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街上的店铺一个个关门,路上车子逐渐稀少。我从包里拿出白色卡片,对着门边一个象把手似的的圆叩,“嘀”的一声,门开了。进去,大堂里灯光幽暗,放着爵士乐,桌子上点燃的蜡烛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动,散发出暧昧的熏香气。
这是JIA。我在Google上输入“shanghai boutique hotel”,就找到了New York Times上对它的介绍,当即决定住在这里。酒店的改造得了去年中国酒店“{zj0}设计”奖。New York Times上的评价颇高。酒店叫JIA,是中文的“家”意思。
7月的上海闷热,不时滴着雨。出租车把我放到南京西路和泰兴路口,我攥着地址,没找见大门。顺着狭窄的人行道仔细看,终于发现两扇深色的玻璃门嵌在石墙里。这就是JIA,够cool。据说高级场所经常用这种低调的作风,越是档次高,门脸儿越小,越不好找,有点中国“深宅大院”的意思。
不过JIA的宅院不深,确切地说,它是在市中心一个街角地块上改造出来的小酒店。七层,立面翻新过,有窄小的阳台和漂亮的石装饰。进了那两扇不起眼的门,里面就动静大了。估计这个新主人把能改的地方都改了,除了门厅顶上几个好像是保留下来的窗框,室内全都是重新设计了。在前台check in,人家给我一张白色卡片,是房卡,进酒店大门和上电梯用它也刷卡。我住6楼,上了电梯,里面是幽暗的光。出了电梯,楼道里更暗。一进房间,我赶紧把所有的灯都打开。虽然是白天,改造的房子终究采光不好,走在哪里都是黑漆漆的感觉。
进屋后{dy}件事是把所有地方查看一遍,从床头柜到浴缸,看到底哪里与众不同。然后拿出相机咔咔咔拍照。这么个小地方,1800多一晚上呢!我得把这钱的价值{zd0}化。仔细看,设计的细节足够多,也够协调。我住的一间叫Studio Plus,一张大床,床头的装饰画是放大的豆豉鲮鱼商标图案,算是现在比较时尚的装饰风格:Mix & Match加点小小的怀旧。
简单的白墙,配黑棕色的木家具和地板,点缀上灰绿的窗帘、地毯、和同色系的沙发,色彩丰富但调子协调,看出来是经过认真推敲的。和大部分酒店不同的是,房间里配了个小厨房,一个电磁灶台和小水池,和壁柜设计在一起,很方便。抽屉里有简单的餐具、厨具,有居家的味道。对在城市里旅行的人来讲,可以自己做顿饭是不错的选择。
灯具和电气开关布置得很细致,插线板和cable接口都集中藏在橱柜侧面。灯光也比较到位,几个主要的吊灯形状和室内的主题是一致的。就是光线偏暗,这点我不习惯。浴缸边上的墙是金色马赛克,幽暗中闪出一丝华丽。这儿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暧昧的气氛,我由此得出结论:此处适合情人约会。
昏暗的灯光和华丽的马赛克墙面
同时,JIA也适合外国人。酒店外面没招牌,{wy}一个不起眼的标识,还是英文字母。商务中心有两台苹果电脑,可以随便上网、打印文件,操作系统也是英文的。我想找个地址,怎么也没法输入中文,只好放弃。在吧台,调酒师说,给您推荐一款酒...我不知中文怎么说,是Rose, Martini & Leachy。看来,这种小资情趣浓郁又价格不菲的地方,是不太适合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不习惯说英文的中国人。
但如果你从国外回来,想在上海感受一下中国的发达和日新月异;或者从中国其他地方来,要体验国际都市的特色,JIA都算是不错的选择。
JIA:上海小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