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印象_天歌_新浪博客

    丽江神奇。
    丽江神奇,神奇在玉龙雪山曾让我结结实实地产生了膜拜的冲动。
    丽江神奇,神奇在大研古镇的飞檐映碧水,神奇在碧水中群鱼戏青荇。
    ……

 

    曾读过几篇描写丽江的文章,起笔大多为:一到丽江,首先看到的是玉龙雪山。我的眼睛却告诉我,未到丽江,就看到了玉龙雪山。

 

    头天在大理苍山的时候,导游说如果天气好,在感通索道就能远眺玉龙雪山,我没能看到。第二天一大早从大理出发,旅行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峰回路转N次,晃得我昏昏欲睡。猛然间,一片烂银也似的光亮刺中了我的眉睫!
    ——雪山!
    甭问了,一定是玉龙雪山。
    睡意全消。峰岭挡住视线的时候,就回头看地毯样的绿草从身边蔓延向山下,到了岚霭袅袅的谷间又漫卷上对面的山岭,漫卷向远方。雪山重新撞进视野时,总让我这七尺男儿的目光变得痴迷起来,你看雪山峰顶映衬着高原特有的蓝天,像极湛碧的夜空下的月亮,——不,它比月亮更夺目!它明明在极远处的碧空,却清晰如在眉睫间,似乎雪峰的每一道褶皱都看得清清楚楚。几番峰回路转,雪山上又多了一抹云彩,云彩轻轻笼着峰顶,直到我抵达丽江来到它的脚下,它也未曾为我撩开这轻柔的面纱。
    呵!雪山玉龙!
    是玉龙么?在我循着茶马古道的铃声来到你面前时,你分明已经用一抹云彩,把自己装扮成了待嫁的新娘。

 

    在丽江用过午饭,导游说雪山上天气变幻莫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八十天以真面目示人,第二天能否看到雪山还不好说,所以安排我们下午就去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终年积雪的山脉,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zd1}、海拔{zg}的山峰,主峰扇子陡{zg}处海拔5596米。出丽江城北行,玉龙雪山就横峙在前方,终年积雪的山峰由北向南排列成十三个高峰,延绵近50公里,在蔚蓝的天幕衬托下,宛如xxxx凌空飞舞。
    “郡北无双岳,南滇{dy}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这首五言八句诗是明朝丽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公元1494—1553年)土司写的《题雪山》。玉龙雪山自古就是一座壮美的风景雪山,唐朝南诏国异牟寻时代,南诏国主异牟寻封岳拜山,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一座神圣之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丽江人民和旅居外地的纳西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活动,欢度“三朵节”,表达对玉龙雪山和三朵大神的敬仰。玉龙雪山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
    在去雪山的路上,导游说汽车车轮每转动一周,海拔高度就增加一枚鸡蛋的高度。

 

    半小时后,我到了雪峰下的云杉坪。
    云杉坪是个雪山草甸,从停车场乘索道上云杉坪栈道,踏着木栈道穿越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视线豁然开朗,一派xx高山牧场风光尽收眼底:芳草延伸到远方的森林边,森林后面就是灰色的雪峰山体,草甸的四周被高大的云杉严严实实地包着,像是为草甸镶了一道绿色的裙边。
    云杉坪是纳西族人心中的纯洁之地,传说可通往纳西族传说中的理想天国“玉龙第三国”。东巴经记载“玉龙第三国”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鲜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斑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过去,“玉龙第三国”吸引了不少纳西族青年男女,当他们的爱情在世间受到阻碍时,就来到云杉坪双双殉情。他们认为,在云杉坪殉情可摆脱世间烦恼,升入理想的爱情国度。
    漫步云杉坪栈道,仰头便是云雾掩映下的雪山。雪峰上的云在翻卷,随着明暗的交替,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像被玉液清洗过一样,晶莹的雪光耀目晃眼,真是“白雪无古今,乾坤失晓昏”。
    风卷云杉;风卷云涌;风,偶尔卷起阵阵雪雾,把白色的精灵送到我的身边。看看云杉背后耸然入云的灰色山体,再仰头望望碧空下的雪峰,雪峰上白色的雪、暗灰色的山体和淡蓝色的千年冰川交织映入我的视野,撞击着我的灵魂!“如果看到雪峰上有人在走动的话,那一定是神仙!”——我非常肯定地告诉自己。这时候,我突然理解了纳西族人为何要将玉龙雪山奉为神明。因为在雪山开始撞击我灵魂的一霎那,我竟从灵魂深处对雪山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我差一点儿就跪倒在雪山脚下!

 

    云杉坪上有歌舞表演,七八女子身着民族服装,在一纳西汉子笛声的伴奏下起舞、歌唱,歌词我听得明白,是赞颂xxx、赞颂共产党的那些经典老歌。
    下了云杉坪,谷底就是白水河。河床上遍布白色的石头,水源是山上的冰雪,水温可想而知,然而,依照纳西族人的风俗,小伙子若想得到心上人的青睐,须赤脚到白水河中站立十分钟。我想试试水温,手一探进河水,顿时龇牙咧嘴,——我的那个天吆!

 

    晚饭后下起了小雨,翌日晨去丽江古城,一出宾馆我就急不可待地看雪山。不出导游所料,阴沉沉的天空下浓云重锁雪峰,头天还是山体裸露的地方,一夜之间就已是皑皑白雪了。
    以“高原姑苏”之名而享誉天下的丽江古城,它的灵魂——非水莫属。一条河水从东面流进古城,一分为三,三分成九,依次再分为无数小支流,从每家的门前流过。水是从城北黑龙潭来的,黑龙潭水的源头依然在玉龙雪山。水,是清澈明净的,水底的白沙、石块和随波而舞的水草让人感觉这是一个远离凡尘世俗的去处,不是吗?当今但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连的水,哪里还能清如许?只有丽江。我看到古城内的人们汲水而居在这水里洗衣洗菜,我看到古城内的餐饮店铺把鱼直接放养在门前的水流当中,由于水一直较快地匀速流动,废弃物也很快会被流水带走不产生沉淀;我看到清澈的水底有下水道井盖——这是日常生活污水的下水道,古城的人们将其与清流隔绝,免除了污染。
    在这样的水城,与水难舍情缘的,自然是桥了。古城内有354座桥,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座。古城众桥之首为大石桥,建于明代,因从桥下水中可见玉龙雪山的倒影,故又名映雪桥,该桥为双孔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4米,拱圈为板岩石所砌,桥面为五花石铺就,坡度平缓。城内古桥形式多样,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和木板桥等,其几座中xx的桥梁均为明清时所建。

 

    漫步城内古街,历史的凝重和现代的繁华交织成的气息,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感官。这里的街道最宽的只有两米,铺满了巨大的石头,它们的形状很像江南小镇街面的大青石,但却是五彩的。石面凹凸不平,经过无数年的磨擦和洗刷,边角已变得圆润光滑,在小雨中散发着一种古朴的质感。潺潺碧水边,地道的西式酒吧和西餐厅触目可即,金发碧眼的人随处可见;售卖艺术品的店铺也比比皆是,而且几乎都是纳西或者其他少数民族的风味,无论是绘画、雕刻以及其他工艺品,在这里基本都是创作。街边的房子大多是两层的,经过风雨的侵蚀,木制的结构已倾斜,就是这样摇摇欲坠的房子却在丽江大地震中安然无恙;房门上贴有春联,多为被称为“{wy}还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纳西文字所书写。
    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全城面积3.8平方公里,是中国{wy}没有城墙的历史文化古城。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面积不大,地势平坦,其它各主要街道从这里向外放射,这是纳西木姓土司依照官府大印的样式设置,有“权镇四方”之意。据说,四方街是全世界{dywe}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广场,每天晚上,人们把闸口关闭,河水就漫上来自动冲洗这里,等闸口再次打开后,四方街就在清晨透过氤氲雾气的阳光中一尘不染。日用百货、餐馆小吃在这里应有尽有,因为有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这里的餐馆都挂有中、英文两种招牌。

 

    正在一家烙画店看年轻的店主进行创作,听得远处传来嘀嘀嗒嗒的马蹄声和悦耳的铜铃响。真真切切!这是茶马古道的脉息吗?
    我一步窜到了街上。马队走了过来,除了两批骑乘马外,其余的马匹都背驮着装满货物的布袋。牵头马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身着民族服装,黑色礼帽下是一张黝黑瘦长的脸,他似乎根本无视世人的存在,一直扬着脸向前走。后面跟着一位满脸风霜的长者,一手扶着马背,一手卡在黑布腰带上,眼睛向一边扫视了一下游客,就低着头走了过去,留下一串马蹄踏在石板上的特殊声响和铜铃声……马队在前方转进了一条小巷,嘀嘀嗒嗒的马蹄声和铜铃响越来越远,终于消失在我的听觉中。
    我痴痴地站住了。这嘀嘀嗒嗒的马蹄声和悦耳的铜铃响究竟来自何方?又去往哪里?他们已在这古老的茶马古道上回响了多少个春秋呢?
    我不知道,也没去求寻答案。对我来说,这些答案并不重要。毕竟,我已经用我的眼睛和耳朵感觉到了茶马古道,感觉到了茶马古道上最动人的风景。
   
    小桥,流水,人家……
    处处风景皆醉人,恍然忘却来时路。不妙!
    想起导游的提醒,“要是迷了路,就顺着水逆流而行”,三转五拐,终于回到了四方街。
   
    午饭后返回大理,回望一眼浓云重锁的玉龙雪山,上了车。再见,丽江!再见,玉龙雪山!从今后,这一脉山水将镌刻在我的梦里。
    一路上我没敢回头去看,只因——
    丽江,无法告别!
    玉龙雪山,无法告别!
    ——此时此刻,难以割舍,每次回首,都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折磨……
                                                                         2006年9月23日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丽江印象_天歌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