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都“神剪”的艺术人生_樱花飞语_新浪博客

方寸纸上“神剪”春秋
——访全国“xx神剪”、国际剪纸展副秘书长范云

 

齐英华/文

 

  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手握一把小剪刀,扎根在剪纸的艺术世界,吮吸着充分的水土养料,年复一年,吐故纳新,生长出新的嫩芽和枝叶,结出丰硕的果实,走遍了大江南北,走向了国际舞台,这位教师就是供职于潍城区符山中学、被誉为“xx神剪”的国际剪纸展副秘书长范云。
    2010年3月17日,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我们走进范云的办公室,走进她的故事,感受她对剪纸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腔热情,倾听了她的梦想,记录了一位教师的艺术人生。

   无心插柳柳成荫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多农村妇女闲暇时习惯于坐在炕上边剪纸边聊天,或用作实物,或装饰窗户,范云的奶奶就是当地一位剪纸高手。
    1973年范云出生在昌邑,家里姊妹多,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往往会让范奶奶分身乏术,为了哄绕膝的孙辈,范奶奶总会拿把小剪刀三下两小剪出些鸡呀、狗呀、花草树木之类,让孙辈们自己玩,就是这些小小的剪纸打动了范云,稍大些时,她就自己拿把剪刀左一下右一刀地剪起来,那时的她还没想到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范云的爷爷是民间画匠,由于自幼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家庭,范云从小受民间艺术熏陶,酷爱美术,特别是剪纸,所读院校都是美术专业。 1991年,她考入潍坊师范美术专业,199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专业,那时,她觉得自己将来从事艺术教学的手段就是美术了,想再学点实用美术。1997年,经昌邑的刘洪智介绍,她来到市群众艺术馆,拜鲁鸿恩先生为师。谈起美术,谈起艺术,鲁鸿恩讲了很多,末了拿出一沓剪纸,说这些剪纸作品曾被带去日本参加国际交流。范云一看,眼睛一亮很兴奋地说:“剪纸呀,我也会剪,我剪行吗?”鲁老师说:“你剪啊!太行了!农村妇女大多只会剪,缺乏专业的语言表述,你是教师即会剪又能表达其中的思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肯定会在这方面有造诣的。”
    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范云彻底走进了剪纸。
    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范云不是专职的艺术创作人员,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许多创作都是在他人休息、娱乐的时候搞定的,甚至痴迷到一年四季季节的轮回更换颠倒,秋季的到来她还认为是春天的延续。随着艺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在外人看来枯燥而乏味的剪纸艺术,她越来越感到它很美,感到它有无穷的魅力。
    2000年,经鲁鸿恩介绍,到“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高密拜访了剪纸大师范祚信,在他的启发和教导下,范云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2001年,她的剪纸作品《春耕》在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中获银奖,这是她得为数不多的一个银奖,而金奖、特等奖、一等奖的荣誉证书、收藏证书,范云从来没有数过。

    生活艺术两相和
    如果说北方剪纸是以浑厚大气著称,那么高密剪纸则是以清脆、俏丽闻名,一个是简练概括,好比陕北的信天游,一个是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范云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作品黑、白、灰对比明显,刀味浓厚,体现出篆刻的金石味道,既有北方剪纸的厚度,又有高密剪纸的清秀,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洒,从线条的疏密、强弱、节奏中呈现出一种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难怪每次参加剪纸艺术节,总有人能从众多作品中一眼认出“范云作品”。
    问她到达如此造诣,题材来自何处?她说,是生活,从生活中挖掘题材,有了灵感随时记下来,再精心创作,这也正应了俄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句话: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
    有一次,她带着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个小孩在放风筝,儿子羡慕地告诉她:“妈妈,我要是能坐在风筝上就好了。”范云记住了,回家后创作了《放飞未来》的剪纸作品,用夸张的手法,让一个小孩子坐在风筝上,高高起飞,这件作品被英国一家博物馆收藏。
    2003年秋天,范云在楼下推自行车,发现地上扔着一张彩色的纸,上面写着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她看后也不管那纸是否干净就捡起来,带回家,经过长时间构思,创作完成了《小儿垂钓》。2004年,她带着这件作品到浙江桐庐,参加“神州风韵”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成功问鼎“xx神剪”,她是当时十把“神剪”中最年轻的一位。
    农村朴实的生活,成了范云取之不尽的题材库,有一次回老家,父亲说起了陈年旧事:有一位姑娘,她父亲决定把她卖给一个40多岁的罗锅男人,虽然那位姑娘十分不情愿,可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她还是出嫁了,范云据此创作了《罗锅娶亲》:一位女子坐在驴背上,手指紧紧捏着一枚铜钱,仿佛在自言自语“女人的命运难道是用钱来交易的”;驴子用明显的用钱纹体现,蝴蝶与蝙蝠祝福女子长寿和幸福,大大的石榴,寓意“榴开百子”,将农村姑娘出嫁时的美好愿望与祝福,真实地体现在作品中;媒婆在驴的屁股后,长烟袋堵在驴的屁眼上,意指“这就是放臭气的地方”,以此来贬低媒婆的地位;罗锅在驴的右前腿处,取“不值一踢(提)”之意。一件小小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就像事情发生在看者身边,每一剪都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这件作品在2007年的中国剪纸艺术大赛上,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捧回了金剪刀奖。
    艺术是相通的,范云创作剪纸作品的思路很开阔,她从诗歌、文学故事中寻找主人公,把音乐的优扬或急促的旋律、体育的力度与厚度运用到剪纸中。其中一幅剪纸作品《叫满月》,范云运用夸张手法让马长上了翅膀。表现在家盼望女儿、外甥快点到来,翅膀体现母亲焦急的心情。闺女对怀中宝宝的亲昵动作、盼着回娘家的眼神,人物的各种心态、当地的风俗跃然纸上,这件作品在2007年首届中阳剪纸艺术节上拿到了金奖。

    巧剪桐叶照窗纱
    范云喜欢诗,1998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范云读到了“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一句诗,“如果把树叶当成纸,我岂不是也可以剪树叶?”范云在想,以叶代纸,可能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了想法就付诸行动,范云四处寻找树叶,她 “挑剔”地只选那些树木旺盛、角质层厚的叶子,采集回来,制作成标本,脱水,压平,利用树叶的自然肌理创作。最初,是杨树叶用得最多,在树叶中间剪,后来,她又借用叶边,树叶的种类范围也逐步扩大。范云说:世上没有两片xx相同的树叶,根据每片树叶叶脉的不同肌理创作的作品,一次只能剪一张,剪纸她可以一次剪五六张,所以每幅树叶作品都是{dywe}的。鲁鸿恩对此做出的评价是:民间艺术和自然材料相结合,作品独具特色。
    因为要剪树叶,范云还养成了一个习惯,走到有树的地方都会不自觉的盯着树叶欣赏,xx、节假日,扛一根长竿,四处采叶,引来很多人的好奇:“你采树叶回家喂兔子?”范云也就随口附和着;每次到到国外参加国际交流,她大包小包带回的也都是树叶,采集树叶成为她的一大嗜好。
    2009年,她捐赠的剪树叶作品《十二生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填补了国内在没有纸以前,人们进行祭祀等宗教活动而没有保存实物的空白;还有根据佛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树叶上剪出如来、观音等作品。其中《剪树叶》在“中国(潍坊)第二届文展会”评奖中获得金奖。

    昼夜不停忙绩麻
    走进剪纸艺术的殿堂,参加了诸多国际文化交流,范云意识到艺术民族性的重要,她的眼光开始关注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就是其中的一种。
    范云回昌邑老家,总爱找老太太们聊天儿,可以更多地了解民俗风情,无意中说起老太太们结婚时才有机会穿的蓝印花布,这蓝印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花织物,它以蓝白两色相配,色调清新秀雅,曾在民间持久地流传,如今它的工艺制作流程及技法濒临失传。其实,这些蓝印花布早就深深地印在范云儿时的记忆里,这次聊天,使她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忙问是怎么做的,她想把这个工艺保存下来,并将其创新。
    范云再次找到鲁鸿恩,鲁鸿恩说:“你在剪纸及设计实用图案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剪纸的图案处理与蓝印花布的图案处理比较接近,希望你能去挖掘继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工艺,使其不致失传。”鲁老师的一席话正说到了范云的心里。范云的丈夫曾在潍坊二印设计室做过十几年的设计,听说范云准备织、印蓝印花布时,决心要支持她的行动,于2005年辞职。
    为了挖掘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2002年起,范云夫妇利用节假日,跑遍了潍坊的角角落落乃至全省、全国,遍访那些对蓝印花布有记忆的民间艺人,四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2006年暑假,她收购了几台老式织布木机,从昌乐县徐将军村找到了70多岁的薛培森老织匠,带着一批人干了起来,从早上4点起床,烧水、浆线,油炉……几十道工序下来,累得腰酸胳膊疼,那一年的暑假,她没有休息{yt},人晒得黑了不知道有几圈,及至开学,同事们都有点认不出她来了,“呵呵!范云,你怎么晒成这样了?”
    为了蓝印花布,范云夫妇把积蓄全投了进去,却终因资金无法回笼,而不得不停产,但她一点也不后悔,毕竟成功挖掘保存了潍坊地区民间蓝印花布的整个工艺流程。

    万紫千红才是春
    剪纸和蓝印花布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的魅力,范云在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剪纸,讲授民间剪纸的基本技法,讲潍坊剪纸的特点,她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有艺术的DNA,让潍坊基本的民间艺术之根深深地印在下一代的脑海中,将来能代表潍坊走出国门。她的学生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娃娃;有大学生、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有普通的农村妇女;有来自山西、南京、荷兰、美、英、韩、德等国家和地区人。范云说:“只要有人学,我就免费教,众花齐放才会满园春,光我一个人会,剪纸这门艺术是发展不起来的。”
    范云除了要使自己成为能讲好课的传授者外,还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上不断前进的探索者,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性教师,她选择了深造、提高、充电,2009年,她被南京大学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班录取。听范云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她对剪纸艺术的一网情深和真诚的创作痴迷心态,也看到了她对现实生活深切体会和领悟。”
    她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自幼长在农村,农村静溢的环境、大地母亲博大的胸怀、农家的辛勤孕育了她坚毅、执着、乐观的品格。她的经济条件不富裕,但她有一颗善良富裕的心,2007年潍坊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主办爱心募捐活动,为得尿毒症的张艳募捐善款,她毫不犹豫的将作品进行现场拍卖,所得的2000多元全部捐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震动了范云的心,七次参加剪纸义卖活动,所得善款全部捐赠。
    范云是一个注重感恩的人,对那些在她成长道路上曾经伸出援助之手的领导、老师、同事,心怀感念。谈起民间艺术,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民间工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加大经济投入,让这批民艺人专心创作,我们的民间艺术才能发扬光大,办一些民俗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或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对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也是意义深远,这是她的建议也是她内心的一种期盼。◇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鸢都“神剪”的艺术人生_樱花飞语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