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友》上看到一篇关于业务的文章,觉得受益匪浅,特地转过来跟大家分享下。好文章不能独享,呵呵。
不知不觉中,周围做销售的朋友越来越多,有的销售传统的日用品,有的营销心理咨询、投资咨询等新兴服务。尽管他们对自己营销的东西都有很高评价,对工作的回报期望也同样高,但与他们的业务量却相去甚远。通过对一些业务精英的调查和了解发现,营销领域对“付出才会有回报”做了最直接的诠释:业务精英多是“走”出来的!
一个月走坏一双鞋
汪阳,年仅27岁,却有近十年的营销经历,现任某知名饮品公司的客户经理,负责公司辽宁一级市场的业务开拓。汪阳说,自己从一名工作极不稳定的小业务员干到今天,吃的苦真是太多了。但她回想这一切,觉得只有一个字:值!
汪阳说,外地来沈的她,当年只有一张中专学历证书,因为xx低,只能到一些小公司做业务员。最开始都是一些本地小食品厂和小的广告公司,不但业务不好发展,工作也很不稳定。但不管怎样,她都坚持认真地去做,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去跑,并且详细地记录这些区域的有关信息,如居民区分布、学校分布、超市分布等,当然还有一些客户及潜在客户的电话。三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进了一家全国xxxx的奶粉企业,凭借自己积累的这些信息,她的业务量提升极快,迅速超过了一些老业务员,在行业内有了一些名声。
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此,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几年前她进入了现在的公司,从一名普通业务员做起,而且是跑最辛苦的传统渠道。为了{zd0}可能地发展客户,她自己手绘了一张负责区域的地图,利用蚕食的办法,一条街一条街地啃。说起这些,汪阳总笑着说,也不知道那时候买的鞋不结实,还是真的走得太多了,但确实是一个月就走坏一双鞋。或许,这笑容背后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能去一趟就不打电话
赵小东,寿险规划师。他信奉的营销名言就是:能去一趟绝不打电话。说起这个名言,他感慨很多。五年前刚投身这个行业时,赵小东还没有车,客户有限,也舍不得打车,而且不得不穿得西装革履的他,也不方便骑自行车,只能坐公共汽车。所以,不折不扣地坚持这一原则,对他来说真的是一个考验。他说,记得有一次,他约好第二天见一位客户,当时却发起烧来。当时真想打电话谈谈算了,但他想到这个客户是好不容易才约出来的,最终还是挺着去了。没想到竟顺利签下了一笔大单,而且,该客户成了他的一个固定客户。
这件事的结果,更让他坚定了这一营销原则。他认为,现在很多人图便捷,喜欢用电话解决问题,可是对于营销人员来讲真是大忌,因为没有见面的互动,很难产生真正的信任,也就很难营销成功。现在的赵小东开上了帕萨特,坚持他的营销原则方便了很多,当然这{yt}是他的坚持赢来的。
和客户“走”成了朋友
谢琳是某一品牌口香糖的沈阳总代理,代理这个品牌还不到半年,居然占领了不小的市场份额。说起这个总代理,手下只有两个业务员,负责送货补货。她对市场的开拓全靠自己此前积累下的人脉。谢琳说,她做销售好多年了,涉猎过饮料、牛奶、饼干、香肠、卫生纸等等许多东西,不过几乎都是和一些中小型超市打交道。“我这个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爱说话,另一个就是爱走路。这些年做业务全仗着这两项特长了。”年近四十岁的她,说到这儿有特点地笑着。 谢琳说,只要是她打过交道的超市,她绝不会“一锤子买卖”,不管有没有业务要做,只要有时间,她总会时常溜达过去看看,和那的老板、工作人员聊聊天,赶上个婚丧嫁娶的,她还会随个礼。时间长了,不是客户的变成了客户,是客户的成了老朋友,积累下了不少人脉资源。有好多店搬家了、开新店或是换电话了,都会主动告诉她。自从她拿到这个口香糖的代理权后,这些老客户都给予了全力的支持。 谢琳还传授了一个成功秘笈:不吝惜名片。谢琳说,她进一家超市,不光给老板发,还会给收银员、理货员发。对此谢琳解释说,这不光是尊重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用意,那就是老板时常会因为忙而把这类名片弄丢了,当他想进货时却找不到名片了,这时,你发给其他人的名片就会显示出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来做销售不光要动脑,还要不辞辛苦,有步步为营的精神,才能一步一步走进精英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