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登山观(转载)
登山就是登山,没有太多的内涵与外延,不需要上升到什么“精神”之类崇高的东西。“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登山是一种自我的体验,不是做秀给别人看。登山是一种纯粹的个人选择,一种自我认可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希望能征服自我。登山没有观众的欢呼,没有鲜花与桂冠,不要指望登山能给你带来多大的荣誉和风光,更不想去当什么 “登山英雄”,带有强烈功利性的登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提倡返朴归真的户外方式,希望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登山,虚荣是一杯散发着艳丽颜色的慢性毒酒。有事没事整天把“登山”、等等挂在嘴边,在旅途中到处声称自己是、“X协的人”,见面言必称“今天你登了没有?”、“我今天X登XX山”的所谓户外爱好者不是幼稚就是偏执。
登山不是“苦行僧”,但也决不是“时尚”。登山主要是为了体验登顶或者到达目的地后的释然,或者干脆就是想出去走走而已,在登山的出发地(中途、目的地),随意找个小店,品尝一下山野风味,或者是自助餐等,同样也是登山(旅行)的感受之一。我们可以享受途中的风景、鸟语花香、艳丽的花朵,也可能是体验一路的艰辛,疾风苦雨、刺人的荆棘、蜇人的昆虫,这些都会伴随一路的行程。天为被,地当床,卧看夜空流星的露营时光,或者,在登山途中小休片刻,在暖阳下躺在草丛中聆听松涛虫鸣,遐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样是登山的快乐。
反对为了登山而登山。生活与工作{dy},登山第二,毕竟登山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也许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不能因此而抛弃了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工作、家庭等。除非你准备以登山为职业,否则的话,有工作就首先忙工作,不要因为登山而放弃一切,那样不是一个理智的登山者,至少你要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有家庭的人还需要承担必须的责任与义务。
安全至上,生命{dy}。我们有热情,但更冷静,绝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攀登行为,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活动,我们可以“一不怕苦”,但绝不能“二不怕死”。天灾或许难免,但我们可以把xx的概率降到{zd1}。在登顶的诱惑与登顶的危险并存的时候,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了解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一切,需要更多地考虑放弃登顶下撤。山永远在那里,而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不要高估自己的登山能力。在攀登高海拔山峰或者走艰苦线路的时候,自己能力不够,请千万不要带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去冒险,那样无异是xx加谋杀。
提倡“低冲击性”登山模式,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环保概念,不单是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也不仅仅是动物与植物,人类与自然,而是在攀登过程中,关爱所有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互动。我们希望通过攀登进一步了解“登山者自己、登山者与环境、登山者彼此之间”的关系,让登山不只是一种运动,而更是一种学习、探索与成长的过程。
成熟的登山者在意攀登结果,但更看重攀登的过程。登山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并没有高尚与低下之分。登顶并不是{wy}目的,峰顶只是让我们看的更高而已。无论是高海拔的雪山攀登,还是低海拔的山岳纵走,绿水青山的旖旎风光与雪山的扑面风雪,都是我们的享受,攀登带给我们的真正快乐是整个团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经受了攀登中的各种考验。不要刻意去强求线路的难度和强度,更看重的是自己设计、开发新线路,而不是老是照着前人的攻略去“按图索骥”。
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具备所谓的“高尚登山境界”。自己喜欢爬雪山,走长途的艰苦线路,但绝不因此就鄙视走走轻松的短途线路。比如:有空闲的时间(一个xx),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没有非常好的体能,但没有心脏病等不适合运动的疾病)),选择适当的装备(一个结实的双肩背包,一双运动鞋,几瓶水和饮料,一些干粮,少许救急物资,小刀,手机,包里有空间的话,再带上雨具、电筒、等等),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认识路,并且有一些经验,状况不错),做好充分准备(考虑好来回时间、路上是否会有人打劫,走之前给家人或好友说一声去哪里了),去走一走某条合适自己的线路(也许就是帽儿山),沿途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沾花惹草”,走走停停看看,不在意攀登的目标是海拔几千米的山还是海拔只有几百米的低山,这样的随便走走的登山(叫行山也行),同样能够享受户外的快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今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各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也许有些朋友非常喜欢旅行、登山等运动,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比如身体不适、工作太忙等等)不能参加活动,一样是同道中人,没有理由因此就看不起别人。不管哪种登山模式,都是自己的选择,一样无可厚非。但是借助别人的力量登顶某座山峰以后,回来大吹大擂,到处宣扬如何如何,我把“XX山”踩在脚下了,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样就有些令人反感了。登山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只要自己高兴就行,有什么值得向公众夸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