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产量逐年递增。有专家测算, 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4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城市建筑垃圾增长的速度也有加速的趋势,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进程亟待提速。
建筑垃圾对城乡环境危害严重
1.侵占土地。长期以来,建筑垃圾通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运到郊外或农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占用了大量的生产用地,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随着各地城建规模的扩大及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建筑垃圾的产量会越来越大,如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侵占土地的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2.污染土地。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水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影响植物营养吸收和生长;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土壤内部的生态平衡;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积累,致使土壤中有害物质超标,妨碍植物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植物死亡;有害物质还会通过植物吸收,转移到果实体内,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和饲喂的动物。
3.污染水体。建筑垃圾在堆放场经雨水渗透浸淋后,由于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含有的大量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废石膏中含有的大量硫酸根离子、废金属料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离子溶出,同时废纸板和废木材自身发生厌氧降解产生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有机酸,堆放场建筑垃圾产生的渗滤水一般为强碱性并且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任其流人江河、湖泊或渗人地下,就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危害水资源的利用。
4.污染大气。建筑垃圾废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
5.影响市客。许多地区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且建筑垃圾运输大多采用非封闭式运输车,不可避免地引起运输过程中的垃圾遗撤、粉尘和灰砂飞扬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容貌。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商机无限
建筑垃圾不是垃圾,是有效资源,是建设行业"第二资源"。建筑垃圾中的部分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重新利用的,根据现有技术,可利用途径有:1、建筑垃圾经过破碎、分选成粗细骨料,替代xx骨料来配制混凝土、道路基层材料和建筑用砖。2、钢门窗、废钢筋、铁钉、铸铁管、黑白铁皮等经分拣后送有色金属冶炼厂或钢铁厂回炼。3、废砖瓦经清理可以重新使用。废瓷砖、陶瓷洁具经破碎分选、配料压制成型生产透水地砖或烧结地砖。4、废玻璃筛分后送微晶玻璃厂或玻璃厂做原料生产玻璃或生产微晶玻璃。4、木屋架、木门窗可重复利用或经加工再利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
有xx部门估算,与实心黏土砖相比,若使用建筑垃圾生产1亿块标砖,可减少取土16万立方米,节约耕地约120亩,同时可消纳建筑垃圾30多万吨,节约堆放垃圾占地100亩,两项合计节约土地220亩。此外,在制砖过程中,还可消纳粉煤灰3万吨,节约标准煤1万吨,减少烧砖排放的二氧化硫90吨。到2020年,全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固体废弃物30亿吨,其中若50%转化为生态建筑板材,将创造价值600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需完善"三个体系"
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建筑垃圾管理由过去的清运+填埋的"末端"处理,扩大到生产、流通、消费、收集和处理的整个过程,既涉及物流层面的产生、收集、中转、运输、处置等环节,也涉及管理层面的建设、城管等多部门,还涉及运作层面的政府职能部门、房产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和运输企业等。任何环节的疏漏都会带来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真正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二是政策法规体系。近年来,全社会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虽已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至今尚无一部国家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文件,对诸如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可利用的建筑垃圾禁止填埋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管理及运作部门协调约束机制也没有有效建立。所以,应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建立规范科学的建筑垃圾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
三是政策扶持体系。建筑垃圾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再利用后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如果相关企业(单位)无利润可图,就缺少了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进行,因此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