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服饰_豆之恋_百度空间

和服的历史与发展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著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

传说中日本神治时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举行祓除(用斋戒沐浴等方法初灾求福)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袴、带,裸露身体。据后人考证,传说中描述的神治时代相当於日本的原始社会时期,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遗址现已发现数千处,其分布区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几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会的日本人以群体方式过著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不要总是想到帝国时代去)。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

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於前800-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於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初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於须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内的一种裆布,但是这裏的袴是指有腿部连接的类似於裤子的下装。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於上衣,由於系结出现褶裥,使服装产生了一些变化。女子大都穿裳,与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长及地,形式与今天朝鲜妇女”其玛"颇为相似。

    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搭挂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个人的爱好决定的。在生产劳动中领巾还时常被用作挽系长袖的带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别离的场合,人们挥动著领巾,以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与后来明治时代流行的以挥舞手帕表示告别的作用是一样的。

    於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蒙在头晌垂绕至腰间。古代日本妇女忌讳被男子窥容,所以用於须比蒙面。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植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已经采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带子是选用倭文布。服装材料的出现笼罩著神话的光晕,如天日鹫神裁楮织布、日长白羽神自创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当时已经比较普遍,据《应神记》载景行天皇时,平民已经知道用茜草染红、靛、染青、荩草染黄、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织品大多无纹,偶有一些印纹,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树叶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忍冬等。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全世界都很有名。但是,现在的日本人大多穿洋装,街上很少看到有人穿和服。虽然和服已不再是日常服装了,但是在正式的宴会、婚礼、新年等特别的情况下,大多数女性依旧选择穿和服。结婚前的女性穿袖口长长“振袖”(和服的一种),已婚的女性则穿黑底印有花纹的“留袖”(和服的一种)。不同年龄的人穿不同的和服,这是有规矩的。另外,系在和服上的腰带也因年龄和场合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男性不管是未婚的还是已婚的都穿黑色的裙裤状和服。

自古以来日本人都是在特殊的节日里穿最华丽的和服。现在的日本人穿和服也大多在特殊的日子。例如,出席亲友的结婚典礼,大学毕业典礼等的时候。

庆祝“七五三”(孩子3岁、5岁、7岁时的庆祝活动)和成人纪念日(20岁的庆祝活动)的时候很多人穿和服。过年时也有人穿和服。

“浴衣”是夏季穿的棉布和服没有衬里,其特点轻松自在、不受拘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便装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现代社会里穿和服的机会比较少,但是每当焰火大会,盂兰盆舞会时,很多人会穿(浴衣”参加。温泉旅馆也为旅客备有浴衣,人们洗完澡后,在房间里或睡觉时都可穿用。在日本一般旅馆里都备有。穿“浴衣”时,一般赤脚穿木屐不穿袜子,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清凉感。

除此之外,从事茶道、花道等传统技艺的人、歌舞伎的演员、相扑的选手也常穿和服。

“炊事服”是做饭菜时穿的和服,相当于和式的围裙。它不同于只遮住胸部、腰部的西式围裙,从颈部到膝盖,甚至到袖口都可以整个包住。在和服的外面套一件白色的炊事服做家务、这时大正时代祝福形象的典范。



郑重声明:资讯 【日本的服饰_豆之恋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