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研究- 十八子li的日志- 网易博客

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研究

2010-05-21 15:13:13 阅读21 评论0 字号: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

 

摘 要: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地位在世界产业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中美作为世界{zd0}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本文选取1993~2008年的相关数据,运用G-L指数对中美制成品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计算,得出中美制成品行业产业内贸易现状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中美制成品;G-L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002-0056-02

一、引言

自从国际贸易出现以后,经济学家就一直在致力于对国际贸易的原因、形式、结果等进行探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亚当。斯密创立,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赫克歇尔、俄林等人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自由贸易传统理论已成为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占据了国际贸易理论界的主流地位。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产业内贸易”现象越来越普遍,各国之间开展的同种或同类产品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国际贸易的现实己经远远超过了传统贸易理论所分析的框架范围。产业内贸易( IITIntra- Industry Trade)是指某一时期内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 而言的。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xx,很多学者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沃尔顿(Verdoorn)就首次提出了产业内以及存在两种产业内两种贸易模型的发现。而之后,林德(Linder),格鲁拜耳和劳埃德(Grubel&Lloyd),迪克希特(Dixit),克鲁格曼(Krugman)等人也纷纷对产业内贸易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各自的理论。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比重已经占到了整个贸易的80%以上,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贸易类型,已经成为了各国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差异性比较容易形成梯度关系的制成品行业尤其明显。而随着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融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贸易模式也在逐渐由产业间贸易转化为产业内贸易。

美国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国之间贸易量很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868亿美元,美国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中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7.8%。而与此同时,产业内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制成品行业。本文通过对中美制成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试图让大家更好的认识中美制成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

二、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

1、 研究对象的确定。在本文中,我们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方法,按照SITC分类,SITC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表示为产品的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前三位数字相同的产品定义为同类产业的产品,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将贸易商品可以分为十个类别,而本文研究的是制成品也就是十类中的类别5SITC5)至类别9(SITC9).而类别9(SITC9)武器等非常规商品,所占比重较小,所以本文排除类别9(SITC9),而对类别5(SITC5)至类别8(SITC8)产品进行研究。

2、产业内贸易衡量标准。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标准,我们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在本文中我们用格鲁拜耳-劳埃德指数(G-L指数)来表示,它的公式为:

 

上式中Xi表示第i中产业的出口值,Mi表示第i种产业的进口值,GLi表示第i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0<GL<1时,当GL指数越趋于l时,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GL指数越趋于0时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并且,指数值50%被认为是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分界线,当大于50%时,我们认为该国这一产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小于50%时,我们认为以产业间贸易形态为主。

3、中美制成品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我们利用从UN COMTRADE上搜集的199~2008年中美贸易数据作为样本,按照上述G-L指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整理,我们得出中美之间SITC一位数各类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1 1993~2008年以类为基础中国与美国各类制成品G-L指数(单位:%

 

SITC5

SITC6

SITC7

SITC8

1993

82.21

37.39

70.57

10.17

1994

59.66

30.21

98.17

7.81

1995

60.65

36.62

87.59

9.49

1996

71.21

40.45

87.64

11.80

1997

75.50

35.85

83.23

10.31

1998

80.67

30.36

82.35

9.77

1999

81.96

28.93

68.07

10.02

2000

83.35

32.73

61.14

9.98

2001

90.96

27.75

67.97

12.96

2002

86.16

25.42

58.24

11.84

2003

86.31

29.74

45.23

11.87

2004

85.73

22.97

39.25

12.75

2005

98.03

23.96

37.98

11.35

2006

98.06

21.84

40.10

11.90

2007

89.71

22.26

40.21

10.74

2008

97.67

24.19

38.14

11.51

备注:类别SITCO——食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l——饮料、烟草

SITC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SITC3——矿物燃料、润滑

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    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

从上面的表中的G-L指数,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之间制成品贸易可以分为两类来分析:SITC5+SITC7(资本和技术密集型)SITC6+SITC8(劳动密集型)。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较高,其中SITC5类一直呈现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形态,而SITC7类则产业内贸易指数在逐年下降,逐渐由产业内贸易转向产业间贸易;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则较低,SITC6SITC8G-L指数均不到50,呈现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形态。

而具体到各类来看,SITC5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较高,并且整体上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产业内贸易形态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因为中美两国在该行业上进出口贸易差额的不断缩小,反映在产业内贸易上便是其程度持续增强。根据有关数据计算,美国从中国进口额从1993年的5.08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97.40亿美元,年平增长率为21.3%;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额从1993年的13.6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97.9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90%,比美国对中国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15.2%低。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很大程度是中国出口强劲造成的。

SITC6类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以产业间贸易形态为主,这也是由于sitc6类中的钢铁和纺织行业商品在中美间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造成的。中国出口美国的钢铁制品从1992年的5.21亿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12.65亿美元;而美国出口中国则从1992年的3756万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8.39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SITC7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为产业间贸易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产业内贸易程度下降主要是因为SITC7类中通用设备,办公机械及自动机械设备,公路车辆等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下降引起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有由于中国对美国在这些行业的贸易顺差逐步扩大,从而使该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呈现下降的态势,办公机械产品就是中美贸易中中国顺差最多的产品类别。

STIC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都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的第8类产品主要是鞋类以及服装和衣物辅助品等,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劳动力优势明显,对美国出口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出口,从而使得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大部分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三、结论

根据上文对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情况的描述,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特点:

(一)整体上来看,中美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偏低,双方之间巨额的贸易差距影响中美制成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

(二)中美之间的制成品贸易依然是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贸易方式,中美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SITC8)上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5+SITC7)上则更多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可是,在这种产业内贸易中,我们主要从事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生产,加工,因此我们在生产主导的产业内贸易中利益获得相对较小。

(三)在制成品内部结构上,各产业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具体大类商品来看, SITC5类(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是其中产业内贸易指数{zg},产业内贸易程度较强的,其次是SITC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而SITC6SITC8类则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SITC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虽然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几年来下降较快,逐渐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为主的趋势。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中美制成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促使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国在贸易过程中的利益获得。

2、我们应该调整国内产业的产业结构,提高自身生产的技术含量,使我们在与美国的贸易中,不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再是仅仅从事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生产,使我们能够在双方的贸易中获利更多。

参考文献:

[1] B.Balassa.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67.

[2] 仇怡,吴建军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实证研究:19802006[J]当代经济管理,2008;6):60-64.

[3] 金仁淑,刘春芳.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日本学论坛,2007;2

[4] 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5] 章丽群.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作者简介:刘镇(1990--),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研究- 十八子li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