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会考复xx资料

╮【 生物,生物 】【会考,复xx资料,每一个章节都有】啊啊啊啊啊啊。努力努力。认真过掉会考!欢迎分享。╭(╯3╰)╮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dy}和第二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其基本元素为C、H、O、N,基本单位是约20种氨基酸(2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从而依次连接为肽链)。蛋白质分子结构上具有多样性(由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不同,排列次序不同,空间结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上的多样性(如:结构物质,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所以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细胞膜外表还有糖被)和功能(物质交换,如自由扩散、主动运输等;细胞识别;分泌,内吞和外排;排泄;免疫等)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特点)和选择透过性(功能特性)。
15.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没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7.线粒体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含少量的DNA,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8.叶绿体有双层膜,内部含由囊状结构堆叠成的基粒(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含光合作用的色素和光反应的酶系,基粒间的基质中含暗反应的酶系和少量的DNA和RNA),是绿色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19.内质网增大了膜面积,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0.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1.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细胞板)的形成有关。
22.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3.细胞核(核膜为双层膜,上有核孔)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4.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5.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6.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xx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7.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zd0}限度,一般具有不可逆的特点。
28.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

第三章 新陈代谢
29.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0.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只有少数酶是RNA。
31.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 32.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3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4.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5.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主动运输)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6.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7.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质.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38.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9.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0.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多数生物)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多数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方式,酵母菌等)

C6H12O6——→2C3H6O3+能量(动物、乳酸菌,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jd0},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jd0}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注意:此方法仅对以果实作为收获对象的植物有效,对以种子为收获对象的植物,如水稻、小麦、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则无效。)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xx的调节,而是由多种xx(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垂体除了分泌生长xx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xx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47.下丘脑是机体xxxxx活动和内环境稳态(水盐平衡、体温平衡、血糖平衡)的枢纽。
48.相关xx间具有协同作用(生长xx和甲状腺xx;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和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胰岛素)。
49.(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0.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释放递质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zgj}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xx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dy}次分裂中。
60.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6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2.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3.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64.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5.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66.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67.DNA是使R型xx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xx转化为S型xx)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xx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75.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76.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7.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即雄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后代性别由父本决定),另一种是ZW型(即雄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ZW,后代性别由母本决定)。
83.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4.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也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引起基因的重新组合.这三者都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一是减数{dy}次分裂后期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二是减数{dy}次分裂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以,通常只有有性生殖才具有基因重组的过程。而xx等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的基因重组只能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可看出:基因工程可实现基因重组,产生定向变异).
87.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8.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9.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90.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91.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93.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4.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95.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6.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7. 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98. 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
99.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jd1}的,xx的适应。
100.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101.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102.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03.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04.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等.

105.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10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单向逐级递减流动的。
107.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8.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09.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11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就在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111.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
112. 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13.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
11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了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15.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1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17.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18. 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119. 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20.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2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为稳定性.
12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源地址:



郑重声明:资讯 【生物会考复xx资料】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