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内涵初探 ——简析蒙古族服饰文化_辽元金蝶_新浪博客


服饰文化内涵初探

            ——简析蒙古族服饰文化

 

 

 

    摘    每个民族的服饰,不但具有xx、遮羞、装饰等表层文化功能,而且还具有只有本民族才能领会的独特文化内涵。民族服饰,不仅是本民族地理文化、经济文化、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该民族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思维特点的沉淀。服饰文化内涵,虽然藏于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神经,极为敏锐,如果谁人有意或无意中稍微撞击她,可能就会刺痛该族人们的心灵,就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内伤。简析蒙古长袍、长袍带、草原帽和长筒靴等主要服饰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人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点。

关键词  民族服饰  蒙古长袍  长袍带  草原帽  长筒靴  文化内涵

    蒙古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她为人类文明史写下了不朽的游牧文化篇章。蒙古族服饰是游牧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蒙古文化的一个结晶,而且与每一个游牧民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蒙古服饰既是一部物质文化形体,又是一部精神文化形体,它不仅仅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防寒防潮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还是渗透着游牧民传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神秘观的一部精神生活的载体。

    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有关蒙古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内涵问题。文化内涵是寄存于物质文化的一种无形物,它虽然藏于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民族文化的神经,非常敏锐,假如有人有意无意中稍稍撞击它,就会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就会刺痛人们的心灵,轻则造成不愉快或尴尬局面,重则导致发生冲突。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笔者认为,文化内涵的研究是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环节,只有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才能懂得民族心理特点的所在,这也是关系到各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课题。简析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蒙古族服饰主要由长袍、长袍带、帽子和靴子四部分组成。

    (一)长袍——牧人生命的保护伞

    长袍是草原游牧民每人必备的生活服装,一年四季,男女老少都离不开它。由于牧户经济条件各异,牧民所穿的服装在原材料和制作工艺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有人穿的是白羊皮服,而有人穿的则是貂皮服,但这些服装的基本形式却无大的差别,都属于长袍。长袍是最适合于游牧民生产和生活的服装形式。一般说来,蒙古高原气候比较干旱、寒冷,游牧业生产活动又离不开骑马,在草原上骑马奔驰难免寒风袭击,这就需要防寒保暖性强的服装。长袍能把骑乘者的上下身紧紧裹起来,而且便于手脚和全身的活动。

    因牧业生产的需要牧人到离家很远的草场去放牧,有时也得在野外过夜。他们为了减轻马背的载量,一般不带被褥。夏天草原气候较暖和,夜间休息时,牧人在草地上铺上马毡,把长袍脱下来盖在身上,长袍就变成了一床“被子”,枕上马鞍,就可安稳地睡觉了。天气寒冷时,夜晚牧人不脱长袍,只把长袍两袖放空,调整衣扣,把衣襟转向后背,这样长袍又变成了“睡袋”。

    长袍又是游牧民非常喜爱的吉祥物之一,特别是白色和蓝色长袍。白色是洁白无污心灵的象征,蓝色是永恒苍天的象征。每逢喜庆,不管男女老少相互赠送高领长袍,表达真诚祝福。这是蒙古民族非常古老的习俗,作为一种礼节一直延续到今天。    

    早期蒙古人长袍的衣领与现代有所不同,长袍和衣领不是连接在一起而是分开的。衣领就像现代围巾一样,穿好长袍后把衣领套在脖子上。衣领也有男女式之分,男式衣领到肚脐,以便把它用腰带扎住;女式衣领略似护肩,下端呈椭圆形。

    据蒙古族传说,现代蒙古族人相互献哈达的礼俗是来源于古老的献长袍习俗。游牧民族十分忌讳“空手”参加亲朋好友的各种喜庆活动,必须送一份有吉祥意义的礼品,当然,长袍是他们最理想的礼物之一。可是每次人人都相互赠送长袍,非常不便。据传说,成吉思汗曾下令,作为礼节,长袍衣领就可以代表长袍,赠长袍衣领就等于赠长袍。直到今日游牧民中献哈达和赠长袍仍是并存的,其意义xx一样。现代牧民把可做长袍的数米长布料或绸缎叠成“哈达”形献给亲友的事十分普遍。

    接受长者赠送的长袍,须用双手接,然后用额头轻轻碰哈达或衣领,表示已经穿在身上了。接受长者赠送的长袍“衣领”布料时,不得用手接,而是跪在长者膝下伸出脖子,让长者把哈达或布料套在脖子上。接受同辈人赠送的哈达或长袍时也须用双手,有时接过哈达或布料后套在自己脖子上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二)长袍带——骑乘的安全带

    长袍带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服饰之一。他们穿上长袍后腰间须束长带。长袍带一般用鲜艳的布料或绸缎做成,成年男子的长袍带长约3—4米、宽约1米。妇女和儿童长袍带稍短些。长袍带紧围腹部三五层,使长袍腰部紧紧贴身。如果不束带,骑乘时不但腰部易受凉,并且在马步的颠簸中内脏及腰椎骨因震荡而易受损,何况骑马人摔倒是常见的事。紧束的长袍带能使内脏保暖、平稳,腰椎骨垂直安全。

    为了及时寻回离失的马群,牧马人常常要昼夜不停地急驰几百里路。据老牧民讲,饱饿疲惫难以忍受时,紧一紧长袍带既能减轻饥饿感,又能振奋精神,恢复体力。

    骑马放牧外出时,男女老少都必须束长袍带,对游牧民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长袍带不是一种普通的布条,而是有特殊的神圣含意。按照蒙古族习俗,成年男子和未婚女子,穿长袍必须束腰带。他们认为,束带是举止文明正派的表现。如果不束带就被人们认为是作风不正或浪荡放纵者。特别是男子,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束带。因此,游牧民把男人叫做“布斯台”,意为“束带者”。游牧文化认为,束腰带是堂堂正正男子汉的标志,按照蒙古族习惯法,对违法乱纪者问罪时,要首先将其长袍带解开,摘下帽子后才开始审问,否则是不能审问的。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有一次怀疑其弟哈撒尔有违法行为,就下令先把他长袍带解开,帽子摘去;后来解除了怀疑,就把长袍带和帽子还给他。至今游牧民仍十分敬重自己的长袍带,当作一种吉祥物,谨防长袍带受;“污”,睡觉休息时,要把长袍带小心翼翼地挂在蒙古包内的“哈那”(墙头)上或折叠后放在自己的枕头下。

    游牧民举行婚礼时,姑娘的父亲要为新郎赠送一条长袍带并亲自为他束系,意为祝他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永远记着紧束的长袍带。

    长袍带还是游牧民十分有效的健身用具之一,束长袍带有益于人们保持身材(尤其腹部)的匀称与xx。紧束长袍带不但使腰椎骨垂直平稳,而且使腹部始终保持紧缩苗条,还有利于人们调节食量,防止暴饮暴食。草原游牧民一个个不但身体魁梧健壮,而且大多数都身材均匀苗条,肥胖者极少,这也是由于他们的传统服饰特别是长袍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婚女子,虽然平时不束袍带,但她们所穿的“乌吉”马甲褂还是十分紧贴腰腹的服装。

    已婚女子除骑马外,一般不束长袍带,而在长袍外面套一层叫做“乌吉”的马甲褂。因此,游牧民把已婚女子也叫做“布斯贵”,意为“不束带者”。不束长袍带而穿“乌吉”是已婚妇女的重要标志,这样也有益于生儿育女。

    (三)草原帽——飞翔的雄鹰

     游牧民一般冬天戴草原帽,夏天戴布帽或礼帽。草原帽是他们最喜欢的帽子,它形状像鹰,因此,俗称“鹰式帽”或“风雪帽”。鹰是蒙古族古老原始萨满教的图腾,是至今草原牧民最喜爱的鸟类之一。身穿蒙古袍,头戴草原帽,骑上奔驰的骏马疾驰在茫茫草原上,活像飞翔的雄鹰。

    草原帽一般用白羊羔皮制做,分尖顶、圆顶两种。尖顶帽顶部是尖的,顶端有一撮红缨,卷檐,展开后可遮住耳、肋、脖子,也可遮光远眺。圆顶帽除顶部圆、后尾大而长若鹰尾、展开能遮住双肩外与尖顶帽形状无大差别。

    蒙古族女子夏天一般戴头巾,而且喜欢长头巾,有的长达3-4米,用布或绸、绢制做,以白、绿或粉红等颜色为主。把长长的头巾在头上缠了一层又一层,然后在脑后打一个结,并留下披肩的两个穗头,好像鹰尾。夏天也时常能见到罩白头巾的男子。

    无论是男女老少,骑远程或参加快马比赛,一般都扎头巾,用其紧裹自己的头好几圈。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骑马保健措施,因骏马飞奔,有时还会使人头晕耳鸣、眼花缭乱,紧裹的头巾不但可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而且还能防止摔倒受伤。

    对于草原游牧民来说,帽子是极为神圣的,不许任何人乱摸乱动,乱动他人的帽子被视为对主人的轻蔑。他们极怕帽子受“污”,睡觉时,把帽子放进“帽箱”或挂在高处,使它远离鞋袜和裤子或“不净”之物。蒙古族传统文化认为,帽子是人的象征,是生灵的外壳、保护伞。他们相信,人的头部是生灵的住处,智慧的所在;如果头上戴的帽子受“污”,必然影响智慧和生灵,轻则精神不振,重则神志不清或生病。

    因为游牧民深信帽子是人的象征,在一切正规场合每人必须头戴自己的帽子。不许光着头去向长者或客人问安、敬茶、敬酒、献哈达等。他们忌讳戴别人的帽子,只许儿女戴父母的帽子、徒弟戴先生的帽子。蒙古传统文化认为,父母与子女,先生与徒弟是血肉相连、事业相承者。草原游牧民忌讳在路上遇见他人丢失的帽子,如果偶尔见到,立即一脚踢开并吐唾三遍,有的人甚至将其踢人深沟后在上面小便。他们认为:被丢失的帽子是最肮脏的,见到它非常不吉利,因为,帽子是人的象征,正常人不可能丢失自己的帽子,只有神志不清者或死者才会丢失自己的帽子。

    草原游牧民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他们忌讳把帽子当作礼物赠送亲朋好友。蒙古族传统文化认为:礼物异于购物,礼物重意义,购物重实用。帽子虽然十分实用,但它不具备礼物的条件。从形状上看,帽子像是一种口朝下的容器,口朝下的容器只能出不能进,所以当作礼不但不合适而且不吉利。另一方面帽子毕竟是压在人们头上的服饰,戴上帽子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压抑感,因此,它当作礼物是不适合的。遇到非送一顶帽子不可时,首先把礼物变为“购物”,把被动变为主动,“迫使”对方“买”帽子,从朋友身上随手拿一两枚铜币,将帽子放在朋友面前即可。

    (四)长筒靴——骑手的双翅

    草原游牧民无论春夏秋冬,人人皆穿长筒靴。靴筒长及膝盖,靴头尖而上翘,呈月牙钩状,俗称“蒙古靴”。骑马时双足下垂,两腿须与马腹相贴,因此,骑手的双腿必然受寒风袭击和马鞍的磨损,长筒靴不但可保暖御寒还护腿防虫。

    蒙古式长筒靴有皮质、布质、毡质三种。皮质靴一般用牛皮、马皮制作,这种靴的特点是结实耐用、防寒防潮性能强,适合于春秋季节穿用。布质靴一般用青布或条绒制做,上边用彩色丝线绣成美丽的云纹、植物纹饰和各种吉祥的几何图案。布靴内配有长筒毡袜,一般来说,毡袜的腰比布靴的腰高出约三公分,高出部分还用红布镶边。布靴的特点是精致、美观、穿起来轻便柔软。毡靴是用羊毛制作,其特点是防寒性能极强,适于冬季放牧时穿用。

    布靴分男式和女式。男式布靴青色较多,靴上图案也多用蓝、黑色线绣成。女式布靴绿色、红色为多,靴上的图案和花纹绣得更加精致。布靴上的图案都是鲜花、青草、蝴蝶、云彩等自然景物。无论绣什么图案,其花纹的颜色决不会出现偶数,因为蒙古族以奇数为吉祥数。可以说,布靴是草原游牧民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典型服饰之一。人们在那些色调单一的毛毡或布料上绣出的精美图案花纹中不但能看到草原妇女的智慧才能,而且还能体会到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靴子也是草原游牧民最喜爱的吉祥物之一,特别是赠给年轻人的最理想礼物之一。赠送靴子意味着祝愿对方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断登高峰。他们认为,靴子口朝上,只有进口,是无漏洞的聚宝容器。游牧民们出门旅行时,把钱币、火柴、小刀等手头用品,常夹在脚上的长筒靴和毡袜之间,这样不但安全可靠,而且便于使用。    

    蒙古服饰文化的上述种种现象,可以告诉人们,民族服饰除了xx、遮羞、装饰等表层文化功能外,还具有更深层的、独特的心理、审美、神秘文化内涵。    

    

    《吉玛民族服饰研究》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服饰文化内涵初探 ——简析蒙古族服饰文化_辽元金蝶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