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7 12:54:33 阅读79 评论5 字号:大中小
引用 引用
引用
谢涛,女,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和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
谢涛,1967年生,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二度梅奖于一身,真可谓是当今晋剧界大红大紫的人物。
谢涛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她的表演既继承了北方表演艺术中粗犷、刚劲、激越的演剧风格,又兼融了南方表演艺术中细腻、委婉、如泣如述的呈现方式;既有传统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又有国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真实性,形成了南北相融、中西合璧,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表演艺术风格。
xx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老先生,在看完由谢涛主演的现代戏《丁果仙》后,评价说:“《丁果仙》是她的成名作,也许观众会叫她‘小果子红’,这对她说是很高的评价,但我希望学习丁果仙的品格、艺德,继承丁派艺术。谢涛是很有创造力,悟性很强,个性很强的演员,她有理想有追求,她的艺术潜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文章来源:黄河新闻网
上个世纪30年代,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在上海百代公司制作并发行了{dy}张晋剧唱片,将晋剧在中国{zd0}的都市叫响;时隔70多年后的2005年金秋十月,一部表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命运的晋剧《范进中举》又一次征服了上海观众,赢得专家和广大戏迷的一致喝彩。在传统戏曲受到经济大潮冲击之际,是谁在继承前辈表演成就的同时,兼融并蓄了更多的艺术门类和其它剧种,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演风格?是谁在晋剧艺术的传承中,用生命拥抱艺术,用创新放飞理想,成为继晋剧大师丁果仙后又一位内涵丰富和魅力十足的须生演员,把晋剧这一古老的剧种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对准这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她就是山西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山西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谢涛。
用生命拥抱艺术
性格活泼、爱说爱动且脾气倔犟的谢涛从小就生活在戏曲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母亲是xx的青衣演员,父亲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们也都是从事戏曲事业的。环境的影响,使她爱戏入迷,对戏曲的情感很深。强烈的表演欲望和长大当一名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演员的梦想,使小谢涛从三四岁开始便模仿母亲唱山西梆子,11岁背着母亲撕掉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太原市艺术学校晋剧表演班;16岁在旦角行当初露锋芒的谢涛,又雄心勃勃地弃旦从生,投入须生行当。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谢涛认为,在小生、小旦、丑角和老生、青衣、花脸这“三小门”和“三大门”之中,老生是舞台上{zj1}光彩的角色。做什么事都要做出样子来的谢涛,当年正是冲着当主角的目标而走了一条艰难坎坷的演艺之路的。
为了圆心中色彩斑斓的玫瑰之梦,从喊嗓、练功到在没有地毯的砖头地上练跪步;从拜师xx晋剧表演艺术家花艳君学旦角戏,到改旦为生,转行拜须生演员李月仙为师,苦练帽翅、髯口、甩发等特技和基本功。心劲极强的谢涛一招一式地学,不分白天黑夜地练,在模仿先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将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创造性地融入她扮演的每个角色之中,走出一条由苦练到模仿,从创造到成熟的探索、创新之路。
悟性强、有灵气的谢涛,16岁艺校毕业时演出《杀狗》一鸣惊人;19岁演出{dy}部须生戏《杀驿》一举夺魁;1986年后,她又陆续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得一个个大奖。在荣誉面前谢涛并没有陶醉,而是苦苦探索、追求、塑造着自己的艺术个性。谢涛常常自嘲:“我演戏玩命。”不论是在不知愁滋味的少年,还是在捧回“梅花”和“文华”奖成为名角后,她都是视戏曲如生命的,成年谢涛的身上永远奔腾着一股力量,这就是为艺术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振兴晋剧,为了剧团的生存,她坚持每年演戏200多场,除了腊月和酷暑,几乎每天她都打着行李卷下乡为农民演戏。有的人跟她开玩笑说:“你的戏瘾挺大呀!”谢涛笑了:“现在社会上除了民工,就剩咱们还打着行李卷。但不管环境如何,只要把行李打开,支架一撑,就是个温暖的小窝,我们习惯了这种生活,也很满足,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该承受这份苦。”
由于常年在农村演出,她落下了,头多甩几下就发麻,她担心这样演下去,迟早会像老师一样死在舞台上,但是,只要一进入角色,她仍会把每次演出都当作是重新开始,她要用自己的表演和激情,塑造出一个个戏曲形象,她要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唤起人们对晋剧的情感和兴趣,让晋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后继有人,再现生机。
让创新放飞理想
创新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超越,是在新的领域中的构建。谢涛对戏曲不但痴迷,而且学习方法与众不同。在戏校学习时,她就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在读书、学戏、听戏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生命的航船,在“弃学从艺”、“弃旦从生”之后,还走了一段“弃戏从声”的独特之路。
戏曲演员拜音乐系名师学发音、学声乐,这在梨园弟子中实属罕见,可谢涛就是与众不同。1991年,市里为充实剧团力量,从县区抽调一批已有多年舞台经验的优秀青年演员来团,这就减轻了谢涛的戏份。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谢涛投阎维文的启蒙老师山大音乐系张晓妗门下。每天上课得走三个多小时的来回路程,但她风雨无阻。扎实的文化功底,训练有素的基本功,再加上专业的发音训练,不仅拓展了她的艺术视野,使民族唱法的科学发音丰富了晋剧须生的表现力,而且使谢涛在舞台上技压群芳,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由女角转为男角,意味着必须由阴柔之美,升华出阳刚之气。为了实现这种转换,谢涛又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主演现代晋剧《丁果仙》,正是谢涛在这种磨练和转换中进行艺术创新的一个绝好例证。
丁果仙是一个平凡的艺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要想把丁果仙一生中的情感起伏和从青年到老年的生活与舞台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没有丰富的生活底蕴和扎实艺术功力,是很难把握的。凭借着自己从旦角到须生,又演过彩旦、青衣、刀马旦等多种角色的经验,依托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表演内蕴,谢涛把戏中戏、剧外剧都表演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从少女丁果仙到xx丁果仙,从坤生红角到表演艺术家,从旧社会的艺人到***员,从为人徒到为人师等多层次、多侧面、鲜活的舞台形象。
谢涛说:“一个演员能够创造角色,并不意味着已经成熟,能够在广采博学中娴熟地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兼融并蓄更多的艺术门类和剧种,去创造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才会成为真正具有创作个性的优秀演员。”大型晋剧现代戏《丁果仙》成功的演出,不仅使谢涛得到一身兼获双奖(“文华奖”和“梅花奖”)的殊荣,而且奠定了她在晋剧表演艺术中的地位。
在晋剧须生演员中独树一帜的谢涛,拿到梅花奖后并不平静,她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古老的晋剧,渴望突破以往的角色,琢磨着在超越自我的探索中实现新的创新。谢涛说:“山西号称名歌的海洋,舞蹈的世界,戏曲的摇篮。我们省里有36朵‘梅花’居全国之首,但却没有‘梅花大奖’和‘文华大奖’,这是戏剧大省的缺憾!”为此,她把戏带进校园和大学生们一起讨论戏曲的发展方向;把戏带进军营,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官兵们评头论足……2000年,经过反复论证,谢涛又大胆对晋剧传统剧目《芦花》进行了整改重排,表现了一位探索者的创新勇气。
《芦花》是艺术大师丁果仙的成名作,作为丁派传人,谢涛不为门派所囿。改编后的《芦花》不论在主题立意上,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都融入了她对角色新的理解和塑造。在其淋漓尽致的情感渲泻、细腻激越的唱腔表达和稳重大气的一招一式中,给人更多的感悟是其日积月累的人生积淀和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
渴望突破、喜欢探索、努力创新的谢涛,在未知的艺术领域永远保留着一颗童心。选中范进这一角色,是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次升华。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众人皆知的文学形象,是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道路中的人生悲剧。谢涛说:“每个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心中都有个范进的典型形象,迂腐、龌龊、可怜、酸气。说老实话,他在舞台上并不光鲜、出彩。朋友们都劝我放弃,我当时也很矛盾,心想这人物是否会有损于我的舞台形象。”
经过慎重考虑后,谢涛最终改变了初衷,她说:“民族文化不是一座静静的山脉,而是一条流动的长河,在流动中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的基因。范进也有执著追求的东西,但却反复地遭受打击和挫败,眼看着年龄渐长,家境窘迫,这是很残酷的现实。现代人演古戏,就是拿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当时人物的复杂心理。现代人活着也有很大的压力,或得志,或压抑,或被认可,或被埋没,这种矛盾和挣扎与范进的处境是相通的。”
欣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使人对社会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而且可以触动人的心灵和对真、善、美的追求。2005年10月,经过谢涛和剧组人员精心打造的晋剧《范进中举》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专家和戏迷们一致称赞:“谢涛演活了范进,她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古而不旧的感觉,有强烈的鲜活感。”“简约、纯真和细节是该剧成功的主要方面。在编剧的深刻挖掘和演员的精心塑造下,使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范进,由一个扁平人物一跃成了立体、多侧面和耐人寻味的难忘人物,这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艺术的{zg}境界应该是真实、自然,是雅中有俗,老少咸宜。正因为谢涛在塑造范进的形象时,不论在唱腔、扮相、技巧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如为了表现范进的窘迫和穷酸,她“偷”学了小生和丑角的技巧等)。正因为她那以技传情的杰出表演,所以,在晋剧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鲜活人物。
千百年来,传达着民族精神的中国戏剧,以其独具的魅力和地方特色,不知滋养了多少代人的精神,慰藉和激励过多少颗赤子之心。透过谢涛丰盈而饱满的创作激情,我们好像看到她活跃在都市、走在田间、走出国门的身影,仿佛看到谢涛这张名片背后晋剧振兴的希望。
“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 | |
谢涛:“梅”开二度诉衷情 “稿件来源:太原新闻网”
5月18日晚。浙江。杭州。 |
谢涛:心系农民的晋剧名角
新华社 记者谭博文 | |
|
一个终生痴迷晋剧的人
——记晋剧{dy}女老生谢涛
张盛秋 李国光
舞台上,她是仙风道骨、博学多才又童心不古的傅山,是落泊贫穷、中举后疯疯颠颠的范进;舞台下,甩下假发、摘下胡须,很少有人会想到,她是眉眼清秀的女子。她就是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谢涛,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人称“晋剧{dy}女老生”。
谢涛身上有股与生俱来的倔强劲儿。她出生晋剧世家,11岁时,小学毕业的谢涛同时收到重点中学和戏校的录取通知书,她想都没想就背着父母把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撕了,只给自己留了上戏校一条路。气急的母亲用哥哥唱戏练功用的鞭子打了她一顿。回忆当年,谢涛依然记得向来疼爱她的母亲那次下手真重,打得她钻心地疼。
就这样,人小主意大的谢涛走进了戏校。花季女孩,入了行自然学旦角。谢涛学得很扎实,16岁毕业后进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也是演旦角儿,而且演得不错。但她发现自己虽然长相端正,唱功过硬,却并不是一出场就能艳惊四座的类型,她开始想转学须生。打定主意,她去找团里的xx须生演员李月仙老师学戏。
自此,天性好强的谢涛苦练帽翅、髯口、甩发等特技和基本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她将《三关点帅》中足智多谋的杨六郎、《卧虎令》中刚直不阿的董宣、《齐王拉马》中死要面子的齐宣王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她在晋剧须生演员中的地位也逐渐被承认。
由旦角改攻须生,意味着必须由阴柔之美升华出阳刚之气。1996年,她主演现代晋剧《丁果仙》,是谢涛由旦角到须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丁果仙是个平凡的艺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威望很高。对于饰演这样一位前辈,谢涛压力很大,因为有好多戏迷当年都亲眼目睹过大师的风采。不过谢涛从不是个畏难的人,凭着自己的演出经验,她表演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把丁果仙从少女到xx、从坤生红角到表演艺术家、从为人徒到为人师的形象呈现出来。此次成功演出,不仅让她得到了文华奖和梅花奖,也奠定了她在晋剧表演艺术界的地位。
拿奖后谢涛没有停歇,她开始以现代眼光审视古老的晋剧,琢磨着如何实现创新。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知道,迂腐、可怜的范进在舞台上并不出彩儿,听说谢涛要排晋剧《范进中举》,朋友们都劝她要慎重,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舞台形象很难把握,排不好会砸了自己本已很好的发展前途。
谢涛从来就是个倔强不服输的人。她经过反复揣摩范进的内心世界,认定范进这个人物值得花精力排成新编晋剧。她认为,现代人演古戏,就是拿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当时人物的复杂心理。现代人的压力很大,或得志、或压抑、或被认可、或被埋没,这些与范进的处境是相通的。
2005年10月,《范进中举》在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谢涛将小生和丑角的技巧嫁接到范进这个须生身上,使他那迂腐、固执、可怜又可叹的形象栩栩如生,戏剧专家形容整台戏如同一棵“翠玉白菜”,xx无瑕。戏迷们一致称赞:“谢涛演活了范进。”
《范进中举》在全国各地演得热火朝天,谢涛却想着再排一个戏,还是“一个文人戏,一个人文戏”。有人提出了傅山这个题材,认为太原可写的人不少,但傅山是最值得写、最值得演的人。
把一位奇才搬上舞台,探究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对晋剧这个剧种来讲是一种尝试,对谢涛来说是一种挑战。
虽然《傅山进京》选取了傅山晚年的一段xx经历,没有太多涉及他过人的才思,但谢涛依然花大精力去研读傅山的作品和各个版本的《傅山传》。慢慢地,她与先生有了深刻的“对话”,有了心灵上的共鸣。再去演,她就觉得有了根。谢涛说:“如果把演员比作一棵树,那么她的根必须深深扎在舞台上。根越深越壮,你扮演的人物、塑造的形象才会越厚实、越鲜活。”
2007年是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谢涛携《范进中举》和《傅山进京》进京演出。出发前{yt},忙碌的谢涛因心脏病突发被送到医院抢救,大夫建议中止北京演出,谢涛却带病如期进京。
演出时,她身体发飘,感觉随时都要虚脱,大段唱词根本就唱不下来,红官衣被汗水湿透,但这恰好是剧中人物当时真实的状态。那一次,她演得最逼真。在随后的艺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谢涛的表演艺术赞赏有加,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特赋律诗一首:“一曲铿锵动九霄,回肠荡气吐狂飙。傅山已进人心里,形貌声情即谢涛。”
去年,《傅山进京》唱红大江南北,但今年春节前后,谢涛所在的剧团照旧下乡演出了80多场。每次下乡,乡亲们都想一睹谢涛的风采,谢涛也很享受被老乡们当做“大明星”来“追捧”。在锵锵的锣鼓声中,她披挂上阵了,没有人会想到几分钟前她还因颈椎病躺在担架上。同在一个团工作的丈夫常心疼地说:“一上台你什么病都没有了,我要不是你丈夫也不相信你有病在身。”她却说:“我太爱演戏了,我感谢角色带给我的快乐。”
傅山晚年教育自己的孙子说:“‘改’之一字,是学问人{dy}精进工夫,只是要日日自己去省察……如此去读书行事,只有益,决无损,久久自觉受用。”谢涛常拿傅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激励自己,她说:“我们改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谢涛,就是这样一个为晋剧所痴迷的人。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北京奥运火炬手候选人谢涛-心系农民的晋剧名角
来源:新华社 编辑:马维辉
谢涛,女,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和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现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常委、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
谢涛
刚从巴黎中国戏曲节归来不久,作为戏剧演员的谢涛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她表示,北京奥运会是人文奥运,中国文艺工作者要借这个机会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谢涛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获得了{zj0}女演员奖,她所演的晋剧《范进中举》获得{zj0}传统剧目奖。谢涛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和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
十年“梅花”映农村
谢涛自获得“梅花奖”和“文华奖”后,十年如一日,从没有离开过舞台。她坚持到农村为农民演出,山西各地有很多她的农民戏迷。
谢涛所在的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每年要完成260场左右的演出任务,最多时可达400场;而且大多是在农村演出,总是一台连着一台。三晋大地到处留下了这位梅花奖获得者的足迹。
谢涛表示,青年剧团的演员经常打着铺盖卷下乡,连夜跑长途更是家常便饭。十年里,谢涛没少走一台,没少演一场,经常为了观众的要求而多演多唱。今年7月8日在代县的俄岭寺演出,当地要求谢涛场场出演,她都答应了下来。5天演了5场大戏,清唱了6次,受到热烈的欢迎。
8月3日至6日,剧团又到太原市瓦窑村演出。4日晚谢涛演《齐王拉马》时,感觉腰有些不对劲;当晚吃力地把戏演完,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腰便不能动了。去医院拍片,诊断是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让谢涛为难的是,晚上她还要演一场《点帅破阵》。
“戏比天大,出了你的戏就得演”,当晚谢涛继续登台演出。在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中,谢涛忘记了疼痛,唱得更加卖力。演出结束后,谢涛汗湿衣衫,呆滞地坐在衣箱上说:“我唱到‘交印’一段时,真想坐到台上不唱了。”
但谢涛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把戏演完。她的精神感动了其他的演职员,也感动了在场朴实的农民,回报给她的是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
有人认为,凭谢涛“梅花奖”的成就和现在的地位,没必要再下乡演出,吃苦受罪;另外还可以出外走穴,赚点外快。但谢涛没有这样做,她钟爱自己的事业,在剧团这个集体中,她与大家同吃同住同演出。
执着追求结硕果
长年的基层演出和历练,使谢涛吸取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料,也赢得了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说是谢涛的{zh0}写照。
2001年,谢涛{dy}次把晋剧带入欧洲,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的晋剧文化,受到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后,谢涛在声腔表现方面不断突破自己;她尤其关注山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想方设法以晋剧为载体,连续改编了《芦花》、《范进中举》、《烂柯山下》等剧目。2003年,《范进中举》开始投排,在三年的时间里边改边演,几易其稿,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理念、贴近时代审美的剧目,也是谢涛继《丁果仙》之后的又一精品剧目。
2005年10月,谢涛带着《范进中举》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晋剧时隔69年后又一次上海之行,整个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上海滩。18位戏剧专家认为,该剧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好戏,整台戏是一颗“玉雕的白菜”,为当代戏剧竖立了一个标杆。专家尤其称赞谢涛的创作有深度、有厚度,是中国难得的女老生。凭借在《范进中举》中的精湛表演,谢涛荣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更高”是晋剧和奥运共同追求的精神
越来越多的荣誉并没有让谢涛停止她艺术追求的脚步。2007年,太原市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在颂扬三晋文化的新创晋剧《傅山进京》即将进京演出的前夕,身为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的谢涛经常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紧张排练中辗转奔波。
体力透支的谢涛终于病倒了。她感觉自己头疼胸闷心慌,{dy}次叫了“120”救护车去了医院。大夫建议她不要去北京演出,谢涛表示,自己已经10年没有去北京演出了。这次赴京演出,一定要演好,对北京的专家和自己有个交待。
于是,谢涛身上装着救心丸,带着《傅山进京》和《范进中举》两出戏去了北京。演出时,她总感觉气不够用,很吃重。在{zh1}一场演《范进中举》时,谢涛唱半句就喘口气,xx与事先设计的唱法不一样,然而这却恰好是剧中范进{zh1}所处的状态。谢涛感觉有些支撑不住了,她说那时却一下子找到了所演人物的感觉,演技上有了创新。
感受戏里戏外,谢涛说,有时觉得自己就是范进,拼搏获得的荣誉,过程中很艰难、很努力,得到时却又感到失落;之后又从头开始,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谢涛11岁时曾背着父母,撕掉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铁了心要进戏校学晋剧,身为晋剧演员的母亲为此打了她;15岁时,她开始在实验晋剧院实习;16岁,在旦角行当已初露锋芒的谢涛,再次放弃了一条平坦之路,转而投身于深沉而有内涵的须生行当。这一圈摸爬滚打下来,已近30年。
40岁的谢涛现正处在事业的{df}期,她说,她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挚爱。身为奥运火炬手候选人的谢涛,如同站在奥运会{zg}领奖台上的运动员那样,“更高”是她所从事的艺术和奥运会共同追求的精神。
谢涛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她的表演既继承了北方表演艺术中粗犷、刚劲、激越的演剧风格,又兼融了南方表演艺术中细腻、委婉、如泣如述的呈现方式;既有传统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又有国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真实性,形成了南北相融、中西合璧,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表演艺术风格。 谢涛11岁进入太原市戏曲艺术学校专攻戏曲表演。先后学习了小旦、青衣的唱、做、念、打。{zh1}专攻以唱为主的晋剧须生和老生表演。1983年毕业后,谢涛被分配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工作。她拜xx晋剧须生表演艺术家李月仙为师,学习她高亢激越的唱腔和富有激情的表演;她也认真揣摩xx晋剧老生表演艺术家武忠的表演,学习武老师“丁派”特有的行腔和刻画人物的细腻与准确。1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须生、老生人物形象,像刚直不阿的董宣《卧虎令》、性情刚烈的杨六郎《三关点帅》、充满政治智慧的唐王《打金枝》、疾恶如仇的白茂林《卖画劈门》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扮男逐渐退出了戏曲舞台。南方个别剧种,包括北方一些地方剧种中的女扮男,也xx于小生行当。须生特别是老生更是凤毛麟角了。在晋剧表演艺术家中,继丁果仙之后,也出现过像张鸣琴、李月仙、闫惠珍等女须生、女老生。谢涛作为青年坤角须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当代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独特魅力。 xx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老先生,在看完由谢涛主演的现代戏《丁果仙》后,评价说:“《丁果仙》是她的成名作,也许观众会叫她‘小果子红’,这对她说是很高的评价,但我希望学习丁果仙的品格、艺德,继承丁派艺术。谢涛是很有创造力,悟性很强,个性很强的演员,她有理想有追求,她的艺术潜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谢涛一直在乡下演出,每年演出将近300场。正是在这种不间断的演出中,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都知道她是须生泰斗丁果仙的传人,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谢涛选中了极具挑战性的角色——范进。在该剧中她把须生和老生及所有技艺融于一体,倾心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舞台形象。 晋剧《范进中举》改编自吴敬梓的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中举前的范进,在“学而优则仕”的精神支撑下,不顾家徒四壁,执迷要通过考举改变自己的卑微命运,光耀门庭。谢涛紧紧抓住这一精神内涵,充分利用戏曲表演手段,把自命不凡又自暴自弃的考前范进刻画得淋漓尽致。除展示范进的内心世界外,还大量运用了晋剧传统程式,全场几乎一唱到底。中间穿插的一大段道白,更见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功力。每当唱到“人不中举鬼中举,考举要让鬼神泣”时,观众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她用炉火纯青的唱、念艺术,塑造了可敬、可怜、可惜、可悲的艺术形象。中了举的范进,脆弱的神经竟承受不了迟到的欢喜而喜{jz}疯。他疯得丑陋,疯得可怜,疯出了封建时代小知识分子对天命的悲怨与无奈。这些内容集中在该剧的第五、第六场。谢涛恰到好处地运用“三声锣”提供的表演时空,将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范进演绎的栩栩如生。“一声锣”范进的亢奋;“二声锣”范进的疑惑;“三声锣”范进的失落。谢涛充分运用了戏曲传统的形式,将其“化”入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让观众随着她的表演时喜、时怨、时悲、时愤。当报子送来喜报后,有一段范进读报的戏。谢涛运用了“跳椅子”的戏曲程式动作,用来表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用以表现范进的意外和惊愕:“中了,我中了,我中了!”谢涛一跃跳上椅背,又从椅背跳下,随着倒地:“我中了,噫——我中了!”疯癫而下。谢涛的表演为一个旧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也就产生了新的美感。疯了的范进其实就是本来的范进。他敢蔑视权贵、敢直抒胸臆,敢对封建的礼教说不,敢让那些在那个社会制度下如鱼得水的阿混们抬他的“人轿”。 谢涛的表演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唱与念结合,动与静相宜。她“抓把笤帚当狼毫”,边念边做,边舞边蹈:“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那些夸张的书写表演,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范进憋屈于心的胸中块磊,“写”出了范进的文人本色。在给观众艺术美感的享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以后的范进。他xxxx,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众人攀附和名流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与物质上的莫大满足。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变化,膨胀了他早已根深蒂固的人生欲望。于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范进离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陌生。特别是和花子的那段表演,从剧本看寥寥数笔,但留给表演的空间却无边无际。演员如何用自己的理解填充起人物从内到外的质变过程,是有较高难度的。如果还只是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就会显得过于表面化,影响人物的深度。谢涛调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的认识及很强的穿透力的表演来完成。范进对花子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两个人的一退一进,一笑一颦都传情达意,真可谓“戏者,‘细’也”。这里没有夸张的舞台动作,没有可倾可诉的台词,也没有用以抒发情感的唱腔和音乐,谢涛就靠“体验性”的表演,靠娴熟的演技,演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范进,一个耐人寻味的范进,一个与我们良好初衷相悖的范进。透过谢涛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艺术表演,我们似乎看到又一个读书做官的举子,正在他们梦寐以求的仕途上痴迷地走着,走得那么沉重、那么违心,在顺应与抗争的矛盾中扭曲着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范进中举》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今天,谢涛用戏曲的形式诠释范进,除了是对自己艺术境界的一次拓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外,更深层的理想,是想让更多的人走近名著。在加深对名著理解的同时,也对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有一种理性的体悟。在甄别和批判中,激浊扬清,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谢涛已经超出了她表演该剧的初衷,担负起一个当代艺术家应该担负的道义与责任。 |
、
中国山西新闻网4月4日电 昨晚,上海东方卫视演播大厅,隆重举行第1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颁奖晚会上,山西省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得主谢涛,凭借在晋剧《范进中举》中饰演主角“范进”一举摘取了本届“白玉兰”主角奖。这是晋剧获得的{dy}个白玉兰 奖项。在该剧中饰胡氏的青衣梁美玲同时获“白玉兰”配角奖提名。 白玉兰奖是全国性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在沪公开演出的戏剧剧目的主配角演员。据悉,本届白玉兰奖共有参评演员155名,来自中、美、波兰3个国家的17个城市,涉及京、昆、越、淮、豫、晋、歌剧等17个剧种的61台剧目,创历届之最。 谢涛曾于2005年携新创晋剧《范进中举》赴沪展演。《范进中举》改编自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其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胆创新。该剧成功地塑造了范进、胡屠户等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典型。同题材的戏剧已在全国各地多次上演,作为晋剧被搬上舞台尚属首次。
自1936年晋剧大师丁果仙率团赴上海展演后,时隔69年,晋剧再度叩响申城大门,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在“白玉兰奖提名演员展演”中,谢涛表演的是《范进中举》第三场片段。谢涛的演唱节奏强烈,快而不乱,刚中有柔,顿挫有致,犹如行云流水。短短10分钟的展演,让对晋剧不太十分熟悉的沪上观众领略到了晋剧激越高亢的特色,为他们带来不小的惊喜。台下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据悉,这次荣获“白玉兰”主角奖的演员只有10位,其中还有一位是美国演员。 |
记省特级劳模、青年表演艺术家谢涛
| |||||||||||||||||
更多“谢涛”图片,请点击下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