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上旬,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就新一年度铁矿石长协矿谈判阐明中方立场将要求“统一价格”。吴溪淳说:“目前三大矿山在中国销售的铁矿石,有一半左右都是按照现货价销售的,另一半为长协价。去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家铁矿巨头采取应对措施,与中国不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中小钢铁企业签署供应协议,大幅降价对其销售现货矿。但是现在,按照去年三大矿山与日本签署的协议,现货价再次高于长协价,三大矿山又对长协矿的数量进行了控制。中国应与日本、韩国一样,三大矿山供应到中国的产品只能有一个价格”。
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除了不具备可操作性外,连理论上都不能成立。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三大矿商不可能配合我国的铁矿石“统一价格”
{dy},三大矿山有对去年中方不xx长协矿协议量的“报复或惩罚”。
去年由于现货矿价格一度大大低于长协矿价格,中方一些有长协矿协议的钢厂背弃协议转向现货矿市场购买铁矿石。在去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全球钢铁业只有中国对铁矿石有需求的时候,三大矿山也曾无可奈何接受了我国钢厂的趋利行为。随着全球复苏越来越明朗化,全球钢铁业逐渐恢复,对铁矿石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三大矿山也越来越强势。尤其是今年,国际钢协预测,全球钢需求可能将恢复到08年的水平,达到12.1亿吨,由09年下降7.2%转为增长8.7%,钢需求的大幅增长也必然会带动铁矿石需求的增长。因此,在铁矿石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三大矿山的主动权是{jd1}的。鉴于去年长协矿销售情况,三大矿山已经有所动作,特别是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和力拓,通过各种理由推迟发货。主要理由就是过去的一年多,由于价格原因,中方并没有履行应xx的铁矿石协议量,而是转去购买同期更为便宜的现货矿。他们从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将缩减2010年协议供货量。
第二,三大矿山更倾向于以现货价格、指数定价销售铁矿石。
按常规现货矿价格高于长协矿价格,三大矿山本意就是希望走现货价格,从而获得更多利润。这一两年来,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一直在向钢厂推销其“现货指数定价理论”。三大矿商表示要缩减协议供货量由来已久,而且缩减供货量的态度十分坚决。实际上,从去年开始,矿业巨头们已经这样做了,以必和必拓为例,近期必和必拓公布的半年度财报中显示,该公司上半财政年度的铁矿石总销量中约有46%是通过现货价格、指数定价或季度定价模式售出的。也就是说,即使今年长协矿谈出一个中方可以接受的价格,三大矿商也不会提供中方需要的所有铁矿石的量,而我国对铁矿石需求是刚性的,三大矿商减少长协矿供应量意味着我国的很多钢厂就面临着需求缺口,这部分缺口只能由现货矿来补充。购买现货铁矿石就没有统一价格可言,只能随行就市。
2、铁矿石供应商不止三大矿山,还有印度、南非和其他国家的中小矿山,统一价格难以实现
我国进口铁矿石供应来源不是只有三大矿山,即使三大矿山全部供应长协矿,不卖现货也不可能实现铁矿石“统一价格”。因为销售现货矿的主体并不是三大矿山,而是印度、南非和其他国家的中小矿山,尤其是印度矿。2008年我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印度矿占进口铁矿石总量的20.5%。如果要实现“统一价格”,也要同这些中小矿山谈下长协矿。
3、我国长协矿和现货矿并存于市场中,短时间内取消现货市场根本不具可操作性
中钢协希望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一样,可以从三大矿山获得{wy}价格的铁矿石供应,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日本和韩国不同,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中只有长协矿,而中国自从成为{zd0}的铁矿石进口国,长协矿和现货矿就一直并存于市场中。我国现货矿市场的出现是因为一些中小钢厂买不到长协矿,能够获得长协矿的多是大型钢厂,但中小钢厂又要生产。如果取消现货矿市场,意味着一些中小钢厂就不能生产或减少生产,这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原因一是中小钢厂是一定会生产的,因为不生产对于钢厂的损失更大,所以他们会出高价购买铁矿石。只要有了需求,而且是可以获得高利润的需求,就一定会出现铁矿石供应,特别是在我国各方面体制还不十分健全或是有制度但监管还没到位的情况下。二是如果中小钢厂不生产就意味着钢厂要破产倒闭,这些中小钢厂可能在全国来讲是中小型的,微不足道,但对于他们所在的地区可能就是利税大户,而且承担着许多就业岗位。应该说中小型钢厂所在地区的管理部门更不愿意看到钢厂破产倒闭的情况发生,所以短期内不能获得长协矿的中小钢厂不可避免的还要在现货市场上购买铁矿石来满足生产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钢协提出的铁矿石“统一价格”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是外矿不会配合,另一方面是我国自身也不具备统一价格的可操作性。
(作者: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刘宁)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宗商品研究团队编制发布了“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对煤炭、石油、钢材、有色、化工、矿产、橡胶、农产品、农资化肥、食糖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进行深入跟踪研究并定期推出市场研究报告(包括供投资机构参考的风险分析报告和供企业参考的投资报告),此外,本研究团队还对房地产行业和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走向有独特见解。 有合作意向的投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陈克新,010-51662601转631 宋斌,010-51662601转518,MSN: 李廷,010-51662601转538,M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