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学》节选二十二_毛晓沪_新浪博客

第九节            关于明清民窑器的断代问题

人们已经习惯对元代以前的陶瓷器断代,采用以朝代为界限来划分,如汉代、唐代、宋代等等,再细分一点,也最多加上早期、中期、晚期这样的修饰语。而对明清瓷器的断代,却往往是以皇帝的年号为标准,如宣德、成化、康熙等等。这是由于明清时期的官窑器,多写有年号,这就给辨别提供了客观证据。于是,有些人就意想天开,也不顾客观实事,凭着自己杜撰出来的所谓理论根据,开始对明清民窑瓷器也进行系统断代,也要弄出个子丑寅卯来。

笔者最近读了一本书,其中实物材料都很好,是北京地区出土的一些景德镇产明清青花瓷片,但对作者的断代方法实在不敢苟同。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断代的理论根据。他说:“一代画工一般只有40年左右的有效画龄,而新老交替时往往是最成熟和最稚嫩的交替点,经常发现同时期、同样纹饰;却显现出师徒之间绘画水平的明显差异……帝王的更迭无规律可循,画工的新老交替却可以给我们在断代时以启发。”他又接着说:“我们把明代景德镇青花瓷,依每四十年一代画工计,往前推算分别是1580年、1540年、1500年、1460年、1420年、1380年(1320年至1360年是元青花鼎盛时期)。1380年恰好是洪武民窑青花的起始期,就是说,团螭纹饰大约是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第六代画工所为。其前五代的主题流行纹饰依次为:一、福、梅、兰;二、麒麟、月华纹;三、松竹梅、乘槎人、十字杵、香草龙;四、树石栏杆;五、寿、云鹤、树下读书、荷塘鹭鸶;六、喜禄封侯、高官厚禄、团螭纹;以此为断代的主线,把明代景德镇瓷器分三段:早期截止于天顺;中期截止于嘉靖;晚期截止于万历、天启之交。它们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由草至工,由工至草的规律。这给我们较准确地把握断代的界限,提供了明确的阶段参考范围。”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十分美妙的蓝图,如此复杂的民窑断代问题,在他这里却变的如此简单,如此明了,由不可能变为可能。作者还近一步指出,根据他的理论,可以将景德镇民窑器的制作年代具体划分到某一年,误差率上下五年,至多不超过十年。好家伙,比官窑器还准确,简直神了。实事果真如此吗?

作者忘了告诉我们,同一时期景德镇需要多少画工?他们是否都是一个老师的学生,而且是一个班级的,几乎是生辰八字,接受能力,身体状况都一样,同生同死,四十年轮回一次。否则,他们的绘画内容和绘画方法,又怎么能够如此整齐化一的向前发展呢?显然作者的断代根据就是错误的,那么他的结论能够正确吗?

我们知道陶瓷制作属传统手工业,他们多以家庭为单位,子承父业。工艺的发展、纹饰的变化,都是相对缓慢的,它一般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皇帝的变换,产生突变。一个成熟的造型,一种流行的纹饰,只要没有什么特殊禁令,都会有很长的生命力,少则几十年,多则数百年,直至社会不再需要,市场不再喜欢为止。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有直接关系。年代越久远,其变化速度就越缓慢。马家窑的彩陶纹饰和造型,延续了几千年。玉壶春瓶的造型,自宋代定烧以后,人们至今乐此不疲。更何况,同一时期,不同窑场的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怎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呢?

长久以来在古玩界有一种风气,喜欢把同一种造型和纹饰的器物都归在某一个皇帝的名下,也叫约定俗成吧。哪怕这个皇帝只坐了几年或十几年的皇位,似乎也会对中国民间陶瓷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请注意,笔者这里说的是“民间”。就以青花筒瓶为例,又称象腿瓶(图2-48)(图2-49)。最初,业内人士都把它归在顺治名下,还赋予了“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这一说法有文献记载吗?没有!显然是民国古玩商杜撰出来的,有由头就可以多卖钱,何乐而不为呢。后来人们又发现,类似形状和纹饰的瓶有带明崇祯朝纪年款或干支款的器物,于是人们又把它归在了崇祯名下,似乎和“大清一统”没有什么关系了,好歹提前了一个朝代,由清朝进入到明朝并不影响价位。{zh1}人们发现同类产品不仅崇祯、顺治朝有,康熙朝也有。于是有钻牛犄角者,就开始研究这三朝筒瓶之间的细微差别,据说还真发现了一点规律。笔者就不明白了,筒瓶又不属于皇家垄断产品,同时生产筒瓶的窑场不会只有一两家,在众多筒瓶中有纪年款者少之又少,这种规律靠谱吗?难道同时期各窑场之间的产品就没有一点区别吗?你能将xxx时期、xxx时期和xxx时期的所产瓷器全部分清吗?既然分不清,现代如此,古代亦如此。显而易见,都是古玩商的一厢情愿,没有科学而言。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言,有少数产品是有明显时代特征的,“xx瓷”就属此列,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图2-50)。

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先生,给笔者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民国时期开始流行用带柄盖杯喝茶。据说,它与中央政府会议有关。民国政府开会时,为了减少服务人员频繁沏茶倒水的干扰,特别制作了一批容积较大,直筒式盖杯,俗称“中山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xxx觉得中山杯的造型太呆板,于是就请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教授和艺术家们进行设计。教授们在中山杯的基础上将杯的底部向内收了一点,造型就变的活泼流畅了。经xxx审阅后开始生产,取名“解放杯”。解放杯从五十年代诞生,至今都在生产,中央领导也已经换了几茬了。今天你在商店里见到一只解放杯,会认为是什么时期的产品呢?显然应当统称它们为现代产品。它们有可能是两年的产品,即xxx时期,也可能是xxx时期的剩余产品。对于我们身边的产品尚且如此,为什么要把古代民窑产品具体到某个皇帝的名下呢?终究有皇帝年款和干支年款的民窑瓷器非常稀少,我们只能拿它做参考依据,不能做为{jd1}标准。(图2-51a)(图2-51b)

笔者认为民窑瓷器的断代,宜粗不宜细,还是应当坚持有个大致年代就可以了。这一点还应向西方学者学习,从来不说{jd1}话。他们的断代标准基本横跨二百年,“十五、十六世纪,十六、十七世纪或十七、十八世纪。用皇帝年号给民窑瓷器断代,只是古玩商为了做成生意,忽悠客户的一种手段。标以年号,即显得自己有学问,又似乎与官窑靠的更近了。它既不科学,也不真实。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古陶瓷鉴定学》节选二十二_毛晓沪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