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圆的乡愁_燕京纯生_新浪博客

     

      农村老家,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是世袭惯例,也是我至今铭心刻骨的过年的记忆。

     那时候,初一早晨,男人们睡到自然醒,女人们一大早就起床。女人们洗漱完毕后,就开始用水揉捏在腊月底用石磨磨好的糯米面,同时在一口洗净的大铁锅里加上清水,用柴火烧开,准备煮汤圆。

     雪白的糯米面在女人们手中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糯米面团,早就准备好的红糖块眨眼间就闪进了面团中,之后面团在女人们的两手掌中轻快地旋转。很快,一个又白又大的汤圆就做成了。有时候,为了图吉利,女人们悄悄把一两个硬币洗干净了和红糖块一起放在汤圆里,说是谁吃到了有硬币的汤圆来年谁就会有好运气。

     大铁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了,女人们将做好的汤圆轻轻地沿锅边放下去煮。过不了多久,汤圆就煮熟了。汤圆快煮熟时就自动漂浮到水面,再煮两滚儿就熟透了。

     此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起床了,有的到户外去捡除夕夜燃残未炸的爆竹,弄出里面的火药燃放嬉闹,有的就围着锅灶观看煮汤圆。翻滚的汤圆,呼啸的柴火,把年味烘托的好浓好浓!

     小时候我多次在灶旁观赏过做汤圆的过程,但一直没有学会。那时大年初一大人们做汤圆似乎很神秘,小孩子们不能随便说话,以免犯禁忌,尤其不能说汤圆“浮起来了”、“好了”的话,那样不吉利,只能说汤圆熟了或者干脆静静地观看,不要说话。因为只有在池塘里淹死的人才有可能“浮起来”,生病的人才有可能“好了”。如果谁要是不慎说出这样的话,轻则被大人瞪眼,重则将被用生汤圆堵嘴。

     汤圆煮熟后,就用一把大勺捞起来盛进一个个大花瓷碗里上桌,每碗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根据自己的食量选一碗美美地开吃。又白又糯的皮,滚烫的红糖馅,吃起来那是十分的快意。那时候,农村的男人们一口气可以吃三四十个大汤圆,{zh1}还要来一碗煮汤圆的汤。

     孩子们先把碗里的汤圆一个个夹开,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碗里是否有藏着硬币的汤圆。碰上了的就欢呼雀跃,没碰上的眼里就流露出一份羡慕的光芒。实际上,女人们是知道哪个汤圆里有硬币的,就看她们想让谁获得那份惊喜而已。

     大年初一吃汤圆是大年三十团年后过年的又一个高潮。只是,这样的初{yt},很快就成为了回忆。

     长大后离开农村到外地上学,后来到北京工作,逐渐地,故乡越来越远。虽然早年偶也回家过春节,但随着兄弟姐妹成家立业,父母也渐渐老去,自己俨然成为了客人,家里人对初一吃汤圆也没有那么看重了。父母过世后,回老家的机会也就少了很多。

     来北京工作十几年了,我一直没有像北方人那样过年吃饺子,一直坚持着大年初一吃汤圆的习惯。没有了石磨磨出的糯米粉,自己也不会做那又薄又大的汤圆,只好到超市去买商家的成品汤圆。如今超市的汤圆再大也不及故乡汤圆的一半大,也很少纯红糖汤圆,吃汤圆时自然没有儿时的那种感觉了,但我一直坚持着。老婆孩子都不太喜欢那种甜腻的汤圆,随我一起吃汤圆过年多少有一些怨言。也许她们不知道,我吃的不是甜甜的汤圆,而是那浓浓的思念。

     每每在京过年吃着自己煮的汤圆,我就回忆起儿时的过年,心里就会有一种酸楚,眼里就会有泪光,因为那份远去的快乐和幸福,那份揪心的牵挂和乡愁。

     过年了,乡愁是一碗圆圆的汤圆,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一碗汤圆的乡愁_燕京纯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