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三大经济圈驶入县域经济发展快车道

    

编者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的全面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2005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测算的“2005全国百强县(市)”名单。

  从地区分布来看,百强县中有46个县属于长三角地区,15个县属于珠三角地区,21个县属于环渤海地区。百强县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格局保持不变。浙江、山东、江苏三省的百强县个数占全国2/3以上。其中,浙江30个,与上年持平;山东20个,比上年增加4个;江苏18个,比上年增加2个。

  百强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处于{lx1}位置。其非农产业比重已达到90.4%,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约占70%。城镇建成区面积约占行政面积的10%。作为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2004年百强县平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7亿美元,是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10倍。

  本篇报道以长三角地区的江阴市、珠三角地区的顺德市以及环渤海地区的胶南市为例,介绍这些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

  长三角地区

  江阴:连续两年为百强县之首

  江阴是江苏南部背靠长江的一个县级市。依靠着长江35公里的“黄金水道的黄金岸线”,这个115万人口的城市在9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在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出了占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江阴在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居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dy}位,连续几年财政收入居江苏省县域经济{dy}名,2005年又挤入了全国新一轮百强县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前三名。它有全国{zd0}的优特钢生产基地,有发展迅速的电脑线路板生产企业,有亚洲包装制造中心,有依靠江阴长江大桥与江对岸的靖江联手开发的“靖江园区”模式。

  江阴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xx。江阴连续两年成为百强县之首的秘诀是什么?对此,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王伟成说,江阴这几年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dy}是江阴发挥优势;第二是规模企业带动了江阴经济的发展。首先发挥长江的优势,实施沿江开发,江阴没有很多的资源,没有煤油,没有煤炭,没有矿产,土地也很少,但是江阴有长江岸线,长江的优势在于开发,长江开发的战略在于打造国际资源基地,利用国际资源基地吸引外来资本的投入,发展工业企业,同时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提升工业化,推动江阴经济的发展。第二个特点是江阴的规模企业带动了整个江阴的经济发展。江阴有18家上市企业,许多上市企业都有自己的主业。在证券界称之为江阴板块。江阴的上市企业A股有15家,占到中国上市公司的1%,境外的上市企业有3家。这些上市公司用募集来的资本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把主业做得更强、更大,通过利用这些资本实现跨领域的发展,使这些企业越做越强。这两条是江阴这几年发展的两个明显的特色。

  江阴在沿江开发的过程之间,实施了长江两岸的连动开发。所谓长江两岸的连动开发就是江阴在长江的南岸,属于江苏省无锡市管辖领导,对岸的城市叫靖江市,属于泰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两个都是县级市。这两个城市一江之隔,隔江相望。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城市的发展也不一样。江阴发展的速度比较快,靖江的后发优势比较强。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有互补性。江阴的特点是加工制造能力很强,但资源偏少,35公里的长江岸线基本饱和。靖江的加工能力相对于江阴来讲薄弱一点,但是他们的资源,特别是长江岸线有50多公里,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所以,江阴的优势正好是靖江需要加强的地方,而靖江的优势正是江阴缺少的东西。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就形成了联动开发的思想动力。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发展,江阴经济积聚了一定的总量优势,一批重点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规模经济已成为江阴经济的一大特色。全市现有企业集团155家,其中{gjj}集团46家,省级集团84家;有9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2家进入“全国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有上市公司18家,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2004年,全市有华西、阳光、三房巷、兴澄特钢4家企业率先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的目标,14家企业税金超亿元,6家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23家企业超10亿元、157家企业超亿元。18家重点企业集团预计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52.5亿元、利税88.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9.5%和43.2%。88家工业重点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268.3亿元、利税114.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9.4%、72.4%。

  目前,江阴市已成为全国{zd0}的精毛纺生产基地、{zd0}的中央空调生产基地、{zd0}的软塑包装材料生产基地、{zd0}的磷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zd0}的EPS塑料粒子生产基地、{zd0}的子午线轮胎钢帘线生产基地、{zd0}的特钢生产基地、{zd0}的港口机械出口基地。江阴市的企业之所以能成为行业“老大”,产品之所以能成为“单打{gj}”,关键是这些企业集团能及早悟透市场经济的真谛。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再到如今的积极参与沿江开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江阴市的重点企业集团始终能及时地捕捉新一轮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的机遇,做敢于尝试、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先导者,抢先筹划,率先行动,走出了一条顺时应变、把握机遇、跨越发展的创新之路,为全市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重点企业集团通过延伸产业链,催生了一大批与之产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并依靠自身的优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全面带动了全市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

  江阴让华西经验“开花结果”

  江阴市华西村素有“天下{dy}村”的美誉。建村40多年来,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华西大发展面临缺乏资金的瓶颈制约。他们立即瞄准资本市场开放的机遇,集中优势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终于使“中国农村{dy}股”“华西村”在1999年成功上市,一次就筹得发展资金2.9亿元,集体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进入新世纪后,华西人又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先后投资8亿元,发展华西的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总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项目同时启动……

  目前,华西村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等三大支柱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2.77亿元,成为拥有多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跻身全国大型企业前百强。2005年,全村共实现销售收入307亿元,继续遥居全国村级经济{lx1}地位。

  在并入周边16个经济薄弱村,建立“大华西”后,华西从2004年起投入5.2亿元,启动“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区”,把后并入村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从现代农业区和生态旅游观光园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鼓励投资融资,增加资产性收入。村里引导农民在基本生活集体予以保障的前提下,引导投资入股,使村民收入每年有20%以上的增长。

  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早在1979年,华西村就开始建立农村养老制度,目前凡年满50岁的妇女和55岁的男子,每人每月可领取300至1200元不等的养老金、每年600元的口粮款、500元的基本医疗费、100公斤大米及每月100元的菜金。村里还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对重病给予统筹补贴,村有卫生所,做到小毛病不出村。“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居住环境好,小康步步高”,成为华西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华西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的农户也有100多万元,最多的有1000多万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江阴积极推广华西统筹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富帮穷、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针对目前305个行政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江阴学习华西帮扶薄弱村的经验,筛选出一批年村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富村”与经济相对薄弱的村“联姻”,促进60个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与此同时,他们加快推进行政村优化调整,引导大集团、大企业向薄弱村发展。阳光集团近两年来先后在新桥、霞客等镇投资近5亿元,建设了1万亩的阳光生态农林园和8000亩的霞客生态林,带动大批农民增加收入。江阴市采取完善就业市场、免费技能培训等措施,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2005年,江阴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1881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13564人。他们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各类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5家。江阴还着力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zd1}生活保障五道保障线,11.6万名老年农民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

  珠三角地区

  顺德: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腹部,靠近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毗邻港澳,面积806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民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逐步使顺德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新兴的工业城市。顺德于1993年被批准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199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之首。2004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1.0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61.1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7.27亿元,各项税收(含海关代征税收)合计106.9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2.27亿元。

  顺德工业以轻工制造业为主,目前已建立起以家用电器、电子电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医药保健、包装印刷、家具等八大支柱产业为主,特色鲜明、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八大支柱产业共拥有5个xxxx商标,10个中国xx产品,42个{gjmj}产品,40个广东省xx商标,39个广东省xx产品。工业规模企业数量增长快,发展质量全面提高。拥有美的、科龙、万家乐、科达四家上市公司。2004年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49家,超十亿元的企业12家,超百亿元的企业4家。

  家电制造业规模庞大、品类齐全、xx云集,处于顺德产业经济的龙头地位。顺德是全国{zd0}的空调器、电冰箱、热水器、xx碗柜生产基地之一,以及全球{zd0}的电风扇、电饭煲、微波炉供应基地,拥有“家电王国”、“家电之都”的美誉。另外,家具制造、涂料、电子通讯和机械装备等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比较明显,家具制造和涂料分别占全国同行业产销量的10%以上。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0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275亿元。

  近年来,顺德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集约工业区的各项建设。至2003年底,全区共批准15个集约工业区,累计投入开发资金(含征地)51.38亿元;规划总面积20.88万亩,已开发面积7.65万亩,其中2003年开发面积2.32万亩。

  2003年,全区集约工业区共引入工业项目38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92.7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8%;出口额27.9亿美元,占全区出口贸易总额的52.1%。2003年,通过整合容桂高新园(30平方公里)、顺德工业园(31平方公里)、杏坛工业区(8平方公里),形成总面积69平方公里的大规模、高标准的省级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顺德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家电产业、信息制造产业、医药保健产业、化工涂料产业、汽车配件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饲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等八大产业,建设成为全区的科技孵化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中心。

  顺德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趋于完善。2004年全区共获科技进步奖102项,其中地市级以上36项;受理专利申请4878项,专利批准3528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科技全区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9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350个。国家火炬计划家电产业基地、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省级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和华南家电研究院正在建设之中。拥有“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试点”、“星火密集镇”(北滘)、“国家社会和经济综合发展示范镇”(容桂)和顺德高新技术开发园等五大{gjj}科技示范区。顺德先后被评为“国家区域技术创新示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专利工作先进区”。

  顺德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14.1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达72.21亿美元。电脑及其零部件、微波炉、集装箱、空调以及电水壶、电风扇等机电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4.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全球企业500强中已有25家落户顺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在国际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顺德积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凭借先行发展的优势,加快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顺德共办“三资”企业1300多家,美国惠而浦、安普,日本东芝、三洋、松下、日清、大冢、汤浅、百乐满、丰田合成、爱信精机、东海理化、爱三工业、光洋精工、加拿大北方电讯、德国博世、克虏伯、菲律宾生力啤、韩国浦项、三星以及香港合和、xxx、恒基兆业、蚬壳、震雄等40多家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都相继在顺德有投资和合作项目,顺德正逐步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华南地区的{sx}之地。

  顺德有{gjj}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25平方公里,临近广州南沙深水港。至今已有包括丰田合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500多家企业进园投资,形成了汽车配件、智能家电、机械装备、精细化工、医药保健等产业集群,为提高顺德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化水平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顺德的经济实力已居全国同级城市的前茅,建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电子通信、印刷包装、建材家具、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医药保健等轻工制造业为支柱,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企业,拥有“美的”空调、“科龙”空调、“容声”冰箱、“格兰仕”微波炉、“万家乐”燃气热水器、“万和”燃气热水器等六大中国xx产品,同时还拥有广东省xx商标26个。

  在众多xx大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中小企业也在茁壮成长,它们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配套与支撑,相互间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共同构筑了“顺德制造”的雄厚的产业支撑能力。

  珠三角:领跑产业高级化

  当前,珠三角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明显增强。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已成为全国规模{zd0}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年产值近4000亿元;在珠江西岸形成涵盖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广州等地,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使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器机械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广东的{dy}、二大产业,同时名列全国xx,并带动了全省产业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珠三角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外商投资热情不减。到今年为止,世界500强公司中有400多家落户珠三角。

  近期,广东省政府向20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授牌,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并确定集中资金、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高{jd0}产品、整机产品,并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建立完善的装备制造业研发机构,开发高、精、新产品。通过发展装备制造业推动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

  现任中山市东凤镇党政办副主任的李华军到珠三角发达地区刚3年。此前,他在粤西的电白县出生、成长,工作了10多年。从粤西山区走到珠三角腹地,李华军得出一个结论:“县域经济还是要打特色牌,走特色专业县道路。”他建议山区县借鉴珠三角发展的经验,打造地区特色经济。哪怕是一件小商品,只要成行成业形成聚集效应,资金自己就会找上门来。像东凤,一个小镇,一张“小家电”名片,现在很多国内外知名大型家电企业都在往那里靠拢。“政府扶持也很重要,茂阳高速公路建成后,茂名至广州只需要3个多小时,这将大大改善粤西的投资环境。”李华军说。

  环渤海地区

  胶南:生态立市 环保强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山东省县级市{dy}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gjj}生态示范区”,一个个响亮的荣誉称号,印证了在“生态立市”、“环境强市”道路上坚实的步伐;财政收入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05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跃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4位、第25位,一串串数字形象阐释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

  伴着21世纪的钟声,胶南———这座头枕珠山青葱翠色、脚踏黄海苍茫碧波的美丽海滨城市,正按照“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的总体思路,向世人展示她日益清晰的靓丽容颜。

  胶南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生态城市、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此,市政府投入1700万元巨资,聘请世界xx规划专家和国内{yl}设计院进行战略生态规划,做出并实施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决策,并先后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和人大审议,成为青岛市xx、全省第三家完成《规划》编制的县级市。

  近年来,胶南市环境投资指数不断提高,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近1.5亿元,新建了占地1100亩、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集中处理厂,实现了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4.8%;为提高污水处理水平,2003年又投资300万元,对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提高,安装COD在线监测仪;如今,日处理能力8万吨的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另外,该市还投资9600万元新建日处理能力220吨、可使用20年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对城区所有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清运、密闭化无害化处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废处理利用率均达100%。

  污水管网、供热管网建设同步推进。逐年加大投入建设完善了新老城区的污水管网,实现了雨污分流,优化了城市环境,城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实现集中排放。累计投资4.4亿元建成大型热电联产、集中供应站10座,建成液化气站8座、管道燃气站1座,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3.3%、气化率达到99.5%。

  打造生态工业,实现经济循环发展。在园区开发建设上,胶南市以自然和谐为理念,坚持只通不平,建筑依地势而建,不改变河流走向,不破坏森林植被,保持自然风貌,严格控制污染,着力打造既符合产业发展,又适合人居的生态园区和重要城市组团。为此,设立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对市内工业企业实施“退城入园”经营战略,各镇兴办的工业项目也都集中到园区,既有效避开了污染严重的工业化老路,又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对传统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在橡胶、化工、造纸、食品和机械等工业企业率先推行清洁生产,对骨干工业企业限期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青岛海王纸业集团投资9300万元建成碱回收工程和中段水、板纸废水处理系统。今年,他们又将关停草浆生产线,新上100T/D废纸脱墨浆生产线,以脱墨再生浆替代草浆,xxxx污染源。近几年来,骨干工业企业技改投入每年达10亿元以上,累计投入6.7亿元,实施了粉煤灰综合利用、节水改造、污染防治等一批节能降耗技改项目。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了29.9%,而同期工业用水量却减少了20%。

  生态立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胶南市坚持把城市发展的蓝图描绘在生态建设的“绿图”之上,依据生态链、产业链的要求,集中抓好以市区为中心、乡镇驻地为纽带的生态建设,营造秀美山川。市财政每年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对四大山系封山育林,大搞植树造林。近三年,市财政投入1.6亿元,全市每年新造林10万亩以上,建成了青岛迎奥运大环城林带、同三高速公路林带、沿海防护林带。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发展到93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人均拥有绿地14.7平方米,塑造了山海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和“江北绿城”城市品牌。一个个经济发达、生态xx的生态城镇崭露头角,隐珠、铁山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王台镇被列入省级环境优美镇,另有9处镇已完成省级环境优美镇申报,形成了生态城镇建设的新局面。

  山东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举措

  一是确定30个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县为全省经济强县。30个强县发展的指导目标是,以2002年为基数,到2007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9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确定30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潜力大的欠发达县给予重点帮扶。30个欠发达县发展的指导目标为,以2002年为基数,到2007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85%左右。

  二是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xx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需要审批。加大对县域投资主体的授信额度,各金融组织在市、县(市、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含邮政储蓄),应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给强县更为宽松的促进政策。经济强县扶持政策有:赋予强县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在规定的编制总数范围内,强县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调整、设置县级行政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省里在安排建设用地使用指标分配上向强县倾斜。将强县的县城驻地、经国家和省批准建设的重要园区纳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网络规划,加快建设步伐。鼓励强县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达到一定规模的,按不同档次由省、市给予奖励。简化出国审批手续。

  四是给弱县更多的扶持政策。主要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指导下,欠发达县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营造发展环境,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省、市财政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加大向欠发达县倾斜的力度,并制定相应政策,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适当降低欠发达县重点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比例;鼓励欠发达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郑重声明:资讯 【(Z)三大经济圈驶入县域经济发展快车道】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