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的xx原则(三)
(六)补液与保津
现代医学的补液xx,是xx和抢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补充血浆,血液,氯化物等。正常人每日摄入和排出水分约2000~2500毫升,人体之体液由水,电解质和不离解的有机物质等组成。而钠,氯,钾等电解质在细胞内外液滲透压,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各离子通过机体内缓冲系统的作用及相互代偿作用来维持电解质的相对平衡,使血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如过进出液体量超过机体调节功能,就会产生水的过多或缺乏,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危及生命。
中医的养阴保津与现代医学的补液疗法许多雷同之处。如果在外感温热病中,对于高热,汗出,思饮,尿少脉洪数,舌红,苔黄燥少津等热盛伤津之证,予以补液疗法,及时纠正其体液和电解质紊乱,则高热很快下降,汗出口渴好转,舌红,苔燥少津变为红淡有津。
杂病阴虚,又称内伤杂病阴虚。杂病伤阴,主要是伤及五脏之阴。五脏主藏精,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所谓阴虚者有三,如肺胃之阴,则津液也;心肺之阴,则血脉也;肝肾之阴,则真精也。可见,阴虚养阴,主要是滋养五脏之阴。但究临床所见,五脏阴伤中,尤以肝肾之阴为主。《素问·通评虚实论》强调:精气夺则虚。精气,肾之藏也,肾者水之脏也,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金。就近亲而言,仍以肝肾最为密切。因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若肾阴充足,则肝阴亦旺,肾阴亏虚,则肝阴亦亏,肝之与肾,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谓之乙癸同源。因此,内伤阴虚,重在肝肾。以阴虚阳亢为例,阳亢为标,阴虚为本,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虚则阳偏亢,阳亢则易升易动,甚则亢逆;而肝之木在肾,水能涵木也,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阳失涵而莫制,若以滋水涵木法,培xx阴,使肾水充,肝得柔养,肝阳得涵,则阳不亢也。此亦系肝肾同治之意。诚如清代名医陈良夫指出:欲养其肝,必滋其肾俾使其肾阴得充,则肝阴自不枯涸。
肝肾之阴,则真精也。其明言真精者,濡养五脏,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从这个意义上讲,肝肾阴虚,又可导致它脏阴虚。如以心肾不交之不寐而言,在五行中,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以脏而论,心主火,肾主水,水能济火。若肝阴不足,则心阴也亏,心阴亏损,心火必亢;肾水不足,则水不济火,水火失济,火亦偏亢,阴虚火旺,则心烦不寐矣。故立法当壮水制火,养阴清热,投黄连阿胶汤效捷。所谓心主一身之火,肾主一身之水,如能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斯寤寐如常矣。寤多寐少,悸动不宁,甚则惊惕,是心之阳亢,肾之阴亏也。欲降其火,宜滋其水,俾真阴逆复,水火庶得相济。
杂病养阴,除肝肾之外,还需注重脾胃之阴。脾为大阴,乃三阴之长,故治脾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盖脾阴者,乃气血生化之所得,亦为后天之本,营之居也。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是整个机体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脾阴充足,则脏得之能液,腑得之能气。诸经持此以长养。所谓阴精所奉其人寿。即指此而言。若脾胃阴亏,后天失调,脏腑失养,则五乱互作,阴虚诸症生焉。在临床治阴虚者,不忘理脾阴一法,组方遣药,常用山药一味。因山药不惟入脾,亦能入肾,不惟益精,亦能固精。《本经》谓其主伤中,补中,名两中字,可见益脾补阴之重要。况其味甘平,与《内经》实脾之法,并不相悖。
八、并补运用,注意峻缓
脏与脏,脏与腑同时存在阴虚或阳虚,此时理应并补其阴阳。因为五脏六腑,互相关联,一脏阳吸或阴虚可影响它脏阴虚或阳虚,脏之阴虚或阳虚,亦可导致腑之阴虚或阳虚,心胃阳虚,肝肾阴虚,肺胃阴虚等等。若只补一脏,不及它脏腑,常难达到较好效果。因此,并补之法失为虚证xx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临床上常用的真武汤,回阳救急汤,理中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皆体现了这种配伍特点。
虚证用补,有峻有缓,应量证而用。所谓峻者,使用大剂重剂之谓也。如阳气骤衰,真阳暴脱,阳随血脱,津气枯竭,阴血虚脱者皆宜峻补,使用大剂,重剂,以求xx,不但要用大剂,重剂,而且还须持续用药,直至阳气或阴气恢复,方可稍缓用之。所谓缓补者,不求速度,积以时日,逐渐收功。因此,如非急救回阳,宜少用峻剂,重剂;寒而少虚,当专用温,寒而且虚,则宜甘温,杂病阴虚,多宜平补。尤其是善后调理,譬如筑基造物,须积以时日,不可急于求功矣。
九、虚证用补,注意禁忌
一般来说,虚证当补,无xx议,没什么禁忌,但须指出的是,在使用补剂之时,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温勿太过。阳虚之证,当以温补之,然温药之用,应恰到好处,不可太过,过则伤阴损精,转为燥热之证。一般而言,除沉寒痼冷,阳气暴脱者非用大剂,重剂不足以救治外,大多于性味温和,不燥不烈之品,以维持阴阳相对平衡,否则有助于阳竭阴之弊也。这种因不恰当地使用温阳xx,在临床上是不乏其例的。《神农本草经疏》说的凡有益于阳虚者,必不利于阴。确是有得之言。
二是滋勿伤阳。阴虚之证,理当养阴,但不可过剂,若过剂则伤阳,导致阳虚。正如王冰在《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及:xx之药性虽平和,久而久之,则气有所偏胜。所谓有益于阴者,必不利于阳。因此,凡xx其性皆偏,偏则有利于此,必有害于彼。
三是补勿妄用。阳气亏虚当补,阴血不足当滋。然身体不虚,妄服滋补,久之必受其病,尤其是热性刺激性xx,为害尤烈。《慎疾刍言》曰: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套语概之,专用温补。医者先以虚吓人,而后以补药媚人……于是人人可闻,以为我等不怕病,只怕虚死。专取贵重辛热为主,无非人参,白术,地黄,肉桂,附片,鹿茸之类。其气体合宜者,一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痼之疾,稳受其害。所以,医者不可妄用温补,病者更不可妄服补药,否则反为其害。
四是注意虚不受补。虚者补之,然有些病人长期虚损过甚,虚不受补,如小草枯萎,禁不起浇灌,只能小水滋润,逐渐扶之。又如长期饥荒禁食,不能立即就餐,只能逐加食量。但必须指出若系急性阳气暴脱,或阴血虚脱者,则宜立即投以峻剂重剂,不可延误时机。
五是辨识真假。使用补法,必须针对虚证,勿为假象所惑。尤其对真热假寒,假热真寒,须仔细辨明,以免误用。若辨之不清,误用温补或妄投滋阴,必致贻误,使病情逆变,临证尤当注意。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