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1 | 陈宝存:解决土地财政难点在于精简机构
陈宝存:解决土地财政难点在于精简机构
(本文发表于2008年11月。重贴的意义在于对土地财政的误解之深必须解决。)
在我的博文中,{zd0}量的是从财政角度看地产困局,特别是对土地财政表示很多的理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纯属无奈。而且客观上,城市化进程当中,土地财政的积极意义不能抹杀。
中国01年积极入世,一个{zd0}的理由在于xx市场化会解决减政问题,小政府大社会的雏形显现。但是无疑这之后的几年,中国入世陷入困境,为了保护国企的竞争力,我们选择的是推迟入世之承诺,致使市场经济地位延迟生效。
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思维,有了我们强大的靠政策过日子的国企恐龙,改变之是很艰难的。说实话,直到现在,市场化与计划之争从来没有占到上风。我们计划的长度,让善于记忆,而不善于打破的中国人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划出线来—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计划,问题全部归于市场,所以计划思维越来越回归。
我们{zd0}的问题在於行政 体制,在于行政审批制,在于官本位的思维惯性。东部尚好,知道了依法治国的科学性,这种进步在于骨子里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但是这并没有深入人心。我们{zd0}的问题在于意识,趋官若鹜。强化管理,兼管一切大小事等,使得行政机构越来越庞大,政府审批越来越普遍,行政人员越来越多,减政越来越不可能。
我曾经形容,我们的公务员{zd0}的精力在于部门间的扯皮、大量的时间在文山会海里遨游,基本是不作为。不创造财富的人口越来越多。这时我们是怀念60、70年代的,一个乡镇(那时不叫乡镇)28个干部的时代。现在一个几万人的乡镇要供养多少公务员、党 政人员?这才是我们{zd0}的问题。财政{zd0}的支出在于养人,这已经不可否认。
所以关于省管县,关于撤销地市级机构都是在减政上的探索。这是解决我们财政困局的努力,但是官本位的思维来源于行政审批的观念,这是我们必要改革的。
减政的目的很明确,在于减征。我们是税负最重的国家,这已经无可置疑。07年GDP不足25万亿,财政直接收入5万亿,占到20%,但是这还不算,还有巨大的各种费金和中央企业的利润上缴,这也是5万亿的规模。十万亿是GDP的40%。
这一状况是最要改变的。县一级财政的困局也来源于东西部财政收入的严重不平衡和基本行政机构的雷同。四大班子,60几个县级局(科),庙在佛也就自然存在,住持也不会缺员的。100亿的财政收入到1000万的财政收入,要面对的行政人员没有明显的改变,而且财政越紧张,想做官的越多,削尖脑袋进公务员系列,进事业单位、进国企捧上金银铁三种饭碗成了努力地方向。
只有减政做到了,才可能减征,才能税负的大幅减免。中国已经必须进入减税周期,尤其是面临金融危机的困局,请先从精兵 减政开始。
中西部基本依靠土地财政过日子的现状,只有在行政人员的精简上下功夫,扎紧财政支出的闸门,应该从缩减行政审批权利开始。没有权利支持的行政机构,人们是不会追捧的,行政人员减员50%、70%,行政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税务部门的艰难在于每年的增加税收指标,所以重复征税是无奈的选择。我很理解在税务部门工作的人员的压力。在房地产税收中,有多少税收属于重复征收,有多少行政审批收费可以取消,有多少税费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是需要探讨的。
做到这一点在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