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经解_老农_百度空间

1楼

形意拳经解     尚济
 “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行意拳经是行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是
练功的基本依据。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过
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诸武林前辈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
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或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话多困难。
笔者现将前辈所授拳经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练功八字诀、手脚身法步、八门打法、论交手,
总要十六诀、五行与六合、内功,论气等八个部分,结合马礼堂老师及诸位前辈耳提面命
之教导与个人四十年来实践的体会,加以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

            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
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
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
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
,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
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气乃是人体
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
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
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
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
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
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力沉实。举家术语
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
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
则体健, 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发”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
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
足,即失去抵御判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
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九实元阳。练功时,总要舌顶
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卜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
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
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
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梢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
走,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
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怔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
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厚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
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
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
”。用现代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
  • 2005-10-15 19:41
  • 位粉丝

2楼

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之气”。此虚无
中含此真—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
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
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
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气”也。在练功中,虚极
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
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
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
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
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查。郭云深先
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巳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
神。”即指此也。 .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 气,神,神藏
气内丹道成。要如真形合真象,欲
问真象须求真。真形合来有真诀,
真诀合道得彻灵。诚心练养精,
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
“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赞尽心机枉劳
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
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
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xxxx,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
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
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xx按十二正经之顺序,
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
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 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
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
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骀燕鸡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
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
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
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
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 “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
意。然后以劈、崩、炮,钻、横五拳为基础,以意xx,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
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背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
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
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
论从夕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
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崩
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x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
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
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
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
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
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
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
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
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
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
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
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
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
“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 2005-10-15 19:41
  • 位粉丝

3楼

内功经解 ----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
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後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後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後,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後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後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
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後,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
修有云, “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
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
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後,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
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
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
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
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後天法”。气路是走的
“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xx。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
“先吸後呼,一入一出‘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 勿使
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
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
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後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
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後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
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xx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
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
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
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後,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
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後高骨--即上提玉楼是
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
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後自喉通至後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
自後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
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
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後高骨稍後处,也是内气不易通
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
经上对这一段xx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


郑重声明:资讯 【形意拳经解_老农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