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篇
那天晌午时分,我走进农场新装修的三层大楼,参观了农场军人俱乐部现代化灯光设备,忘记了这里曾是塞外荒原。
梅屹峰助理员给我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场长,刚才地里收割大豆回来。”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身材中等,五官端正,脸上留下了北大荒风吹日晒的痕迹,身着一套沾满油腻土灰的作训服,唯有肩上的两扛双星肖彩夺目,讲一口地道的东北口音。
他叫李平武,1954年10月出生,1972年高毕业,同年12月从吉林省农安县三盛玉乡入伍。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现任空军装备部技术部嫩江农场副团职代理场长兼任政治诿员,空军中校军衔。
那年,十八岁的李平武,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当兵到了首都北京城。新训结束后空军通信警卫班当战士。
1979年4月,李平武作为技术骨干抽调到空军通信团嫩江农场当钳工。亮个农场组建于是1960年,每年都要从空军机关抽调5%的兵力充实农场军农生产。同年12月又调回北京后,提升警卫班长,参加了北京卫戍区陆军专业训练。1975年3月在通迅团任给养员兼班长。1976年调回通讯团嫩江农场代理会计工作,1976年6月提升为通讯团军务股正排职保密员。1978年12月调回北京,当了一年司务长。1979年4月。农场缺司务长,他又调回农场任司务长。1980年3月,李平武钻农场当上了生产队队长。1981年至1983年在农场办事处任办事员。1984年6月回农场当场长。1992年12月他作为正营级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先后与白锡川、张桂亭、刘兆瑞、刘建教导员等配合都是成功的。
李平武属于干事业型的人。无论组织上调他去干什么工作,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勤奋工作,执着追求自己的岗位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说:“人合心、马合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好的事业。”
李平武场长在空军通讯团嫩江农场当了9年团长,他带领农场官兵艰苦奋斗,实行科学种田,农场生产经营一年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场的落后面貌。为通讯团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心里热爱上了这块土地。空军司令部管理局王林局长,得知李平武场长搞军农生产有方,懂得现代经营管理。几次调他回北京司空南苑农场,他留下来了。
空军直供部调他去牡丹江农场,他也留了下来……
李平武想:那里的农场规模大,便于发展,生活条件好,他也想去。但这里有他亲手开垦的土地,艰苦地区更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1993年1月,他服从组织的调动,来到了空军装备技术部嫩江农场。因为这个农场是嫩江境内60多个xx农场中最偏僻的一家,一个全场只有官兵30余名,占地面积29000亩,耕地面积12000亩的正团级编制的农场。他与原政委韩连锁上校配合2年,农场全面建设更上一层楼。李平武是农场官兵、职工公认的“实干家、主心骨。”现在他和农场的元老副场长王中书中校搭档更是得心应手,俩人配合默契。
他这个选择也许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李平武坦然地说:“今生今世我是不会后悔的,我爱这块土地,胜过爱自己。”
李平武是在农村长大的,他亲眼见过父辈们的耕作方式。而现在他从事的是现代化的机械农业,他开始钻研现代农业科学理论知识,农业机械,生产经营管理,土壤学,气象学,农作物植培技术,市场经济学。他先是自学,像书本学,想生产实践者学。当场长后就带领官兵一起学习。
现代大农业培养了大家子气,小农经济培养了小家子气。前者是事业成功之本,后者是埋葬事业的坟墓。
李平武任场长后,大胆更新机械设备,强化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严格农场标准化作业程序,大胆引进优良品种和进口农药,先进行小面积播种试验,然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他说:“xx农场普遍兵员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们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伸手要。‘一个萝卜三个坑’,一兵多能,一专多能,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就是农场发展的内在潜力。农场的发展与未来。人才就是最基础的工程。”
于是,他利用农闲时间从九三农管局农科所请来黄总农艺师给官兵讲授农业课,聘请地方农机技术员抓机务管理,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农场田间作业点多面广,干部少不能采取篮球场上人盯人的办法管理xx,应取混成训练,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李场长深有体会的说。
抓人才培训,注重机械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农场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入伍一年兵要掌握机械构造远离,会操作、会保养,懂简单维修;入伍二年兵能独立工作,进行三级保养;三年兵当车长,能排除故障,带班作业;四五年兵成为技术能手,懂操作技术,懂机械原理会修理。一人能独挡一机。机械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专业军士要回驾驶收割机、拖拉机、铁牛、调试播种机,修理农机具。
李场长和王中书副场长两人都是多面手,军政素质强。是“拳打脚踢”的领到干部,农场装备机械样样精通,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大忙季节和兵一样干,同甘共苦,春播抗麻袋加种加肥中分不清谁是官和兵;秋收中带班作业,靠前指挥。
农场管理科梅屹峰助理员说:“李场长在使用干部、骨干上,让人从心里佩服,他尊重部属意见,大家干起工作来心情舒畅。王副场长是农场的元老专家,地里情况熟悉,春播秋收大战他俩都一马当先。”
“我们农场干部少,都是干事业的人。我们要通过实际工作来检验自身能力,领导班子只有达到团结共识,增强凝聚力,以场为家,才能振兴一方。”李场长说。空军装备技术部嫩江农场党委一班人丝路是清晰的:从实际出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积极大胆引进和推广良种法,不断提高各类生产人员的整体素质,引进小麦179、8744、大豆87-9、油菜戈劳堡品种,使产量和效益有明显提高。
农场坚持和完善了承包责任制,先后出台了《农场行政管理规定》、《农场企业经营管理规定》、《农场后勤工作管理规定》。把政治教育和xx管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提高军人的自觉性,依据条令条例,用制度管理增强军人的自我约束性。深入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按照xxx主席“五句话”要求全面建设xx,是新时期xx建设的法宝。
作为农场党委委员的李平武、王中书、董文祥三人,他们深深地明确这样一个道理:xx农场姓军不姓民。我军的神圣使命不能忘,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能丢,要提高xx战斗力、发展生产力。
1995年4月17日,农场要把30万斤的小麦种从麻袋倒到100斤的塑料袋里,几百吨的化肥倒袋,由全场38人在10天之内完成。党委的决策变成了全员的行动。
李平武场长说:“要想夺高产,春播必须抢在高产期。”
王中书副场长说:“春播时机抓住了,我们就赢得了全年工作的主动权。”
这就是他们常说的:“人合心、马合套”。
1995年5月20日日。一场冰雹把农场200亩油菜砸出了绿汁水,官兵们心痛得哭了,他们马上组织抗灾补种,结果今年喜获丰收。
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在北大荒黑土地上度过近20个春秋。
王中书,1957年8月23日出生,1972年初中毕业,1976年12月从山东海阳县凤城镇统一村入伍。现任空军装备技术部嫩江农场副团职副团长,中校军衔,他是个英俊标准的军人,中等个头,身体看上去很棒,讲一口较浓的山东口音,给人一种纯朴感。
王中书入伍后,在空军航空工程部值班室当战士。
1977年7月28日,他从北京机关抽到农场当参加秋收。他是自愿报名来的,又申请留在黑土地当上了一名空军“庄稼兵”。
他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拓荒牛,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填写了一张闪光的军人履历:
1978年3月担任出纳员;1978年3月提升为拖拉机班长;1979年9月提升为农场生产机务助理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月代理农场副场长;1993年2月提升为副团职中校生产处长;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多次。
“我的成长进步全靠上级组织培养教育,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只有用勤奋工作来回报。”王中书说着就进入了沉思。
1977年7月28日,他和战友郭玉华、叶田文三人一起从北京长途旅行,又乘汽车行驶孙家河已是晚上8点钟。因赶上雨季,河水上涨,汽车无法通行。接他们的司机淌过河到老百姓家,为他们每人煮了1个鸡蛋当午饭、晚饭、早饭吃。他们在汽车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天亮,才清醒过来,拖拉机把汽车牵引过河,一路泥水道误车,他就下车推,泥水溅湿了他的全身。
一到农场,李林政委亲手给他们打洗脸水。老政委拉着王中书的手说:“我代表农场职工们欢迎你们,希望你们能成为这里的主人。”
王中书感动地说:“请老政委放心,我们保证不给军人丢脸。”
这个农场除了场长彭元章,政委李林,加上他们三名战士、五名军人外,其他全是来自21个军工厂的工人。他们三个战士、一个小车司机、一个当保管员,王中书当出纳员。
这里的生活环境与北京反差太大,条件比创业之初强不了多少。偏僻、荒凉、单调、寂寞、没有电影院。
王中书怎么也不能忘记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留守冬场13个冬天。在那个年代的冬天的日日夜夜里,使他锻炼成为一个真正的血性军人。他清楚地记得留守冬场第二年过春节的时候,农场的工人们大部分放假回去过节了。一场罕见的大学封住了农场通往外界的道路,半个月才通车。大年三十的年饭是咸菜、白菜汤、馒头,他是{wy}的军代表与几名职工度过了1978年新年。
苦吗?苦!流过泪吗?悄悄地流过!想家吗?骨子里都想!寂寞吗?闷得人心发慌!忠诚的军人不讲假话。
1985年2月,王中书负责农场冬天运粮工作,他带车抢运一个车皮的粮食。早上装完汽车赶往嫩江火车站台时,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当汽车行驶到离县城15公里时,已是下午3点钟,前面地方汽车误车,堵住了沿路上百台车辆,他和军工司机傅根宝坐在驾驶室里看车。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