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绝不求和_科技中国杂志_新浪博客

科技中国2010年01期栏目  封面故事
  
 [焦点] 研发“芯”路
 [主文] “芯”机之链
 [观察] 政府“推手”
  
  
  
  2010年,预计xx自主知识产权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6000有望推出。
  曙光公司副总裁聂华在2009年年末透露,曙光6000将采用xx自主设计和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国产龙芯处理器,“普通CPU+国产龙芯处理器”的组合。
  据悉,曙光6000的能耗问题将非常突出,它计划大规模采用的八核龙芯,除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外,其功耗只有30瓦左右,相比其他处理器,功耗大大降低,可以为用户节省大量电费。
  不过,由于国产龙芯CPU尚在研发当中,所以今年4月份以前不会面世。
  从当初取名“狗剩”,唯恐“孩子”不易养大,到现在龙芯进入曙光核心部件序列,经过9年发展的龙芯,已今非昔比。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芯片的一面旗帜,龙芯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之所以对于龙芯有这么大的关注,至少有两点考量。
  其一,这是上升到一定高度的国家战略的焦点所在——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如果连电脑的CPU都无法自主制造,CPU后门的问题则会给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致命的隐患。
  前车之鉴已有之。如在{dy}次海湾战争开始后,美军xx了预先安置的“后门”程序,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失去作用。
  其二,关乎中国IT产业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产业,中国制造已在世界上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缺乏核心知识产权的代价却是超级巨大的。如果说中国的IT产业界在小小的一个CPU芯片上都没有自己的“主权”,那么,VCD/DVD被收取昂贵的专利费所带来的产业阵痛势必会再度上演。
  所以,对于中国的IT产业的战略问题,2002年,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撰文回应争议时直言不讳——中国实现IC产业跨越发展的主要希望在芯片设计上。
  关于CPU发展的战略问题被摆上桌面。战,绝不求和!如何战,这是大问题。
  好在,有问题存在,就有乐意xx问题的人。
  于是乎,破题者奔涌而出。然而,小小一块CPU的破题之旅却经历了太多的曲折。
  如生产出{dy}块“中国芯”(商业化的嵌入式芯片)的方舟科技虽然名噪一时,但研发目前已陷于停滞,“中国{dy}芯”前途暗淡。
  而在2006年,“汉芯xx”事件的曝光,给非“汉芯”的破题者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芯到底有没有希望?
  在质疑声中,坚挺着继续前行的有一个独特的参与破题者——中科院计算所。筹建于1956年的计算究所,有很辉煌的历史。1958年8月1日,该所研制的八一型计算机标志着中国{dy}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已经诞生。
  40多年后,计算所将战略目标之一锁定CPU,2001年3月,中科院计算所龙芯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1年之后,龙芯1号CPU研制成功,小名“狗剩”。
  后续的研发中,龙芯2号、3号相继推出。
  一系列的成功研发,树立了龙芯在国产芯片中一面旗帜的地位,在国际上也引起不小的反响。
  对此,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龙芯项目组负责人胡伟武在2007年曾撰文写到:龙芯处理器的研制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2005年7月,美国xx的市场分析公司In-stat公司在xx刊物《微处理器报告》上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龙芯2号的设计,文章中提到“中国已经有设计世界{yl}处理器的能力…… 龙芯2号的设计说明中国人正准备生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厂家的处理器”。华盛顿xx的智囊机构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中国向前跳了一大步》的报告,分析了中国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力。在报告中,哈德森研究所列举了中国自主创新的三个案例,其中一个就是龙芯2号问世。
  龙芯的坚挺,就其深层次的原因,与国家战略需求、部委支持、中科院力挺等多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所以,时至今日,龙芯这面旗帜依然迎风招展,研发似乎正在走向深海。但是,在芯片国产化的路上,龙芯却处于不太明朗的前景之中。
  2002年12月“龙芯产业化联盟”就已经成立。但是,在现实的销售世界中,龙芯的身影依然那么单薄。2009年,尽管政府采购的订单听起来很诱人——国家计划采购150万台龙芯电脑,但是,仅靠政府的支持,而打不开“自由”市场的大门,龙芯的前景依然昏暗。
  所以,2010年的龙芯,如何走好10年跨越的关键一步,至关重要。就像悬浮在液体中的物质一样,可上可下,目前决定龙芯命运的则是将各种优势促进自身的商用化发展,由此上浮其在液体中的位置,直至浮出液面,与早就在液面上空飞舞的因特尔、AMD等一决高低。否则,长时间悬浮,也不是发展之道。(赵鹰)
  
  
  
  [上篇]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有人将信息安全比喻成“国家安全的长城”,因此,要在信息领域不受制于人,xx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就一定要将这一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CPU则是信息技术核心中的核心。
  
研发芯路

文/本刊记者 桂小笋
  
  自从2001年5月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以来,关于它研发的争论就不曾间断过,如同其课题组集体创作的歌曲《龙心飞扬》中所唱的那样,“睁开你的眼,看泥泞布满的来路……我们要让世界听到龙的声音。”水击三千里,背负着中国“血统”重担的这条研发路,注定是一场艰辛的圣杯之战。
  站在2010年初,回望龙芯的发展历程,许多资料和细节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从媒体的报道中依稀可以看到,从2005年开始,关于龙芯的报道前后分明,经纬有度,而在这八年中,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龙芯的曲子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的音调。
  
“战”与“和”之间,龙芯举步维坚
  由于和国外产业的差距和巨额投入,要不要自主研发芯片的话题一直在计算机业界争论不休。主“战”派和主“和”派你来我往,各执论据为已辩护。
在龙芯的历史上,唐志敏和胡伟武被并称为龙芯两大科学家,成为这个团队中的“双子座”。  
  2000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的CPU设计项目筹备进行得如火如荼。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回忆,当时他给计算所系统结构室主任唐志敏打了个电话,开玩笑说,一两年之内不把通用操作系统boot起来,他胡伟武“提头来见”!
  和胡伟武“师出同门”的唐志敏,当时正负责计算所CPU设计项目的准备工作。
  立完军令状回到计算所后,胡伟武开始考虑CPU的指令系统和流水线等问题。胡伟武后来回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他看过的文档至少有上万页,而同事们看过的文档,比这要多得多。
  胡伟武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仅一年多的时间,“龙芯1号”正式问世。
  2002年8月,被命名为“狗剩”的“龙芯1号”芯片正式问世,之所以取了个这么中国风俗的小名,是因为觉得“贱名好养活”,由此不难看出,狗剩的问世背后,业界信心依旧微弱。
  关于龙芯的报道中,在2002年的媒体报道中出现了{dy}个高音。新华网报道称,“龙芯1号”芯片被称为“中国{dy}款商品化通用高性能CPU(中央处理器)芯片”。这款芯片采用0.18微米工艺,包含近400万个晶体管,主频{zg}可达266MHz,目前已用于国产龙腾服务器中。
  2002年,“中国芯”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发展中,龙芯并不是{wy}的“中国芯”,在此之前,北京大学、威盛电子等均对“中国芯”自主研发有所涉及,其中,由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方舟1号”是所有“中国芯”里最负盛名者。
  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从应用的角度把CPU分为三大类:x86CPU、嵌入式CPU和其他高性能CPU。按照倪光南的分法,“龙芯1号”应归于“其它高性能CPU”,而龙芯项目组负责人唐志敏则将其归于通用CPU之列,原因是其“功能较强、能用于服务器”。
  对于CPU而言,通用CPU芯片领导着技术发展的主流,提高芯片性能的各类技术,都是首先在通用CPU芯片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然后再逐步应用到嵌入式CPU中去的。因此,通用CPU的发展是关键。
  
嬗变之痛,管理漏洞困扰全局
  龙芯问世以来,外界对其的看法始终徘徊在否定与肯定之间。在关心者和反对者的疑虑和质疑中前进的龙芯,每向前走一步,老的问题就会消失,同时新的、更难的问题就会出现。
  与研发同步而来的是研发团队管理的困惑。在龙芯的官方网站中,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在其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说,设计‘龙芯1号’时我们还是一个小作坊,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作坊,而这种作坊式的组织管理方法已经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重大障碍。”
  2004年的龙芯项目组像一只破茧前的蛹,正面临着从作坊模式到工业模式的痛苦转变。如果不能破茧成蝶,对于课题组而言,前车之鉴犹在——过去和现在,国内外很多优秀的队伍(包括一些计算所的队伍)就是没有能够完成这个转变,很遗憾地退出了竞争。
  胡伟华如是写到:
  我们没有彻底理顺任务和学科的关系,导致我们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或者和任务严重脱节,或者绑在任务上没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把这些文化落到实处,导致整个课题组凝聚力不足乃至战斗力下降。
  我们对新进入课题组的研究生和员工没有很好的培训机制,导致有些人天天加班加点,而有些人却苦于找不到研究的内容。
  ……
  透过这些整齐文字的背后,依旧不难重现当时混乱的研发团队管理场景。
  在这种变革与挣扎的氛围中,2005年4月18日,“龙芯2号”正式对外发布,性能比“龙芯1号”提高了10倍。
  2005年7月,美国xx的市场分析公司In-stat公司在xx刊物《微处理器报告》上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龙芯2号的设计,文章中提到“中国已经有设计世界{yl}处理器的能力。…… 龙芯2号的设计说明中国人正准备生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厂家的处理器”。
  
城门失火,“中国芯”饱受争议
  时光穿插在2002年和2003年之间,关于“龙芯1号”的通用与否之争见诸于字里行间,而这种局面,在2004年得以缓解,从这个年份起,如何产业化龙芯成了众人关注的新话题。见诸报端的文章中,多探讨此类话题,关于研发却很少涉及,而这也为2006年有关“中国芯”的一个丑闻引发空前关注埋下了伏笔。
2006年,曾制造出{dy}枚“中国芯”的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丑闻不断。“863”的重点支持课题“方舟3号”项目的夭折。同年,“汉芯xx”  的音符更加刺耳,让听众迷失了对曲子的认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龙芯是否也xx的问号摆在了所有人的桌面上。这一年的媒体同类报道中,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而这一年,“龙芯3号”的研发正如火如荼。在质疑于压力交织的压迫下,无辜者无不想还己公道,但能释疑的只有事实。
  乱中求稳,不如沉默。
  但让龙芯没想到的是,2006年的这场原本与龙芯没什么直系关系的纷争却为2009年6月开始的另一场纷争埋下隐患。
  2009年6月,一篇名为《龙芯无奈购美公司专利授权,“中国芯”光环褪尽》的文章质疑之火烧到了龙芯。
  这场关于技术的舌战有两个焦点。
  一是2009年6月17日,老牌处理器架构厂商美普思(MIPS)宣称,龙芯所属的计算所获得MIPS32、MIPS64的结构授权,双方开展长期战略性合作,消息随即得到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的证实。购进美国专利,“狗剩”还是不是一颗“中国芯”?
  另一个焦点则要追溯到2005年7月,当时的专业半导体调研机构In-Stat发布独立分析报告称,龙芯处理器构架与美国MIPS近似度达95%,龙芯2号处理器与MIPS十年前推出的产品非常相似,由于未获美国公司的授权,如果龙芯未来销往海外,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
  尽管后来中科院计算所进行了紧急辟谣,强调龙芯2号是中国人自主研发而成的。但有关专利的纷纷扰扰一直存在,龙芯产品也因此不能走出国门,产品销量受到直接影响。
  一时间,“汉芯第二”、“伪自主”等言论不绝于耳。
  胡伟武迅速回应,此次与MIPS的合作不会影响到龙芯的自主知识产权,“狗剩”用什么指令集去编写,就像写文章前考虑汉语写作还是英语写作一样。和MIPS公司商谈结构授权事宜早在2003年就已开始,龙芯还是一颗纯正的“中国芯”。
  
龙芯还要走很远
  研发成果得到了肯定,但胡伟武却陷入了另一个困惑之中。
  在2005年之前,龙芯的研发和产业化基本上处于隔离的状态。2005年4月的“龙芯2号”的成果发布会后,有很多电话打到胡伟武的办公室问什么地方可以买到“龙芯2号”芯片,胡伟华觉得惭愧:“我居然无言以对”。
  这两条原来看似不搭界的音符如今要谱成一首曲子,龙芯课题组必需有创造性的谱曲者。在此之后的2007年至今,龙芯产业化的报道层出不穷,而研发进程如何?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2005年开始,龙芯课题组派出骨干参与到龙芯的产业化工作中,并明确提出“让下游客户找得到龙芯”的口号。
  对于本意就是将产品产业化却一直未曾过多涉及产业化的龙芯课题组,2005年这种观念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龙芯的产业化意图引起了业界的注意。
  时光转到2007年,龙芯与各PC厂商合作的新闻开始递增,这一年,全球芯片业的老大英特尔出台了一项25亿美元的投资,15年来,英特尔{dy}次在发展中国家兴建芯片加工厂。
  这一年的3月28日,中科院计算所与意法半导体公司召开发布会,双方将就龙芯处理器技术进行合作。龙芯的研发有了战略意义上的世界合作伙伴。
  胡伟武认为,由于背靠中科院计算所,使龙芯拥有了立于不败之地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计算所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龙芯提供人才和核心技术储备;另一方面为龙芯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后方,尤其在产业化初期依托计算所进行龙芯产业化可以使龙芯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龙芯是由风险投资支持,那么龙芯的团队早就散了,但正因为依托在中科院计算所,我们可以得到中科院和计算所的支持,使得我们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可以正常推进。”胡伟武说。
  从这一年开始,龙芯的产业化成了众人思索的首要问题,这一点,在龙芯的官方论坛中得到了侧证:龙芯官方论坛中,市场讨论区摆在所有版块之首,接下来的才是龙芯技术讨论区。
  在这个龙芯技术讨论区中共分为四个版块:龙芯CPU芯片设计、龙芯硬件设计、龙芯软件设计、龙芯工业设计。
  无论哪个版块的研发内容,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反证胡伟华的观点,如果不是背靠中科院计算所,龙芯是否能走到今天?
  在国家巨资启动的“核高基”项目中,龙芯五亿元的投资依旧挡不住许多业内人士对其前景的不乐观,一项科研成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而龙芯商用的反应平平,也成了众多不乐观者的有力论据。
  在质疑中前进或在质疑中沉沦,这似乎就成了研发龙芯挥之不去的宿命,无论这宿命背后担负的重任是什么。
  
  [中篇]
  
  记者手记:
  12月22日,记者来到龙芯的xx实体店,走到面门口时,红色的龙芯两个大字分外抢眼,也让这家店变的极其好认。进入店内,{dy}感受就是龙芯在潜伏,虽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技术还不成熟,百姓还不买帐,各大PC巨头还不青睐,但是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骄傲,龙芯是不会消失的,现在它在潜伏。
  龙芯实体店内只摆着5、6部电脑,包括PC机和上网本,对于如此的“冷清”,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市场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公司是做CPU和开发板等产品,而成本电脑是其下游的合作伙伴江苏龙梦的产品,他们只是代为展示,对于下游的合作伙伴,并不是只有江苏龙梦一家,曙光也一直是其合作伙伴,现在公司也正在和方正、联想等PC巨头展开合作的洽谈。
  刚成立时北京龙芯科技服务中心还是一个中科院计算机所龙芯课题组下面的一个机构,而在2007年时中心进行了改制,成立了有限公司,对于未来的战略部署也是要将计算机所的龙芯课题组并到公司的研发机构中,慢慢向企业靠拢,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龙芯研发。如今公司运作良好,虽然龙芯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但是公司有一定的销售额,北京市科委也对公司有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支撑了公司的良性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力支持龙芯发展的还是政府。
  
  
  
  
  
  自主研发龙芯的意义,在国人眼里并没有引起一致的共鸣。尽管国人褒贬不一,因特尔等巨头大有坚不可摧之势,但龙芯国产化的商业道路依然要前行,龙芯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打破境外芯片巨头在中国的垄断”的大旗。甚至可以说,龙芯的战略高度是中国信息产业领域的“两弹一星”。
  
“芯”机之链
文/本刊记者 孟宪秋
  
  虽被提升到了民族大义的高度,但是龙芯的产业化之路并没有因为具有民族大义的色彩而易于前行。从2002年12月“龙芯产业化联盟”成立,到2009年1月8日国内xx龙芯产品实体店正式开业,7年间,龙芯的产业化仍然在“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中经历着“起步”阶段,芯与机的融合远比研发更加艰难。
  实体店的开张,使消费者{dy}次有机会去近距离地感受和触摸基于龙芯的电脑产品。一直以低成本的信息化、农村电脑、学生电脑、低价格等等作为宣传重点的龙芯电脑,价格虽然不高,却也称不上低,以龙芯的其中一款电脑产品——逸珑为例,差不多配置的华硕Eee PC报价在2200元~2400元采用的是7英寸屏,而这个价位的逸珑采用的是8.9英寸屏。
  目前,虽然普通消费者并不买账,但龙芯已经处于“国家采购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高志前接受《科技中国》专访时认为,国家支持龙芯产业化很有必要。

8年坎坷,等量产龙芯之机
  2002年,随着龙芯1号——龙芯XIA50流片成功,围绕着研发进程的产业化也提上了日程,由中科院计算所联合江苏综艺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市中关村注册成立了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称神州龙芯),专门致力于开发和销售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系列微处理器芯片(CPU)、硅知识产权(CPU-IP)以及相关嵌入式系统产品,由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担任董事长。
  “龙芯1号”的知识产权由神州龙芯公司拥有。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在现代通用微处理器设计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标志着国产安全服务器CPU和通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产业化的开始。
  但是,一个科研单位和一个企业无法承担龙芯的产业化重任,架起龙芯的产业化链条还需更多的环节相扣。
  2004年5月,计算所联合江苏梦兰集团和台商在常熟市组建江苏中科梦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中科梦兰),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龙芯应用产品为使命。
  2005年4月,计算所与江苏梦兰集团签署了《关于设立龙芯产业化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在江苏正式建立由政府投资3000万元作为支持资金,总共投资2.4亿作为启动资金的“中科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此举是打造龙芯产业链的重要一步。当地政府全力支持龙芯的产业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也提供了很多税收和政策优惠等。
  此后,计算所再次与江苏梦兰集团合资成立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中科龙梦),承担龙芯的部分产业化工作。目前中科龙梦已经形成以福珑迷你PC、脉珑网络计算机、梦珑超便携笔记本、海珑迷你服务器等四大系列十余款产品为主,以SoC芯片定制和集群服务器为辅的技术实现与产品制造的解决方案体系。
  至此,在江苏常熟市形成了一个拥有中科梦兰和中科龙梦两个企业的龙芯产业化基地。
  对于龙芯,2006年是其市场化动作较为集中的一年。4月6日,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与重庆市高新区政府共同投资创办重庆神州龙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龙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致力于信息安全、政务信息化、音视频处理、网络终端、工业自动控制和信息家电等应用领域产业化建设。10月,中科院计算所又组建了“龙芯技术服务中心”,作为龙芯技术产研结合的窗口,用于承担龙芯产业化的任务。
  2008年,中科梦兰与中科龙梦重组成立了中科龙芯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今已形成低成本计算机、迷你计算机,一体机和集群计算机四大系列十余款{tmgnkb}的自主创新产品,累计获得十余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时光转到2009年,这一年龙芯电脑的xx实体店正式营业作为这一年龙芯大事件中最容易被回忆起的事件,也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如今2009年已经画上了句号,2010年已经开始了滴答的计时。
  未来,中科院计算所将成立一家公司从事龙芯处理器的研发及销售。“中科院计算所是科研单位,它没法卖处理器,龙芯梦兰又是做龙芯电脑的,所以需要一家专门做龙芯处理器研发及销售的公司。”龙芯项目首席科学家胡伟武透露。
  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把龙芯卖出去”的问题,胡伟武专程出席2009年10月17日举办的2009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时对媒体表示,关键瓶颈就在于大规模的产业化和应用。“这次来湖南,就是来联合湖南本地的企业,完善相关产品和服务,同时争取湖南省政府在龙芯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方面给予支持。”
  胡伟武向媒体透露,在龙芯启动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之际,湖南将成为龙芯安全芯片产品以及龙芯低成本计算机和基于龙芯 SOC(片上系统)系列芯片的产业化基地试点。
  说到为什么选择湖南,胡伟武乐观地分析道:{dy}、湖南人敢于吃螃蟹,抢先机;第二、湖南是软件大省,文化大省,对于打造龙芯软硬件体系有利;第三、湖南是中部大省,做龙芯产业基地,对周边省份具有辐射作用。

企业大联盟,助龙芯腾飞
  就在2002年龙芯一号面世不久,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七家单位联手发起的“龙芯产业联盟”也正式成立。联盟成立后不断地吸收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产研单位加盟,以此寻找龙芯的{zj0}适用点。
  产业联盟成立旨在形成以CPU和OS为核心的IT产品覆盖从CPU到主板,从服务器到NC、PC机,从路由器到交换机的整个IT产品层次,同时嵌入式龙芯CPU应用,覆盖通信、数字家电等网络终端产品的横向覆盖上的产品联盟。
  成立龙芯产业联盟的原因,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解释:“龙芯需要成立一个联盟,通过国内的一些大企业的参加,使CPU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够无缝地联系到大的应用市场,而龙芯所带来的市场潜力也将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中科院计算所等七家单位才能够携起手来建立这样一个联盟,以期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就在“龙芯产业联盟”成立的第七个年头,2009年7月左右基于龙芯产业化的另一个产业联盟由江苏梦兰集团牵头组建的江苏国产芯片与软件产业联盟在常熟成立。江苏省内从事以龙芯产业化为主的国产芯片及软件研发、生产、合作、推广和服务的13家企事业单位成为产业合作联盟首批成员。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丁文武表示,成立江苏国产芯片与软件产业联盟,是软硬件之间的结合互动,将打造从芯片到软件再到硬件的产业链,产业联盟将对龙芯产业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国产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
  
环环相扣,铸造产业链
  龙芯的未来,关键是在其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各个单位找到自己所在的一“环”,环环相扣才可能共同为龙芯产业化发展的大潮推波助澜。
  在这条产业链中,中科院计算所负责芯片的核心技术的研发,神州龙芯集成电路公司作为联结研发与产业的纽带,为下游的整机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分别提供基于龙芯CPU的IP核、芯片与解决方案,而龙芯产业联盟、龙芯开放实验室和龙芯产业化基地等企业单位组成了庞大的龙芯下游伙伴。
  在龙芯的产业化之路上,目前看来,如何建立更多的渠道,让消费者直接体验龙芯产品并最终购买,才是龙芯产业链的一大问题。
  其实在立项之初,龙芯瞄准的市场目标是政府采购,希望凭政府订单迅速站稳脚跟。不少人认为拥有政府采购支持的网络电脑(NC)将成为它{zd0}的市场方向。
  在“龙芯1号”问世之后,将其产品进行产业化的成果屈指可数,在规模和销量上也未成气候。在北京市政府2003年招标采购NC的行动中,由于要求主频必须在400MHz以上, 主频仅达到266MHz的“龙芯1号”只能与订单失之交臂。
  如今,龙芯CPU的技术越发成熟,基于“龙芯2号”推出的龙芯2E(增强型)和龙芯2F(改进型),性能已达到了“奔4”水平,政府采购已向龙芯伸开了双臂。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红头文件,相关部门将安排集中采购150万台采用“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器及国产操作系统”的电脑,用于中小学的电教室。
  江苏省常熟市于2009年4月首购1万台龙芯电脑用于当地中小学教育之后,江苏省政府也采购了15万台龙芯电脑。
  虽然国务院的文件中并未明确提出采购龙芯电脑,但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器”这一条件及国家以往的支持情况来看,可以确定就是龙芯。在通用处理器领域,龙芯目前是{wy}国家大力支持的、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器。如果按照每台龙芯电脑2000元计算,这一计划或涉资30亿元。
  据悉,龙芯150万台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科技部牵头,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支持,预计在2010年得到落实,届时它将出现在全国中小学的电教室内。基于龙芯电脑的中小学数字学堂目前已在龙芯梦兰公司所在地江苏常熟进行试点。
  与国家的青睐相反,国内PC企业对龙芯的反应则比较冷淡。龙芯自诞生以来,联想、方正等国内几大PC厂商均未表态支持,积极支持龙芯的中国PC厂商只有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曙光等非主流PC市场的力量。
  对于政府的坚定支持,高志前认为,“这是推动龙芯产业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新产品尤其是高技术产品,一开始都是不成熟的,“怎么才能让它成熟呢?必须要试用。不管水平如何,必须要让它进入市场,进入市场后才能有利于技术更成熟。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里,如果没有政府采购的话,就没有它的市场,因为在xx产品里政府首购可能是它{wy}的市场,由于技术不成熟,大众不信任,一般的消费品市场它是进不去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自主创新体系里要有政府首购的政策的原因。”
  
  
  
  [下篇]
  
  xxx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党和{gjldr}先后视察中科院计算机所,关注龙芯的发展。温家宝在视察中科院计算机所时曾指出:核心技术是我们科技竞争的生命线,我们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可以说,龙芯的发展,政府起到了足够的推动作用。
  
政府推手
文/本刊记者 马微
  2009年12月14日,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正式对外界公布:江苏省政府的15万台首购已落实。
  早在2009年4月28日,江苏省常熟市政府与国产处理器龙芯的产业化公司江苏龙芯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采购1万台龙芯电脑,这是龙芯获得政府采购{dy}单。而据消息人士透露,全国范围内的150万台大规模采购计划已在2009年3月下发的国务院文件中被确定下来,有望在2010年得到落实。

多部委联手推“芯”
  “错过这5年,以后就没机会了!”1999年,中国计算机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奔走疾呼,“十五”期间应花大力气做通用处理器。
  “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总投入只有50亿人民币,建一条生产线就需投资15亿美元的通用微处理器,这个提议没有被提上研制日程。
  200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863”计划。“十五”期间“863”计划也到了一个转折点——提出了高技术发展从注重跟踪模仿到加强自主创新的战略转移。
  李国杰关于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的建议与国家“863”计划的思路转变不谋而合。经过“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分析论证,科技部毅然决定支持打造中国“芯”。即在“十五”期间,“863”计划更加重视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关,敢于涉足一些战略必争的核心技术。其中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重大科技专项为{dy}项,总投资额达到20亿元。
  2000年初,该重大专项实际启动。2000年2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正式批准建立,科技部称此举为“搭建昂贵的平台”。此后科技部又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起了北京、西安、成都、无锡、杭州、深圳7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各方面已经投资达6亿元。
  一系列的铺垫,给龙芯登台创造极好的大环境。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重大科技专项子专项之一。在该专项的支持下,2001年3月,中科院计算所拿出当年“全部口粮”的一半——1000万元成立通用微处理器,即龙芯课题组,33岁的胡伟武任组长。
  计算机所正是在“863”计划的支持下逐渐起步,继2002年研制成功龙芯1号处理器芯片后,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研制成功龙芯2号的不同型号龙芯2B、龙芯2C、以及龙芯2E。
  2006年,“低成本先进计算机单机”又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一五”的“863”计划重点项目——“低成本先进计算机系统”。根据该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所述,“863”计划经费对每个课题的支持强度均为2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为4000万元。
  即便是在龙芯产业化蹒跚前行的日子里,2008年8月正式启动实施的“核高基”重大专项同样眷顾着龙芯。
  2009年4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并通过的“核高基”重大专项,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专项的牵头组织实施单位。 2008年8月,“核高基”重大专项正式成立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和实施专家组。
  按照规划,核高基重大专项将持续15年,政府对“核高基”重大专项扶持将持续至2020年以后,中央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平均每年的投入约为40亿元。
  2009年7月7日,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在公开场合表示,工信部将推动芯片、软件、计算机整机、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及相互支持,以支持中国自主通用处理器龙芯的发展。
  谈到了工信部如何支持龙芯的发展,娄勤俭说:“中国‘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已经提出,芯片的设计要和硬件相结合,同时和计算机整机本身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它的应用范围,哪些方面能够应用,这方面有统一的考虑。”
  “‘核高基’专项中,国家要发展基础软件和xxCPU,这二者是互相支撑的。我们必须要将国产CPU和国产基础软件都发展起来,在核高基专项里,除了像龙芯那样的xxCPU,还支持一些嵌入应用的CPU,它的应用面更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曾表示。
  相关资料显示,龙芯是获得了“核高基”重大专项中“安全适用计算机CPU项目”的支持。
  据悉,安全适用计算机CPU,包括两个子课题,一是研制与国产Linux操作系统结合的CPU 及整机、软件编译系统及工具链。要求整机至2011年累计应用不少于100万台。二是研究面向3C融合应用的新型异构多核CPU 。每个子课题中央配套资金在1000万元~1亿元之间。专项扶持资金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每年的扶持资金规模可能超过10亿元。
  2009年9月,在江苏省第二届产学研展上,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江苏省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在参观龙芯展台后一致认为,“龙芯梦兰”互动教学系统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大力推广。
  而龙芯不仅仅是科技部、工信部的宠儿。
  2009年9月,教育部有关领导调研龙芯电脑常熟教育试点时一致认为,“龙芯梦兰”计算机互动教学系统不但适用于各类学科课程的日常课堂教学和发挥导学、助学的作用,还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协作环境。
  同时,财政部也不甘落后。
  2009年12月,江苏省15万台政府首购正是依照财政部2007年12月制定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实施的,这一办法是为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鼓励、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
  《办法》首次提出“首购”概念,即对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暂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但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采购人或政府首先采购的行为。

上拥北京下占江苏
  地理位置上,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与江苏梦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龙芯的两家产业化公司,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于2002年底在北京市中关村注册成立的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江苏综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的,
  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北京和江苏成为龙芯的两大立足点,尽管有传闻称天津要将龙芯“抢过去”。
  2009年12月,业界曾盛传龙芯将出走天津。与传闻的天津市政府出资5亿元不同,当初天津市承诺的出资额为10亿元,并辅以免费的土地等优惠条件。
  同样的传闻还有北京为留住龙芯,承诺出资十亿元,其中的一亿元已经到账。
  不过,传闻还有待证实。
  而数月前北京神州龙芯公司与门头沟区科委实验基地签订了“门头沟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项目”亦显示出北京市政府对龙芯的支持力度。
  2009年8月13日,在北京市发改委、科委、财政局和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召开“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第四次签约大会”上,作为政府采购项目之一,北京神州龙芯公司在会上与门头沟区科委实验基地签订了“门头沟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项目”。
  此外,江苏,是龙芯的又一力挺者。
  2008年4月,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揭牌,龙芯南下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在原有中科梦兰、中科龙梦公司基础上,通过重组成立了注册资本达 1.5 亿元的江苏龙芯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称为“中国芯”的梦兰龙芯电脑,2009年4月与江苏常熟市政府签下万台大订单。
  像梦兰一样,通过转型升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装上“自主芯”已经成为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新选择。2009年5月14日出台的《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成为xx产业发展的“指挥棒”。
  该规划明确指出,发挥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优势,以国家实施“核心电子器件、xx通用芯片与基础软件产品”等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以材料和装备为主线的配套产业。“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1000亿元。”
  而在具体措施上,江苏省将完善集成电路设计的支撑服务体系,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推进{gjj}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江苏省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划》附件中的《重点项目》列表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品牌化项目明确指出“重点扶持梦兰科技”

常熟,不遗余力地支持
  2009年10月12日,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的《常熟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
  该规划中4次提到了龙芯电脑,常熟市政府对龙芯电脑产业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005年4月,江苏梦兰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在江苏合作建立了龙芯产业化基地。目前龙芯产业化基地在税控收款机、电视机顶盒、桌面 PC 机、教育市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方面已全面展开设计、生产和市场推广工作,成为国内{wy}的龙芯产业化基地。
  按照规划,常熟梦兰工业园实施“院地企结合,打造龙芯产业链”战略。常熟经济开发区依托滨江新城规划“常熟科创园”,提供包括信息技术人才在内的创新、创业、创意基地。
  2008年10月28日,常熟虞山梦兰工业园被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批准建设“江苏(常熟)梦兰龙芯产业园”。
  业内专家分析,中科院计算所、苏州市和常熟市提出在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园,目的是以产业集群模式吸引一批龙芯技术联盟企业和龙芯产业联盟企业共同把龙芯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该规划还专门提到龙芯CPU的研发投入的支持。即加大对龙芯CPU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依托龙芯梦兰等骨干企业,增加对龙芯CPU的创新投入,增设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拓宽龙芯的应用领域,增强中国自主研发芯片的市场竞争力,实现龙芯产业平稳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有专家认为,从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园的升级可看出常熟市在推进龙芯产业化方面的作为,但仍有待加力。
  
  
  
  编后记:
  
  搏击大鳄需要更多的力量
  自主决定命运,创新成就未来!
  很欣赏龙芯官网上的这句口号!
  尽管对于上点年岁的普通人来说,电脑实在是新事物,什么CPU、双核、内存等名词都是令人费解的东西。“酷睿双核什么的,都是我陪着儿子去配电脑时才听说,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一位中年母亲对这个新事物的关心在于,是否好用?价格是否便宜?因为物美价廉都是消费者的{zj2}诉求。
  不知道CPU是什么也没关系,但是,在业内甚至在中国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龙芯在一些人心中,仍然没有概念,这就让龙芯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
  “里面什么配置我不关心,我只要够用就行了,反正我也不打游戏。”一位学会计的公司职员如此看待电脑。至于龙芯,她并不知道,也不关心。
  的确,在一般人眼里,电脑就是一个工具,工具是否好用才是他们最关心的。要说到关心电脑配置,甚至关心其CPU性能如何,估计是专业人员和发烧友的事情。
  但是,在业内人士的眼里,中国创造的CPU却远不止能用那么简单。这关系到和世界IT业的巨头搏击的生死,尤其在CPU这样的核心部件上。不仅仅是信息安全,也不仅仅是民族自尊,更多的是,未来经济命脉的发展,在这样的{jd0}科技的搏击中,往往是一招决胜负。
  所以,很期待龙芯的上浮,浮出水面,让中国芯真正飞上天空,与巨鳄搏击。当然,这需要龙芯拥有更多的力量。

 

 

 

 

 


 

郑重声明:资讯 【龙芯:绝不求和_科技中国杂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