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顾客对品牌的认知过程
——《定位》读后感
顾客认知才是生意的最重要来源。抢占顾客心智认知的一块土地的重要性,就是这本书所要论述的。 开山之作,不可不读。
什么是定位?定位并不是为自己的产品定一个什么位,不是去创新出新的不同的东西,而是将产品和人们脑中已经存在的东西联系起来,因此,更重要的不是对产品的定位,而是对产品在顾客头脑中的定位。你自己眼中的{dy}不是{dy},顾客眼中的{dy}才是{dy}。
要进入人们的大脑,捷径就是争当{dy},人们往往能够记住{dy}个或者{dy}名,而第二甚至更低的则无法深刻印象。因此,争当{dy}才是{zh0}的道路。第二或者第三也有办法,但是,这些是要确认自己无法争当{dy}后才采取的措施。而所谓的{dy}不一定是销量排行{dy}或者{zd0},也可以是其他的{dy},比如{dy}次提出一种概念,{dy}次推出新产品,总之,所谓的{dy}次就是要推出新的,和目前的产品不同的新产品。
要成为{ldz},就是要{dy}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然后按照这个方向进行战略推广或者广告宣传。追随者们往往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去“直接”挑战{ldz},实际上,往往是失败的。追随者成功的方法是必须在人们脑中找出一个没有被别人占领的位置,也就是找出{dy},也就是在另外一个领域或者概念充当{dy}!从这个角度来看,定位会导致差异化战略,即在某一细分市场上争得{dy}。
定位的力量,来自对认知优势的充分发掘,所以定位首要的原则就是符合顾客已有的认知。但很多企业的“定位”恰恰是建立在违背认知的基础上的,例如茅台这个品牌的认知是xx白酒,但茅台偏偏要推出茅台红酒和茅台啤酒。茅台啤酒的“定位”是“啤酒中的茅台”,在消费者那里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消费者会问“茅台也产啤酒?”
“茅台产白酒专业,啤酒肯定不专业”,这种认知决定了茅台啤酒难以赢得顾客。这就是茅台啤酒一直处于亏损的原因。再比如最近电视上有一个叫做“快活林”姜茶的品牌,从宣传来看,企业想“定位”为养胃饮料,宣传口号是“养胃不上火”,这里存在两个明显的定位问题:{dy},顾客的认知当中姜养胃的功能并不突出,或者认知并不广泛;第二,虽然从“事实”来看,也许姜茶并不上火,但姜的辛辣给人造成了上火的认知,这种认知很难改变。从这两点看,这个品牌的定位与认知相冲突,所以很难获得成功。
还有一个借助“定位”成功的案例是王老吉,恰当的定位营销策略使得王老吉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销售额从1亿迅速飙升到120亿。2002年以前,从表面看,红色罐装王老吉(以下简称“红罐王老吉”)是一个活得很不错的品牌,在广东、浙南地区销量稳定,盈利状况良好,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红罐王老吉饮料的销售业绩连续几年维持在1亿多元。
明确了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什么定位,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推广品牌,让它真正地进入人心,让大家都知道品牌的定位,从而持久、有力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紧接着,成美为红罐王老吉确定了推广主题“怕上火,喝王老吉”,在传播上尽量凸现红罐王老吉作为饮料的性质。在{dy}阶段的广告宣传中,红罐王老吉都以轻松、欢快、健康的形象出现,避免出现对症下药式的负面诉求,从而把红罐王老吉和“传统凉茶”区分开来。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电视广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画面中人们在开心享受上述活动的同时,纷纷畅饮红罐王老吉。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费者在吃火锅、烧烤时,自然联想到红罐王老吉,从而促成购买。
红罐王老吉成功的品牌定位和传播,给这个有175年历史的、带有浓厚岭南特色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效益: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倍,由2002年的1亿多元猛增至6亿元,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广东,2004年,尽管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但仍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纷至踏来,全年销量突破10亿元,以后几年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销量突破100亿元大关。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