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的探讨

 

本文为李霑先生作答,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近一年来,我很少在江湖论坛里直接发表看法,多是怕说错了或说不明白而误人坏事。但是,对于私下邀请的网友,只要有时间,我一般都会给予一定的答复。所采取的方式不是直接在网页上评论,多数是私下短信交流,这样大家都没有什么负担,自由轻松了许多,把问题说的再过分,也不会有“过不去”的感觉,毕竟对话的双方都是真诚的。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交流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在江湖论坛里,我去年8月18日前的所有短信交流都看不见了(不知道是系统自动删除了,还是网管移走备份了),我想将来再看这些东西,可能会很麻烦,鉴于此,我把一些有价值的回信发在这里,也算是个资料储备。

所摘编材料不注明对话的另一方,是交流内容除个别关键词外,基本不作调整。

 

 

5月15—16日交流内容:黑色字体为我的回复

 

看过典水老师的几个帖子,知道您对做纸很有研究。恕冒昧,想请您看看我家的纸,望能提出宝贵意见。

富阳元书纸是很好的纸
我去年用过一种偏红调子的
现在北京都是偏黄的
另一些4尺和尺8的东西
可能是由于材料的原因
抄的有点密
写字的时候总感觉太"炸"了
还是原来小尺幅的好
我一直想对书写纸进行改造
现在**(隐藏2个字)一些人打出的所谓古法纸
其实就是还原手工打料而已
是制作方式的回归
而不是工艺、流程、选材上的古法
基本上是属于忽悠人
所谓古法
应该最少也是明朝
他们的东西也就能接上30年罢了
意义不大
其实宣纸是*********(隐藏9个字)

和*******(隐藏7个字)是一回事
只不过被别人假借而已
最xx的宣纸历史上是在江西
浙江以竹纸著称
老米用过的很多纸都是竹纸
但现在
很多工艺都失传了

典水老师好,最近看了点书,发现早一些(宋元时期)的竹纸,大部分是混浆纸,就是加了麻、桑皮等材料的。有朋友说,米芾的珊瑚贴也是混浆纸,以竹浆为主,但不是纯竹浆的。元书这个称呼,按理应该是从宋朝开始的。我们的传统观念,都认为元书是纯竹浆的,不知是后来丢失了工艺所致还是改进了配方所致。因为听到很多对元书不好的评论,我很迷惑,元书真的只是练习用的纸吗?到底效果差在哪里?是否加了桑麻等材料就会有改善?上次给您寄了纸样,不知您试了怎样,要做哪些改进呢?

 

谢谢信任
您寄来的样纸我已经试了
和北京的一些元书多少雷同
品质个性不是特别明显
关于历史上那些纸的事
现在的一些说法都是比较含糊的
关键是大家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纸才是宋样和宣德样
主要的问题是筛选流程、制作工艺已经xx和古时候不一样了
我所说的古最迟也要到嘉道年间
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期大家对还是比较忠于帖学的
嘉道以后帖学式微而碑学大兴
为了追求碑版效果
所以生宣大染于世
其实在这之前很早时期就有生宣了
只是大家很少用
我们看到的一些明人的画、和书法
有很少一部分是用生宣创作的
我估计主要是随手而为的结果
说到这些生宣
也是和现在的生宣是有差别的
(隐藏3行)

上面说到棉料的问题
现在就说说棉料
建国初国家有个标准
主要是对生宣的(可能和元书关系不大,仅作参考)
就是棉料中都要有青檀皮
占40%
现在呢
棉料几乎没有一根
就连净皮也到不了40%
这与其说是工艺、流程的流失
不如说是(隐藏10个字)

很多行业都有这个情况
主要原因是利益驱使的结果
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
人类从有了利益纷争{dy}天就开始了
所以说
那些所谓“古法”

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这种把戏也不是今天就有的
一代一代往下骗
直到造纸工艺黔驴技穷

关于您说的几个问题
老米珊瑚帖用的是竹纸
混浆说没有科学根据
庸人妄度而已
元书是纯竹浆没有错
竹纸历史上产量{zd0}{zh0}的是在江西
其次是浙江和福建
赵松雪所用大多为江西所产(也就是宣德纸,简称“宣纸”)
由于历史原因
江西纸没落了
主要是因为安徽纸的出现(宣城纸,也叫“宣纸”,盗用“宣德纸”名号)
至此
制纸业大坏

我对元书了解的不是很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老米和赵所用的竹纸主要是江西产
虽然现在元书世袭竹纸所有的遗传
但不能说
米赵用的就是浙江纸
而是竹纸
主要是生产工艺的问题
也有原材料的原因
江西竹纸的没落
也有原料枯竭的原因
浙江元书所用竹是不是不太好
就好比铁矿有富铁矿和贫铁矿一样
我觉得应该考虑一下
还有
选材是不是不对
打料是不是还不够细
这些都要考虑
还有就是漂白的问题
很头疼
至于加东西
可以试加少量桑皮
历史上有南北纸说
南取竹
北取桑
古代大量的作品都是用桑皮创作的
可以先进行试验
再改进
也可以尝试加麻
主要用老麻袋片
还可以增强拉力
以上{zh0}是原色
用石灰煮可以
千万不要漂白

 

上面说到“浙江元书所用竹是不是不太好”的问题
关于这个还是要认真考虑的
原材料不对即使再努力也没有用
提供一个信息:
我手里有1刀10年前的四川竹纸(手工毛边)
其手感极好
摸着就象绸缎一样柔滑细嫩
写起字来一点也不洇
即使用来写唐人写经体也没有问题
非常接近明以前的纸
现在市场上没有了
当时是用一种叫慈竹的原料做的
现在几乎绝迹了
除了在一些大山深处的阴湿地带还有零星外
大面积几乎很难发现
四川还有一种竹子叫苦竹
也可以做
但煮的时间要长
打料也很麻烦
没有人愿意做

关于竹纸选材的问题也很关键
浙江元书料偏粗
不知是什么原因
寄来样纸比较细但很糯
卸笔力
我所追求的纸是笔行纸上
从感觉和写完的效果看
好象剑在绸子上滑行
所以
要求很高
四川毛边能到这种效果
我认为工艺固然重要
关键是原料{yl}
我准备做一批
厂长(村里的)说要做就做一锅
要几万刀
虽然有了这个
将来可以安心了
但很难下手
毕竟量太大了
目前正在压缩产量
最多一万刀
即使这么多
又往哪里放啊
很xx
能说说您是什么时候采竹子吗?

 

慈竹我倒没听说过,苦竹有的。富阳竹纸一般用毛竹和石竹,石竹,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现在没人用石竹了,我父亲年轻时还做的。据说石竹的纸要比毛竹的好。
以前都是小满前3天开始砍竹子,现在没那么早了,一般是过了小满。不过收购的竹麻倒是小满以前的。
福建毛竹倒是砍的比我们早,他们一般是谷雨至小满这段时间,但是现在的福建毛边也不甚好。

这是问题的关键
要看新竹长出枝杈没有

 

长出枝桠的。刚才您说到的,四川的纸,一锅有那么多吗?我们一般一锅的话就只有几百刀纸而已。按他那个量,该是多大的锅啊。
如果江西纸是因为原料的问题而灭迹,那应该不是毛竹,有可能是您说的慈竹或苦竹一类。江西的毛竹资源比浙江丰富的多,而且毛竹的生长期又不长。我外公年轻的时候经常去江西收购嫩竹。去年我父亲也去过江西,说那边的毛竹确实多,但环境不太适合做纸,主要是水源的问题。

 

我见过一些大锅的图片
没有见过实物
直径有好几米
码的高度有十多米
不知道您家大锅有多大
关于前辈去江西收竹子的信息
很重要
要注意几点:
1、竹子品种多(选材面广)
2、生长期不长(这个很关键,品质应该不是很粗糙)
3、收的是嫩竹(核心问题出来了)
4、水不好(主要是环境污染,或还有更好的地方,有待发掘水源)
以上4点我们可以综合一下
就是生长期短而且小而嫩的竹子
这也是我上面为什么问长没有长枝杈的原因
古人造纸
长出枝杈的不取
这个标准本来不想对妹子说的(别怪)
既然聊到这个份子上了
就告诉您
问题也出来了
浙江所产元书核心问题就是:
1、竹子可能不适合造纸(只是可能而已,也许非常适合)
2、采竹时间不对,已经老了(好比采茶,龙井、狮峰、梅家坞、大佛甚至洞庭东西二山什么时间最忙活,就不要我来说了吧)
哈哈

 

十几米的篁锅确实比较大了,我们这一般都没这么大的,深度一般3、4米,直径3米左右。十几米深的篁锅应该要煮好长一段时间了吧。
说原料的问题。富阳元书以前的原料也采的嫩的,但最近百十年都不那么做了,一般都是长了枝桠没长叶子之前采,这样的产量高一点。
先辈去江西福建收购嫩竹,主要是我们当时槽户多,本地的原料不够用,而闽赣的竹子多,而且似乎有竹子的地方也不做纸。元书历来是小尺寸,只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源那边用竹浆加了桑皮,按宣纸的尺寸做大了,就是当时的富阳宣。但时间不长,90年代中期,有了工业制浆的龙须草浆,大家就用现成的草浆了,不做竹浆的了。现在富阳主要还是做龙须草浆的书画纸为主。
福建毛边用的原料就如您所说的,没长出枝桠的竹子,但是纸质也不甚好。我想工艺也应该是有一定的关系吧。福建那边的工艺跟我们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只是沤灰,不煮,也不用人尿发酵。原料非常嫩,以前是用脚踩的,现在应该用的打浆机。但我看到的比较好的福建毛边,质量也不甚好。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原料和工艺两方面的问题。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纸的探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