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末都二.doc【九】_苏仪珍宝馆_百度空间

第二节 永乐朝
  永乐是明朝第三个皇帝
, 明成祖朱棣(140-14在位)的{wy}年号。历时21
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永乐最典型的三大瓷器就是甜白,鲜红和青花。

  一、永乐青花
  
1
、胎釉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废后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2
、青料
    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3
、造型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

  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僧帽壶比元代也有所变化,线条刚柔相间,匀称端庄。碗的造型多样,有撇口、敛口,大小多种式样。其中一种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线条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较丰满,足大而浅,为该时期较为常见的,后为宣德时期所仿效。各式大盘亦比洪武时期工艺精细,纹饰多样,绘画技法更加成熟。

  永乐时期创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双系小罐,线条圆润,附盖,并有双圆形小系,造型亦很别致。压手杯,是永乐时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较宽,置于手中,有厚重感,明清历代有仿制。

  受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影响,永乐时期还烧制具有域外风格的器形,如双系扁壶、双系扁瓶(抱月瓶)、如意耳扁瓶、鸡心扁瓶、扁瓢形瓶、折壶、藏草壶、鱼篓尊、水注、花浇、折沿盆、盘座、烛台等。这些器物中,有些xx仿自伊朗、叙利亚、埃及等国的金属器皿,造型上变化不大,如折沿盆、盘座、双耳扁瓶;有的在造型上略有变化;如花浇,伊朗十五世纪黄铜嵌银龙柄花浇,口、肩各有凸起弦纹,龙柄卷曲辐度较大,扁圆腹,圈足。永乐青花花浇口、肩亦有凸弦棱,龙柄卷曲辐度变小,改圈足为内凹式卧足。烛台波斯与埃及十四至十五世纪的黄铜、银烛台有圆形及八方形,分为上中下三段,圆形者上中段较短而直,永乐青花烛台造型仿其八方形,上、中段略为加高,下段中腰内束曲度变小,与其有所区别。再如波斯水注,流高出口部,无盖,颈部较细,多饰凸棱,足为外撇的喇叭形足。

  
4
、纹饰
  永乐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清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面多留白地。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

  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类为主,人物、虫鸟、龙凤图案较少,另外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

  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花果。
  缠枝花卉有牡丹、菊花、灵芝、梅花、苜蓿、宝相花、莲托八宝等。缠枝花卉的花大叶小,叶片边缘绘成细齿状,枝蔓清秀,线条流畅,画面生动。

  折枝花果纹有石榴、枇杷、莲花、茶花、碧桃、佛手、海棠、柿子、荔枝、葡萄、香椽、忍冬草、竹石、松石芭蕉等。这些纹饰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等器物上。特别是青花大盘,有折枝、缠枝莲花、菊花、瓜果,花纹变化较多,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纹饰。
  蕉叶纹绘画时蕉叶中茎留白不上色,蕉叶主买不画到叶尖,主叶呈等腰细瘦的三角形,叶缘绘成锯齿状,叶缘轮廓线以复笔渲染。仰覆莲瓣纹以两瓣大花瓣间叠以一小花瓣,花瓣中部留白,很少上色,莲瓣的边框线由双线勾绘。

  龙凤纹在该时期的碗盘洗上出现亦较多,有云龙、云凤、海水龙、双龙、五龙、团龙、荷塘龙等不同组合。龙纹绘得和前朝类似,依然是细颈蟒身,但有的龙身开始出现肥胖的身形,龙首有竖发和披发的,龙爪有三、四、五爪之分。

  元代、洪武时期的莲池纹仍然沿用。海兽纹亦有一定数量,主要见于高足杯等器物上。人物纹较元代有所减少,因青料绘制的纹饰多有晕散,故不宜绘人物纹,人物纹仅见胡人舞乐,婴戏纹。花鸟、园景、竹石芭蕉纹融写实与装饰为一体,对后世青花纹饰影响较大。花鸟纹多绘于扁平的两面或盘心、高足碗内,题材有绶带鸟、绶鸟荔枝、喜雀梅花等。

  民窑器主题纹样有人物、走兽、禽鸟、松竹梅、莲花束、芭蕉、海水浪潮、团花菊花、如意、花果、花卉、风景、结带绣球等。其中结带绣球纹在中心圆球内加蓝点或钱文,缠枝花心作螺旋纹,此为永乐朝特有。还有文字装饰,如“福”、“禄”、“寿”字,常饰于碗心。

  永乐青花瓷的边饰有回纹、卷枝纹、海水纹、莲瓣纹、如意云纹、灵芝纹、曲折纹、蕉叶纹、朵花纹、梅花纹、叶纹等。回纹一改洪武时期二个一组的画法,大多连续不断。有的器物如瓶、碗、盘足部仅饰一道弦纹,非常简洁。

  从总体上看,永乐青花瓷器纹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有少量纹饰布局较为繁密,花纹的绘制一般比较纤细。而摹仿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制品有的外域风格比较明显,如锦纹、卷枝纹、阿拉伯文字,有些则与中国传统纹饰融为一体或xx采用中国传统纹饰。其中一种在如意耳扁瓶、扁平大壶,花浇上出现的缠枝花纹,其缠枝画法仍保留中国传统方法,但花朵与中国传统画法有别,特别是在缠枝上一侧出现的麦粒状纹或花瓣纹,是我国传统画法中所未见的。

  永乐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除用青花绘制以外,还有少量用金彩描绘及刻划方法表现的。
  
5
、款识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只有官窑压手杯中见有“永乐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写在器里面中心,围以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最宝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款、花心款、鸳鸯围款。民窑产品偶有“福、录(禄)、寿”等款字。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永乐年制”四字,细若粒米者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目前传世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狮球与花心两种四字篆款,鸳鸯心者及“永乐大明年制”六字款者未见实物传世。

  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时期青花器物书写年款的虽然少,却开启了明清两代官窑器物书写朝代年款的先河。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的鉴定:
  因永乐和宣德青花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相近,在过去,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不断深入研究,现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征,xx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

  一般说来,永乐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精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点,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永乐的胎体比较轻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青花发色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仿的器物,青料中铁锈点色泽较淡,为黄褐色,浮于釉面而不沉着入里,这点在实物鉴定中也是需要注意的。

  仿品瓷胎厚薄均匀,而真品较薄,迎光可看见釉面有不均匀现象;永乐青花压手杯为历代所仿,明万历时所仿的产品青花色艳而不浓艳,且器型略大于真品;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产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带有清代的风格;清同治、光绪时所仿的产品器型就要比永乐的大得多,并且胎体厚重,纹饰也比较粗糙。近现代的仿伪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器的制作己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从永乐朝典型器看,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一部分永乐器也有很多气泡。永乐青花器的釉,基本上为白中泛青色,少数器有开片。青花有晕散现象。

  永乐朝器型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深腹洗、大盘、大碗、碟、罐、高足杯、小型竹节柄自壶及各式碗、各式盘、压手杯等。有些器型则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没有而从永乐朝开始出现的,如大型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扁瓶
(抱月瓶)
、扁瓢形瓶、花浇、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多棱烛台、筒形器座、波斯型执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启瓶等。

  永乐青花
(包括其他品种)
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巳施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永乐青花绘画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图案花纹多为双勾填色,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笔触,这也是从永乐开始到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细瓷{zj1}共同性的一个特征。

  一些永乐器,如盘类,其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细,抚摸时有如糯米粉的感觉,这种细砂底的出现,也是划时代的,有的细砂底己出现小块铁斑。永乐细瓷一般是底足平削。有的永乐釉底器的底釉亦呈波浪纹。

  永乐青花瓷的主题图案往往以缠枝四季花
(梅花、牡丹、莲花、菊花)为主,并以蕉叶、如意云、回纹、波涛等为辅纹,显得有疏朗感,永乐器多以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但亦有少数花鸟及人物图案。此外,也有少数龙、凤纹的器物,但不见洪武朝盛行的以扁菊为主题纹饰的图案。永乐瓷中,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
的年款宇,绝大部分是没有年款的。

  二、永乐时期其他瓷器
  (一)高温色釉主要有红、酱、黑、青四色。
  
1
红釉:
    “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启事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窥天外成》成书于万历十七年(
1589
年)
  
(1)
历史及烧制方法:
    铜红釉的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釉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红釉,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通体纯红,光彩夺目,烧制难度极大,对窑室气候敏感度高,质量不稳定,成为“火的艺术”。这与“钧红”不同。“钧红”红中带紫,工艺上需两次烧成。

  名目混杂,称“祭红”或“霁红”,“宝石红”(釉色如闪闪发光的红宝石)等等。烧制工艺复杂,传世量少,极为名贵,有“永器鲜红为贵”一说,与“祭(霁)蓝”是对比色,多用于祭祀用具。霁是古语,雨或雪后初晴的意思,因该釉颜色鲜艳夺目,娇嫩欲滴,颇似雨雪后初晴时的云霞,故得此名。色泽细腻中透着厚重,符合皇家高雅精致的气质,深受皇室喜爱。

  红釉特点为:胎质细腻,胎体薄轻,红色鲜丽匀润,釉质晶莹,透明如玻璃。永乐红釉暗花高足碗为代表,内壁白釉暗龙纹,碗心刻篆书“永乐年制”,多为双行,外壁釉鲜红,形体秀美,庄重。

  铜红釉对窑室气候敏感,铜离子在高温下挥发,所以会出现红釉不匀,淡红晕开状,有红色小点,类似于康熙的豇豆红。但永乐帝认为其色不正,所以弃用。首博四楼恰好藏有一只康熙豇豆红的碗,两相比较,还真有相似之处。关于豇豆红的介绍留到后面说。

  
2
紫金釉:
  初见时觉得像酱釉,到四楼一查,果然是紫金釉的同义词。特色不是很突出,只是颜色非常少见
,
像柿黄或芝麻,是一种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它的历史很悠久,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中就已出现,东汉时盛行。看到一本书上说,“紫定”(定州窑)就是酱色釉,有些瓷器的表面呈红色,也叫“定州红瓷”。关于永乐紫金釉没有直接记载,倒是提到过洪武年间的紫金釉,它是在元朝基础上烧成的,色调似僧衣,故称“老僧衣色”。

  
3
青釉:
  
(1)
历史及烧制方法:
  青釉瓷是历史最悠久的瓷器之一,以铁为着色剂,
CaO
氧化钙为助溶剂。颜色丰富多样,名称也比较乱,因为我国古代将青色,绿色,蓝色统称为青色。

  
(2)
典型器物:
  这次只展出了一件青釉瓷品:仿龙泉青釉净瓶:
  形似宝塔,呈橄榄绿色,颜色有剥落。虽说是仿龙泉窑,但似乎不是龙泉窑的正色。最常见的龙泉窑都是温润淡雅的梅子青,粉青或翠青,很少有这么深的橄榄绿。
  查了一下仿龙泉釉的概念:青釉品种之一,永乐仿烧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多有小气泡及垂流现象(可以想象一下烛泪,但好的垂流不会有很明显的釉汁疙瘩。);釉汁均匀,釉面玻璃感强,色泽较重,具有摹仿宋元龙泉的效果。

  
4
黑釉:
  见过大汶口薄如蛋壳的黑陶,黑釉还是头回见。
  
(1)
历史及烧制方法:
  黑釉烧制始于东汉早期越窑,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常见色为赤褐色或暗褐色,主要成分氧化铁占
8%-10%。如果把釉层加厚到1.5mm
,釉色就变成黑色了,实在很神奇。分石灰釉,石灰碱釉两种,如果按颜色分,还有兔毫等。

  
(2)
典型器物: 黑釉四方盖盒:
  薄处呈褐色,继承了洪武年间黑釉戗金器的制法。戗金工艺待查,记忆里为在器物表面刻花纹,在纹路里贴金线。发现盒子的边缘泛红,应该就是金了。漆器的戗金工艺是宋代的新创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针刻,作法是用特别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金、银粉。填金的称之为戗金
,
填银的称之为戗银。戗金银法在《辍耕录》中记载得很详细:“嘉兴斜塘杨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木,或花竹翎花,或厅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若戗金,则调雌黄;若戗银,则调韶粉,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罅,以金薄或银薄,依银匠所用纸糊笼罩,置金银薄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揩试牢实,但着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银都在绵上,于熨斗内烧灰,坩埚内熔锻,浑不走失。”明代戗金工艺已非常成熟。

  (二)永乐甜白釉
  莹润甜美、气度非凡的永乐甜白瓷的出现,将我国白瓷发展推向顶峰。白瓷发展到明永乐的时候也达到了顶峰。当时永乐官窑所制半脱胎白瓷,胎体轻薄,如脂似玉的白,釉色莹润白度恰到好处,迎光xx呈肉红色,给人甜甜糯糯的感觉,故称“甜白”。 指白色器物表面可以绘上色彩。温润如玉、光照见影的甜白瓷,反映了永乐皇帝朱棣特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当时工匠的高超制瓷技艺。釉层有薄厚之分:薄釉常施于薄胎及脱胎圆器上,如碗、盘、主足杯等,釉面平整晶莹;厚釉常施于厚胎琢器上,如瓶、壶、罐等,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为肥腴。一部分甜白瓷上有划花、印花装饰。由于釉层太厚,少数器皿上线条舒畅的暗刻花纹,有时须借光xx才能看清。

由于明永乐甜白瓷的声誉极高,代代多有仿制。但不论薄釉厚釉,其真品迎光xx,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而清代仿品迎光xx,则显青色透亮。请注意一点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xx?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xx,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xx,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 如果要是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xx,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xx。怎样理解这个“甜白”?专家认为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并且永乐白瓷的另一个特点: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常闪烁着灰青色的光泽。

  从中国历史看,统治者的喜好往往会影响制瓷业的走向。明代永乐年间,(公元
13601424年),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两京宫廷所需用瓷大增,客观上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打败侄儿建文帝后称帝位,当政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
岁。他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立有不世之功,建故宫,筑长城,肇基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他设置东厂加强特务统治,重用宦官,干预政事,使许多太监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给明朝宦官专政留下了祸根。

  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用自己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打开了西洋诸国的大门,我国的瓷器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成了外国皇宫贵族的高级xx品。与此同时,大量的黄金、白银和紫檀木、黄花梨等也源源不断的进入我国,从而使我国的木器类艺术品的制作和瓷器工艺一起达到了艺术领域的高峰。

  郑和下西洋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当时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他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去寻找。旧史家曾说:“高(朱元璋)成(朱棣)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因此朱棣也和朱元璋一样,是个值个肯定的人物。

  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个仪表堂堂而又耀武扬威的人。他衣冠整齐,一丝不苟,为防弄乱胡须,甚至在睡觉时会戴上胡须套筒。在瓷器制作上,他亦相当严格,要求器物制作规整,不许马虎,因此永乐时期的瓷器制作可以说是明代最规整的。 永乐年间出产“甜白瓷”,以薄胎而有暗花者为佳。在白瓷的发展进程中,甜白瓷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它比唐宋时期的白瓷、元代的卵白瓷更纯洁更滋润更剔透,因此,更令人爱不释手。

  永乐甜白瓷之所以与其他白瓷不同,是因为工匠们在瓷胎时增加了高岭土的比重,以固定造型;精洗原料,以增加白度和透光度;配料中的增加铝氧含量,提高烧制温度与瓷胎强度;改进装匣支烧方法,提高成品质量。工艺的改革,让白瓷面目一新。又甜又白的甜白瓷,其足边和折角积釉处还常常闪烁灰青色的光泽,让人观之叫绝。

  温润如玉、饱经沧桑的明永乐甜白瓷,声誉极高,为后世所重。历朝皆有仿制,到清代仿制更是不可胜数,但都比不上永乐的高贵纯净,都是稀世珍宝,深受世人的喜爱,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馆都争相收藏永乐官窑瓷器。
  
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

doc_126464429776828779.files/image43.jpg

洪武青花釉里红大盘
doc_126464429776828779.files/image44.jpg

明永乐甜白釉梅瓶
明永乐,通高
34.5厘米,口径5.5
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釉层肥厚纯净,湿润如玉。全器暗刻缠枝牡丹,在白釉的掩映下,有如水中月、镜中花,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doc_126464429776828779.files/image45.jpg

青花四季花卉纹花浇
doc_126464429776828779.files/image46.jpg



郑重声明:资讯 【马末都二.doc【九】_苏仪珍宝馆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