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术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但是直到清朝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下面就刻铜艺术的发展沿革进行简略介绍。
“錾花”是我国在金属器皿上艺术加工的传统技艺,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可找到錾花技艺的表现。发展到清中晚期,錾花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錾花技艺使用广泛,凡是金、银、铜、铁、锡金属材质甚至竹、木、牙、角的器皿都可施用錾花技术。铜器因色佳、价适中,有一定强度又不易生锈。所以许多器皿选用铜作材料,在铜器的表面上也最容易表达出錾花的效果。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在铜器上錾花已达鼎盛时期,此时期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可以在铜表面施以錾刻技术移植上去,达到了刀刻如写的程度。人们开始把这种技艺称为“刻铜”。同治秀才陈寅生在咸丰年间开始把刻铜艺术应用到铜墨盒上,由于他能书善画,技艺娴熟,成为一代刻铜圣手。刻铜艺术品可以购藏的大致有以下物品:薰炉、手炉、墨盒、镇尺、锁、鸟笼钩、水烟袋、xx烟灯、xx烟盒、铜仿、印盒、腕枕、茶具、餐具等。
刻术品的收藏、艺术价值近年已为越来越多人肯定,在古玩市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文章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