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春
口述:朱汉光(常州市曲艺表演及研究者,

     原常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唱春,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民间传说,明代正德皇帝微服私访 ,路上遇难,失去盘缠,随行的冯阁老便手提小锣沿途卖唱来解决皇上的生活费用。回朝后,正德皇帝便封唱春为唱“官春”。

     但这只是民间传说,唱春产生于明代,脱胎于“村田乐”。村田乐,是宋、元、明时流行民间、描写农家愉快生活的小型歌舞。明代,“唱春”在南京南郊冯家边流行,后来发展到孝陵卫,乡民们鸣锣跳唱,朱元璋命翰林院按旧曲填新词,让城里人“亦为之”。后来,这种形式逐渐流行于常州、苏州、无锡等江浙吴语地区,每逢春节,唱春者,走街串巷,唱遍城乡。

     唱春书,走江湖,要经过拜师挂名,学会口子,才可到外面去扬花。一般新学春书的徒儿出门,那打锣的锣板,要挂上两个铜钱。在旧时代,腿上有挂铜钱做鞋拔子的习惯,“鞋拔子”谐音“才学之”,意思是新手,类似于今天刚学开车的在车后贴一张“新手上路,请多关照”,内行的人就不会找麻烦。如果锣板上不挂铜钱,叫光板锣鼓,意思是“唱遍天下{wd}手”,行家就要找你麻烦。

     传统的春锣一般重两斤,谐音代表“南京”、“北京”。敲板长十三寸,表示十三省。唱春有双档(两个人演唱)和单档(一个人演唱)两种。双档唱春艺人持春锣者走在前面的,叫“前码”,另一位敲小扁鼓走在后面的,叫“后码”。单档唱春艺人,身背搭裢,一手持特制的小铜锣——“春锣”,一手拿着绘有龙凤的敲板或者素色板。他们一路敲敲打打,从乡下到城镇,串街走村,挨户歌唱,就眼前事物随时编唱,并能以四句为一迭演唱历史人物故事,一般都是七言四句为一迭,出口成章,锣鼓伴唱。唱春词比较常见的是十二迭或十迭为一个题材。如《孟姜女十二月花名》、《白蛇传十二月花名》、《十张台子》等等。

     唱春的形式有两种:{dy}种是“送上门”。这种形式是唱春人走街串巷,挨户唱春,其唱法又有“见之歌”和“双喜歌”两种。“见之歌”没有唱本,全凭“见景唱情”;“双喜歌”是事先编好的唱词,大都是以恭贺新喜、发财致富、中举升官等为内容的祝贺词。“见之歌”和“欢喜歌”是初学者首先必须学的“入门课”。第二种是“送座堂”唱春书,春书大都是一长篇叙事诗。有钱人家或数户联合邀请唱春人来坐唱,有的坐唱唱几个小时,有的长达数天。比较流行的春书有《牡丹亭》、《白蛇传》、《孟姜女》等。

     “常州唱春”的曲调在江南民间音乐中,具有独创性,“常州唱春调”,称为“常州调”,清代光绪年间百代公司曾为“常州唱春”灌制发行了一张唱片,叫“常州调《小方卿见姑娘》姜桂生唱”,片号34612。

     特别是“常州唱春”传唱了《孟姜女》,也被称为“孟姜女调”,以至后来许多人误以为“常州唱春”是引用了《孟姜女调》,殊不知真正的原创恰恰是“常州唱春”。xx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专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里,有详尽的考证。

     《孟姜女调》称得上是中国民歌的精华,成为许多剧种演唱“孟姜女过关”的范本,是“十六个剧种、二十个曲种、十四个歌舞乐种的基本唱腔和主要曲牌。”

     “常州唱春”纯用常州方言演唱,由于常州方言语速平稳,语调适中,语气平和,与曲调的密合程度较高,音高跨度只有9度左右,好唱、好听、好记,易于流行传唱。

     在常州地区,唱春艺人较盛行的是新北区春江镇薛家巷村,最多时有唱春艺人30多人,他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和春节期间便外出走村串巷,“xx”期间,唱春濒于销声匿迹,最近,唱春活动又一度复兴。

    



郑重声明:资讯 【唱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