二十年。

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人(今属东台),出身亭户,“以操舟运盐为业”。因受富户及弓兵们的欺侮,愤而与弟士义、士德、士信等谋,举兵反元。在攻克高邮后,以高邮为都城,国号大周,自称诚王,建元天祐。1354年,元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围高邮,因被右丞哈麻所劾,削职远徙,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反攻,取得高邮战役的重大胜利。1356年张士诚南下,据有平江(苏州)、、杭州等地区,迁都平江。

北方红巾军的北伐

1355年(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又利用“明王出世”的宣传效果,称韩林儿为“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

1357年(至正十七年),刘福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分兵三路北伐:东路军以占领山东的毛贵为主力,直插河北,指向元京城大都,中路军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为统帅,绕道山西,转攻河北,形成对大都的迂回包围;为了分散元军对东路和中路的压力,又组织了西路军作策应,由白不信、李喜喜、李武、崔德等经潼关和武关入陕西。

元朝赵子昂鞍马人物

由毛贵率领的东路军,曾一度进攻到离大都不过百多里的枣林(北京通县西南)和柳林等地。但由于孤军深入,被元军所败,毛贵{zh1}撤回济南,东路军北伐失败了。

西路军在陕西受到挫折。1358年,一部分红巾军进入四川,一部分红巾军攻占了等地。

红巾军三路进军的同时,刘福通也于1358年五月攻占汴梁,把韩林儿从安丰(安徽寿县)迁来,宣布以汴梁为首都。出现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

当北伐各路失利之时,宋都也受到元军的围攻。1359年八月,元朝察罕帖木儿部攻下了汴梁,韩林儿、刘福通撤退到安丰。1363年二月,部下大将吕珍乘机围安丰,刘福通被杀害。朱元璋解安丰围后,迎韩林儿到滁州居住。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到应天,在瓜步(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船沉,韩林儿淹死,以龙凤纪年的宋政权至此结束。

朱元璋起义军的强大

元朝末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1352年二月,定远土豪郭子兴起义于濠州,自称红军。闰三月,出身贫苦、曾为游方僧的朱元璋也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掌握了这支xx的实际领导权,并归大宋政权统辖。

1355年六月,朱元璋南渡长江,夺取了太平路(当涂)一带大片地区。次年三月,他又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改名应天府。他以应天为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

攻下集庆前后,朱元璋对封建士人逐步采取了优容的态度,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为令史。攻取集庆的策略就是陶安和冯国用等人建议的。元池州学正朱升还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后来刘基、宋濂等儒士,也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用。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农业生产上他开始设置营田司。又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及时开垦,以收地利”,保证军粮供应,恢复社会生产。



郑重声明:资讯 【蒙古帝国——元朝(10)_69422596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