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灯具的演变 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瓦豆谓之镫”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这一历史事实。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云:“即膏登也。”在郭璞看来,人们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镫)等一些食器皿来点燃照明的。这一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主要为上层人用)其次为陶质灯,(下层人用)玉质灯仅见故宫博物院一件,为传世品,从其精美造型来看,应为帝王用品。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zj1}代表性的是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秦朝时期的灯具,《西京杂记》卷三云:“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这说明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出土实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陕西省咸阳塔儿坡出土的两件相同的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对战国和秦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而且无论材质或是种类都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了。从质地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的同时,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之外,还新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新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吊灯。 两汉时期的青铜灯具从器型上可分为人俑灯、兽形灯和器形灯三大类。另外,战国时期的多枝灯在两汉也是常见的种类。从用途上可分为座灯、行灯和吊灯。青铜座灯与战国时相比{zd0}的变化是出现了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一批带烟道式座灯,这类灯具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多作灯座的收集烟灰的器体等几部分组成。灯盘供点燃灯火,盘中大多都有烛扦,应是插置烛体所用。灯罩由可以移动的弧形屏板构成,既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溢的作用,让烟灰随烟道进入器体。收集烟灰的器体可储存清水,来溶解收进的烟灰。由于全器各部分既有机结合在一体,又可以拆卸,也利于经常xx灯内的积灰。这类灯具可称得上是最早的保洁灯。行灯是一种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而在灯盘一侧装有扁鋬的器形灯,也有人称之为拈灯,拈与行用意相近,都是说它可以行动中持之照明。山东、河北、河南和湖广等地都有这类灯的出土。吊灯是一种用来悬挂的灯具,这类灯发现较少,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两地,以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为代表,由灯盘、“人体”和悬链三部分组成。圆盘中有一烛扦,旁有一输油口与“人体”相通。“人”双掌前伸捧起灯盘,“人体”中空,背部设盖用来集取灯液,在“人体”的双肩、臀部设三环钮,与三条活链相结,系于一圆盖上,盖顶立一凤鸟,其上用于悬挂活链。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稳。 从器型上可分为人俑灯、兽形灯和器形灯三大类。另外,战国时期的多枝灯在两汉也是常见的种类。从用途上可分为座灯、行灯和吊灯。青铜座灯与战国时相比{zd0}的变化是出现了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一批带烟道式座灯,这类灯具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多作灯座的收集烟灰的器体等几部分组成。灯盘供点燃灯火,盘中大多都有烛扦,应是插置烛体所用。灯罩由可以移动的弧形屏板构成,既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溢的作用,让烟灰随烟道进入器体。收集烟灰的器体可储存清水,来溶解收进的烟灰。由于全器各部分既有机结合在一体,又可以拆卸,也利于经常xx灯内的积灰。这类灯具可称得上是最早的保洁灯。行灯是一种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而在灯盘一侧装有扁鋬的器形灯,也有人称之为拈灯,拈与行用意相近,都是说它可以行动中持之照明。山东、河北、河南和湖广等地都有这类灯的出土。吊灯是一种用来悬挂的灯具,这类灯发现较少,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两地,以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为代表,由灯盘、“人体”和悬链三部分组成。圆盘中有一烛扦,旁有一输油口与“人体”相通。“人”双掌前伸捧起灯盘,“人体”中空,背部设盖用来集取灯液,在“人体”的双肩、臀部设三环钮,与三条活链相结,系于一圆盖上,盖顶立一凤鸟,其上用于悬挂活链。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稳。 铁质灯具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这一时期灯具在材质上的{zd0}变化是,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陆续出现。这一时期灯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带有承盘形座的,这类灯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有圆盘形灯盏的,如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青瓷熊灯,熊蹲在承盘内,用头顶着灯盏。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灯,灯座为浅盘,盘中心有圆柱,柱上托一莲花形小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上有一圆柱体,既可直接插入烛把,又可承托小型灯盏的,这种灯以隋唐时期瓷灯和三彩灯居多,由于它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灯盏两重性,故这类灯又多称灯台或烛台。如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隋黄釉烛台,由三部分组成,下部是一带高足的圆盘,中部为一空心柱,上部为一带有承盘的圆柱体。 其次,汉代陶质筒状形灯具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新的发展,人物器座大为减少,动物器座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一座托举一排二至三个筒形灯盏的情况。 其三,与汉代的一些卧羊铜灯和豆形灯相对应,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卧羊、狮为造型的烛台和圈足宽沿瓷灯。如浙江余姚市文物委员会所藏一件越窑卧羊烛座,在羊头正中设置了一圆形洞用来插置烛把。1963年河南鹤壁集窑出土的一件白釉黑彩瓷灯,用直口,宽平沿,平底,下有喇叭状圈足。 其四,用单体的碗、盘和钵用作灯盏和烛托现象逐渐增多,并以宋代较为普遍。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国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二、 中国古代油灯藏品欣赏 战国·玉勾连云纹灯 通高12.8厘米。 新疆和田青玉制成,战国玉制灯xx一件。 学者推测,战国及秦汉灯具由盛食物的陶豆演化而来 [战国]·铜象灯 通高11.5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战国] ·银首人形灯 通高66.4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战国]·青铜骑驼人形灯 通高19.2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纪南故城发现,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 ·铜人擎双灯 通高21.3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战国]·十五连盏灯 通高82.9厘米。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1976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西汉]·长信宫灯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之墓。 汉代出土同类灯中{wy}的人形灯具 [西汉]·鎏金羊形铜灯 通高19厘米
1957年在西安市郊区出土。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西汉]·铜雁鱼灯 通高54厘米。 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 漆彩绘出雁的翎毛鳞片,施以黑白红绿四色。 [西汉]·彩绘铜雁鱼灯 通高53厘米。 1983年山西朔县西汉墓。 是雁鱼灯中最精彩的一件 [东汉] ·错银铜牛灯 通高46厘米。 江苏省邗江发现,南京博物院藏 [三国]“甘露元年”铭瓷熊灯 通高11.5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瓷灯流行,铜灯衰落,形制趋于单一。 [西晋]青瓷骑兽烛台 通高2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西晋]狮形烛台 通高12.5厘米。 南京板桥镇西晋墓 [唐]三彩釉陶制烛台 通高40.6厘米。 私人藏品。 [唐]白瓷灯 高30.4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956年在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出土 江苏扬中市油灯博物馆部分藏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灯影下的诗意 掌灯时分,油灯点燃,漫漫长夜,一灯如豆,虽不似白昼毫末毕现,幽微的灯光却酿造出浓浓的或淡淡的诗意氛围,直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一唱三叹,意绪万千。士子读书,青灯黄卷:“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清•吴藻)、“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元•谢宗可);荧荧灯火,撩惹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唐•李瑞)、“醒来灯未灭,心事和谁说?”(清•沈宛);客舍孤灯,触发乡思:“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唐•李商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故人相见,挑灯夜话:“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宋•晏几道)、;窗前灯下,通宵劳作:“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宋•茜桃)、“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 (唐•王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满怀“整顿乾坤”、“恢复神州”的豪情壮志,在长夜难眠的灯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情真意切,传诵千古。 宋代福州太守蔡君谟在灯节令民间每家点灯盏。有个叫陈烈的文人做了一盏灯,在上面题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宋代还有个叫田登的州官,为避“官讳”,不准人言“登”字。因“灯”与“登”谐音,百姓“点灯”就只能说成“点火”。每逢灯节,州府张贴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令人哭笑不得。草民口口相传,由此xx出一个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个严监生,为计较油灯的灯草多点了一根,“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还是夫人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登时就没了气。”小小油灯,入木三分地映衬出一个守财奴的吝啬心理。作者的生花妙笔、敏捷才思,皆因有盏幽幽油灯。
灯与夜为伴,夜因灯而明。灯下有说不尽的故事,灯下有吟不完的诗篇,灯下有解不开的悠悠情丝。 河东仙人掌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