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就业指导老师    南宁司南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总监/生涯咨询顾问)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xx的焦点,解决此问题,是高校、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看法与意见, 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方法与途径, 以缓解其困难程度。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职业规划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的期望是什么?大学生就如何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就业形势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究竟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什么?社会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原因分析

一、高校就业指导缺乏有效的机制,就业指导效果不到位。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形式化, 师资缺乏社会职业实践经验, 课程设计不够合理, 多以传统方式授课, 缺乏实际应用操作引导,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无法融进课堂中, 更无法学到实用知识。缺乏系统的职业就业知识课程,只是在将毕业的学期中上一些《如何应聘与面试》之类的应急课,学生更缺乏对社会、职业、就业的认识及职业技能。

受当今金融危机,产业西移、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企业压缩就业岗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且这一形势还将持续,对广大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压力,但并非{wy}压力。

二、 大学生缺乏社会认知与职业认知 。  

由于学生在校时期, 学校并沒有进行社会知识与职业知识的辅导,没有与社会、企业联合或合作,学生无法与社会、企业接触,只停留在课本简单的过时理论层面上。只有一少部分学生参加了假期工---商场营业员、服务员以及企业产品说明单派发员等。其根本沒法去理解社会、职业的内涵。

企业都需要成熟的人才,因为培养人才需要很大的成本。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导致在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求职意愿之间产生了一条深深的鸿沟,要逾越这道鸿沟,不仅需要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提前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需要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要敢于使用无经验但是有培养潜力的大学生,并能够作为储备型人才来考虑。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 不要停留在工作经历上, 而应将工作经历上升到工作经验上,因为工作经历与工作经验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三、 大学生缺乏职业能力 。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都归于缺乏工作经验,缺乏企业岗位, 专业不对口, 薪水低等原因, 其实那只是表象, 真正的原因是缺乏职业能力, 因为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学习,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认知与重视,而进入误区, 因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已迫在眉梢。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

当问及"为了职业发展,最想学习哪方面的技能",41.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人际交往,排在第二至四位的技能分别是:自身专业技能、英语、管理能力。大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非常有限,接触的人群比较单一,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欠缺。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增加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也是提升大学生有效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大学生更缺乏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是导致毕业后很难实现良好就业的主要障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做过职业规划并努力实践的仅占26.2%,做过职业规划但没当回事的比例{zg},而国外、境外高校实践职业规划的比例明显高于境内院校,这说明,国内院校至今没有提起对职业规划的足够重视,即使是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优势的一本院校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做的也很不够。如何从高校到学生贯彻职业规划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广西的高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但一方面由于师资的制约, 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 ,缺乏社会知识与职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对就业课的重视不够, 表现为课时不够、教授内容陈旧,多为求职简历、面试等表象的指导, 职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占极少部分,只在大三大四开设;再一方面学校花费更多的资源在所谓的帮助学生推荐就业上,出现了“ 就业” 繁华现象。

指导对策   

一、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 设置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    

学校应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把就业指导老师外派到合作企业中学习与实践,另一方面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关教学研究课题,如: 社会培训机构、企业与学校合作, 针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 专业职业咨询顾问与就业指导老师的共同参与,以此开拓教学思路,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技能。

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应更多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引导,树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职业发展规划的方法与途径、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实例探讨、应聘、求职、创业等等。教学形式上,指导老师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上,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活动交流、案例解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凸显作为开放性、应用型课程的特色。同时,辅以教学实验:如到应聘单位,与人力资源部经理交谈做自我陈述或在某个大会现场,在数百名的会议厅发言席上,面对数百名出席会议的听众做自我介绍等。工作坊的团体辅导方式,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相应的职业信息与渠道    

整合各方资源开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走出去—请进来”。学校走出去,建立校社合作校校合作, 学校与社会社团合作。本人曾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 与职业经理人、企业员工面对面交流,开展职业探索调查, 并提交《职业探索调查报告》,与人才市场、企业及相关单位共同举办大学生职业导向论坛、校际学生就业社团联谊等活动,开拓大学生视野,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认识职业。

三、重视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学校除了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外, 应则重培养、提升学生(准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因为大学生就业难{zd0}的问题就是缺乏职业能力,而用人单位/企业最注重大学生的是职业能力, 而非所谓的工作经验。作为用人单位,很清楚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他们并不是注重所谓的工作经验,而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但这往往是我们大学生忽略与缺乏的。­职业能力包括:

(1)专业知识或行业专业技能(不可迁移能力) 。

行业专业的管理系统知识, 行业的专业知识(业务知识), 是指那些需要通过教育或培训才能获得的特别的知识或能力,也就是个人所学的科目,所懂的知识即专业技能。知识技能不像可迁移能力那样容易迁移到不同职业领域,比如学法律知识掌据好的人并不能用法律常识来理解宗教。

 许多大学生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找工作时往往陷入两难的境界。

知识技能并非只有通过正式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除了专业课程,选修、自学、考证等方式都可以帮助个人获得知识技能。实际上,越是大公司越看重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而不那么在意个人是否具备专业知识。

(2)自我管理能力

是指一个人的风格或特点。经常被看作个人素质而非技能。如敬业的、负责任的、自信的等。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也被称为“适应性技能”。包括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事务管理等。

(3)可迁移技能(通用能力)

可迁移技能也称为通用能力。比如组织、管理、分析、决策,信息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

所谓可迁移技能,指的是主要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获得和不断得到改善的技能。它们适应性很强,并且在许多领域里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增强。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在课堂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创新我们现有的大学课外生活管理,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找到合适的平台,并不断引导其树立意识,自觉自主去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四、大学生深化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学校应对就业指导课进行改革,把职业发展规划知识内容提高、深化, 把就业知识内容作为辅助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通过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展开多样化的课程与活动。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的学业、职业定向定位,实现人才与岗位匹配,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其作用有四个方面:(1)可以发掘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2)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提升成功的机会;(3)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4)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本人根据《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课》的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特性, 设计一个教学核心理念:“ 认清形势, 认识自我, 认知职业, 分析环境,确定方向, 做好准备, 迎接挑战!”,并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围绕其核心理念展开各种形式的授课与活动。 如: 本人指导学生在校成立职业发展协会与创办会刊, 多种渠道传播职业发展规划知识;举办大学生职业发展导向论坛, 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社会知识、职业知识、就业知识竟赛、职业发展规划大赛;组织安排学生参观考察企业,与企业职业经理人、 人力总监、员工xxx交流,并让学生课余开展职业大调查并提交《职业调查报告》等,并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需求, 参与设计编写《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手册》,其主要内容: 职业发展规划知识, 职业发展规划流程, 及学生参与社会职业实践活动的跟进监督服务等。旨在促使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知识, 社会、职业、就业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 从而让学生产生原动力与生产力, 使其自主、 自觉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并收到一定成效。

结语

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 除了客观存在的因素外, 主要在于观念与职能改变。首先是观念上改变, 把被动意识转变为主动意识;其次, 把就业指导职能改变为职业指导职能, 导入职业规划教练式的教授形式,实现学生对职业规划觉察—觉悟—觉醒。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从而能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产生原动力与生产力,自主解决就业问题。当然, 这是系统工程, 需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努力与完善, 方能成效。 

参考资料:

1)<<生涯咨询与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树人    著

2)<<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北森职业规划丛书钟谷兰/杨 开  著

3)数据来源: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共有来自全国的4714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

郑重声明:资讯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