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足迹之50年代_胡志平_新浪博客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09月30日,刚刚闭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y}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xxx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1949年10月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从早晨六点开始,参加庆典的队伍就从四面八方有序进入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汇集了工厂职工、学校师生、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城防xx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们共约30万人。人们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午0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dy}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正、副主席及委员宣布就职。会后,各位委员分别乘车前往天安门城楼参加典礼。


    下午03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xxx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接着,xxx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dy}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所有人向国旗行注目礼。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历程。


    升旗结束之后,xxx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举行阅兵式。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乘敞篷车检阅各兵种xx。检阅毕,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指出:“现在我们的战斗任务还没有{zh1}完成。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实现人民解放战争的{zh1}目的。”随后,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受阅xx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行进,分列通过天安门前。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的14架战斗机、轰炸机和教练机,在天安门广场凌空掠过。在阅兵式进行过程中,全场掌声经久不息,高潮不断。


    阅兵式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天色已晚,长安街上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了。一队队游行群众高举红旗,纵情欢呼,经主席台附近走出会场,“人民共和国万岁!”“xxx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xxx探身栏杆外,向广场上的群众队伍挥手致意,在扩音机前大声地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广场上万众欢腾,热情洋溢。游行的群众穿过全城,节日的首都沉浸在人们的狂欢里直到深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1950年: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09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政协会议讨论《土地改革法》时,各界人士纷纷表态拥护这部法律。曾参加过同盟会的无党派人士叶恭绰感慨地说:“中山先生所主张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都没有办到,今天得xxx来办到,实在是可以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灵的。孙先生说的未成功,现在可由xxx替他成功了。”《土地改革法》的内容,经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


    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解放区就分期分批组织了土地改革。这次为了加强对土地改革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土地改革委员会,从中央和地方抽调大批干部组织了土改工作队。从1950年冬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
 

    江西革命老区的农民分得土地后,向xxx主席写信报告土改的结果,他们说:“我们有了这命根子,一定要勤劳耕种,努力把生产搞好,争取我们的生活迅速改善。今天我们全乡群众热烈地集合在松江山上,庆祝土地还家。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我们尽情地高呼,尽情地歌唱,尽情地欢笑。”

 

 

1951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10月14日,国家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dy}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中共中央接到的一封电报中说:有些灾民,因躲水不及,爬到树上,有的被毒蛇咬死。xxx看到此处,不禁流下了眼泪。07月20日,xxx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当人民政府决心根治淮河的消息传到淮河流域的时候,数千万群众热烈拥护中央治理淮河的决定。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dy}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参加治淮工程的架子车工人邢玉普说:“我看到成千成万的农民兄弟日夜不停地劳动。他们挖的挖、装的装、抬的抬,就像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xx,紧张、愉快地劳动着。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听说过的大事情。”1951年0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xxx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07月下旬,{dy}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大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


    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xxx写信报告丰收情形。皖北寿县迎河区大店乡32个雇农在信中说:修了润河集分水闸,使我们这里20多年不收的湖地都丰收了。夏天收了一季好麦子,现在我们又收了一万多斤高粱;不要半月还能收一万多斤稻子。现在,我们锅里有了面食,身上穿了新衣,买了一些农具,日子越过越好了。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0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经过八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天,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1952年:蜀道之难大改观


    1952年7月1日,西南xx司令员贺龙在成都火车站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将红绸彩带用力一剪,标志着“蜀道难”的历史从此改变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川渝地区交通极艰难状况的咏叹。我国从清末即开始在四川筹建铁路,民国时期也曾几次筹划,但延宕至新中国成立,整个川渝大地还是没有一寸铁轨。


    1950年,成都、重庆刚刚解放不久,中央即决定修筑成渝铁路。同年6月,3万多解放军官兵,带着未尽的硝烟,投入了筑路的战斗。随后,铁路沿线的农民也纷纷加入筑路大军。


    成渝铁路动工之初,{zd0}的困难是没有枕木。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几十个县发动了献卖木料的运动。由于各级政府和党委的督促领导,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枕木总是提前送到。成渝铁路所需要的钢轨和配件,国营某钢铁厂制造出来了。道钉、道岔和某些机器,重庆四百多家私营钢铁厂承担起来了。十万劳动大军所需要的工具,重庆铁作业的职工包做了。过去铁路上用的从美国买来的火药,西南的工厂自己能够制造了。xx用本国的器材修筑铁路,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dy}次。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兼西南铁路工程局副局长萨福均,在成渝铁路开工后兴奋地说:“38年前我就参加了成渝铁路的勘测工作,但是只有在今天我才敢说它一定能够修成,而且一定修得很好。”

 

 

1953年: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汽笛一声鸣响,我国{dy}根无缝钢管轧制出来了。人们高兴地欢呼和鼓掌,一位老工人轻轻地摸着已经冷却的又光又滑的钢管,就象是抚摸亲生的孩子一样,连声称赞:“好!真好。”


    一位苏联专家紧紧地握着在场的中共鞍山市委书记的手,祝贺说:“新中国从今天起,就有自己的无缝钢管了!”无缝钢管是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原料,是航天、地质、炼油、机械等工业必需的基础器材。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在向工业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无法生产这类工业产品。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我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同是人口大国的印度。因此新中国{dy}个五年计划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


    1953年05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等文件。后来经过调整和增补,到1954年10月,又确定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涉及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制造、化工、电力等诸多方面。1955年0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dy}个五年计划》。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样巨大的建设投资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无法企及的。


    “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工人阶级一马当先,提出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反映出“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正在化为千百万职工的实际行动。鞍钢机械总厂的革新能手王崇伦,先后八次改进工具,发明了以刨床代替插床的“{wn}工具胎”,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大同煤矿马六孩等职工创造的快速掘进法等生产经验,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保证了安全生产。青岛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的细纱工作法在纺织工业系统全面推广,不断刷新生产纪录。


    “一五”期间,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7月,载重量为4吨的解放牌卡车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独立掌握汽车生产技术;1956年0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1954年:登上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xxx曾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表达了新中国摆脱屈辱外交的决心和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朝鲜停战以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的国际威望逐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xxx提出:“形势是很好的,应该派一些同志去做外交工作,做外交就是做建设工作。”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成功实践。


    1954年4月至7月,xxx率团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dy}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分参加国际会议。xxx飞抵日内瓦后,在机场发表书面声明指出:日内瓦会议是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代表团“抱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并热烈地期望着会议的成功”。然而,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没有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协议。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时,xxx进行了紧张的穿梭外交,经过多方努力,会议最终达成了《日内瓦会议{zh1}宣言》,印度支那基本恢复和平。会场之外,xxx利用一切机会同各代表团和各方面人士接触,包括居住在瑞士的xx电影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等。他还邀请许多国家的朋友观看新中国的{dy}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接触中,xxx真诚、坦率、机智和潇洒的个人魅力,给人们特别是没有和新中国接触过、原来心存疑虑的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xxx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处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1955年04月,xxx再次率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国际会议。参会的一些国家由于对新中国不了解,在发言中批评和攻击共产主义。针对这种情况,xxx在发言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会上的紧张气氛因xxx的发言而陡然改变。在xxx的努力下,经过多方协商,会议最终达成了《亚非会议{zh1}公报》。《公报》提出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进一步体现和引申。


    万隆会议上体现出的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掀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历史性的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朋友。

 

 

1955年:中华民族大家庭

 

    1955年10月01日,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dy}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布成立。此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民族自治区陆续成立。到1965年,加上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我国一共建立了五个民族自治区。


    在统一共和国的框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多民族国家里解决国家整体与民族地方关系的一个创造。在起草《共同纲领》时,经过慎重研究,考虑到我国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特别是针对帝国主义者企图把一些边疆地区从我国分裂出去的阴谋活动,中共中央决定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2年02月政务院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及行政地位做了规定。此后,全国陆续建立起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旗等县、市级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整套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为处于游牧状态的少数民族定居下来过上文明幸福的生活提供了条件。世世代代游猎的鄂伦春人,建立了定居地,快乐地搬进了新房。他们不再去燃起又冒烟又不暖和的篝火,而是在屋里生了暖烘烘的火炉;他们也不再用松明照亮,而是用吊灯,蜡烛。长期过着老林栖身、兽皮遮体、野果充饥的悲惨生活的苦聪人,走出林海,落户定居。国家无偿地给苦聪人盖房子,逐步形成了苦聪村寨,还拨出专款给苦聪人购买农具、耕牛、种子、口粮、衣服及其他生活用品。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务院于1950年11月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1951年0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各地也都建立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干部源源不断地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逐步xx,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开始形成,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进步。

 

 

1956年:庆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6年0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xxx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01月21日,上海和重庆同时举行了欢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会和游行。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到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农业一般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由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转变。手工业一般经历了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大体经过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创造性地实现了xxx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及完成以后,国家先后以“四马分肥”和支付定息的方式作为和平赎买的代价,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这种做法,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在中国八个主要城市里拥有成24个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到了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0%,已占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至此,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jd1}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基本形成,经济建设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得到发展和改善。


    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1957年:从“和风细雨”到 “急风暴雨”


    1956年秋冬,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发生了少数人“闹事”的情况。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急促完成,加上经济建设中冒进倾向的影响未能xxxx,一些社会矛盾突出起来。在中共八大及八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和xxx就指出要以波匈事件为鉴戒,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克服部分干部脱离群众的苗头和缺点,酝酿开展全党整风。


    1957年02月27日,xxx在{zg}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03月12日,xxx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共产党正在准备整风。党外人士自愿参加。要和风细雨,治病救人,反对一棍子打死的办法。xxx的讲话在党内和广大干部、知识分子中进行传达、学习和讨论,为全党整风作了思想发动。


    0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指出:这次整风运动,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应该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广大群众、党外人士和党员积极响应号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及党政干部的思想作风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批评和建议。05月初到06月初,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先后召开了38次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详细报道了这些座谈会的情况。各方面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有益的,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党衷心欢迎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诚心诚意希望通过整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但在整风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这种情况引起党的警惕。05月中旬xxx写出《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标志着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开始发生变化。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全国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反右派斗争猛烈地开展起来,直到1958年夏基本结束。


    当时,对xxxxx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和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批判和反击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大批人错划为“右派分子”,误伤了许多好同志、好干部和同党长期合作的朋友,其中不少是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许多同志和朋友因而受了长期的委屈、压制和不幸,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但是他们个人的损失,也是整个国家和党的事业的损失。这是令人痛心的教训。


    1959年起,中共中央开始逐步为“右派分子”摘掉帽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面拨乱反正,被错划的“右派分子”都得到了改正。

 

 

1958年:“急急忙忙往前闯”

 

    1958年05月0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根据xxx的建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以及“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等口号。


    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会后,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大跃进”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并推动生产关系急于向所谓更高级形式过渡。1958年夏收期间,各地竞放高产“卫星”,报刊舆论广泛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08月初,xxx视察了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农村。在河南新乡七里营,他看到“人民公社”的牌子,点头称赞:“人民公社名字好”。他肯定办人民公社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随后,各地竞相建立起人民公社。


    0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戴河举行。会议确定1958年钢产量指标为1070万吨,还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并充满信心地宣告: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为了完成钢铁生产任务,全国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群众运动,几千万人夜以继日,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铁、炼钢)、群(群众运动)”。各行各业都支援“钢帅升帐”,“一切向1070万吨让路”。“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电力、交通、水利、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甚至科学研究、诗歌书画,都要“大跃进”,放“卫星”。与此同时,全国农村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到年底,共建立起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初期实行政社合一,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共产”风盛行起来。“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空前发展。很多地方不顾实际地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并试点“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8年秋冬之间,中共中央和xxx通过调查研究开始觉察到运动中出了不少问题。从11月起,中央相继召开两次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等会议,领导全党着手纠正错误。xxx在这些会上指出,“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急急忙忙往前闯”。他提醒人们要“压缩空气”、“唱个低调”,“勿务虚名而受实祸”。中央还提出“工作生活同时并重”的方针,并确定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以“队为基础”。经过八九个月的初步努力,“稳住了阵地”,形势开始向好的方面有所转变,但“左”倾错误没有彻底纠正。在1959年七八月间召开的庐山会议后期,又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等人,随后开始了“反右倾”斗争,造成整个形势的逆转。


    党从良好愿望出发,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打开新的局面。但由于决策本身的失误和执行中的偏差,急于求成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遭受到重大的挫折。

 

 

1959年:翻身农奴把歌唱

 

    “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藏族同胞的嘹亮歌声,唱出了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为了维护民族团结,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1951年0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签订后,人民解放军开始进入西藏,帮助西藏人民发展生产,开展贸易。


    中央政府保护西藏的政治、宗教制度,帮助发展西藏的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的生活。为了改善西藏的交通状况,党和政府修筑了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这两条公路建成通车后,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西藏,缓解了进藏xx和工作人员物资供应的困难,也大大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西藏的社会经济在中央政府的帮助下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民族分裂分子却不断地蛊惑和策动武装叛乱。1959年0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03月28日,xxx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令》,宣布:“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除责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xx彻底平息叛乱外,特决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解放军驻藏xx遵照中央的命令对叛乱武装发起反击,平定了这场叛乱。


    平叛的胜利,为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有农奴主和农奴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西藏农村中,占人口不到2%的农奴主占有几乎全部的土地和农奴、奴隶,占人口不到3%的农奴主代理人,代表农奴主直接统治农奴;占人口90%以上的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劳动收入的一半、甚至70%以上被农奴主剥削去;占人口5%左右的奴隶,人身xx为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倚仗封建特权私设公堂、监狱,随意对农奴施行鞭打、挖眼、抽筋、断肢等酷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三反”(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反奴役)“双减”(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百万农奴打碎了封建枷锁,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广大农奴翻身后引吭高歌:“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啊,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民主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翻身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牛羊,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82905吨,比1958年增长4.5%;1960年粮食总产量达205934吨,比上一年增长12.6%。1960年,全区牲畜存栏头数1050多万头(只),比1959年增长10%;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09年0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共和国足迹之50年代_胡志平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