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分类、命名方法细则表阿里巴巴nytzf的博客BLOG

和田玉分类、命名方法细则表

 


白玉-羊脂白玉:表示优质白玉,其颜色呈脂白色或比较白,可稍泛淡青色、乳黄色等,质地细腻滋润,油脂性好,可有少量石花等杂质(一般10%以下),糖色少于30%。

白玉:各种以白色为主的软玉,常微带灰绿、淡青、褐黄、肉红或紫灰等色调,质地细腻或在细以上,糖色小于30%。

糖白玉:糖玉与白玉的过渡品种,其中糖色部分占30—85%。

糖白玉-羊脂白玉:糖白玉和羊脂白玉之间的过渡品种,其中糖色部分占30—85%。

青白玉:灰绿色、青灰色、黄绿色等浅—中等色调品种,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

青白玉—白玉:青白玉和白玉之间界限难以划分时,或同一块玉石上有两种颜色时,可以采用过渡的方法描述定名。

糖青白玉:带有很多糖色的青白玉,糖玉与青白玉之间的过渡品种,其中糖色部分占30—85%。

青玉:灰绿色、青灰色等中等—深色品种,偶尔带有灰蓝色调,与青白玉只有颜色深浅的差别。应注意深灰绿色青玉与碧玉的区别。糖青玉:带有很多糖色的青玉,糖玉与青玉之间的过渡品种,其中糖色部分占30—85%。

翠青玉:青绿色—浅翠绿色品种,偶见于某些产地,也可以直接以青玉命名。

烟青玉:烟灰色、灰紫色品种,偶见于某些产地,也可以直接以青玉命名,颜色深的品种应注意与墨玉的区别。

黄玉:浅—中等不同的黄色调品种,经常为绿黄色、米黄色、常带有灰、绿等色调,在具体鉴别中应注意与浅褐黄色糖玉的区别。

墨玉:灰黑—黑色软玉,致色因素是因为含有一定量的石墨包体,在鉴别中应注意与绿黑色碧玉的区别。由于含石墨量多少不同,黑色深浅分布不均,其过渡品种命名方法与前述相同。

糖玉:由于原生或次生作用形成的,受氧化铁、锰质浸染呈红褐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色调的软玉,当糖色部分>85%时可以称为糖玉。但如果可以观察到原来的玉种也可以按原玉种名定名。

碧玉:青绿、暗绿、墨绿色、绿黑色的软玉。分为两种,其一种产于酸性侵入岩体的接触带,较纯净细腻;另一种产于超基性岩体的接触带,杂质多,常含有黑色矿物包体。碧玉即使接近黑色,其薄片在强光下仍是深绿色。某些碧玉与青玉不易区分,一般颜色偏深绿色的定为碧玉,偏青灰色的定为青玉。


颜色:
颜色不权是评价和田玉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且也是划分和田玉种类的主要依据。
和田玉的颜色与其主要组成矿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当组成矿物主要为白色透闪石时,玉石颜色呈白色即为白玉;当阳起石中铁对透闪石中镁的类质同象增加,和田玉就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青绿色,即我们常见的青玉、青白玉等。
和田玉的颜色同国内外其他地区软玉相比,色调多,可自成系列。和田玉向以白为贵,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更是稀世罕有,目前仅有新疆出产。
在古代人们就认为“于阗玉有五色,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

硬度:
硬度是指抵抗外界压入、刻划、研磨的能力。在宝玉石学中通常所用的摩氏硬度就是指其中的刻划硬度。硬度是鉴别和田玉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测定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5-6.9之间,在选购和田玉饰品时,也许会发现一些有经验  
的人用和田玉刻划玻璃进行辨别,这是因为和田玉的硬度要高于玻璃(摩氏硬度为5-5.6),刻划后玻璃上会留下明显的划痕,而和田玉却丝毫不会被划伤。硬度对玉器的琢磨是很重要的。
由于和田玉的硬度较大,使得器饰的抛光性好,而且保存时不易受损。

韧性:
韧性通常是指玉石内在的结合能力,韧性大的特点就是不易破碎,耐磨。目前,世界上所有玉种中,软玉的韧性是{zg}的,而和田玉又是软玉{zw},若以和田玉的韧度为1000,则翡翠的韧度相对为500,岫玉的韧度相对为250,玛瑙的韧度相对为5。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韧性与其特有的毛毡状结构是分不开的。
和田玉韧性大,雕刻时不易损坏,可以作细工工艺。因此和田玉器在雕工上更注重线条的细腻与流畅。

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玉石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一般来讲透明度高的也叫作水头足,虽然水头足可以烘托玉石的质地、颜色,但并非所有透明度高的就是好玉。
和田玉在一般厚度下就属于一种半透明--微透明体,虽然能够透过光线,但看不清物体。这种透明度增强了和田玉光泽的温润之感,故而和田玉器在雕刻时不宜琢制太薄。

光泽:
和田玉的光泽属于油脂光泽,这种光泽很柔和,使人看着舒服,摸着润美。古人称和田玉“温润而泽”就是因为它的光泽带有很强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就是因为有着像羊的脂肪一样滋润的光泽而闻名天下。光泽是评价和田玉质地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光泽油润者价值较高,光泽干涩者价值就会降低。

块度:
块度的大小即指玉材的重要,它是评价和田玉玉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块白玉子的特级品,其块重需要达到6公斤以上,一级品块重一般在3公斤以上。块度越大越难得,价格也就越昂贵。

 

分类命名规则
1.“软玉”一词,是地质行业的矿物学名称,用于珠宝玉石行业会引起消费者和玉石爱好者的误解以及业内人员的抵触,因此本细则规定“软玉”可以用于珠宝玉石的地质学、矿物学研究和交流,并用于描述该类玉石的大类划分。

2.在向社会出具的鉴定报告或商业活动中,使用软玉分类中的基本名称和传统名称如“白玉”、“青白玉”、“墨玉”等。
(依据GB/T—16552:3.1.1、3.4.3.b;“国家标准释义”第24条)。

3.依据GB/T—16552有关“产地不参与定名”的规则,本细则规定不使用“和田玉”、“玛纳斯玉”、“青海玉”等产地名称。在做具体玉石产品鉴定时由于产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也不区分产地,例如不写作“和田青白玉”等名称。此项规则也符合国际惯例: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 宝石手册》中实用规则{dy}条总则(b)项:在商业文件中不应指示原产地;第二条实验鉴定报告(c)项:宝石的原产地不必说明。

4.按传统的观点和行业的惯例,本细则对软玉品种的划分以颜色特征为依据,综合考虑颜色的成因和玉石成分,对品种进行分类。考虑到玉石产品的复杂性,商业鉴定证书应采取“分类不分级”的原则。对品质的初步评价采取对颜色和质地进行简单综合描述。

5.依照地质学科的惯例,对软玉颜色的描述,采用先次要色调后主要色调的方法,也采用一些惯用的颜色描述词汇。
    例如:黄褐色—表示以褐色为主,带有黄色调。
          橙黄色—惯用颜色描述语,表示一种特征黄色。
    颜色的观察和描述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而且常常同一块玉石上有两种或多种颜色,或颜色特征含混难以表达;可采用过渡性、关联性方法进行描述、分类、命名。有些名称上无法表达的颜色特征可以在备注中加以描述。

6.“羊脂玉”是“羊脂白玉”的简称,为行业中对优质白玉形象化的俗称,犹如红宝石中“鸽血红”的用法一样,不宜单独作为玉石名称使用。本细则对优质白玉的命名采用“白玉-羊脂白玉”这一独创性名词,其中“白玉”为国家标准规定的软玉基本名称,“羊脂白玉”为行业中对优质白玉的俗称(俗称不单独使用)。在此名称中“白玉”起到定名做用,而“羊脂白玉”则起补充说明作用,中间“-”为连接号。这一名词的构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标点符号规则。

7.软玉(和田玉)产品中颜色、瑕疵的含量比例估算方法应采用地质学传统的岩石矿物鉴定技术方法,准确的估算对鉴定分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鉴定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在实际操作中才能保持技术水平相对的稳定和统一。

8.分类和命名的原则是使软玉(和田玉)品种划分详细清晰,简单而易于鉴别操作,规范和统一行业用语,以利于贸易和交流。

9.软玉(和田玉)的鉴定及分类、命名主要依据感官检验和检验人员的经验,鉴定鉴别的对象也属于民间珠宝工艺品、艺术品,因此不宜将分类、命名方法升级为标准,更不宜定为强制标准。商业鉴定证书应采取“分类不分级”的原则,以避免形成畸形消费市场,也避免某些用心不良的鉴定检测机构、商家借此挑起纠纷、制造混乱,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分类、命名方法补充说明

(一)颜色的比较方法
软玉(和田玉)的颜色种类对其经济价值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白玉。因此,准确的颜色划分在玉石鉴定、鉴别、分类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在鉴定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光源:软玉在不同的光源下观察会有不同的色调,不同色调的软玉在同一光线下表现也有所不同,古人曾云“灯下不观玉”。鉴别分类时{zh0}选用自然光,在日光强烈的情况下,应避开日光直射。辅助光源选用普通日光灯,色温5000-7000K。
2.背景:将需要比较的样品平置于大块白色布、布纹纸或白纸上进行鉴别比色,背衬物要求荧光较弱,平整耐脏,也不宜有强烈的反光。同一实验室的不同工作台必须长期固定使用同一种背衬物。
3.样品的厚度因素:薄的样品颜色会显得浅一些,厚重的样品颜色会显得深。因此,本细则规定比色部分厚度在5—8mm之间,不足或超过部分应采取技术措施对颜色的深浅进行估测。
4.建立比色标准样品和参照样品库:根据实践经验,应分别选择淡青、灰白、黄绿三种色调中的两种或三种,建立比色标准样品以保证白玉-羊脂白玉/白玉比色底限的稳定;建立黄玉/青玉的分界线以确保黄玉鉴别分类的稳定。其他种类建立参照样品库,以便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比对参照。
6.检验人员:颜色的鉴别分类应由受过系统训练有经验的检验人员进行操作。未经专门训练的人员很难识别颜色微小的差别,也不会考虑到鉴别分类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和行业传统,在接近分类界限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5.其他注意事项:进行颜色比对时要注意不同的人对灰、黄、淡青等色调的敏感程度不同;注意早晨、中午、下午不同时间自然光色温不同;样品摆放的前后位置、方向的不同;样品透明度对颜色的影响;样品上糖色、瑕疵、局部带有颜色等情况对颜色观察的影响。

(二)玉石质地和内含物、瑕疵的的观察描述方法

软玉的质地是其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质地的好坏主要由结构、透明度、内含物、瑕疵、绺裂等因素构成,行业传统对这些因素分类及描述较为复杂,在鉴别分类实践中不便操作。本细则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常用描述用语如下:
1.细润无瑕: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
2.细润: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可有少量石花。
3.细:质地尚细腻,但矿物结晶稍粗有颗粒感或有“瓷”、“僵”等性,光泽差。
4.微花:有微小的点状物、絮状物、局部不明显的“石花”“萝卜纹”等,须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或总体少于5%。
5.有花:有点状物、絮状物或“盐粒性”,局部有较明显的“石花”、“萝卜纹”、“水线”或质地不均匀等,肉眼观察很容易发现或总体少于25%。
6.有石花:有较多絮状物、白色或其他颜色“石花”,很明显的“萝卜纹”、“水线”等,玉质受到较大影响或总体少于50%。
7.石性:有局部或大部的石花和其它矿物、岩石杂质。
8.绺:有少量呈定向分布或交错的劈理、裂理、絮状矿物排列等,尚没有裂开。
9.裂:有劈理、裂理,已有明显裂开,饰品的完整性可能或已经受到影响。
10.石皮:玉石原料或雕件上留有围岩岩石或蚀变表皮,石皮有糖色部分可以称为“糖皮”。

(三)玉石糖色的描述方法

软玉由于受原生或次生作用影响,受氧化铁、锰质浸染形成的红褐色、褐色、褐黄色、黑褐色等色调,习惯上称为糖色。糖色是软玉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糖色部分>85%时可以称为糖玉。描述糖色时以估算糖色在样品中的体积百分比为依据,分为:
微糖:糖色占比例约为5%以下。
有糖:糖色占比例约为5—35%之间。
糖××玉:糖色占比例约为35—85%之间。
糖玉:糖色占比例>85%时可以称为糖玉,但如果仍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原来的玉种,也可以称:糖××玉。

(四)玉石的产状

传统上软玉(和田玉)原料的产状分为山料、山流水和仔料,其市场价格有较大的差别。但产状的鉴别没有具体指标或参照物,产状特征也xx可以人工模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鉴定证书不应该反映产状或提供有关暗示。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和田玉分类、命名方法细则表阿里巴巴nytzf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