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胡话紫砂--彩色紫砂壶

身陷泥潭,只好拿泥说事。胡说八道,大家不必当真。

   经常看到蓝、绿、黑、大红色的紫砂壶,在确定是紫砂材质的情况下,去除捂灰等工艺原因,只能是添加了紫砂着色剂。

常见泥色相拼有:
(1) 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制成团泥。
(2)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氧化钴,制成墨绿泥。
(3)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锡黄,制成枇杷黄色。
(4)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绿,制成菜茄泥。
(5) 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锰,制成褐色拼料泥。
(6) 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钴及氧化锰,制成黑料泥。
(7) 伏东红泥适量加入铁红粉,制成朱红泥。
    紫砂茗壶随窑炉烧成温度的变化,会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色泽,如茗壶中需加入金属氧化物,一般不宜超过千分之五,否则茗壶使用时间一长,壶表面会产生龟裂纹。
    只要加的比例和化料本身的质量过关,再加上窑温合适,我个人认为加了以上化料的泥料都是好泥料。紫砂着色剂是属于无机金属氧化物,其熔点都在千度以上,不溶于水。即使这个金属本身有害,在一百度的开水中是不能使其析出的。

    比如氧化钴熔点: 1935 ℃,不溶于水,溶于酸、氢氧化钠水溶液等。如果用加了氧化钴着色剂的紫砂壶装醋。。。。。。

    氧化铬绿:性状:深绿色粉末,有金属光泽,密度5.21g/cm3,熔点2266,沸点4000,不溶于水和酸,可溶热的碱金属、溴酸盐溶液中,对光、大气、高温及腐蚀性气体稳定,遮盖力强,具有磁性。

    氧化锰:不溶于水,溶于酸和氯化铵。在空气中加热易转为其它高价氧化物,如:四氧化三锰,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锰等。较难还原,在惰性气体中熔融不分解。熔点:1650℃,3400℃时解离升华。

    铁红粉:学名为氧化铁红,不溶于水,溶于盐酸、硫酸,微溶于硝酸和醇。熔点为1565度。

 

    以上文字只是想说在严格控制下生产的彩色紫砂壶,我敢用。我不是学化学的,也没做过相关的任何实验,仅代表个人意见而已。

    题图是顾老的均玉壶,还有其他许多大师都有彩色紫砂作品。如果谁有蒋蓉的那些五颜六色的壶不敢用,请寄给我!

 

附:徐秀棠《宜兴紫砂原料和烧成的变迁》节选

    早期紫砂器呈色的效果,主要是由原矿泥本身的各种化学成份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火候的高低不同这两大因素而形成的。其中包括烧次、即非人为窑变的各种发色,及人为的“捂灰”,掌握得当变成全黑色。当时“捂灰”只是应用于xx壶烧次变色成次品后的补救办法,方法是把需“捂灰”之壶放在掇罐里,壶的里外塞满稻壳装在龙窑最下段烧成中受强还原焰的影响,变成黑色。那时人们追求色彩的变化也只是在几种不同的基泥的混合拼成中追求色彩变化的理想效果,没有掺用化工着色剂这样的现代科技手段。清代中期由景德镇传来的炉均彩绘装饰,其色料是用在紫砂器的表面,经二次低温烧成,为大家知道的炉均釉。

  由此综观1957年以前出品的紫砂器,除墨绿泥、黑料作化妆土外,紫砂器的各种色彩全是原矿泥的烧成色,其变化均是二种或几种比率各异混合后的呈色。凡1957年前用茅草作燃料烧成的龙窑里出品之紫砂壶、表面不论高、中、低档的壶,多会有小小黑色的熔出点(俗称铁质,其实并非铁质),以及在阳光侧射时所反映出的小小的云母光点来,这是纯正紫砂泥的泥料特征;而这两个特征却被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掀起紫砂热时误判了,以为这是疵点,从而在购家诱导下千方百计地加以去除,故历史上的老壶多会有以上二个特点出现。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胡话紫砂--彩色紫砂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