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青海:从消费能力看青海经济发展阿里巴巴gemqhcn的博客BLOG

  26日,省城市民张炳德老人正乐呵呵地置办年货。更让他高兴的是,过完年他就要乔迁新居了。从民生的极大改善,我们能听到青海前进的脚步声;从群众日渐提高的消费能力,我们能感觉到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态势。张大爷一家的生活变化,其实就是青海经济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一个缩影。正如1月2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与“两会”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证实了我省已进入了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反映出青海省在探索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今日,本报从住房、旅游和交通、文化等群众消费的角度入手,展示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族群众民生的极大改善、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

住房消费,让百姓欣然置业

  买房置业在今天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全面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4万套、游牧民定居住房2.5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62万户。在今后的一年中,改善城乡群众的居住环境,刺激消费需求,仍然是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两会”会场,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匡湧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在过去的10年中,我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2.6亿元,新增住宅建筑面积1744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在2008年年底达到24.8平方米,人均面积比1999年增加9.3平方米。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而到2009年11月底,全省房地产开发年度投资已完成72.19亿元,占全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9.6%。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

  或许你会认为这样的数据很空洞,可当这些真正落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时,你便会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焕发出的巨大魅力。

  工资涨了,买房成为了现实

  见到张炳德老人时,他正张罗着置办年货,今年春节对张炳德来说特别有盼头,因为他家的新房刚刚装修完毕,等过完春节,张炳德就要乔迁新居了。

  年逾六旬的张炳德是我省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张炳德说,上世纪90年代他退休时,每月的工资只有五百多元,当时西宁的房价是每平方米八九百元,张炳德算了这样一笔账:除了日常开销,自己存上小半年,才能攒够买上1平方米住房的钱。

  “那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买房对我们真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张炳德说。

  令张炳德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十年,张炳德接二连三地涨工资,几年后,他的工资已经从原来的五百多元涨到了一千五百多元,张炳德因此有了买房的打算。

  张炳德又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他说,虽然如今西宁的房价涨到了三四千元一个平方米,可是凭他目前的收入,不到两三个月就能存出买1平方米住房的钱。

  “从小半年到两三个月,我们存钱买房的周期越来越短了,这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张炳德说。

  因为有电焊手艺,退休后,张炳德一直没闲着,去年,他终于买了新房。

  张炳德的账算得实实在在,他的经历向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收入的普遍提高,买房对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来说,已经是一个能够实现的梦想。

  西宁人的置业能力提高了

  仅仅还在一年前,储敬明还在为自己的生意犯愁。

  储敬明是西宁市方正房地产经纪事务所的总经理,方正房地产经纪事务所主要从事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赁的房地产交易。2009年年初,西宁市房价的波动影响到了二手房的交易,这让储敬明感到忐忑不安。

  “那时我总在担心,房价涨得那么高了,我们还会有生意吗?”储敬明说。

  没过多久,国家为了扩大内需,制定了一系列xx优惠政策,这使得西宁二手房的交易不仅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异常火爆。

  一年过去了,盘点当年的经营状况时储敬明发现,方正事务所二手房的交易量较之往年有了显著提高,储敬明说,这说明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十分有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0年政府将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建设力度,这个消息令储敬明十分兴奋。他说,就2009年西宁市的房屋出租市场来看,西宁市能提供的小户型的出租房实在是太少了,这远远不能满足租房户的需求,政府的这项决策,的确是xx西宁缺少小户型出租房这个顽疾的良药。

  保障性住房让我有了一个家

  2008年10月17日,当市民田有秀抽到一套四楼68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时,高兴得差点蹦起来。她说:“我们一家四口终于不用再到处搬家、租住别人的房子了。十几年来,我们不知搬了多少次家,我们夫妻两个人都是打工的,哪儿有那么多闲钱去租好房子呀?这就太好了!太好了!”

  2010年1月25日,我们再一次见到了田有秀,她的脸上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喜悦。她一遍又一遍打量着自己家的客厅,感慨地说:“我真的没想到,自己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还能有这样好的一个家。”

  同样的感动也一直回荡在马尚德一家人的心中。

  马尚德家中有3名残障人士,生活非常困难。2008年,在相关部门的特殊安排下,马尚德一家13口人共分到了三套保障性住房。

  “住了一辈子土房子,没想到能在70岁前,还能住上有自来水、独立卫生间、带暖气的楼房,真是要感谢政府呀!”68岁的马尚德激动地说。

  和田有秀一样,马尚德也是西宁市{dy}批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

  保障性住房是国家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一项租房及住房保障制度,目前,西宁市住房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了人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低保家庭。

  “为给广大低收入困难群众最多的实惠,西宁市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排水、电力、燃气、市政等部门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并落实一系列保障性住房建设优惠政策,这些工作为解决西宁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宁市规划建设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目前,西宁市四区三县已有一百多个社区通过西宁市城镇低保住房管理系统建立了市、区(县)、镇(办)、居委会四级城镇{zd1}生活保障家庭住房档案。

  保障性住房给了许多像田有秀、马尚德这样的城市低收入者一个温暖的家。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后三年内,西宁市将建设保障性住房13370套,总建筑面积将超过6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8.7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仍是当前西宁市房地产建设的重头戏。

  走进“两会”谈变化

  城市居民的住房变化,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海省人大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匡湧谈起这种变化时十分兴奋。他说,过去10年,青海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关部门为群众生活的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08年年底,我省人均居住面积达24.8平方米,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听完田有秀和马尚德的故事后,匡湧说:“我再给你提供这样一组数据,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我省老百姓居住环境有了大的改善。10年来,咱们省累计建成廉租房5989套,入住1956套;建成经济适用房5万余套,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央为我省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额累计约17亿元。2009年,全省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39万套,已超额完成省政府在年初确定的全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万套的目标任务。同时,为帮助在职职工改善住房条件,全省普遍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全省公积金使用率达到58.4%。我们确信,青海人民的居住环境将会越来越好。”(作者:李皓)

旅游消费,让青海更具竞争力

  大力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加快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的洽谈与建设步伐,推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确保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亿元。

  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摘自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省长骆惠宁《政府工作报告》

  2000年,我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20.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2万;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08.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1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66万人。

  “现在客运生意不错,我们的车太少,错过了不少挣钱的机会,这不,我又联系了厂家,订了几辆客车,明天九点的火车就去郑州,把车都接回来。”联系到齐福海的时候,他正忙着准备要去郑州接车。

  齐福海自从1993年当上司机后,就与客运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当学徒工到承包客车自己运营,再到购买私家车,车在齐福海的生活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的生活与车分不开,与路分不开,他的经历可以说是青海公路运输业十多年来的一个缩影。从齐福海的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青海交通运输业的沧桑巨变,看到百姓出行如何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相关资料显示,现在从西宁至六州州府大多在半天内即可到达,最远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也可朝发夕至。

  路况好了、路线多了

  1993年,齐福海进入青海省{dy}汽车运输公司当了一名学徒工。当时,他的工资加差费一共是500元。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师傅跑长途客运,“果洛、玉树、格尔木……我都跑过,那个时候跑客运不像现在,车是东风客车,车上没有暖气,一到冬天冷得很,乘客都抱怨车内味道难闻,要是开窗通风吧,坐在车窗旁边的乘客又冷得受不了,经常有乘客为了开不开窗而吵得面红耳赤。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的车上有暖气有空调,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座位坐着又舒适,就连我们司机的面貌也变了个样,以前我们是穿着工作服开车,现在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开车。以前天一冷,车就发动不了,我们要用喷灯去给车子的关键部位加热,真是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泥,现在开车可就舒服多了。”

  现在人们坐长途车,除了能感受到路况越来越好,旅途中再也不会觉得疲惫,因为随着班车的升级换代,很多车都装配了车载电视,丰富的节目内容冲淡了旅途的枯燥漫长。短途内还开通了西宁至湟中、西宁至湟源的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青海公路养护也实现了由等外向高等级的转变,路面养护实现了土路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转变,养护手段实现了由肩挑、背扛到机械化、专业化方向的转变,道段设施实现了由简易房、小平房到综合楼的转变。

  齐福海还记得初当学徒时,有一次自己和师傅跑西宁到达日的班线,和车上四十多名乘客一起被困在通往玛积雪山的公路上的情景。

  时光在回忆中倒转——

  就快过春节了,乘班车回家的人也比平时多了不少。齐福海和师傅与平时一样,准点发车,车在颠簸中上路了,遇到沙石路上的坑洼处,师傅握紧方向盘尽量让车保持平稳,不过颠簸还是难免的,有的乘客发出抱怨声。

  就要到玛积雪山了,齐福海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冬天,长途客运车经常会经过一些危险路段,这个时候,司机就会要求乘客们下车,由司机将车开过危险路段,然后乘客步行经过,乘客上车后,班车再继续行驶。玛积雪山,就是西宁到达日的危险路段之一。

  天空飘起了雪花,下雪了,玛积雪山的路将会更难走。果然,越接近雪山,雪就越大。班车行驶困难,齐福海和师傅只能在路上停下来。前进和后退都不可行,他们只能等着救援。天黑了,一车人都没吃饭,齐福海和师傅就架起喷灯,煮开雪水,弄了一锅面糊糊让大家填肚子。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还真是惊险!”齐福海说,“现在就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了,天气不好,班车就会暂停,或者可以选择其他路线,像西宁到达日,可以选择从贵德绕行,走西久公路。以前好多路段都需要翻山,现在很多都可以直接走隧道了,节省了时间不说,危险也降低了。”

  减免各种费用后,收入增加

  2009年,客运附加费、养路费等费用的减免,让广大客运司机得到了实惠。

  齐福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客运附加费来说,以前每月每座48元到108元不等,一辆40座的客车,按照每座每月48元来算,一个月就要1920元,每年就要23040元。自从取消客运附加费后,司机每年就能多收入两万多元了。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到2009年年底,道路运输经营户发展到28675户,从业人员10.7万人,客运班线达到724条,日发班次5777.3班;农村客运班线达到410条;出租汽车数量达到11510辆;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有序开展,已开通多条公交专线和通往3个县的高速直达客运线路,初步形成了以班车客运、旅游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定线客运和高速客运相衔接,长、中、短途相结合,高、中、低档次车型配套的客运市场格局。

  买上私家车,日子更舒心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齐福海也买了私家车,他的身份从给别人当司机变成自己的司机、家人的司机。

  和齐福海一样,不少市民也成了有车一族,考没考驾照,如今已成了小聚时谈论的热门话题。经济条件好的,两三年就换车的并不鲜见。2010年1月,林先生一家三口兴冲冲地赶到车辆销售4S店,原以为交款后当天就能将爱车开回家,谁料,他被告知,现在买车的人实在太多,他们一家得等两个月后才能将车开回家。林太太听后很沮丧,她原想着买了车过年时就可以开车回县城探望父母,顺便享受一下自驾游的乐趣。

  数据显示,西宁市的车辆拥有量已经达到17万辆。2009年,西宁市平均每天增加110辆汽车。

  冬季,旅游客运车轮依旧转

  “现在,我们跑旅游线路的客车冬天也闲不住了。”齐福海说,“旅游客运从2009年开始火爆起来,包车去看雪山的、看盐湖的国内外客人越来越多。以往是到了冬天,我们旅游线路的客车就停了,如今,一个月起码有半个月是在路上跑着的,车轮子转起来,我们的收入才能增加。”

  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但到青海湖旅游的游客仍然热度不减。在仙女湾、沙柳河观赏大天鹅的身影络绎不绝;在鸟岛、沙岛、二郎剑,观赏冬日青海湖的游人流连忘返。从机场接机,到旅游景点接送,旅游客运已经形成了xxx服务的体系。随着我省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客运旅游线路也让不少经营者看到了商机。

  连线“两会”代表

  对于青海旅游的现状,业内人士的一致看法是:青海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再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挡不住游客的脚步。青海省人大代表、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李选生说:“青海冬季旅游需要寻找突破点。”

  李选生认为,如何开发冬季旅游是个大课题,其中,加大对文化内涵的发掘尤为重要。青海是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历史悠久,如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艺术,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更好地打造热贡文化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次,基础设施的改造是最基础的工作。另外,冬季旅游产品和线路宣传也需要加强。事实证明,宣传对旅游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去年,到黄南旅游的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尤其春节前后,旅游的人数更是可观。(作者:赵新丽 姚兰)

文化消费,让生活更加有品位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热贡{gjj}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具有青海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提高藏区广播电视装备水平。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

                                    ——摘自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省长骆惠宁《政府工作报告》

  有人说,文化消费是丰衣足食之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

  的确,当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衣着更加时尚,出行更加便利的今天,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说,文化消费应当是这时候的大众所追求的。徜徉书海、观赏大片,抑或来一次心灵之旅、到博物馆钩沉历史……都应该算是既时尚又实惠的选择。

  图书消费很受宠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生刚刚花了近四十元钱买了本书,因为有会员卡,他的书可以打九折,拿着书,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生说:“我的工资收入不是很高,可只要一看到喜爱的书,就会情不自禁地买下来。每次拿到稿费,我也会在{dy}时间买一两本心仪已久、却由于价格太高而迟迟不敢出手的书籍。”

  李生今年34岁,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酷爱读书的他,是西宁各大书店的常客。他为自己算了一笔账:月收入近三千元,每月固定还房贷支出一千元,日常开支在八百元左右,每月用于购买书籍和光碟的支出三百元左右,这占去了他月收入的10%。

  “我认为这样的文化消费是必须的,这是由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决定的。可是现在的书价动辄就是四五十元,有些儿童读物甚至突破百元大关,书价如果能低一些的话就更好了。我认为在不影响正常阅读的情况下,每月拿出一百元左右购买书籍,应当是大众所能承受的。”李生说。

  高雅艺术走近寻常百姓

  2009年12月30日,2010新年音乐会如期在西宁激情上演。严老先生已经是第六次赴这种每年一场的音乐盛宴了。音乐会上,他不仅可以聆听到{sjj}大师的佳作,一些青海音乐元素的融入更是令他心潮澎湃。

  严老先生告诉记者,花一两百元就能聆听一场高品质的音乐会,是种人生享受。他说,青海新年音乐会作为我省的一个文化品牌,已经走进了百姓的心里,交响音乐对像他一样的普通人而言,不再是阳春白雪,它是拉近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距离的一个文化符号。

  实际上,这只是我省近年来多彩文化节庆活动的一个缩影。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会、青海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不仅带动了我省群众文化消费遍地开花,还提升和扩大了青海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数字电影到农牧区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乡,李裕厚可是位知名人物,只要一提起他,当地的牧民群众就会说:“哦呀,知道,他就是给我们放电影的嘛。”

  今年56岁的李裕厚当电影放映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了。他说,那时有的乡亲还不知道电影为何物。到邻村放电影时,他总是骑着自行车驮着放映设备去,到远一些的地方,他就只能自己掏钱租手扶拖拉机拉去了,若是那些还没通电的村子,还得自带发电机。

  2001年,以“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为目标的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实施后,李裕厚的工作条件大大改善,以前他负责23个村二百七十多场的电影放映工作很吃力,有时他还会叫上妻子帮忙。如今,他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轻省,尤其是随着近两年数字电影的普及,李裕厚不仅有了一台携带方便、易操作的数字电影放映机,代步工具也变成了三轮车,省上还对他们这些放映员有每场100元的补助。李裕厚说,一想到牧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高清晰、立体声电影,自己的劲头更足了。

  通过多年工作,李裕厚发现,科教片日益受到农牧民的青睐,尤其是有关科学种植养殖、农村常见病预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影片放映时,群众的反响非常热烈。他说,这正是农牧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文化需求在增强的一个见证。

  打工者的文化生活

  胡秀在等待倒车的空当,向中心广场上望去。广场上,一群人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青海人最喜欢跳的锅庄。如果不是因为急着上班,她真想也去跳一阵子。

  胡秀来自互助农村,她随丈夫一起在省城打工,她是一家单位的保洁员,丈夫在某小区当保安,两人的工资近两千元。进城后,夫妻俩在西宁租了间不大的平房,还到旧货市场买来一台小电视机,休息时可以看看新闻。

  胡秀的丈夫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打工者平时的消遣主要是打牌、睡觉、聊天,虽然舍不得花上三毛钱买份报纸看,可大街上的阅报栏依然是他们常去的地方。胡秀则最喜欢夏天时的西宁,因为那时候她可以免费观看到一些精彩的节目,朴实的她不懂得文化消费是怎么回事,可她知道,生活水平高了,内心却不能是空白的。

  政府花钱提供文化服务

  参照国际经验,一般认为,现阶段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不过,目前实际只有不到800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而在我省,这种状况表现得更加突出。

  这是一组来自省统计局的数字:

  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2881.03元,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方面,人均支出889.5元,所占比重为14.5%,在人均消费支出为100元时,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为10.8元。在家庭总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为889.5元,比上一年度下降了6.8%。

  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一组令人喜忧参半的数据。

  我省城镇居民的年人均收入水平逐年在提高,群众文化消费的参与意识已萌芽并处于发展阶段,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在人均消费支出中能占到10%的比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

  能有这样的成果,与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等工作密切相关。目前,我省已开展了农(牧)家书屋建设、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基层文化设施装备工程、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以及送书下乡工程等,广播、电视覆盖率也有了新提高。

  然而,文化消费是与经济收入成正比的。受经济现状及思维理念的约束,我省文化消费总量偏低,文化消费水平落后于全国,大众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品供给与文化需求脱节、文化服务存在盲点……都成为制约青海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王建平说,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政府花钱买文化服务”是当务之急。是好产品就不缺卖点,文化产品也一样。

  王建平副厅长说,从今年上半年起,文化部门将在全省部分地区实施“文化进社区”工程的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更多普通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将被满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消费,会让你我他的生活更有品位。(作者:郭晓芸)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调查青海:从消费能力看青海经济发展阿里巴巴gemqhcn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