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MV】晋剧《日月图》《交印》谢涛(不同时期)+网上关于她的文章+ ...

【原创MV】晋剧《日月图》《交印》谢涛(不同时期)+网上关于她的文章+照片欣赏!

2010-04-07 12:54:33 阅读79 评论5 字号:

引用 引用 

引用

                                                                       

        谢涛,女,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和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

                         

      谢涛,1967年生,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二度梅奖于一身,真可谓是当今晋剧界大红大紫的人物。
        谢涛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她的表演既继承了北方表演艺术中粗犷、刚劲、激越的演剧风格,又兼融了南方表演艺术中细腻、委婉、如泣如述的呈现方式;既有传统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又有国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真实性,形成了南北相融、中西合璧,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表演艺术风格。
       xx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老先生,在看完由谢涛主演的现代戏《丁果仙》后,评价说:“《丁果仙》是她的成名作,也许观众会叫她‘小果子红’,这对她说是很高的评价,但我希望学习丁果仙的品格、艺德,继承丁派艺术。谢涛是很有创造力,悟性很强,个性很强的演员,她有理想有追求,她的艺术潜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文章来源:黄河新闻网 

     上个世纪30年代,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在上海百代公司制作并发行了{dy}张晋剧唱片,将晋剧在中国{zd0}的都市叫响;时隔70多年后的2005年金秋十月,一部表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命运的晋剧《范进中举》又一次征服了上海观众,赢得专家和广大戏迷的一致喝彩。在传统戏曲受到经济大潮冲击之际,是谁在继承前辈表演成就的同时,兼融并蓄了更多的艺术门类和其它剧种,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演风格?是谁在晋剧艺术的传承中,用生命拥抱艺术,用创新放飞理想,成为继晋剧大师丁果仙后又一位内涵丰富和魅力十足的须生演员,把晋剧这一古老的剧种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对准这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她就是山西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山西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谢涛。

  用生命拥抱艺术

  性格活泼、爱说爱动且脾气倔犟的谢涛从小就生活在戏曲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母亲是xx的青衣演员,父亲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们也都是从事戏曲事业的。环境的影响,使她爱戏入迷,对戏曲的情感很深。强烈的表演欲望和长大当一名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演员的梦想,使小谢涛从三四岁开始便模仿母亲唱山西梆子,11岁背着母亲撕掉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太原市艺术学校晋剧表演班;16岁在旦角行当初露锋芒的谢涛,又雄心勃勃地弃旦从生,投入须生行当。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谢涛认为,在小生、小旦、丑角和老生、青衣、花脸这“三小门”和“三大门”之中,老生是舞台上{zj1}光彩的角色。做什么事都要做出样子来的谢涛,当年正是冲着当主角的目标而走了一条艰难坎坷的演艺之路的。

  为了圆心中色彩斑斓的玫瑰之梦,从喊嗓、练功到在没有地毯的砖头地上练跪步;从拜师xx晋剧表演艺术家花艳君学旦角戏,到改旦为生,转行拜须生演员李月仙为师,苦练帽翅、髯口、甩发等特技和基本功。心劲极强的谢涛一招一式地学,不分白天黑夜地练,在模仿先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将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创造性地融入她扮演的每个角色之中,走出一条由苦练到模仿,从创造到成熟的探索、创新之路。

                            

悟性强、有灵气的谢涛,16岁艺校毕业时演出《杀狗》一鸣惊人;19岁演出{dy}部须生戏《杀驿》一举夺魁;1986年后,她又陆续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得一个个大奖。在荣誉面前谢涛并没有陶醉,而是苦苦探索、追求、塑造着自己的艺术个性。谢涛常常自嘲:“我演戏玩命。”不论是在不知愁滋味的少年,还是在捧回“梅花”和“文华”奖成为名角后,她都是视戏曲如生命的,成年谢涛的身上永远奔腾着一股力量,这就是为艺术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振兴晋剧,为了剧团的生存,她坚持每年演戏200多场,除了腊月和酷暑,几乎每天她都打着行李卷下乡为农民演戏。有的人跟她开玩笑说:“你的戏瘾挺大呀!”谢涛笑了:“现在社会上除了民工,就剩咱们还打着行李卷。但不管环境如何,只要把行李打开,支架一撑,就是个温暖的小窝,我们习惯了这种生活,也很满足,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该承受这份苦。”

  由于常年在农村演出,她落下了,头多甩几下就发麻,她担心这样演下去,迟早会像老师一样死在舞台上,但是,只要一进入角色,她仍会把每次演出都当作是重新开始,她要用自己的表演和激情,塑造出一个个戏曲形象,她要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唤起人们对晋剧的情感和兴趣,让晋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后继有人,再现生机。

    

  让创新放飞理想

  创新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超越,是在新的领域中的构建。谢涛对戏曲不但痴迷,而且学习方法与众不同。在戏校学习时,她就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在读书、学戏、听戏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生命的航船,在“弃学从艺”、“弃旦从生”之后,还走了一段“弃戏从声”的独特之路。

  戏曲演员拜音乐系名师学发音、学声乐,这在梨园弟子中实属罕见,可谢涛就是与众不同。1991年,市里为充实剧团力量,从县区抽调一批已有多年舞台经验的优秀青年演员来团,这就减轻了谢涛的戏份。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谢涛投阎维文的启蒙老师山大音乐系张晓妗门下。每天上课得走三个多小时的来回路程,但她风雨无阻。扎实的文化功底,训练有素的基本功,再加上专业的发音训练,不仅拓展了她的艺术视野,使民族唱法的科学发音丰富了晋剧须生的表现力,而且使谢涛在舞台上技压群芳,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由女角转为男角,意味着必须由阴柔之美,升华出阳刚之气。为了实现这种转换,谢涛又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主演现代晋剧《丁果仙》,正是谢涛在这种磨练和转换中进行艺术创新的一个绝好例证。

  丁果仙是一个平凡的艺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要想把丁果仙一生中的情感起伏和从青年到老年的生活与舞台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没有丰富的生活底蕴和扎实艺术功力,是很难把握的。凭借着自己从旦角到须生,又演过彩旦、青衣、刀马旦等多种角色的经验,依托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表演内蕴,谢涛把戏中戏、剧外剧都表演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从少女丁果仙到xx丁果仙,从坤生红角到表演艺术家,从旧社会的艺人到***员,从为人徒到为人师等多层次、多侧面、鲜活的舞台形象。

  谢涛说:“一个演员能够创造角色,并不意味着已经成熟,能够在广采博学中娴熟地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兼融并蓄更多的艺术门类和剧种,去创造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才会成为真正具有创作个性的优秀演员。”大型晋剧现代戏《丁果仙》成功的演出,不仅使谢涛得到一身兼获双奖(“文华奖”和“梅花奖”)的殊荣,而且奠定了她在晋剧表演艺术中的地位。

  在晋剧须生演员中独树一帜的谢涛,拿到梅花奖后并不平静,她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古老的晋剧,渴望突破以往的角色,琢磨着在超越自我的探索中实现新的创新。谢涛说:“山西号称名歌的海洋,舞蹈的世界,戏曲的摇篮。我们省里有36朵‘梅花’居全国之首,但却没有‘梅花大奖’和‘文华大奖’,这是戏剧大省的缺憾!”为此,她把戏带进校园和大学生们一起讨论戏曲的发展方向;把戏带进军营,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官兵们评头论足……2000年,经过反复论证,谢涛又大胆对晋剧传统剧目《芦花》进行了整改重排,表现了一位探索者的创新勇气。

  《芦花》是艺术大师丁果仙的成名作,作为丁派传人,谢涛不为门派所囿。改编后的《芦花》不论在主题立意上,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都融入了她对角色新的理解和塑造。在其淋漓尽致的情感渲泻、细腻激越的唱腔表达和稳重大气的一招一式中,给人更多的感悟是其日积月累的人生积淀和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

      渴望突破、喜欢探索、努力创新的谢涛,在未知的艺术领域永远保留着一颗童心。选中范进这一角色,是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次升华。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众人皆知的文学形象,是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道路中的人生悲剧。谢涛说:“每个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心中都有个范进的典型形象,迂腐、龌龊、可怜、酸气。说老实话,他在舞台上并不光鲜、出彩。朋友们都劝我放弃,我当时也很矛盾,心想这人物是否会有损于我的舞台形象。”

  经过慎重考虑后,谢涛最终改变了初衷,她说:“民族文化不是一座静静的山脉,而是一条流动的长河,在流动中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的基因。范进也有执著追求的东西,但却反复地遭受打击和挫败,眼看着年龄渐长,家境窘迫,这是很残酷的现实。现代人演古戏,就是拿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当时人物的复杂心理。现代人活着也有很大的压力,或得志,或压抑,或被认可,或被埋没,这种矛盾和挣扎与范进的处境是相通的。”

  欣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使人对社会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而且可以触动人的心灵和对真、善、美的追求。2005年10月,经过谢涛和剧组人员精心打造的晋剧《范进中举》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专家和戏迷们一致称赞:“谢涛演活了范进,她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古而不旧的感觉,有强烈的鲜活感。”“简约、纯真和细节是该剧成功的主要方面。在编剧的深刻挖掘和演员的精心塑造下,使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范进,由一个扁平人物一跃成了立体、多侧面和耐人寻味的难忘人物,这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艺术的{zg}境界应该是真实、自然,是雅中有俗,老少咸宜。正因为谢涛在塑造范进的形象时,不论在唱腔、扮相、技巧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如为了表现范进的窘迫和穷酸,她“偷”学了小生和丑角的技巧等)。正因为她那以技传情的杰出表演,所以,在晋剧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鲜活人物。

  千百年来,传达着民族精神的中国戏剧,以其独具的魅力和地方特色,不知滋养了多少代人的精神,慰藉和激励过多少颗赤子之心。透过谢涛丰盈而饱满的创作激情,我们好像看到她活跃在都市、走在田间、走出国门的身影,仿佛看到谢涛这张名片背后晋剧振兴的希望。
 

                          

    推荐主体:山西省

    谢涛,女,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和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现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常委、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工作在演出{dy}线

    谢涛自从获得“梅花奖”和“文华奖”后,至今算来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发展中,谢涛十年如一日,没有离开过舞台,而且与戏曲情感更浓,与演职员情感更深,与观众的沟通更近。她所带的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每年下乡演出,要完成260场左右的演出任务,要赶30个左右的演出台口,尤其是一年正月和七月两个演出旺季,是一台连着一台。扛起铺盖卷下乡,连夜倒台口走长途,在剧团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份辛苦也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而谢涛在这获奖后的十年,这又一个新的阶段,她没少走一台,没少演一场,经常是为了观众的要求而多演多唱。前年春节期间,谢涛的公公突然去世,谢涛坚持演出完合同规定的三场戏后才返回太原,体现了一位演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誉。今年七月八日在代县俄岭寺演出,当地要求谢涛场场出演,谢涛便一口答应,五天演了五场大戏,清唱了六次,受到了当地的好评。八月三日至六日,剧团又到太原市瓦窑村演出,四日晚谢涛演《齐王拉马》时,感觉到腰有些不对劲,当晚吃力的把戏演完。第二天早上起床腰便不能动了,去医院诊断拍片后,是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

                                            

       让谢涛头疼的是晚上还有一场演出是《点帅破阵》。戏比天大,出了你的戏就得演,当晚谢涛登台演出了。在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中,谢涛似乎忘记了疼痛,唱的更加卖劲了。演出结束,谢涛汗浸衣衫,浑身湿透,呆滞地坐在衣箱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唱到‘交印’一段时,真想坐到台上不唱了”。然而,谢涛没有这样做,凭着顽强的毅力把戏演完,她这样一种精神,感动了演职员们,也感动了观众。有人说,凭谢涛的地位和成就,没有必要再下乡演出,吃苦受罪。谢涛没有这样想,反而,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更加执着,对剧团这个集体更加爱护,对团里的同事们更加关心。打起行李卷儿下乡,和大家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以及助人为乐、和睦相处、身先士卒,视艺术为生命,视观众为上帝的精神。这就是谢涛,也是谢涛这位人大代表、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

              

    开晋剧赴欧洲演出的先河。新创《范进中举》,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一炮打响。

    2001年,谢涛作为我市文化交流代表团副团长,{dy}次把晋剧带入欧洲,受到了异国他乡观众的热烈欢迎,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创了晋剧赴欧洲演出的先河。

    在完成全年下乡演出任务的同时,推出精品剧目,宣传山西传统文化,追求对艺术的创新,是谢涛新的一个目标。在表演声腔方面,谢涛不断地突破自己,近两年尤其关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想方设法利用晋剧为载体,连续搞出新改编《芦花》、《范进中举》、《烂柯山下》等。《范进中举》2003年开始投排,在三年的时间里边改边演,数易其稿,成为了一个具有创新理念、贴近时代审美的一个剧目,也是谢涛继《丁果仙》之后的又一个精品剧目,并在全省各地的演出中受到广泛好评。

    2005年10月,该剧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轰动上海滩,引起了专家和观众的共鸣,受致了世人的瞩目。在上海演出,每场掌声超过20次,整个演出是盛况空前。在《范进中举》座谈会上,18位到会戏剧专家给予了一致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剧为上海戏剧界吹入了一股春风,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好戏,是戏曲本体与创作的一次xx集合,整台戏是一颗“玉雕的白菜”,为当代戏剧竖立了一个标杆。尤其称赞谢涛唱做有深度、有厚度,是最亮的亮点,最敬佩的演员,中国难得的女老生。

    可喜的是凭借谢涛在《范进中举》中的精湛表演,谢涛荣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填补了山西省晋剧界及太原市“白玉兰”奖的空白。可以说这次赴沪,是晋剧时隔69年后的一次上海之行,不仅为晋剧争了光,而且也宣传了山西,宣传了太原,在晋剧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和划时代的意义。

    以晋剧为载体,颂三晋文化,新创剧目《傅山进京》

    公元2007年,是我市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的日子。

    当元旦的钟声敲响,并伴随人们走入2007年的时候,元旦6日至10日青年宫演艺中心又将为观众献上一台精美的文化大餐,这就是由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近期创作的晋剧《傅山进京》,也是该团首次把傅山这一人物以立体的形象呈献在广大观众面前。

    晋剧《傅山进京》,他以历史真实为背景:康熙十七年下诏,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zy1}之人”,“朕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以疾辞。康熙十八年,阳曲知县奉令强迫将傅山以篮舆架窝抬往北京应试。傅山至京后,受到了清廷满汉大员的隆重礼遇和劝诱,但他既不参加考试,也不叩头谢恩康熙帝赐予的“内阁中书”职衔。回到故乡,他仍自称为民,表现了“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傅山进京》基本遵循了这一历史的真实,其中因人置境,虚构了一些场次,在第五场荒郊、古刹、白雪茫茫、炉火熊熊的意境中,设置了康熙微服私访,古刹与傅山会面的一场情景。表象看是品茗论书法,实则是二人精神世界的心灵碰撞,既是一种代表皇位与人性、人权的各述其词,又是一种真知灼见后的惺惺相惜,使全剧的思想主题一步步明朗和升华。傅山诗、书、画、医的造诣,在情节中进行了着力点染,在全剧中可见一斑。

    在全剧艺术手法上,舞台意境典雅、浑厚、空灵、隽永,有虚实相生之美感,营造了时代氛围。音乐、唱腔既体现了晋剧特色,又贴近了现代审美。全剧庄中有谐,谐中有趣,环环紧扣,一脉相承,是一出带有悲喜剧色彩的历史剧。

    表演艺术家谢涛领衔主演,饰演霜染两鬓、身着朱衣的傅山,这是谢涛塑造的又一鲜活生动的舞台形象,全剧展现了她唱、做、念、舞的精湛技艺,令观众一饱眼福。

    该剧创作以来,一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并聘请特邀了全国{yl}的主创人员进行创作,使该剧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呈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该剧预计今年下半年要分赴北京、上海等地展演。

    作为一名演员、艺术家,身兼我职,尽职尽责,乐此不疲

    今年春节之际,谢涛又带着《大登殿》一剧登上了春晚的大舞台,这对晋剧在全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在06年上海召开的经贸洽谈会上,谢涛受大会特邀带领青年团一批演职人员到会参加演出,为国际经贸洽谈会奉献演出了一台《千秋梨园情》晚会,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并为弘扬晋剧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剧团,谢涛除下乡演出和主抓精品创作外,把培养晋剧接班人放在了重要位置。今年谢涛亲自去省、市、晋中艺校招优秀人才,有20多位学员充实到团,并亲自辅导,有的已在戏中担了重要角色,并演出一些折子戏。同时,作为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她能够建言献策,为文艺事业奔波呼吁;作为剧院副院长,她能够协助院长工作,为剧院发展、创新做出新的成绩;作为名演员,她能够积极参加省市及文化部门安排的政治性慰问性演出。

    总之,谢涛同志无论是在本职工作中,还是在社会活动中,能以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对待观众,能以一个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并在多年来的工作中,为宣传山西晋剧事业和发展传统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谢涛,女,生于1967年,1983年毕业于太原艺术学校,须生兼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戏剧“”、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和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现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常委、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她的演唱韵味淳厚,表演洒脱,帽翅功和髯口功出色。演出剧目:《》、《劈门卖画》、《卧虎令》、《杀驿》、《点帅破阵》、《杀妻》、《》、《》、《》、新创剧目《》等。

  2005年10月,经过谢涛和剧组人员精心打造的晋剧《范进中举》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专家和戏迷们一致称赞:“谢涛演活了范进,她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古而不旧的感觉,有强烈的鲜活感。”

  2007年11月,由法国文化部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戏曲节,在巴黎阿迪亚尔剧院拉开帷幕。作为展演的6台剧目之一,晋剧《范进中举》在戏剧节上亮相。演出一结束,座无虚席的阿迪亚尔剧场内,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007年,正值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晋剧《傅山进京》应时而生。与传统戏曲不同的是,晋剧《傅山进京》中没有打打杀杀、男欢女爱、噱头逗哏等老套,有的只是双方心路历程的频繁交战,整个戏把传统戏曲表演技艺和影视剧现代处理手法巧妙整合、大胆创新。为了把傅山这样一位“文化昆仑”表现得恰如其分,谢涛翻阅资料,请教老师,细细揣摩。她塑造的傅山举手投足间,将丰富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在台上,谢涛深深地沉浸于戏中,达到了{zg}的艺术境界,“恍惚间,感觉到自己就是傅山,傅山就是自己。”

  2007年10月,《傅山进京》赴上海参加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谢涛:红颜聊发老夫狂

文/张盛秋

  妙,妙,妙,迷倒巴黎观众

  谢涛是位风风火火的洒脱女子。

  采访她那天,她的右手正缠着纱布,食指和无名指被夹板紧紧固定着。尽管如此,聊到兴起处她仍举起受伤的手比划着做手势,那被固定住的手指直直地根本无法转弯,看上去有几分机器人般的笨拙可爱。问她手是如何受伤的,她竟然开心大笑,称这是2007年11月份参加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的“意外收获”。当然,在这次戏曲节上谢涛和她主演的晋剧《范进中举》还分获{zj0}女演员奖和{zj0}传统剧目,算来都属于意外收获。提及巴黎之行谢涛连用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能有机会去,没想到巴黎观众会对晋剧有如此热情,当然更没想到自己能获奖。

  演出是在巴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剧场进行的,因为古老,能容纳300多人的剧场不允许用麦克,演员自己就是自己的音响师。大幕拉开,当谢涛随熟悉的锣鼓声在舞台上甫一亮相,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便震撼了她——几百人的剧场鸦雀无声,观众们离她很近很近,但又仿佛很远很远。整场演出中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走动,甚至没有人咳嗽一声,剧场里仿佛只有台上的角色存在。她深深地沉浸在范进的世界中。剧终之时,一直安静欣赏剧情的观众开始热烈而持久的鼓掌,谢涛谢幕,再谢幕,再谢幕,竟然持续了七八分钟之久。{zh1}当她甩下假发摘下胡须现出女儿身时,欧洲观众渐弱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响起,同时他们也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想看清刚才剧中的落迫老者如何又变为了英姿飒爽的女子?

  望着台下优雅的欧洲观众,谢涛感慨万千。

  晋剧作为山西地方剧种,观众主要散布在农村,晋剧演员的舞台很多时候就是村镇自搭的简陋戏台。锣鼓一响,戏就开台,台上演员卖力演唱,台下戏迷高声喝好,这是晋剧生存的土壤,当然也是有点让人无奈的现实。谢涛所在的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每年要完成260场左右的演出任务,最多时可达400场,大多是在农村演出。晋剧演员经常打着铺盖卷下乡,连夜跑长途更是家常便饭。

  尽管演出条件艰苦,但谢涛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朴实的农民戏迷们——他们喜欢你,就会不遗余力地为你欢呼,为你喝彩,几乎是强迫地要求你加演一段,再加一段。这是他们对自己所爱戴的晋剧演员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褒扬。他们喜欢一遍又一遍听唱了无数遍的老戏,如同细品陈年佳酿。谢涛知道农民戏迷是晋剧兴盛至今的土壤,但她同时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晋剧这门传统戏曲艺术绝不能只停留在老乡们的简陋舞台上,它需要更大的舞台,需要更多层次的观众。作为一位热爱传统艺术又有着创新精神的晋剧演员,多年来谢涛一直在努力做着晋剧的推广和创新工作。

  2001年,谢涛{dy}次把晋剧带入欧洲,让欧洲观众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晋剧文化,受到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后,谢涛在声腔表现方面不断突破自己。她尤其关注山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想方设法以晋剧为载体,连续改编了《芦花》、《范进中举》、《烂柯山下》等剧目。2003年,《范进中举》开始投排,在3年的时间里边改边演,几易其稿,最终成为谢涛的一部精品剧目。

  2005年10月,谢涛带着《范进中举》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继69年前晋剧表演大师丁果仙将晋剧带入上海后晋剧的又一次上海之行,整个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上海滩。戏剧专家形容整台戏如同一棵“翠玉白菜”,xx无暇。凭借在《范进中举》中的精湛表演,谢涛荣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2007年,太原市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之际,谢涛携新创晋剧《傅山进京》和《范进中举》两出戏进京演出。演出定在7月21日,剧团订好7月17日出发进京,进行走台等先期准备工作。出发前{yt},忙碌过度的谢涛病倒了。她感觉自己头疼胸闷心慌,大夫建议她不要去北京演出,但谢涛坚持:我已经10年没有去北京演出了,这次赴京演出,无论怎样都要演好。

  谢涛带病如期赴京。演出时,她身体发飘,感觉随时都有虚脱的可能。在《范进中举》唱到第三场时,她虚飘飘的身体仿佛已经与剧中范进合二为一,唱半句就喘口气,大段唱词根本就唱不下来。还好这恰恰是剧中范进{zh1}所处的状态。那一次的范进,她演得最逼真。后来有戏迷在博客中回忆那一晚的谢涛时写到:“7月23日晚,回到家中已是凌晨三点半了。很久没有熬过夜,但那日也没觉得困倦。《范进中举》在长安大戏院演完后,一直等谢涛照相、卸妆,和观众合影、签名,无一不耐心。在后台等她卸妆的一段时间,看衣箱师傅叠行头,特别想伸一手,学学,又怕后台规矩多,搞错了让人讨厌,就只在一边看。即使是{zh1}一场穿的红官衣,也都湿了,演一出戏,不容易,尤其是《范进》。湿衣服不敢叠起来,否则在箱子里会放坏。”

  采访时我提到网友的这段博客时,谢涛点头承认:“那晚的确衣服全湿透,发虚啊!不过,那天热情的戏迷们可是让我找到了超女的感觉!戏散场了,很多年轻小戏迷却迟迟不走,还高呼‘涛涛,我爱你’,我真是没想到晋剧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里也能有如此号召力。”那一晚,谢涛被一群小戏迷以抽签的方式“抢”到一家茶餐厅座谈,将近三点的时候才拖着疲惫至极的身体回到住处。但谢涛的心里是轻松而兴奋的。

  倔,倔,倔,一切自己做主

  “你真应该多上学,如果没学晋剧,你今天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肯定比现在还要强!”说这话的是谢涛的小学老师,几十年过去,如今老人见了谢涛仍然会不留情面地说她一顿。与老师持同一观点的还有谢涛的母亲。当然,这两位长者都没能阻止住天性聪颖的谢涛迈向晋剧艺术大门的脚步。

  谢涛身上有股与生俱来的倔强劲儿。她出身晋剧世家,父亲从事晋剧教育工作,母亲是位优秀的青衣演员。耳濡目染中她很小就咿咿呀呀地哼唱晋剧,颇为有腔有调。谢涛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止一次警告她:要好好上学读书,考戏校想都别想。已经迷上晋剧的谢涛当然不会听母亲的说教,她偷偷地练习,并偷偷地报考了戏校。

  11岁,小学毕业的谢涛同时接到重点中学和戏校的录取通知书。她想都没想就背着父母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撕掉了,只给自己留了上戏校一条路。这件事被父母发现后,她被气急的母亲用哥哥唱戏练功用的鞭子狠狠打了一顿。回忆当年,谢涛依然记得向来疼爱她的母亲那次下手真是重,打得她伤痕累累,钻心痛。打完后母亲扔下鞭子坐在一边伤心落泪,谢涛忍着痛反倒没掉一滴泪,她蹭到母亲面前安慰说:您别哭,我一定能唱好!

  就这样,“人小主意大”的谢涛在母亲无奈的叹息中走进了戏校。

  花季女孩,入了行自然是学旦角。谢涛学得很扎实,16岁毕业后进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也是演旦角儿,而且演得不错。但是谢涛从小就是个有想法的孩子,进剧团不久后她就发现,自己在旦角儿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虽然唱功不错,但旦角除了唱功,扮相也很重要。而自己虽然端庄耐看,却并不是那种一出场就能艳惊四座的类型。她开始想转学须生,因为她感觉那样反倒可以独辟蹊径。打定主意后,无论排练还是演出时她便总是盯着团里xx的须生演员李月仙老师看。同在一个团工作的母亲看出了她的心思,立即提醒她:既然依你学了戏,就好好攻青衣,别想中途变卦。倔强的谢涛当然不听,母亲无法,只有领她登门拜访李月仙老师。至今谢涛还清楚记得,那天妈妈说明来意后,李老师淡淡地看了看她漫不经心地说:“ 你青衣演得挺好,还是别改了吧,改不好容易毁嗓子。”随后又加了一句:“而且,我也觉得你不适合演须生。”妈妈听了李老师下的断言后得意地看着谢涛说:“怎么样,你还是老实地演青衣吧。”谢涛表面上不再说什么,但私下里还是每天盯着李月仙看她排练,根本没把心思用在青衣上。两个月后的{yt},一直暗中观察着谢涛的李月仙对她说,你天天看我演戏,能不能唱一段给我听听?谢涛激动不已,立即唱了一段。尽管因为紧张还唱错了一句词,但李月仙还是正式收她为徒了,因为她感觉这个倔强的姑娘是块唱须生的料。

  自此谢涛苦练帽翅、髯口、甩发等特技和基本功,天性好强的她跟随在李月仙左右一招一式地学,不分白天黑夜地练。在李月仙的言传身教下,《三关点帅》中足智多谋的杨六郎、《卧虎令》中刚执不阿的董宣、《齐王拉马》中死要面子的齐宣王,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被谢涛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谢涛在晋剧须生演员中的地位也逐渐被承认。

  由旦角改攻须生,意味着必须由阴柔之美转型到阳刚之美。主演现代晋剧《丁果仙》,是谢涛由旦角转行到须生的一个良好拐点。

  丁果仙是一个平凡的艺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在晋剧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威望很高。对于饰演这样一位艺术前辈,谢涛有一定的压力,因为戏迷对丁果仙奉若神灵,而且有好多戏迷当年亲眼目睹过大师的风采。不过谢涛从来不是个畏难的人,凭借着自己从旦角到须生一路走来的经验,她很快把丁果仙从少女到xx,从坤生红角到表演艺术家,从为人徒到为人师的鲜活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丁果仙》的成功演出,不仅使谢涛得到“文华奖”和“梅花奖”双奖的殊荣,而且奠定了她在晋剧表演艺术界的地位。

  拿奖后谢涛并没有停歇,而是开始以现代眼光审视古老的晋剧,琢磨着如何实现创新。注意到范进这一角色并将其改编为大型新编历史剧《范进中举》,是谢涛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悲剧人物,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每个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心中都有个范进的典型形象。这个迂腐、可怜、酸气的人物在舞台上并不光鲜、出彩。朋友们都劝谢涛慎重选择是否排这个戏。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舞台形象很难掌握,排不好,说不定会砸了本来已经很好的发展前途。

  谢涛从来是个倔强不服输的人。她经过反复揣摩范进的内心世界,{zh1}认定:范进这个人物值得花精力排成新编晋剧 ——他的身上虽有封建旧文人的迂腐固执,但也透露出现代人所缺少的执著追求精神。在谢涛的理解里,这个穷酸书生为了考取功名这一人生目标屡败屡战,眼看着年龄渐长,家境窘迫,这是很残酷的现实。现代人演古戏,就是拿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当时人物的复杂心理。现代人活着也有很大的压力,或得志,或压抑,或被认可,或被埋没,这种矛盾和挣扎与范进的处境是相通的。

  2005年10月,新编晋剧《范进中举》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戏迷们一致称赞:“谢涛演活了范进!”专家们评价:谢涛塑造的范进有古而不旧的感觉,简约、纯真而耐人寻味。这出新编晋剧无论在唱腔、扮相还是技巧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如为了表现范进的窘迫和穷酸,谢涛将小生和丑角的技巧转移到范进这个须生身上,使他那迂腐、固执的可怜又可叹形象栩栩如生。

  此后谢涛所担纲的新角色落差更大,在《范进中举》之后,她很快又开始排新编晋剧《傅山进京》。把一位“奇才” 搬上舞台,探究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晋剧这个剧种来讲是一种尝试,对谢涛来说则是一种挑战。虽然《傅山进京》选取了傅山晚年一段xx经历,并没有太多地涉及他过人的才思,但谢涛仍然花了很大精力去研读傅山的作品,并到傅山的故里去采风。谢涛说,像范进这个角色可以用很外化的手法来表现,但傅山却不可以这样。所以她尝试从思想上去接近这位大学者,从内心深处与傅山产生共鸣。

  在成功挑战“范进”和“傅山”这两个xx不同的文人形象后,谢涛下一个要挑战的戏剧人物形象将是谁呢?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以谢涛的倔强性格,她绝不会停步,她一定会出新。

  关于晋剧

  山西素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明清时期戏曲演出非常盛行,有梆子腔、太谷秧歌、眉户戏、碗碗腔等多种地方戏曲,其中以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梆子最为xx。

  晋剧便是四大梆子之一的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dy}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晋剧的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最直接的因素。


                          

谢涛:为了戏,我什么都可以做

人物介绍

  谢涛:女,41岁,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演员,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人称“晋剧{dy}女老生”。1996年,主演晋剧《丁果仙》一举成名;2006年,主演的《范进中举》访沪,2007年主演《傅山进京》,持续为戏曲界瞩目,成为推动晋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戏曲界人士评价:刚刚过去的2007年可称“晋剧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谢涛就是使这一判断得以成立的主角之一。

  “晋剧年”里的“晋剧{dy}女老生”

  {dy}次见到舞台下的谢涛,是2007年7月22日中午,中国晋商联合会宴请进京汇报演出的《傅山进京》剧组全体人员。两扯傅山进京》圆满结束,效果可称“唱响京城”,午宴已算是庆功宴。谢涛清唱了戏中傅山的一段独白:“今日里姚大哥请去看戏,……,听甚么飞龙闹勾栏,消遣时光……”嗓音浑厚。卸掉“朱衣道人”的装扮,没有丝竹管弦的伴奏,这个由女中音演绎的倔强老头的内心独白反而更加纯粹动人,嘈杂的餐厅里一时间静穆一片。谢涛致谢:“我是个特别有福气的人,有这么多人帮我……”眸子清亮。到各桌敬酒,一律弯腰、点头、笑,很真诚,也很安静。在觥筹交错的交际场合,她是一个闪着灵魂光辉的人。

  “直到今天,我都是个单纯的、纯粹的人。”这是谢涛在接受采访中少数几句对自己的当下做出直白判断的话。

  谢涛所在的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每年要下乡演出300多常“送戏下乡”更现实和直接的目的是解决剧团一干人马的生计问题;如果一年演不够这么多场戏,剧团的工资就发不出去。

  下乡演出,合同上订的“条件”仅仅是“不睡地板”。他们带着行李卷睡小学校的教室、住老乡家里。演员们在老乡家里生炉子不小心还中过煤气。一群半昏迷的女孩子就那样蹲在门外,被老乡灌酸菜汤来“抢救”。

  2007年,《傅山进京》唱响大江南北,过年了,他们照旧下乡。春节前后,剧团下乡演出80多常

  老乡们永远只爱看那么几出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戏。“他们就那么看着你,散了场也不走,簇拥着看你,这两年才学会了拿个相机跟你照张相,也学会了让你签个名,还指点着陶臣(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院长,正在帮忙收拾道具),‘那是你那女婿子(丈夫)?’”几句话,谢涛学得活灵活现。眼睛闪闪发亮,表情单纯生动,而且差不多是手舞足蹈着。说到{zh1}一句,普通话已经变成了对当地方言的模仿。

  谢涛很享受被老乡们当作“大明星”来“追捧”。事实上,12年前摘了“梅花奖”之后,她就已经是戏曲界的明星了。可是,就在中国娱乐业明星制造迅猛发展的十年间,一个古老地方剧种的“大明星”就是这样带着一个市级剧团靠着每年在农村演出数百场来使剧团生存的。

  不过,她很满意因为自己的 “明星效应”,她所在的剧团能拿到全省剧团中数一数二的出场费(一两万元)。她的表演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戏曲界许多专家的评价),可她甚至不敢理直气壮地说“为艺术而艺术”(因为是多么xx)。对于演出广告中“年轻的女老生”这个“卖点”,她也不回避,那种坦然的态度让人心酸地理解了,为什么一直以来,她的愿望竟然是,剧团“不为填饱肚子发愁”。

  “我太爱演戏了1

  后来见到谢涛,是2007年7月22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谢涛“走台”,排练第二天上演的《范进中举》。只见她敞着外套,搭了条毛巾在肩头,唱得挥汗如雨。两个小时下来,完完整整地演了一场没有化妆的《范进中举》,一招一式、一腔一调,没有丝毫敷衍,只有未化妆的脸和绾起的发梢流露出女人扮演男人的玄妙和机巧。

  正式演出,又是汗流浃背,下来后头胀、胸痛,“不这样不行,首先交待不了自己,其次交待不了观众”。在进京之前两天,谢涛因为心脏病突发叫了120急救;到北京后又发烧、xx,此外还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

  《傅山进京》的导演石玉昆对她说:谢涛,你只要在排练场,就那么享受,享受角色给你的快乐。

  “能在舞台上演出我就是快乐的,在舞台上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释放。”她在舞台上释放的是疲惫和孤独。

  新编晋剧《范进中举》淡化了脸谱化、漫画化的官迷心窍的范进形象,倒是社会环境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古今相类。戏中对范进赶考前的心理有一段细腻的刻画,在风雨交加的破庙里哭天抢地。“在舞台上精疲力尽的时候一下找到了范进的感觉。”她很为这种跟戏中人的神交着迷。

  《傅山进京》中,傅山赴京之前对着已经逝去40年妻子绣的《大士经》有一段吟唱,谢涛说,那一刻理解了傅山的孤独。

  2007年,《傅山进京》从北唱到南,从山西唱到全国,《范进中举》更是从中国唱到世界,斩获数个大奖。

  每次致词,谢涛都会说到哽咽:“这么多年,没有人逼我,是我自己太喜欢演戏了;为了戏,我什么都可以做。”

  “就是因为你一直在坚持,有多少人的条件比谢涛好,但是都放弃了。”

  放弃是因为这一行的清贫。在一个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社会,艺术和从艺者是xx脆弱的。“我这么执著,在现在的人看来像是怪物,实际上上一辈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怪物。”她感慨于小演员排戏时的“魂不守舍”,也理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演戏不过是一个职业而已。

  2007年年底,因为《傅山进京》的成功演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获得了一笔专项拨款。

  “如果丁果仙活着,她也一定会不断地改变”

  最近一次见到谢涛,是今年4月初她参加圣彼得堡国际艺术节后从俄罗斯回来。此次走出国门的是9个小折子戏,也是去年11月《范进中举》参加法国巴黎戏曲节后,晋剧又一次走出国门。有小演员对她说:“咱们演出要总是这样多好啊1她赶紧说:“那可不行,我们主要的生存市场还是在农村。”从俄罗斯回来第二天晚上,她就忍着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痛带领剧团到小东流为一个老人庆祝90大寿演了《范进中举》。

  记者:相对于京剧、越剧等剧种,为什么晋剧给人的感觉是多年的沉寂?

  谢涛:晋剧是个大剧种,丁大师那一代人她能带领晋剧与全国的优秀剧种媲美,但近年创作滞后。

  记者:与其它剧种相比,晋剧的艺术优势在哪里?

  谢涛:每个剧种都有长项,也都有不足。比如,越剧可以委婉细腻,但就很难激昂起来;而晋剧可以很高亢很激昂,但也可以委婉细腻。晋剧留下的看家本领、晋剧的积淀要比越剧深厚得多。可是越剧年龄虽短,吸收的东西多;晋剧古老,恰恰有时又很保守。我对晋剧有种谨慎的使命感。(笑)我有自信,不认为小剧团、经济落后的省份,就拿不出响当当的好作品。我们的观念并不滞后,只要想到了就要去做。

  记者:那么当代晋剧的发展,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应该怎样权衡、取舍?

  谢涛:传统{jd1}要继承,但不需要彻底继承。每个时代的审美观不同,包括从业者的文化选择都不同,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晋剧在舞台上最终的呈现。我对塑造人物、表演声腔没有门派、行当的观念。以我的文化理解,现在已经认识到原来有些东西并不是好的,可以再改变。要是丁果仙活到今天,她也一定会不断地改变的。你去研究所有的大家,他们都是不断地创新,不会只限于继承。我不敢以大家自比,但他们是我的目标。

  记者:当代晋剧与老一辈艺术家时代的晋剧生存环境不同在哪里?

  谢涛:丁大师那一代人肚子里有几百出戏;我们老师那一代有几十出;到我们这一代又有几出呢?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既有教学上的断代,也有市场需求的不足,观众的选择很多,不那么挑剔了。这又造成整个晋剧生存状态不好,学戏的人越来越少,教戏的人也不多。剧团经济能力差,留不住演员,演员也缺乏专业精神。

  记者:那么,作为晋剧演员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谢涛:演员要出好戏。越出好戏,越出角儿,晋剧会越好;剧团发展好了,{zh0}能由剧团来教戏。现在晋剧的发展是个好的契机,领导非常重视,戏曲的生命力肯定不会消失,我们需要的是潜下心来做东西给观众。

  谢涛{zd0}的愿望是:在时间分配上,一年能有1/3下农村演出,1/3在城市演出,1/3充电、创作。近几个月在法国与俄罗斯的演出,让她对晋剧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方面信心倍增,她把“1/3充电、创作”修正为“1/3充电、创作、国际交流”。

  本报记者 原蔚

“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

                                                谢涛:“梅”开二度诉衷情   “稿件来源:太原新闻网”

5月18日晚。浙江。杭州。
              余杭体育馆内,星光璀璨,专家云集,观者如织。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
            (即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35朵“戏剧梅花”绽放在这个江南赏梅胜地。其中有4名“二度梅”演员,我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年轻的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以
            《傅山进京》中对“文化昆仑”傅山的出色表演荣居xx。她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今天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感觉到背后有无数双手在托着我往前走。晋剧戏曲,它让我找到了很多快乐,也让我流了很多眼泪;让我吃了很多苦,也让我享受到很多甜蜜。在这里,我想感谢所有帮助、支持、关心我的人。”
              谢涛说得很激动但没有哭。她牢记着团里同伴发过来的短信:不要那么没出息!
              然而,5月23日下午,在新闻大厦20层小小的休息间,面对记者,舞台上多以刚直不阿艺术形象示人的谢涛几度哽咽,女儿家的心思与柔情袒露无遗——“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让我去表现”
              “奖是给一个人的,凝聚的却是很多人的努力。”这是《傅山进京》带给谢涛的最深感受。
              《傅山进京》是2007年太原市隆重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锣大戏。谢涛永远都忘不了,2006年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她把已被搁置一年的《傅山进京》剧本上呈刚任职不久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申维辰审阅。申书记在剧本空白处用铅笔写下详细的指导意见,并很快作出批示:“可排。”她也忘不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精研剧本,从舞美、布景、情节改动直到傅山的具体唱词,都与编剧、导演、演员一起磋商,反复修改。她还忘不了,从创作到排演的那个优质团队——福建籍全国xx剧作家郑怀兴担任剧本主笔,执导过国家舞台艺术xx精品剧目的xx导演石玉昆任导演,上海xx舞美师赵国良设计舞美,国内外颇有声望的灯光设计师邢辛主控灯光,我省xx晋剧音乐家刘和仁、刘和跃老师操盘音乐,还有晋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史佳花的加盟。正是有了来自全国各地{yl}艺术家的强强联手,才有了今天的《傅山进京》以及与它有关的众多奖项。
              另外,还有青年团的伙伴们。
              这次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自1983年创立以来首次走出京城牞以大赛形式进行评选,历时近一个月牞21个剧种参赛。一个评委对谢涛讲牞《傅山进京》他已经看了6遍。谢涛则对记者讲:“几乎所有参赛演员都在十几年前就得过梅花奖。这次梅花奖的竞争,说惨烈也不为过。”
              
            5月18日上午,为了晚上的领奖和发言,梅花奖获得者全部到余杭体育馆走台。谢涛远离兴高采烈的获奖人群,静静地坐在那里,突然间就热泪盈眶!正巧被为她拍照的女孩一眼瞅见,问道:“这时候了,你一个人默默地是怎么啦?”谢涛忍了忍牞说:“二毛,我特别想我们团里的人……”
              “我一下就想到《傅山进京》每一次的演出过程。”
              对记者讲到这里,谢涛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稍后双眼含泪继续:“那么几十个光头,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闪回。我心里的那种感受,用语言表达人们不可能很理解。从表层看他们是为你谢涛夺取
            ‘二度梅’,更深层次的是为晋剧为地方文化,每个人都有地方文化的荣誉感。说实话,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喜欢自己的丈夫、爸爸剃光头。这些人为《傅山进京》所作出的形象上的牺牲和努力,我从来没有当面谢过,但我心里记着。”
              “{yt}里我哭了三次”
              2007年7月中旬,申维辰书记、范世康部长亲自带领《傅山进京》剧组赴京汇报演出。三场演出轰动京城,23日、24日上午牞文化部与中国剧协分别召开了两个高规格的研讨会。就在24日那{yt},谢涛说她忍不住三次落泪。
              {dy}次是在上午的研讨会现场。1997年谢涛演出大戏《丁果仙》、折子戏《舍饭》、《卖画劈门》专场,获得梅花奖。转眼10年过去了,会上所有熟识的专家老师都为她高兴,说真不知道太原市委、市政府又为谢涛搞出这么好的两台戏(还演出《范进中举》)牞谢涛的表演越来越成熟了。“听着他们热烈地评价着两出戏,看着他们发言时激动的表情,我显得很平静,但内心里却如江河波涛翻滚。不只是因为就在动身进京前,劳累过度的我心脏病突发甚至惊动了120,更因为这些年的许多挣扎和不容易,心里酸酸的,眼泪就……”
              第二次是在中午与老专家的进餐桌上。编剧郑怀兴,貌似木讷、内心聪慧并且充满创作激情,席间,他举起酒杯,眼圈一下就红了。“我的眼圈也红了。相处相知这么些年,我发现郑老师身上有很多傅山的东西,傅山身上也有很多他的东西,都是精神、气质上的。他不善言谈,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眼圈这么一红我就能理解。上世纪80年代,他与魏明伦、郭启宏就是闻名全国的‘戏剧界三驾马车’。后来沉寂了十几年,他困惑过苦恼过,是不是自己搞的东西跟不上时代了?《傅山进京》是他十几年才情的大集结,也是他心中郁结的大释放。”
              第三次是在下午。谢涛在日记里写下当时的感受。
              “正躺在床上流眼泪,今天这是第三次了……送走老专家回到房间,省报记者采访完走了以后,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北京的演出结束了,心里有一种酸甜苦辣的味道,说不清楚,我太要强,不想让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给自己施加了好多压力,又不能向其他人倾诉,包括陶臣。他已经很累了,他也是最心疼我的人,我不想让他再为我担心什么,现在哭一哭也是一种释放,心里舒服多了,也算是一种发泄吧!”
              “昨天白燕升为我写了一篇叫《今观范进晚识君》的博客。看完我哭了,不为别的,为一种理解、一种支持、一种感动。他感动我对戏的敬重、纯粹,看懂我大于戏的疲惫和孤独!深信我会走得更长、更远……他看到我身上荡漾的才情,是一个艺术上成熟的、处于鼎盛状态的演员。他甚至突发奇想:“李白”、“苏东坡”似乎也属于我,因为他觉得我的表演、唱腔新颖独特,有时代感,选择的角色挣扎、韧性,有生命力,舞台气质儒雅内敛、气定神闲、大家风范。同时,期盼着我的下一个……
              “没想到我能把晋剧带到这里”
              谢涛的2007年是异常忙碌的一年。10月下旬带《傅山进京》去参加第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获第十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表演主角奖”。11月下旬又带1小时40分的《范进中举》赴法参加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同去的还有昆曲、越剧、满汉剧等。
              演出在艾菲尔铁塔下面一座古老的剧院进行。剧场只有400个座位,音乐效果非常好,不允许用胸麦,乐队坐前台,演员与乐队之间只有一臂的距离。谢涛描述演出的情景:“欧洲的欣赏习惯与国内不一样,xx背离了我们的演出经验。下乡在野台子、露天剧场演出,观众想叫好就扯开嗓子叫好,上万人的叫好声对演员来说是一种奖赏也是一种享受。在太原、北京、上海、苏州演出,少有人叫好,惯用掌声代替,幕与幕之间也以掌声鼓励。在巴黎演出就像在空场演出一样,中间一点掌声都没有。然而演出结束后,有节奏的掌声经久不息,左右谢幕六七次还是不止,而且掌声越来越密集。我一边谢幕一边默念:谢谢今天来的所有人;谢谢晋剧,没想到能有这样的效果;谢谢我自己,我一直在坚持,没想到我能把晋剧带到这里。然后下意识地摘掉头上的网子和帽子,我的长发披了下来。外国人‘嗷’惊呼,哗地全站了起来,掌声雷动。他们中的部分人走上台,有演出商、观众和研究中国文化的人……”
              “我有了年轻的粉丝和小戏迷”
              根据市里的安排,2008年5·23讲话发表66周年这{yt},《傅山进京》{dy}次走进高校。进的是北京大学,中国{zg}学府,精英学子集中的地方。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地方戏来了解傅山这个中国17世纪的文化伟人;通过傅山去记住、去热爱地方剧种。当时正值汶川大地震,两场都是义演。谢涛说:“京剧、越剧、昆曲都进过北大,晋剧能不能被学子们理解,他们能接受多少,我在心里打问号。结果剧场演出时气氛非常的热,应该有掌声的地方都有,不该有的地方也有。有时候为一句道白,文本里的一句话;有时候为人物的表情动作,他们都要给你鼓掌。这是在其他剧场普通观众那里享受不到的。演出结束,北大有个习惯,观众当场就要提问,或者谈感受。当时大家都拥到台前,两个话筒被很多人抢来抢去:原来晋剧这么好听这么好看;谢涛你好帅……”
              看着一张张年轻可爱的笑脸,谢涛脑海里呈现出2007年在长安剧院演出后的盛况,一群同样年轻的越剧戏迷对着她雀跃欢呼:“涛涛,我爱你!”
              最让谢涛开心的是《傅山进京》让她有了小戏迷。家住青年宫附近一个名叫“王先生”的小男孩,自从看过《傅山进京》后就告诉爸爸妈妈,只要是这个阿姨演的戏就带他来看,并送给谢涛一个小礼物——
            民间艺人捏的一个黑胡子的小泥人傅山,过年过节时王先生小朋友还要给谢涛发祝福短信。谢涛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回到家说,同学们要看妈妈的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已经开始,《傅山进京》29日、30日下午在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星光剧场演出。谢涛表示,她会和剧组全体人员尽{zd0}努力,把《傅山进京》再往前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通过《傅山进京》把我们的晋剧推得更高更远。
              “低调做人、高调演戏”,是谢涛始终坚持的为人准则和职业操守。
              “率性求真、天心月圆”,是谢涛对人生和艺术理想境界的自觉追求。
              让我们祝福—— 祝福谢涛:“慧福双修”,早成正果。祝福晋剧:声名远播,泽被万代!
            作者:陈威

谢涛:心系农民的晋剧名角

新华社 记者谭博文  
 

刚从巴黎中国戏曲节归来不久,作为戏剧演员的谢涛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她表示,北京奥运会是人文奥运,中国文艺工作者要借这个机会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谢涛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获得了{zj0}女演员奖,她所演的晋剧《范进中举》获得{zj0}传统剧目奖。谢涛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获得者。

谢涛自获得“梅花奖”和“文华奖”后,十年如一日,从没有离开过舞台。她坚持到农村为农民演出,山西各地有很多她的农民戏迷。

谢涛表示,青年剧团的演员经常打着铺盖卷下乡,连夜跑长途更是家常便饭。十年里,谢涛没少走一台,没少演一场,经常为了观众的要求而多演多唱。今年7月8日在代县的俄岭寺演出,当地要求谢涛场场出演,她都答应了下来。5天演了5场大戏,清唱了6次,受到热烈的欢迎。

8月3日至6日,剧团又到太原市瓦窑村演出。4日晚谢涛演《齐王拉马》时,感觉腰有些不对劲;当晚吃力地把戏演完,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腰便不能动了,医院诊断是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让谢涛为难的是,晚上她还要演一场《点帅破阵》。

“戏比天大,出了你的戏就得演”,当晚谢涛继续登台演出。在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中,谢涛忘记了疼痛,唱得更加卖力。她的精神感动了其他的演职员,也感动了在场朴实的农民,回报给她的是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有人认为,凭谢涛“梅花奖”的成就和现在的地位,没必要再下乡演出,吃苦受罪;另外还可以出外走穴,赚点外快。但谢涛没有这样做,她钟爱自己的事业,在剧团这个集体中,她与大家同吃同住同演出。

长年的基层演出和历练,使谢涛吸取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料,也赢得了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说是谢涛的{zh0}写照。2001年,谢涛{dy}次把晋剧带入欧洲,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的晋剧文化,受到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40岁的谢涛现正处在事业的{df}期,她说,她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挚爱。身为奥运火炬手候选人的谢涛,如同站在奥运会{zg}领奖台上的运动员那样,“更高”是她所从事的艺术和奥运会共同追求的精神。

一个终生痴迷晋剧的人

——记晋剧{dy}女老生谢涛

张盛秋 李国光

  舞台上,她是仙风道骨、博学多才又童心不古的傅山,是落泊贫穷、中举后疯疯颠颠的范进;舞台下,甩下假发、摘下胡须,很少有人会想到,她是眉眼清秀的女子。她就是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谢涛,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人称“晋剧{dy}女老生”。

  谢涛身上有股与生俱来的倔强劲儿。她出生晋剧世家,11岁时,小学毕业的谢涛同时收到重点中学和戏校的录取通知书,她想都没想就背着父母把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撕了,只给自己留了上戏校一条路。气急的母亲用哥哥唱戏练功用的鞭子打了她一顿。回忆当年,谢涛依然记得向来疼爱她的母亲那次下手真重,打得她钻心地疼。

  就这样,人小主意大的谢涛走进了戏校。花季女孩,入了行自然学旦角。谢涛学得很扎实,16岁毕业后进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也是演旦角儿,而且演得不错。但她发现自己虽然长相端正,唱功过硬,却并不是一出场就能艳惊四座的类型,她开始想转学须生。打定主意,她去找团里的xx须生演员李月仙老师学戏。

  自此,天性好强的谢涛苦练帽翅、髯口、甩发等特技和基本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她将《三关点帅》中足智多谋的杨六郎、《卧虎令》中刚直不阿的董宣、《齐王拉马》中死要面子的齐宣王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她在晋剧须生演员中的地位也逐渐被承认。

  由旦角改攻须生,意味着必须由阴柔之美升华出阳刚之气。1996年,她主演现代晋剧《丁果仙》,是谢涛由旦角到须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丁果仙是个平凡的艺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威望很高。对于饰演这样一位前辈,谢涛压力很大,因为有好多戏迷当年都亲眼目睹过大师的风采。不过谢涛从不是个畏难的人,凭着自己的演出经验,她表演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把丁果仙从少女到xx、从坤生红角到表演艺术家、从为人徒到为人师的形象呈现出来。此次成功演出,不仅让她得到了文华奖和梅花奖,也奠定了她在晋剧表演艺术界的地位。

  拿奖后谢涛没有停歇,她开始以现代眼光审视古老的晋剧,琢磨着如何实现创新。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知道,迂腐、可怜的范进在舞台上并不出彩儿,听说谢涛要排晋剧《范进中举》,朋友们都劝她要慎重,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舞台形象很难把握,排不好会砸了自己本已很好的发展前途。

  谢涛从来就是个倔强不服输的人。她经过反复揣摩范进的内心世界,认定范进这个人物值得花精力排成新编晋剧。她认为,现代人演古戏,就是拿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当时人物的复杂心理。现代人的压力很大,或得志、或压抑、或被认可、或被埋没,这些与范进的处境是相通的。

  2005年10月,《范进中举》在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谢涛将小生和丑角的技巧嫁接到范进这个须生身上,使他那迂腐、固执、可怜又可叹的形象栩栩如生,戏剧专家形容整台戏如同一棵“翠玉白菜”,xx无瑕。戏迷们一致称赞:“谢涛演活了范进。”

  《范进中举》在全国各地演得热火朝天,谢涛却想着再排一个戏,还是“一个文人戏,一个人文戏”。有人提出了傅山这个题材,认为太原可写的人不少,但傅山是最值得写、最值得演的人。

  把一位奇才搬上舞台,探究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对晋剧这个剧种来讲是一种尝试,对谢涛来说是一种挑战。

  虽然《傅山进京》选取了傅山晚年的一段xx经历,没有太多涉及他过人的才思,但谢涛依然花大精力去研读傅山的作品和各个版本的《傅山传》。慢慢地,她与先生有了深刻的“对话”,有了心灵上的共鸣。再去演,她就觉得有了根。谢涛说:“如果把演员比作一棵树,那么她的根必须深深扎在舞台上。根越深越壮,你扮演的人物、塑造的形象才会越厚实、越鲜活。”

  2007年是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谢涛携《范进中举》和《傅山进京》进京演出。出发前{yt},忙碌的谢涛因心脏病突发被送到医院抢救,大夫建议中止北京演出,谢涛却带病如期进京。

  演出时,她身体发飘,感觉随时都要虚脱,大段唱词根本就唱不下来,红官衣被汗水湿透,但这恰好是剧中人物当时真实的状态。那一次,她演得最逼真。在随后的艺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谢涛的表演艺术赞赏有加,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特赋律诗一首:“一曲铿锵动九霄,回肠荡气吐狂飙。傅山已进人心里,形貌声情即谢涛。”

  去年,《傅山进京》唱红大江南北,但今年春节前后,谢涛所在的剧团照旧下乡演出了80多场。每次下乡,乡亲们都想一睹谢涛的风采,谢涛也很享受被老乡们当做“大明星”来“追捧”。在锵锵的锣鼓声中,她披挂上阵了,没有人会想到几分钟前她还因颈椎病躺在担架上。同在一个团工作的丈夫常心疼地说:“一上台你什么病都没有了,我要不是你丈夫也不相信你有病在身。”她却说:“我太爱演戏了,我感谢角色带给我的快乐。”

  傅山晚年教育自己的孙子说:“‘改’之一字,是学问人{dy}精进工夫,只是要日日自己去省察……如此去读书行事,只有益,决无损,久久自觉受用。”谢涛常拿傅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激励自己,她说:“我们改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谢涛,就是这样一个为晋剧所痴迷的人。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北京奥运火炬手候选人谢涛-心系农民的晋剧名角

来源:新华社  编辑:马维辉

谢涛,女,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和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现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常委、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



  

谢涛

  刚从巴黎中国戏曲节归来不久,作为戏剧演员的谢涛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她表示,北京奥运会是人文奥运,中国文艺工作者要借这个机会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谢涛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获得了{zj0}女演员奖,她所演的晋剧《范进中举》获得{zj0}传统剧目奖。谢涛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和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

  十年“梅花”映农村

  谢涛自获得“梅花奖”和“文华奖”后,十年如一日,从没有离开过舞台。她坚持到农村为农民演出,山西各地有很多她的农民戏迷。

  谢涛所在的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每年要完成260场左右的演出任务,最多时可达400场;而且大多是在农村演出,总是一台连着一台。三晋大地到处留下了这位梅花奖获得者的足迹。

  谢涛表示,青年剧团的演员经常打着铺盖卷下乡,连夜跑长途更是家常便饭。十年里,谢涛没少走一台,没少演一场,经常为了观众的要求而多演多唱。今年7月8日在代县的俄岭寺演出,当地要求谢涛场场出演,她都答应了下来。5天演了5场大戏,清唱了6次,受到热烈的欢迎。

  8月3日至6日,剧团又到太原市瓦窑村演出。4日晚谢涛演《齐王拉马》时,感觉腰有些不对劲;当晚吃力地把戏演完,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腰便不能动了。去医院拍片,诊断是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让谢涛为难的是,晚上她还要演一场《点帅破阵》。

  “戏比天大,出了你的戏就得演”,当晚谢涛继续登台演出。在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中,谢涛忘记了疼痛,唱得更加卖力。演出结束后,谢涛汗湿衣衫,呆滞地坐在衣箱上说:“我唱到‘交印’一段时,真想坐到台上不唱了。”

  但谢涛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把戏演完。她的精神感动了其他的演职员,也感动了在场朴实的农民,回报给她的是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

  有人认为,凭谢涛“梅花奖”的成就和现在的地位,没必要再下乡演出,吃苦受罪;另外还可以出外走穴,赚点外快。但谢涛没有这样做,她钟爱自己的事业,在剧团这个集体中,她与大家同吃同住同演出。
执着追求结硕果

  长年的基层演出和历练,使谢涛吸取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料,也赢得了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说是谢涛的{zh0}写照。

  2001年,谢涛{dy}次把晋剧带入欧洲,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的晋剧文化,受到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后,谢涛在声腔表现方面不断突破自己;她尤其关注山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想方设法以晋剧为载体,连续改编了《芦花》、《范进中举》、《烂柯山下》等剧目。2003年,《范进中举》开始投排,在三年的时间里边改边演,几易其稿,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理念、贴近时代审美的剧目,也是谢涛继《丁果仙》之后的又一精品剧目。

                 

  2005年10月,谢涛带着《范进中举》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晋剧时隔69年后又一次上海之行,整个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上海滩。18位戏剧专家认为,该剧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好戏,整台戏是一颗“玉雕的白菜”,为当代戏剧竖立了一个标杆。专家尤其称赞谢涛的创作有深度、有厚度,是中国难得的女老生。凭借在《范进中举》中的精湛表演,谢涛荣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更高”是晋剧和奥运共同追求的精神

  越来越多的荣誉并没有让谢涛停止她艺术追求的脚步。2007年,太原市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在颂扬三晋文化的新创晋剧《傅山进京》即将进京演出的前夕,身为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的谢涛经常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紧张排练中辗转奔波。

  体力透支的谢涛终于病倒了。她感觉自己头疼胸闷心慌,{dy}次叫了“120”救护车去了医院。大夫建议她不要去北京演出,谢涛表示,自己已经10年没有去北京演出了。这次赴京演出,一定要演好,对北京的专家和自己有个交待。

  于是,谢涛身上装着救心丸,带着《傅山进京》和《范进中举》两出戏去了北京。演出时,她总感觉气不够用,很吃重。在{zh1}一场演《范进中举》时,谢涛唱半句就喘口气,xx与事先设计的唱法不一样,然而这却恰好是剧中范进{zh1}所处的状态。谢涛感觉有些支撑不住了,她说那时却一下子找到了所演人物的感觉,演技上有了创新。

  感受戏里戏外,谢涛说,有时觉得自己就是范进,拼搏获得的荣誉,过程中很艰难、很努力,得到时却又感到失落;之后又从头开始,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谢涛11岁时曾背着父母,撕掉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铁了心要进戏校学晋剧,身为晋剧演员的母亲为此打了她;15岁时,她开始在实验晋剧院实习;16岁,在旦角行当已初露锋芒的谢涛,再次放弃了一条平坦之路,转而投身于深沉而有内涵的须生行当。这一圈摸爬滚打下来,已近30年。

  40岁的谢涛现正处在事业的{df}期,她说,她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挚爱。身为奥运火炬手候选人的谢涛,如同站在奥运会{zg}领奖台上的运动员那样,“更高”是她所从事的艺术和奥运会共同追求的精神。

谢涛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她的表演既继承了北方表演艺术中粗犷、刚劲、激越的演剧风格,又兼融了南方表演艺术中细腻、委婉、如泣如述的呈现方式;既有传统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又有国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真实性,形成了南北相融、中西合璧,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表演艺术风格。

      谢涛11岁进入太原市戏曲艺术学校专攻戏曲表演。先后学习了小旦、青衣的唱、做、念、打。{zh1}专攻以唱为主的晋剧须生和老生表演。1983年毕业后,谢涛被分配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工作。她拜xx晋剧须生表演艺术家李月仙为师,学习她高亢激越的唱腔和富有激情的表演;她也认真揣摩xx晋剧老生表演艺术家武忠的表演,学习武老师“丁派”特有的行腔和刻画人物的细腻与准确。1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须生、老生人物形象,像刚直不阿的董宣《卧虎令》、性情刚烈的杨六郎《三关点帅》、充满政治智慧的唐王《打金枝》、疾恶如仇的白茂林《卖画劈门》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扮男逐渐退出了戏曲舞台。南方个别剧种,包括北方一些地方剧种中的女扮男,也xx于小生行当。须生特别是老生更是凤毛麟角了。在晋剧表演艺术家中,继丁果仙之后,也出现过像张鸣琴、李月仙、闫惠珍等女须生、女老生。谢涛作为青年坤角须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当代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独特魅力。

      xx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老先生,在看完由谢涛主演的现代戏《丁果仙》后,评价说:“《丁果仙》是她的成名作,也许观众会叫她‘小果子红’,这对她说是很高的评价,但我希望学习丁果仙的品格、艺德,继承丁派艺术。谢涛是很有创造力,悟性很强,个性很强的演员,她有理想有追求,她的艺术潜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谢涛一直在乡下演出,每年演出将近300场。正是在这种不间断的演出中,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都知道她是须生泰斗丁果仙的传人,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谢涛选中了极具挑战性的角色——范进。在该剧中她把须生和老生及所有技艺融于一体,倾心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舞台形象。

      晋剧《范进中举》改编自吴敬梓的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中举前的范进,在“学而优则仕”的精神支撑下,不顾家徒四壁,执迷要通过考举改变自己的卑微命运,光耀门庭。谢涛紧紧抓住这一精神内涵,充分利用戏曲表演手段,把自命不凡又自暴自弃的考前范进刻画得淋漓尽致。除展示范进的内心世界外,还大量运用了晋剧传统程式,全场几乎一唱到底。中间穿插的一大段道白,更见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功力。每当唱到“人不中举鬼中举,考举要让鬼神泣”时,观众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她用炉火纯青的唱、念艺术,塑造了可敬、可怜、可惜、可悲的艺术形象。中了举的范进,脆弱的神经竟承受不了迟到的欢喜而喜{jz}疯。他疯得丑陋,疯得可怜,疯出了封建时代小知识分子对天命的悲怨与无奈。这些内容集中在该剧的第五、第六场。谢涛恰到好处地运用“三声锣”提供的表演时空,将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范进演绎的栩栩如生。“一声锣”范进的亢奋;“二声锣”范进的疑惑;“三声锣”范进的失落。谢涛充分运用了戏曲传统的形式,将其“化”入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让观众随着她的表演时喜、时怨、时悲、时愤。当报子送来喜报后,有一段范进读报的戏。谢涛运用了“跳椅子”的戏曲程式动作,用来表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用以表现范进的意外和惊愕:“中了,我中了,我中了!”谢涛一跃跳上椅背,又从椅背跳下,随着倒地:“我中了,噫——我中了!”疯癫而下。谢涛的表演为一个旧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也就产生了新的美感。疯了的范进其实就是本来的范进。他敢蔑视权贵、敢直抒胸臆,敢对封建的礼教说不,敢让那些在那个社会制度下如鱼得水的阿混们抬他的“人轿”。
              
      谢涛的表演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唱与念结合,动与静相宜。她“抓把笤帚当狼毫”,边念边做,边舞边蹈:“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那些夸张的书写表演,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范进憋屈于心的胸中块磊,“写”出了范进的文人本色。在给观众艺术美感的享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以后的范进。他xxxx,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众人攀附和名流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与物质上的莫大满足。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变化,膨胀了他早已根深蒂固的人生欲望。于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范进离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陌生。特别是和花子的那段表演,从剧本看寥寥数笔,但留给表演的空间却无边无际。演员如何用自己的理解填充起人物从内到外的质变过程,是有较高难度的。如果还只是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就会显得过于表面化,影响人物的深度。谢涛调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的认识及很强的穿透力的表演来完成。范进对花子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两个人的一退一进,一笑一颦都传情达意,真可谓“戏者,‘细’也”。这里没有夸张的舞台动作,没有可倾可诉的台词,也没有用以抒发情感的唱腔和音乐,谢涛就靠“体验性”的表演,靠娴熟的演技,演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范进,一个耐人寻味的范进,一个与我们良好初衷相悖的范进。透过谢涛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艺术表演,我们似乎看到又一个读书做官的举子,正在他们梦寐以求的仕途上痴迷地走着,走得那么沉重、那么违心,在顺应与抗争的矛盾中扭曲着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范进中举》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今天,谢涛用戏曲的形式诠释范进,除了是对自己艺术境界的一次拓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外,更深层的理想,是想让更多的人走近名著。在加深对名著理解的同时,也对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有一种理性的体悟。在甄别和批判中,激浊扬清,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谢涛已经超出了她表演该剧的初衷,担负起一个当代艺术家应该担负的道义与责任。

中国山西新闻网4月4日电 昨晚,上海东方卫视演播大厅,隆重举行第1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颁奖晚会上,山西省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得主谢涛,凭借在晋剧《范进中举》中饰演主角“范进”一举摘取了本届“白玉兰”主角奖。这是晋剧获得的{dy}个白玉兰 奖项。在该剧中饰胡氏的青衣梁美玲同时获“白玉兰”配角奖提名。

  白玉兰奖是全国性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在沪公开演出的戏剧剧目的主配角演员。据悉,本届白玉兰奖共有参评演员155名,来自中、美、波兰3个国家的17个城市,涉及京、昆、越、淮、豫、晋、歌剧等17个剧种的61台剧目,创历届之最。

  谢涛曾于2005年携新创晋剧《范进中举》赴沪展演。《范进中举》改编自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其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胆创新。该剧成功地塑造了范进、胡屠户等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典型。同题材的戏剧已在全国各地多次上演,作为晋剧被搬上舞台尚属首次。

  自1936年晋剧大师丁果仙率团赴上海展演后,时隔69年,晋剧再度叩响申城大门,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在“白玉兰奖提名演员展演”中,谢涛表演的是《范进中举》第三场片段。谢涛的演唱节奏强烈,快而不乱,刚中有柔,顿挫有致,犹如行云流水。短短10分钟的展演,让对晋剧不太十分熟悉的沪上观众领略到了晋剧激越高亢的特色,为他们带来不小的惊喜。台下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据悉,这次荣获“白玉兰”主角奖的演员只有10位,其中还有一位是美国演员。

记省特级劳模、青年表演艺术家谢涛

梅花再度笑春风

 

——记省特级劳模、青年表演艺术家谢涛

 

刘俊发 韩玉峰

 

    612日,太原市委宣传部和太原市文广局举办了全国“二度梅表演奖”暨《傅山进京》剧组记功表彰会议。

 

    至此,谢涛这位晋剧表演艺术家,不仅获得了戏剧界的“梅花奖”、“文华奖”和二度“白玉兰奖”“二度梅奖”、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zj0}女演员奖”,而且获得了省市特级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xx文化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为晋剧的发展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小旦青衣到坤角须生

 

    谢涛出身于梨园世家,三四岁时就跟着母亲张翠英学唱山西梆子,11岁进入太原戏剧学校学戏,16岁毕业,用汗水和眼泪、勤学和苦练在这座戏曲殿堂里度过了自己的花样年华。在戏校,谢涛专攻小旦,兼学青衣、彩旦、刀马和老旦。她16岁时在《杨门女将》中扮演佘太君就得到了好评。

 

    后来谢涛改扮须生。特别是从1995年至200712年时间太原实验晋剧院推出了由谢涛领衔主演的晋剧《丁果仙》、《范进中举》和《傅山进京》三台大戏。《丁果仙》的成功反映了谢涛建立在灵气和悟性基础上的超常的艺术模仿力和艺术创造力,《范进中举》的打响显示了谢涛建立在深厚的艺术功底基础上的把握人物性格命运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表现力,《傅山进京》的走红则表现了谢涛建立在深厚学养的基础上认识人物、理解人物和创造人物的艺术审美能力。三台大戏三大步,标志着谢涛在艺术上的成熟。

 

服务群众 德艺双馨

 

    谢涛在山西演艺界以人品戏品俱佳著称。大家说起谢涛都认为她不仅技艺超群,而且戏德高尚,为观众所喜爱,为人们所敬重。她是省文联表彰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是中共太原市委树立的“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还是省市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常委、省剧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剧协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名誉院长。她虽然已经是名角,但是她永远不忘农民观众,也是为了剧团能够生存下去,谢涛依靠自己的“明星”效应,剧团下乡她都要随团演出,一年要在农村演出200多场。她想着农民,也想着重点工程工地的工人和城市的众多戏迷。

 

    1995年,从大年初一起,谢涛随团到太旧高速公路工地连演5场,正月十五又上万家寨引黄工程工地为工人们演出。数九严寒,谢涛和大家一样穿着单薄的戏装登台,认真表演,不敢稍有懈怠,因为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谢涛积极捐款,并带领《傅山进京》剧组人员义演两场,所得费用全部捐给灾区。

 

领军人物和文化使者

 

    晋剧是一种文化,谢涛就是晋剧文化的传播者和晋剧的文化使者。在晋剧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演员能够把晋剧带得这么远,走遍全国,走出国门。她带着自己的剧目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山西唱到全国,从中国唱到世界。

 

    200510月,在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谢涛领衔主演的《范进中举》获得成功。

 

    20085月,谢涛带着《傅山进京》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深受北大学子的欢迎。

                     

    2007年、2008年,谢涛连续两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演出,使全国亿万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目睹她的风采。谢涛的足迹没有止于中国,而是走向了世界。200711月,晋剧首次走出国门,《范进中举》以整出戏赴法国参加第二届中国巴黎戏剧节;20084月谢涛又带着9个折子戏到俄罗斯圣彼得堡演出,把晋剧的声音传播到欧洲大地。这意味着晋剧这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艺术在世界观众的面前亮相,并得到认可。

 

    谢涛说:“不要把戏曲当作一件文物摆着,戏曲要让它流动。古老的戏曲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才会赢得观众。”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老年戏迷到青年观众,从山西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让晋剧这枝艺术之花墙里墙外都芬芳,谢涛带着晋剧走得很远,谢涛也看得很远。谢涛的大观众、大舞台的戏曲现代理念,谢涛对晋剧开拓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的强烈愿望,正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比较满意的体现。谢涛自觉地承担起发展晋剧艺术的历史使命,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晋剧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多“谢涛”图片,请点击下面网址!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原创MV】晋剧《日月图》《交印》谢涛(不同时期)+网上关于她的文章+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