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4讲:家庭教育与习惯培养- 井长的日志- 网易博客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4讲:家庭教育与习惯培养

    1.习惯与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把一种行动方式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重复而固定下来,成为不变的模式,这就是习惯。比如定时、定量吃饭。最初孩子对饥、饱的感觉不是那么准确和明显。吃饭没个时间观念。玩起来,特别兴奋,可以忘了吃饭;没的玩了,很闲散,又总想吃东西。这就是没有吃饭定时的习惯。孩子遇见喜欢的东西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或不吃。这就是没有定量的习惯。正常的是定时定量吃饭。到了规定的时间,孩子就饿了,吃到定量就饱了,就停止。这样无数次的培养训练后,孩子的生理节律就固定成为模式,到时间就饿,吃到一定量就饱了,就停止。这就是吃饭的行动固定在一定的时间、数额里,形成了定时、定量吃饭的“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这种习惯,有时没有很多道理好讲,就是要使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有条不紊地生活。所以,人的一日生活都要有固定的规律,不是杂乱无章地乱来。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要长年的、反复的操作实践,重复又重复才能固定下来。所以,习惯是在生活过程中,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童年、幼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获益。一旦错过童年的关键时期,以后,再培养生活习惯就很痛苦了。所以,培养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负有重要的责任。

    人,需要有节奏的生活和学习、工作。这种节奏,固定下来形成习惯。这些习惯有一定的家族性和社会性,也就不成文的形成一个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民族长期从事农业劳动,适应自然的需要而形成的劳动习惯。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适应集体生活和必须,是提高个体社会性的手段。

    家庭教育中要培养的良好习惯很多。简单归结起来有两大类:一是生活、卫生习惯;二是学习工作习惯。

    2.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很多,不需要一一说明,现只说明几个主要的方面:

    (1)关于吃饭的习惯:人的营养主要是从吃饭获得。从出生就要定时吃奶,以后要定时、定量吃饭。两或三餐间加水果。少吃或不吃零食。为了孩子能从正餐中获取多种营养,应注意调配主副食。如一周中某一两天的早点可以喝牛奶,吃馒头片,佐以花生米。把花生米放到正餐中做小菜,而不做为零食。要定量吃饭,要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吃饭是人们保证健康的本能活动。家长尽力安排、调配多品种,多花样。但,当孩子吃饭时,不要表示过分的关心或注意,一会儿挟菜,一会儿送汤。免得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引起某些不良倾向,而出现厌食、挑食、偏食的毛病。家庭{zh0}实行分餐制。3 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和成年人一样正常吃饭。

    吃饭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我们和外国人交往,很注意吃饭的礼节、规矩。有人错误的认为我们吃饭时没什么规矩。其实不然。我国关于就餐也有很多应遵守的礼仪规矩。做为有教养的人还是应该遵守文明就餐的习惯。一般说文明就餐应注意以下的一些规矩:餐前要洗手;就餐要端坐;腰自然挺直,两腿并拢,离桌面适度,不能前胸紧贴桌面,也不能低头就桌面喝汤或吃饭。吃饭时左手端碗。端碗时拇指要指端紧握碗边,不能用拇指未节卡注碗边,把整个拇指伸进碗口。右手拿筷子。拿筷子要注意正确的姿势,拇指、食指握住筷的中间部分,中指做调节活动的动作,小指自然收拢,切不可伸出很远。咀嚼时,不要张大嘴、出大声;而要闭嘴、小声或不出声的细嚼慢咽(切不可轻视这点,习惯不好,长大了在公众场合吃饭是很失礼的,但自己已习以为常,又不自觉)。喝汤用汤匙盛到自己的饭碗里端着喝,或端着饭碗接着从汤碗中盛汤,用匙直接喝。不管用那种姿势。都不能发出唏嘘的声音。拿匙时要把筷子放下,不能把筷子攥在手里,直接去拿匙。吃面条或其它热的东西,也要注意不能发抽吸的声音。大家一起就餐,不要大声喧哗,可以低声和邻坐寒喧,不宜长谈。如果是合餐,{zh0}用公共筷子,把菜挟到自己的菜盘中再吃。挟菜时要注意只在靠近自己一边的挟,挟得要适量,不可东流西掉。如果掉了菜,或撒了汤,也不要惊慌失措,大嘶小呼,而要自若的招呼服务员擦掉。就餐时,动作要轻,不要弄得叮..作响。吃完饭,把筷子并齐放在碗的右边,不要乱放,更不可把筷子横搭在碗上。然后离座,和邻座或长辈告别,轻声道:“请慢吃”。漱口时,轻漱后,吐在水盂里,不能随意乱吐。更不可仰面咕咕大漱,然后大声喷吐。这种动作很粗俗,很不礼貌。这些用餐的规矩看来很琐碎。若从小养成习惯,也就很自然,而不觉得麻烦了。这些文明就餐的习惯要从孩子一开始吃饭时,就教导、要求,反复训练、不放松。家庭其它成员要示范,日子长了,自然会养成好习惯。

    以上说的是日常家庭就餐的习惯。也是一般中国人就餐的习惯。此外,还有节、假日、外出宴会,或少数民族的特殊的就餐习惯或注意事项,那需

    要在交往中随时学习。只要有了基本的良好的就餐习惯,一些特殊的个别的规矩就容易学容易记了。

    (2)关于睡眠的习惯:睡眠是使身体各组织器官得到恢复的自我保护性措施。虽然生理学家尚未xx解开睡眠之谜。但是,人,必需有足够的睡眠,是确定不疑的。一日中,需要睡多长时间合适,什么样的姿势睡得{zh0}等问题,都尚无一定的明确的规定。但,人们有个经验的规矩,适合大多数人。我们现在谈的就是这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成年人,要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是为了恢复脑机能。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脑皮质细、脑弱,耐力小,容易疲劳。所以,孩子越小越要多睡。可以这样说新生儿睡的时候多,醒的时候少。1 岁至3 岁需要12 至14 小时的睡眠。3 岁以后至6岁至少要睡10 至12 小时以上。其中包括午睡2—2.5 小时。要培养定时入睡的习惯,经常看到婴幼儿没有定时睡眠的习惯,兴奋了不睡。但由于过度疲劳不适,而哭闹、烦躁不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通风,温度合适的睡眠环境,养成定时入睡的习惯。一般不打乱。便于孩子很快入睡,入睡前不过度打闹、嬉戏。长时间兴奋,影响睡眠质量。睡前用温热水洗脸、洗脚、刷牙漱口,不吃东西、不喝水、入厕。上床后,顺序脱衣服,衣裤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睡时不蒙头,不俯卧、仰卧,要侧卧。睡醒后,略清醒片刻,起床。起床后,整理裤褥,叠放整齐。有些家长不注意孩子的睡眠。晚饭后,家人聚在一起,闲谈、嬉戏、看电视,孩子也凑在一起笑闹,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因而不能安静入睡。有的家长,还经常似乎夸示,又似乎嗔怪的说:“这孩子可精神了,就是不爱睡觉..”久而久之,孩子就更不容易入睡了。长期睡眠不足,影响智力发育。所以,家长一定要认真培养孩子定时睡眠的习惯。

    (3)其它的个人卫生习惯:一个人要养成个人讲究卫生的习惯,预防疾病,保证健康。①洗漱:早、晚(睡前)洗脸、洗脚;饭前、便后、手脏了,随时用肥皂洗手;饭后漱口,用手绢或餐巾纸擦嘴;早晚刷牙,定期洗头洗澡;养成自觉的按顺序的洗漱习惯,②排便:定时入厕大便。俗话说:“十人九痔。”很多人认为有痔疮是常事,没什么关系。其实,这是错误的旧观念。有些人没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没有规律,每次排便的时间过长,久而久之就生了痔疮。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定时入厕,形成条件反射的大便习惯。每次大便以10 分钟以内结束为宜,不要蹲、坐的时间太长。养成好的排便习惯终生受益。③专用自己的毛巾、面盆、口杯。不随意乱用别人的东西。个人的洗漱用具用毕刷洗干净、摆放整齐。④打喷嚏、咳嗽,不面对别人、餐桌,咳嗽时要侧头,用于挡住嘴。不面对别人剔牙,用手扣鼻子或挖耳朵,擦眼睛等。⑤定期理发,剪指甲。⑥保持正确的坐、立、卧、行的姿势。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就是说一个人经常保持个人的仪态、衣着合体,整齐、干净,态度端庄、稳重。坐得端正,不东倚西靠;立得挺直,不前仰后歪;行得潇洒,不邋哩邋遢。这要从小养成注意行动举止的习惯,一抬手一投足,都表示出有教养有礼貌的风度。⑦养成注意环境卫生的习惯:不随地吐痰,有痰吐在痰盂,或餐巾纸中;不随地丢弃杂物;吃带皮、有核的东西,把皮或核放在一起,吃完了扔在垃圾箱中。经常打扫房间,擦洗用具、玻璃,家俱、用品摆放齐整。

    3.学习工作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长期的反复的实践的行为模式或程序,是个人自动化了的自然的行为过程。婴幼儿有如一张白纸,家长,老师可以按国家的、民族的要求画最美丽的图画。一旦画成,就为国家培养了有良好教养的公民,有用的人才。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终xx挥作用;坏的习惯很难更改,带来的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重要的是要在刚接触学习(这里指刚入学的知识、技能的学习)的幼儿园大班、小学阶段的训练和培养。文字、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文明社会中公民社会化不可缺少的过程。国家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正是完善这一过程的必然措施。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品质的完善的发展是和识字、计算、其它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时进行的。孩子学习了文化,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发展,是为孩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培养良好的习惯也是高尚品质的培养。好的习惯促进了好的学习,也培养了好的思想品德。比如学习上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从学习表面看可能表现在作业一丝不苟、有错误及时改,遇问题钻研、不马虎等方面,从思想品质看则是培养认真、坚毅、克服困难等多种非智力的心理品质。在这方面可能比教孩子认几个字,算两道题还要重要。这个学习过程的完善、充实和建立是自觉的、长期的、渐进的积累结果;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中实践的结果;是个人思想认识和行为动作协调统一发展的结果。家庭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打基础、坚持实践、精益求精培养习惯的重要作用。

    所谓“打基础”。孩子一出世的环境,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家庭世界。在这里他获得了美丽的颜色、多变的图形、悦耳的声音等等人生信息。他逐渐感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充满热情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无限地热爱着这个新的世界。这个美丽的家庭世界是父、母(包括家庭其它成员)为孩子创造的,充满了欢快和幸福。由此,他(她)走上了积极向上、热情主动、友善乐观的人生道路。如果相反,这个家庭环境是单调的、呆板的、冷漠的,孩子是在孤寂的清凉的气氛中度过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以后孤癖、不合群、畏缩、学习不主动、没信心。所以家庭为孩子学习打基础认几个字、数多少数、背几首古诗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多彩的环境,温暖的幸福的气氛,引导他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的欲望(好奇、求知、主动)。长大一点配合学校,细心地培养孩子点滴的学习习惯。

    所谓“坚持实践”。养成习惯首先要有实践,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其次要有反复的坚持。二者缺一,不能形成习惯。学习是艰苦的,甚至是枯燥的,那是被动、没有兴趣的学习的感受。如果深入进去,学习有了发现,获得多次成功,它又是充满欢乐的。学习的成功和兴趣是形成习惯的基础。实践,反复的实践是获得成功,产生兴趣,形成熟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所以,坚持实践就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实践贵在坚持,坚持需要有坚毅、认真的心理品质。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坚毅、认真的心理品质。它又使孩子获得好成绩,养成好习惯。由此,互相影响,孩子学习也好,习惯也好。

    所谓“精益求精”。指的是学习认真、仔细、不马虎。这种精细的心理品质要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对自己做的事情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不随便、不苟且。

    以上所谈的是家庭教育与习惯培养的问题,但良好习惯的培养还必须与良好的心理品质训练同时进行。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应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下面谈几个具体的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1)专心地学习的习惯:在家里集中精神,专心看小人书、看画报,或从事其它类的智力活动,写字、画画儿、下棋等,从小就养成干任何事儿,集中精力,认真干好的习惯;在学校,上课集中精神,认真听讲,不东张西望;不身子坐在教室,还心猿意马,神不守舍。稍微长大一点,认真完成作业,不一边写作业,一边玩其它东西,或心里想着别的事情。一定不能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

    (2)养成主动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主动预习,及时复习,都是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从小就要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严格认真自我学习的要求。具体做法就是配合学校学习,做到有准备去听课,上课之前,对所要学的,大致了解三点:①主要概括内容是什么(至少要知道大题目,{zh0}知道纲要)。②然后知道课的难点(或重点)是什么;③新课与前课的联系是什么。这个联系是延续、扩充、深入,还是比较。这就是使孩子认识把零散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逐渐成为系统的知识的活动。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只有记住,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知识是有联系的。掌握内容的联系就是掌握一门功课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深入。从小就养成主动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作业之前,要总结当日课堂学习的内容,决不能形成“完成作业就是学习完了”的认识。

    (3)学习用具、书本使用干净、摆放整齐的习惯:学习用具、书本使用干净、摆放整齐是个人讲究清洁、整齐、卫生的生活习惯的反映,使得生活有规律,有条理。

    (4)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遇到问题不囫囵吞枣,也不盲从。对问题自己要想明白,肯钻研。愿意和人讨论。

    (5)动手与动脑结合,上课听讲、做笔记;下课复习看书划重点,做读书笔记;实验、实习,读书与行动结合,随时勤于画图、做模型、制图表,配合读书帮助记忆、巩固。

    (6)养成好学习、爱读书的习惯:遇到困难或问题,想通过读书去解决;闲暇时,愿意借读书充实自己;疲倦时,希望通过读书得到慰籍;能够做到和书籍为朋友,把读书做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用读书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使之把家庭、学校、社会的人和事自然地统一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树立理想,为实现理想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家庭是人生活的“根”,许多良好的性格、习惯,都是在这里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自然地形成的。现在我们只是要求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讲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郑重声明:资讯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4讲:家庭教育与习惯培养- 井长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