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八十自述(三)_谷米1008的空间_百度空间

我喜欢运动,是在南开中学培养起来的。先是长跑,最简单,不需要任何设备。到了上海交大喜欢玩双杠。可惜没有人教,只好自己琢磨,进步很慢。国民党在上海召开全国运动会,要把火炬从南京传递到上海,从上海交大的学生中选拔火炬手。我被选中,跑句容往东的一段。当时共产党已经渗透到苏北农村。苏南地区也不安定。所以公路两旁有xx防护。而且为了安全,晚上休息,白天接力跑。每人跑六公里,据记录我是跑得最快的一个。我们这些火炬手各得一双跑鞋,一套短裤背心。我还喜欢游泳,打太极拳,做广播操。还学过气功,有点成效。

我喜欢画画,这也是在全州中学培养起来的。我们的绘画老师非常好,指导我们怎样把画画好。我最喜欢画雪景,每星期都盼着上图画课。后来研究经济学,很想画漫画,买了几本基础绘画的书,但是没有人教,始终没做成。但是我懂得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包括画画,风景,人体,图案。

由于对音体美的爱好,人生变得更丰富。所以音体美的教育十分重要。我在临县教育扶贫中特别强调要为小学开音体美的课。可是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没有这些课。我专门请了我的朋友黄怀仁老先生去临县教音乐,效果非常好。另外买了许多体育用品,羽毛球,跳绳,乒乓球,让孩子们有机会通过游戏锻炼身体。

学术成就

我原来是学理工的,我所受的基本训练是在理工方面。我所学的力学,电学,数学都认真地下过功夫,可以说是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的基础很差。许多经典著作我都没看过,比如《国富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资本论》都没有认真读过,更不用说洛克,康德,罗素,弗洛伊德,韦伯,帕拉图,培根,黑格尔的著作。我的国学基础也只限于《论语》,《古文观止》中的十几篇,加上零零碎碎的史记,孟子等。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所以我在文章中极少引经据典。反过来说,我的知识不是抄袭之作,不是食古不化,更不是xx外国的原著,这些恶名都按不到我的头上。

我的学术成就大体上可分为前25年和后35年。前25年主要是在铁道机械,牵引动力方面;后35年则在经济学,人权。道德,制度方面。先说铁道机械方面。

1)车辆阻力试验。搞明白了各种车辆在不同的速度下的阻力。重车的阻力在低速时约为每吨15公斤,高速时为35公斤,以速度而定。

2)蒸汽机车牵引动力试验,做了各种机车在不同的速度和负荷下的热力学性能,包括牵引力,煤耗,热效率。

3)分析了牵引热工试验的误差。每次试验有上万个收据,每个数据都存在误差。这些误差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给出结果的误差范围。分析中要用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

4)蒸汽机车的动态牵引热工性能。我发现机车的静态性能不同于动态的性能。讨论了二者的区别,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分析方法。

5)铁路安全的概率论分析。那时候铁道部没有人用概率论来分析行车事故,xx用经验方法对付事故,缺乏科学性。我的论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6)列车牵引的能量方程及其应用。我用力学原理推导出列车牵引的能量方程,并证明了国际上用均衡速度法计算行车时分的结果恒偏大,纠正了沿用了几十年的计算运转时分的方法。这篇论文中用到了变分法和牵引动力学,估计铁路系统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懂。此文发表在长沙铁道学院的学报上。

7)列车重量,速度,密度的{zy}配合。这是铁道研究院运输经济研究室的一个课题。我是其中的主要成员。该课题获得一个奖励。

8)列车{zy}操纵的研究。在给定线路断面,机车性能,列车阻力的条件下,如何操纵机车,使安全正点,并消耗的燃料为最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我在1951年开火车时就萌发这个问题,到了铁道研究院后一直在我心目中盘旋。我和几位数学特别好的同事一起研究了好几年。为此我学了运筹学,数学规划,各种{zy}化理论,动态规划,变分法。这个研究虽然没有达到能够应用的程度,但是开辟了我通向择优分配原理之路。

经济学,人权,制度,道德问题方面:

1)择优分配原理。择优分配原理重新构造了微观经济学。这个原理包括很丰富的内容。首先是优化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分配各部门的边际收益相等。这就是一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家戈申已经推导出的戈申定理。其次此定理可以推广为择优分配的一般原理,就是数学规划中xx的拉氏乘数法。我证明了非线性规划中的拉氏乘数法,其经济学解释就是择优分配。我善于把复杂的理论简化为常识来理解,对拉氏乘数法解释为择优分配就是一个例子。然后我又证明了拉氏乘数法中的乘数兰姆达λ就是经济学中的比价。乘数兰姆达λ的量纲或单位就是产出和投入的单位之比。如果讲化肥用于增产粮食,λ的单位就是“公斤(粮食)/公斤(化肥)”;如果粮食的单位用钱表示,λ的单位就是“元/公斤(化肥)”,或化肥的价格。择优分配就是使用化肥的边际收益不得低于它的价格。在一般的资源配置问题中,{zy}配置就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再进一步,通过非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把原问题(一定量的化肥产出最多的粮食)转化为对偶问题,即要产出一定量的粮食,至少需要多少化肥。从而得出λ与资源总量的关系,也就是价格与可供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需求曲线。由于收益递减,需求曲线一定向下倾斜。这些关系都建立在数学推导的基础上,所以非常牢靠。{zh1}将这一推导转用到供给关系上,得出边际成本线必定是供给线。这就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最重要的理论构架。这个理论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直接和资源{zy}配置相联系,证明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是择优分配。择优分配原理是一个可以普遍应用的优化理论。不仅仅用于经济学,而且可用于企业管理,产品设计,时间分配,日常生活等方面。这个原理还可以应用到动态过程。在捷降线问题中将落差形成的位能看成资源,将落差分配给不在一条垂直线上的各个小段,使依靠重力降落所用的时间最短。再前进一步可以推导出变分法中的欧拉方程,它的经济学解释是调整的成本在边际上等于调整所得的收益。在经济学的应用,可以是汇率调整过程的优化,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前进。(动态应用没有包括在择优分配原理的书中。但在20074月号《经济学季刊》中有详细的介绍)所以我常讲,我的经济学不是从哪儿学的来的,是我自己发现的。这个发现过程就是推导择优分配原理的过程。我写的那本书《经济学的数理基础:择优分配原理》用{dywe}的方法解释了微观经济学。其特点就是单刀直进,开门见山地用非线性规划讨论资源的{zy}配置,并得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从而建立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价格理论。许多学者争论价格理论,但是并没有搞清楚价格为什么重要,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懂得微观经济学。根据价格理论可以推导出全面的公有制不可能有效率。因此进一步提出价格万岁。想建立一个没有商品经济的社会是不可能的。价格理论还可证明计划经济是不可能成功的,还能够从经济学说明为什么解放初期经济建设能够成功,而后来越来越脱离实际。原因是价格越来越偏离均衡价格。从价格理论可以用通俗的道理解释为什么均衡的交换价格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确的价格,也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通俗版。这里也解释了为什么真正的经济学家都是经济自由主义分子。

3)对道德的功利主义解释。这里用到经济学来解释道德,它能够在逻辑上自圆其说,并且证明那些传统道德观是有问题的,比如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先人后己”。证明自利是合乎道德的,但是这个自利是一切人的自利,而不是某些人可以自利,把其他人排除在外。道德中的丑恶不是自利造成的,而是损人造成的。道德的底线不同于道德的高调。可惜的是我们太习惯于高调,而忽视了底线。关于道德的讨论我极大地得益于王国乡。是他领我走上研究功利主义道德观的。他在北大上学时被打成右派。他又是首先发现择优分配原理的人,他早我六七年导出了择优分配原理。后来我们成为莫逆之交。

4)人与人在社会中的对等地位。可以设想,如果人与人的地位不平等,社会永远不会安宁,因为处于地位低下的人不会服气,必定有革命造反的事情。问题在于人与人平等之后,没有了xx,社会如何治理。这就有了民主方法。地位对等,不但是道德理论的基础,也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约束自己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当每个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干涉你自由的环境中时,每个人得到了{zd0}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政府是侵犯个人自由的主要来源,所以当官的人必须是懂得约束自己,不侵犯他人自由的真正的自由主义者。

5)对市场的理解。由于证明了平等自愿的交换必定创造财富(在没有负外部性的条件下),所以市场创建了一个财富帕累托改进的环境。这从根本上解释了财富是如何创造的。经济全球一体化不但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消灭了争夺资源的战争。如果破坏了全球市场必将引发战争。所以全世界的政治家应该以保护市场为自己的最重要的任务,一切其他争端都要让位于全球市场。

6)市场对于财富的创造是极其有利的,但是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财富,而是快乐或幸福。鉴于市场是财富的帕累托改进,全社会的财富只增不减,财富趋于极大。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快乐代替财富,就能发现使全社会快乐极大化的方法:自己快乐,同时帮助别人快乐。这可以作为个人的人生观,也可以成为一个政治口号,使全社会走向快乐的极大化,走向和谐。

7)对人权的理解。平等自愿的交换能够创造财富,而且这不用别人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但为什么这个自发过程迟至十八世纪才慢慢发生?答案是平等自由的条件不具备。也就是人权方面的障碍。所以市场制度是和人权的发展同步的。当今世界上,讲究人权的国家都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蔑视人权的国家都在经济上遭遇困难。按照人权的理论,我区分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政治家的利益。过去国家的执政者总是拿人民的利益偷换成国家的利益,又进一步把政治家的利益代替国家的利益。老百姓上当受骗几千年之久,现在到了纠正的时候了。但是这几千年的谎话已经变成了真理,纠正绝非易事。

8)市场有失灵的时候。于是大家盼望政府出来纠正它。可是其前提是政府的政策必须是正确的。这一点事实上是无法保证的。市场犯错误,最终它自己会纠正,而政府犯错误却不会自动纠正。人们往往假定存在一位智者(政府),他能够帮助我们解难题,就像伯乐那样。可是谁是伯乐,是比原来的难题更难的一个问题。这是人类社会永远无法解决的大难题。说到底,只能凑合着办,没有万全之策。相比之下,还是市场比较能够自我解决问题,它不需要监督,能够自发地高效地运作。对它的失效只能凑合着纠正,不可能xx放弃它。

9)市场经济中的非自利因素。人们都以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经济人假定,即人都为自利而工作。整个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假定之上的。然而仔细分析在一个组织复杂的社会中,比自利更重要的因素是责任感。弗里德曼提出的“用谁(自己或别人)的钱,为谁(自己或别人)花”,得出福利国家是荒谬的结论。但是我发现,在一个组织复杂的社会中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钱是为别人花别人的钱(政府花纳税人的钱),而且有大量的钱是为了自己在花别人的钱(企业家花社会储蓄的钱)。要使这些钱花得有效,只有靠责任感。我进一步提出“用谁(自己的或别人的)的劳动为谁(自己或别人)赚钱”,发现只有摆小摊的人是用自己的劳动为自己赚钱,在其他一切组织中,都是自己劳动为公司赚钱,为股东赚钱。要使这些劳动投入有效,只有靠责任感。所以一个社会在经济上成功与否,不在于人们是不是经济人,而在于人们有没有责任感。这是对经济学基本假定的极重要的补充。

我的著作

1)《蒸汽机车操纵和焚火》1957年出版,人民铁道出版社。

2)《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1985年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此书在199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在2008年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第三版,改名《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择优分配原理》。

3)《谁妨碍了我们致富》,1996年{dy}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在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第二版(此书因鼓吹私有化而出版社被罚)。

4)《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1993年{dy}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再版;2003年出第二版,2008年出第三版。再版时将书名改为《生活中的经济学》。

5)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4出版。

6)《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出版,后被中宣部禁,该书又在台湾和香港出版。

7)《感悟世界—我的新经济观》20078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8200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9200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200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修订。

11)《我所认识的经济学》2004年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改版为《财富是如何创造的》

122004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二版。

13)《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4)《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4出版。

15)《茅于轼谈经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出版。

对中国前景的展望

无疑,中国必须走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之路。这不但已经为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也是理论上可以证明的。

市场经济有一万条好处,但是有一条极大的坏处,那就是贫富不均。所以需要政府和民间合力,对它加以限制。限制贫富差距就要限制特权,要对富人温和地剥夺。而这在通常的政治结构中是极难做到的。因为掌权的人多半就是有权有势的人,或者说,是有特权,和有钱人。他们很难对自己开刀。依我看,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矛盾。

我的理想是掌权的人要更多地代表低收入群众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有普选,结果当选的人必定是倾向穷人的。如果他们牺牲了穷人的利益,就会被选下去。因为在社会中低收入者占大多数。我理解北欧社会就是接近于这样的一种贫富的均衡状态。

如何从现在的状态和平过渡到理想状态?要靠各方面的高度自觉和技巧。当政者要排除权势的干扰,大众要有耐心。不然的话形势将引导我们走向暴力冲突,对一切人都不利。但是能不能做到,这是非常没有把握的。所以中国的命运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郑重声明:资讯 【茅于轼:八十自述(三)_谷米1008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