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 西蒙译话- binich - 和讯博客
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 [原创 2010-01-31 20:04:13]   
 

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

CAT and Collaborative Translating Process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对翻译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翻译协作成为了翻译实践的现实需求。而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能够克服传统人工协作分工不均,术语统一、译文整合工作庞杂等问题,从而在{zd0}程度上协调多名译员的主体性,实现译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本文从翻译实践出发,阐述了翻译协作的必要性,介绍了一个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模式,并展现了该模式在保证翻译质量,提高翻译效率方面的诸多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协作,必要性,模式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ra, higher requests have been raised to the efficiency of translation. So translation cooperation has become the need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e traditional cooperation, people cannot divide work reasonably, manage the terminology and combine translators’ versions easily. Without these problems,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ooperation can coordinat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realize translation’s consistency to the largest extent. Based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 cooperation, introduces a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ooperation pattern and shows the advantages of it in guaranteeing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increasing translation efficiency.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外书籍步入了“进出口”的行列,同时由于知识更新、市场需求、商机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社会往往对翻译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依靠单个译员独立承担翻译工作就显得步履维艰,翻译协作,尤其是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正逐步走向翻译领域的前沿。

将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于语言翻译,是长期以来倍受翻译界关注的话题。虽然全自动高质量的机器翻译短期内尚难以实现,但计算机早已进入了专业翻译人员的视野。“21世纪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徐彬 & 郭红梅, 2007)一文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一类是通用软件和硬件,另一类是专门的翻译软件。作为译者,“认识和了解各类电子词典以及翻译软件的结构、功能和用途,有利于我们正确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章宜华, 2002)

近年来有众多针对翻译工作设计的软件推出,实现了机器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其中常见的有TradosTransit,雅信CAT,以及Déjà Vu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把翻译工作中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交给计算机,从而辅助翻译人员进行人工翻译,同时可以整合工作项目的分析,处理,结合翻译记忆技术(Translation Memory,简称TM),能有效地在多名译员中建立起一个翻译分工、合作及整合机制,从而实现更流畅的翻译协作。

这里所说的翻译记忆技术(Translation Memory, TM),是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技术,它“将翻译流程中涉及纯粹记忆的活动,比如术语的匹配和自动搜索提示、高度相似句子的记忆和复现,交给计算机来做,免除翻译人员反复查找名词之苦,使其能全力对付语义的转换和传递。”(徐彬 & 郭红梅, 2007)

翻译协作是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人员共同合作进行的翻译活动。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到今天各类文本的翻译,翻译协作一直在翻译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中国古代高僧曾主持译场进行多人协作翻译,尤其是“玄奘所主持的译场,……翻译的司职多至11种。”(马祖毅, 1999)由于种种原因,某一项目往往无法依靠单个译员独立完成,这样由两名或两名以上译员进行的翻译协作便呼之欲出。

从古至今,翻译协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由于译员对源语或目的语不够了解,无法直接完成翻译,从而需要他人的帮助与合作;2)由于译员对外语运用方面的相对弱势,很多汉译外的项目,会实行由一名通晓双语的译员将资料主译为外语,另一名外籍人士(或译员)负责修改润色的形式,发挥二者各自的母语优势;3) 时间的限制对翻译工作的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多名译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同一项翻译项目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目前,第二和第三种类型都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形式,{dy}种表现较为典型的是林纾的翻译实践,这种形式如今已经基本消失;第二种翻译协作,因其能实现强强联合,则历来被奉为翻译协作的经典模式;然而,第三种类型的翻译协作一直以来都倍受争议。其原因在于多名译员从事同一项目的翻译,往往会由于译员的理解能力、文字功底,以及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译文的整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所缺憾。但是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翻译工作必须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满足市场和商业发展的需求。如果译作推出过于滞后,那么其效益就会逊色很多。比如“当今的畅销书《哈里伯特与凤凰社》,原作厚达600多页,但译作在三个月内出笼,由久负盛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此速度,xx靠一名译者也是不太现实的,社方称动用了三名编辑进行商讨翻译(中文版面世后署名译者为马爱农、蔡文)。(刘易 & 李瑛文, 2003)

因之,翻译协作乃是当前翻译实践的现实需求,是许多翻译服务机构的必然选择。要想同时保证译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对于翻译项目的管理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xx人工化的翻译协作恰恰在这方面尚存不足,其典型表现是分工不易做到平衡,术语交流和统一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并最终导致终稿译文整合费时费力等。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众多办公、通讯类软件,尤其是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许多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设计有项目管理模块或功能,由计算机来分析翻译过程,优化翻译项目分配,处理项目涉及的术语,规范翻译标准,监控翻译质量,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翻译协作。

本人今年承担了一个三人协作的翻译项目,为国内某出版社翻译1000 BestJob Hunting Secrets(以下简称1000 Best)一书。担任此项目翻译工作的三人,居住地点不同,物理距离相差近千公里,但是,借助互联网所提供的便捷且成本低廉的通讯,以及Déjà Vu翻译辅助软件,实现了高效的翻译协作。我们的协作模式如下:

本文将简要介绍此模式的实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在{zd0}程度上协调好多名译员的主体性,实现译文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是大多数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它是由计算机提供一个集成化的机器辅助系统,管理各种数据,并通过辅助工具及互联网,参与协作过程中的各种行为。

在正式的翻译工作开始之前,要对翻译项目进行创建、分析及预处理。以1000 Best为例,项目的创建、管理,以及数据库的更新由项目协调员负责,其工作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1)   将印刷书籍通过扫描和光学字符识别(OCR)转换为电子文档。

2)   整理OCR之后的电子文档,校对文字并清理混乱的格式,拆分章节。

3)   建立Déjà Vu项目文件,设定翻译项目的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

4)   将需翻译的文档导入Déjà Vu翻译项目中。

5)   计算各章字数并估计目标语言产出的字数,作为分配任务的依据。

6)   对翻译项目进行预处理,统计文本的词频,确认项目术语并协作确定术语译法。

导入源文件的时候,文件可以是Déjà Vu所支持的各种文档格式,包括最常见的纯文本、富文本(Rich Text Format)、Word文档、静态网页格式(HTML)等。如源文件格式不在其支持范围之内,可使用相应的工具将其转换为Déjà Vu所支持的格式。

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这两个数据库是实现翻译记忆的核心,记录了译员所积累起来的翻译语料。对于长期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译员来说,他们都会分类存储归档这两种数据,以备日后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的翻译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直接链接上现有的数据库。我们三人是初次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所以必须从头创建。

传统的任务分配基本是按照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等来进行大概的拆分,对文章的难易程度、工作数量等缺乏科学、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从而难以做到对工作量、劳动报酬等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而Déjà Vu 语料分析的结果则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文字重复较多,语料匹配程度较高的文档,译员的许多工作都被系统自动完成了,这样就可以适当降低对其劳动强度的评估;避免了传统上单纯按照字数来分配报酬所可能造成的不公平,{zd0}限度保证译员协作的流畅。

在项目及相关内容创建之后,由计算机来完成对文本的分析及预处理,以实现翻译协作的{dy}步——任务分配、术语统一,以及文本的预翻译。在Déjà Vu中,实现术语统一的重要工具是创建项目词典(Lexicon):系统会对所有导入的文档按用户指定的词条所包含的单词数量,抽取词条,并进行词频统计(熟悉语料库技术的研究者应该都了解这一功能,因为这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语料分析操作)。获得带有词频统计数据的词条之后,我们就采取三人分工的方式,人工分析高频词条的属性,凡是识别为项目术语的予以保留,其他的则xx。这样就获得了整个项目的基本的术语表。此后三人对这个术语表进行翻译和译文的校对和统一。例如,在1000 Best中,经统计resume一词共出现1049次,远超过普通词语的使用频率,配合本书的主题,可以将其判断为项目术语之一并纳入术语表,由于resume一词有多种涵义,如履历,简历;摘要,概略等,可由译员提前商定以对其译法进行统一,如选择履历这一涵义,然后将其录入术语库或项目词典。这样各名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每当遇到resume一词,其涵义履历就会被自动调用,从而避免了在多名译员翻译过程中,术语翻译五花八门,后期质量把关任务繁杂等问题。

统一了术语的翻译之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翻译流程了。

在翻译的整个流程中,软件的项目管理机制会跟踪任务进程并管理全部数据,协调数据的调用、更新和保存。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需要以协作模式来完成的翻译项目,不外乎两种情况:篇幅较长,时间较紧。如纯粹靠人工分析此类文本,会有诸多缺陷,如:1)通读全文需花费大量时间;2)只把注意力放在当前或临近内容,对文本缺乏整体把握;3)难以高效率获取原文术语并进行整体规范;以及,4)无法依照原文难度进行客观合理的任务分配等。而用计算机来承担该任务之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有历史积累(legacy)的译员来说,翻译流程开始后,可以将相关数据库链接至项目,对文本进行预翻译。Déjà Vu将以往的翻译结果保存在翻译记忆库中,进行预翻译时将目标文本与数据库中保存的结果比对,并对匹配程度超过一定临界值(一般为70%)的文本进行预翻译,以供译员参考,这样就能为译员节省很多查询、思考的时间,实现所有的文本只需翻译一遍的目标(大多数翻译记忆软件如此宣称,也确实能达到这一点),“使用户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 只需专注于新内容的翻译。”(王金铨, 2004)

我所从事的翻译项目,为一般社会书籍,术语等的重复率远低于技术文本。对于重复率高的文本,使用Déjà Vu这样的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简称TM)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将更加明显。比如,奕风指出,“据统计,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这种资料的重复率达到20%70%不等”。(2000)

 

在任务分配好之后,管理员就可以把具体任务、术语库和数据库分发给各个译员。译员们可以同时享用同一份术语表,轻松实现术语一致。而对于翻译过程中新遇到并识别的术语,或是翻译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发现某条术语翻译得不够妥帖,可以采用普通译员暂时保留原文不译(不变),项目管理员(或协调员)负责翻译或修改的策略,由管理员将译法保存入项目词典或术语库,并通过术语表导出功能,定期与其他译员交换资料,统一新出现的术语译法。

如在我所参与的项目中,resume writer一词最初在术语表中被译为履历作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该词的涵义为为人代笔写履历的人,所以译为履历写手更为恰当。发现该问题的译员可将该词条上报给管理员,由他来判定是否对原术语表进行更正,并通知所有译员更新术语库,从而在{zd0}程度上保证了术语的统一。

由此可见,Déjà Vu的术语管理功能,一是解除了多名译员翻译同一项目时对术语翻译不统一的担心,同时它可以将术语译文自动插入目标句,也节省了由于频繁使用术语而需重复键入的时间和精力,既保证了翻译质量,又提高了翻译效率。

数据库的更新也是如此。同其他CAT软件一样,Déjà Vu也具有翻译记忆的功能,即可以随时储存和调用翻译数据。各位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新产生的原文和译文会以句子为单位被保存并加载到双语资料库中,以保持数据库的同步更新。当遇到xx匹配的句子时,系统可以调出并重复使用其译文;对于不xx匹配的句子,系统则会提出翻译建议,即把术语和相匹配的部分插入,以供译员参考。由于在协作模式下,各名译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定期传递并更新翻译记忆(在局域网环境下,多个译员和可以共享并共同维护同一个翻译记忆,实现更便捷的协同翻译),那么他们就可以获取和参考其他译员对于相似度较高句子的译文,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了个译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有利于统一多名译员的风格,协作翻译的质量管理得到了加强。

 

各个译员在完成翻译工作之后,可以交换文档,在Déjà Vu环境下直接对初稿进行校对。在此环境下的校对可以分为自动校对和人工校对两个阶段。

首先,Déjà Vu可以对翻译结果进行语法、拼写等方面的检查(针对大多数西方语言而言),并进行数字和术语的核对。凡是原文和译文中如果出现阿拉伯数字不对应,或术语表中规定了翻译但译文中未出现该译法的情形,系统都会自动作出标记并请译员进一步人工核对。术语核对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术语在预翻译时有误,而在翻译过程中也没有及时更正或未能全面更正的情形。由辅助翻译系统发现后,译员可以利用查找·替换功能对所有误译术语进行统一替换修改,十分便捷。考虑到有时翻译项目的校对人员并非译员,Déjà Vu还提供了将翻译项目导出为双语对照的Word文档或HLMT格式两种功能,以供没有安装该系统的人员进行校对,校对结果还可以可靠地导入回到翻译项目文件,更新项目文件中的翻译。不论在Déjà Vu程序内部还是导出到外部环境,校对时都是双语对照的形式,避免了在原文和译文之间频繁切换、定位之苦,极大地改善了校对工作流程。

项目翻译完成,即可使用Déjà Vu的译文导出功能,将译文导出为与原文格式对等的文档。这一特性对网站的翻译尤其有益。由于各个网页之间排版格式和网页之间的结构、链接被xx保留,可以节省译文的大量后期制作时间和费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翻译效率。

由于翻译过程中的全部数据都保留在Déjà Vu数据库中,在任务结束之时,管理员还应将其存档,以后遇到类型相似的翻译项目时,可直接与项目相链接,重复利用该数据库的内容;这种数据还可以作为双语语料库,用于翻译及语言教学。“翻译教学和科研人员自己掌握并使用TM,所有翻译实践的结果也都会成为翻译研究的基础材料,既通过TM的应用提高了翻译实践的效率和质量,又积累了实例,一举两得。”(徐彬, 2006)由此看来,应用Déjà Vu 这样的翻译记忆软件的长远价值不可忽视。

应当指出的是,在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中,交流和互动xx于基于互联网对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的共享,在文体、风格和作者意图的再现等方面,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尚难以达到单人翻译所能达到的那种高度统一,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但要指出的是,对于以准确性和严谨性为首要条件的科技翻译和学术翻译,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无疑能够细化翻译过程,优化翻译分配,规范翻译标准,{zd0}限度地自动监控翻译质量,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翻译协作。总之,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比起传统的协作模式,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对于大型的翻译项目选择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

 

 

王金铨. 翻译记忆(TM ) --计算机翻译技术的新发展[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 (5): 13-16.

奕风. 专业翻译领域的{sx}技术——翻译记忆[J]. 微电脑世界, 2000, (28): 11-12.

徐彬. 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J]. 上海翻译, 2006, (4).

徐彬, & 郭红梅. 21世纪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 (4): 79-86.

章宜华. 计算机辅助翻译漫谈[J]. 上海科技翻译, 2002, (1): 55-57.

刘易, & 李瑛文. 盗版哈利很抢手. 北京娱乐信报[N],  (2003).

马祖毅. 中国翻译史(上卷)[M] (1 ed.).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郑重声明:资讯 【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 西蒙译话- binich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