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写一篇有关心率震荡(TS)的论文,但是不知该如何计算。cnki上的每篇论文都是这么写着“首先测定室早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绘制RR间期值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窦性心律的RR值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zd0}斜率为TS值。TS值以每个RR间期的毫秒变化值表示”。我的问题是:1 大家在计算心率震荡时,是否都去买一张坐标纸以方便计算?还是通过其它方法计算? 2 “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其中室早后{dy}个窦性心律与前面的室早的RR间期值,算不算? 3 “正向的{zd0}斜率为TS值”,{zd0}斜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望前辈们指点,谢谢!!!万分焦急,谢谢!!能否给个实例,拜托了!!
标签: , ,
心率震荡
心率震荡是指一次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先加速后减速的变化,即窦房结对室性早搏的反应敏感性变化。
1999年Schmide等提出了一个新的无创检查指标--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描述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es,VPC)后心率的变化,认为它可对有效预测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危险性,已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
一、HRT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心率震荡是指一次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先加速后减速的变化,即窦房结对室性早搏的反应敏感性变化。在正常人及低危患者可表现为这一典型变化,而在心肌梗死后的猝死高危患者中该变化减弱或消失。这一变化不仅见于窦性心律,还可见于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及室性心律,本文重点介绍窦性心律时的心率震荡及其在临床上的预测价值.
为了将这一现象进行量化,可以应用特定的参数及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①震荡初始(turbulance onset, TO),是单次室早后最初相邻两个窦性RR间期均值与VPC前{zh1}两个窦性RR间期均值的差值再除以后者,反应了室早后心率的加速。公式为:TO=(RR1RR2)—(RR1RR2)/(RR1RR2)×{bfb}TO的中性值定义为0[1],TO﹤0时,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减速;TO﹥0时,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加速。
②震荡斜率(turbulance slope, TS)是分析室早后窦性心律减速的重要参数。检测方法是首先测定室早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并以RR间期值作为纵坐标,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绘制RR间期的分布图,再以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律的RR值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zd0}斜率即是TS。TS值以每个RR间期的ms变化值表示,TS的中性值定义为2.5ms/RR间期[1],当TS﹤2.5时,表示窦性心律减速,反之无减速。
还有一些其他参数,例如:震荡离散度、震荡频率下降、震荡时间、震荡跳跃及TS的相关系数等,可从不同频域时域等方面反映HRT与室早前心率的关系[2],可以作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死亡危险度的独立预测指标,由于测量方法较为复杂,且预测价值并未优于TO、TS,目前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在对HRT进行定量分析中须强调以下几点[1]:
1、患者必须存在室性早搏,且须排除其他持续性心律失常例如房颤等;
2、引起心率变化的一定为单次室性早搏,排除成对室早、房早、人工伪差、T波等因素;
3、室早后20个心搏必须是窦性心律,而不是房性、结性或其他类型的心律紊乱;
4、对于每一个满足条件的室早我们都可以计算出相应的HRT,但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出现多个室早,我们可以先计算出RR间期的平均值,后在测算HRT,这样可以更好的预测死亡危险度;
5、HRT的分析不受体表或动态心电图的限制,甚至心内起搏、食道调搏、ICD记录均可进行分析。
二、心率震荡现象的发生机制
Mrowka等[3]观察到,在VPC后窦性心律的这种双相式变化中心率增快持续的时间较短,仅约1-3个周期,随后的3-7个窦性周期心率减慢,最长的RR间期多出现在第10个窦性周期中,然后再逐渐降至正常。与此同时室早代偿间期后{dy}个心搏时血压升高,并在约第7个心搏时血压达峰值,心率与血压变化的相关系数为10.4ms/mmHg。近年,Voss等[4]的研究结果与之相似。
1、室早的直接作用
室早的直接作用表现为室早的机械牵张作用和动脉内血压的变化。因VPC提前发生,心室收缩时室内充盈量下降,心搏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同时,VPC后代偿间期较长,使心室充盈期延长,心搏量增加,故而室早后的{dy}个窦性心律的动脉血压上升,根据Starling定律,其后的心搏出量也会增加,动脉血压升高。VPC的血压短时下降可引起窦房结动脉压力下降,对其自律性产生正性频率作用,使得RR间期缩短,同理,随后的动脉血压上升对窦房结起负时效应,自律性下降,RR间期延长。而VPC本身对心房肌和窦房结区域也存在机械牵拉作用,影响窦房结自律性。
2、压力感受器反射调节(baroreflex sensitivity, BRS)
压力感受器反射是通过自主神经中枢调节心率变化使之与血压变化相平衡,目前认为这是心率震荡的主要发生机制[5.6]。研究观察到在VPC后心率变化发生于血压变化之后,且RR间期与BRS的平均血压呈强相关性。Davies等[7]研究TS和震荡的BRS与通过频谱分析法测得的BRS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r=0.7,r=0.67(p<0.01),更进一步提示HRT与BRS密切相关.
VPC后血压短暂下降,血管壁变形,位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其他大血管外膜下的压力感受器受到机械牵拉而不断地发放冲动传入延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心率增快;随后的长代偿间期使得血压升高,同理引起心率减慢。
生理状态下心脏对交感神经的反应较迷走神经慢,压力反射主要由迷走神经介导,而在心肌梗死后存在坏死和低灌注区,心脏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化,感受其变形,神经冲动传入异常,对心血管调节的作用受损,HRT减弱或者消失。
3、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的紊乱与临床的心源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自主神经紧张性变化会对HRT的TO和TS产生影响。实验证实阿托品可以减弱或破坏TO和TS,而艾司洛尔无此作用,说明HRT具有高度迷走神经依耐性[6][8]。众所周知,迷走神经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HRT的异常提示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减弱或消失。
另外,压力反射机制也是通过迷走神经完成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能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使HRT发生变化,HRT在缺血再灌注成功后2小时内增强,反映了再灌注后可以建立迷走神经活动的保护机制。
三、临床应用心率震荡现象的预测价值
1、HRT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预测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对其死亡率及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进行预测,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循证医学已经证实HRT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死亡率有预测价值。⑴
EMIAT[1]研究中614例心肌梗死患者随访21个月,结果显示TS是强有力的单变量死亡预测指标。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心肌梗死病史、LVEF、HR、TO、TS和联合的TO/TS是独立的猝死预测因素,其中联合的TO/TS的预测价值{zd0},相对危险度为3.2,2年随访的死亡率分别为9%(TO<0和TS>2.5ms均正常),18%(TO≥0或TS≤2.5ms),和34%(TO≥0和TS≤2.5ms均异常)。⑵
MPIP研究中,入选了577例心梗患者,随访22个月,测量HRT及LVEF等猝死的预测指标,评价对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预测,结果显示,HRT的预测强度仅次于LVEF。TO、TS与总死亡率具有显著相关性,TS为第二位单变量危险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LVEF、TS、联合的TO/TS是相互独立的死亡预测因素,TO/TS结合的相对危险度为3.2,2年随访中的死亡率分别为9%,15%,32%。
在MPIP和EMIAT研究中,两组入选患者的心功能不同,xx用药也不相同,但是结果均显示联合的TO/TS是心梗患者死亡率的强有力预测指标,结果不受心功能、β受体阻滞剂、早博等因素的影响。⑶
ATRAMI[3,9]研究中入选1212例心肌梗死患者,平均随访20.5个月,结果表明联合的TO/TS是最强的死亡率预测指标,TS是预测死亡率的最强的单变量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联合的TO/TS、BRS、SDNN等都是很强大的危险性预测指标,而且TS与HRV、BRS、LVEF和平均心率相比预测价值{zd0}。⑷
其他试验:Barthel[10]等报道了145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分析,联合的TO/TS均异常是xxx的死亡率预测指标,其次为LVEF<30%,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11];Sade[12]等在对1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析中提出,LVEF和TS是死亡率的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将LVEF和HRT联合可使其阳性预测率增加,但不会降低阴性预测值。
因此,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中,联合的TO/TS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对于检出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有重要价值。和传统的危险预测因素如LVEF、年龄、糖尿病、平均心率联合应用,增加阳性预测值。
2、在缺血再灌注中的应用价值
HRT能有效预测心梗后患者的死亡事件,1小时HRT对再灌注xx后及心梗急性期的过程也有预测价值。Bonnemeier[13]报道了110例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后即接受Holter检查,并接受溶栓或直接PCI血管再通xx,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再灌注xx效果,其结果显示TS≥1.5ms/RR,能有效判断TIMIⅢ级者冠脉血运重建的情况,而TO不能预测TIMI血流的恢复情况。
另外,在接受急诊PCIxx的心梗患者,分别在术后的不同时间行Holer检查测量TO、TS,结果分析冠脉造影血流恢复为TIMIⅢ级者,TS增高,TO降低,而TIMIⅡ级者TO、TS无明显改善,PCI后血流恢复程度与HRT的改善密切相关,这种利用可能和缺血再灌注后压力反射活性,自主神经功能快速恢复有关。PCI后TIMIⅡ级者,HRT未明显改善,提示可能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导致严重的心脏功能失调[14]。
3、对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心梗患者存在交感系统的xx,HRV和BRS的下降,HRT对MI患者有明确的预测价值。目前在慢性心衰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因素。因此,心衰患者也可应用联合的TO/TS指标来预测和评估预后和死亡风险度。Koyame[15]观察了50例CHF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S明显降低,TO升高,TS≤3.0者较TS>3.0的患者死亡和再住院率明显增高,有室速和无室速的心衰患者间,TO、TS无显著差别,多因素分析,TS和LVEF是患者心衰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但对预测致死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有限。
4、HRT在其他疾病的预测价值
有部分研究提示HRT对糖尿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有预测价值,但由于目前所观察的病例数较少,预测价值不确定,对于HRT在这些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尚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5、心率震荡的临床应用优点
(1)心率震荡的检测方法简单、无创、结果可靠、稳定。HRT的检测结果特别是TS相对稳定,xx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溶栓xx不会影响HRT的预测价值。可以仅仅利用体表心电图和Holter检查,方便易得。
(2)心率震荡可以更好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心率变异性是较早用于临床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心率震荡是内源性刺激触发的压力反射性调节结果,因此,对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的评价作用更具特异性,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预测价值高于心率变异性。
(3)xx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可以改善HRT,心率震荡也能作为评价xxxx反应的指标,可进一步明确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指导病人的用药个体化。
英文参考资料http://www.h-r-t.com/hrt/en/index.html
Holter
参考资料:
1.心率震荡现象的研究进展
2.作者:蒋学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yyyuuuiil,您好!我毕业时做的这方面课题试着回答您的问题,希望对您有一点帮助。
问题1 大家在计算心率震荡时,是否都去买一张坐标纸以方便计算?还是通过其它方法计算?
答:不是的。我就不是,发现心率震荡形象的Schmidt先生也不是,不信,你可以看他在柳叶刀上的原文中方法论介绍部分。是通过计算机专门软件计算的。软件名称叫BMS century Series V2.0 DEMO HRT xxxx。我是通过动态心电图室老师与产商联系得到的。
问题2“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其中室早后{dy}个窦性心律与前面的室早的RR间期值,算不算?
答:不算.您的这个问题文献上没有直接细说。但是,在Schmidt先生在柳叶刀上的原文及郭继鸿教授的综述中方法论介绍部分,其中介绍TO计算方法时有份共同的示意图,图名叫”R-R1、R-R2、R-R3的位置“,从这份图可以找到答案。
问题3 “正向的{zd0}斜率为TS值”,{zd0}斜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是BMS century Series V2.0 DEMO HRT xxxx自动给出的。
以上供您参考!
首先测定室早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绘制RR间期值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窦性心律的RR值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zd0}斜率为TS值。TS值以每个RR间期的毫秒变化值表示
意思是:室早后每5个连续的RR间期值的回归系数,如果是测定室早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则有15个回归系数,取其中正向的{zd0}值为TS值。
有专门的计算软件,另外美敦力的HOLTER有自动分析功能,手工计算很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