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不完的夢,, - Mel.的日志- 网易博客

髮不完的夢,,

社会企业:  一场关于牦牛的社会实验(2009-06-01 17:31:03)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戴闻名   

 “四川一震,震出了中国年轻一代对于社会公益的热情,现在还陌生的‘社会企业’将来在中国也许会有很大的发展,就像几年前没人知道绿色产业一样。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带动中国社会公益行业的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 | 上海报道

  2006年夏天,哈佛大学MPA班的同班同学美籍台湾女孩乔琬珊(Carol)和香港女孩苏芷君(Marie)在多次长聊之后产生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梦想:在毕业后,去中国大陆的欠发达地区做一家“社会企业”。

  Marie解释说,所谓“社会企业”,就是针对社会问题,尝试用企业形式解决,企业自负盈亏,可以图利,但不是图{zd0}的利润。

  “社会企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它要达到所有正常企业的目标,同时还要对社会有贡献。但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Carol说。

  为了这个梦想,Carol和Marie做了一场“社会企业”的实验。而她们梦想的载体,就是牦牛。

  把香格里拉的牦牛奶酪国际化

  这一年夏天,Carol和Marie去中国西南旅行,寻找创业的机会。在云南香格里拉的浪都村,她们发现了一家生产牦牛奶酪的厂。这家工厂原来由一个香港人运营,但一年只开工3个月,而且加工过程不够卫生,另外牦牛奶酪由于口味较重,市场上较少有人问津,工人因此收入也很低。

  两人做了调查后发现,浪都村位于香格里拉的偏远山区,是迪庆州50多个特困村之一,八成收入靠牦牛产品。而牦牛奶渣市场面很窄,只能在中甸本地销售,不能走出去。村民把鲜榨的牦牛奶倒进没有冷藏设备的桶,步行7小时到集市,往往牛奶还没卖完就已经变坏,{yt}收入还不到10元。

  于是她们琢磨:能不能结合西式做法,做成市场上可以接受的牦牛奶酪?海外市场对xx、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全球1300多万只牦牛,超过九成在青藏高原,牦牛在高原的xx环境下生长,用它们的奶做出的奶酪如果口味被接受,肯定有吸引力。

  回到美国之后,她们就开始搜寻关于“牦牛”的讯息和知识,甚至专程找到了纽约一位教授请教,也参观过美国和法国的奶酪制作过程,写出了关于牦牛的创业计划。这个计划为她们赢得了2006年哈佛大学的商业计划奖,5万美元的奖金,成为两人牦牛实验的起点。

  奶酪怎么让市场接受?最关键有两点:{dy},要达到国际通用的卫生标准;第二,口味要好。

  Carol从国外请来了专家为村民讲解制作奶酪的技术和要求,确保生产过程合乎国际卫生标准。在她们的培训下,村民开始学会:收奶前要烧开水把容器xx,毛巾要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烫。

  口味的调整,则经历了更长的过程。因为海拔不同,奶质不同,国外的奶酪制作技术不可能拿来就用。她们跟工厂的藏族合伙人桑吉卓玛一起,一边慢慢调整,一边组织香格里拉的外国人和游客试吃,渐渐调配出市场接受的口味。

  现在,奶酪厂的制成品已经远销到省内的旅游区,在上海、北京、香港的高级饭店也能见到。由于牦牛奶酪的市场价值较高,她们可以用高于市价一倍的价钱向牧民收购牦牛奶,一部分牧民的生活由此得到改善。

  现在全村108户居民中,只有少数接受了技术训练、达到卫生标准的牧民,才可以把牛奶卖到这里。因此Carol认为,她们才刚刚开始。“我们希望能做一个示范,引出更多的奶酪厂,希望更多村民参与进来,让孩子可以读书。”

  青海的牛绒生意

  香格里拉的生意稳定下来之后,她们又开拓了下一个牦牛版图:青海。

  青海湖附近的黑马河有四个村,最穷的那个叫正却乎村。300多户村民主要靠养牧牦牛为生,年均收入约为每户2000元人民币,生活困难,不少人家里甚至没钱通电。当地人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卖牦牛绒,但后者市场价格不高,收购价每公斤只有一两元,车费却要10块钱一程,根本赚不到钱。

  两个人考虑,也许可以在这里收购牦牛绒,再运到外地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纺织品销售,帮助牧民改善生活。她们更加长远的计划是,“希望带动牦牛绒产业,就像现在的羊绒产业一样。”

  两个女孩又开始寻找厂房进行清洗和纺纱。这个很困难,因为一来很少人从事牦牛绒加工,二来很少人有兴趣投资。她们花了很长时间,从北到南,从内蒙到苏州,看过多家工厂。因为看起来太年轻,很多厂家以为她们只是闹着玩,“说服别人很困难”。

  {zh1}确定下来的工厂,先是在内蒙,后来在香港。

  筹划停当之后,她们在正却乎村找了一间放假的小学,改为临时收购站和贮存库,按照国家标准分一级、二级、三级收购牛绒,然后送到厂里加工。纺出的纱和线,被送到上海的崇明,由当地的35名手工编织师傅编成漂亮的围巾、披肩、童鞋、手套。

  Marie把成品带回去给青海的牧民看时,他们都不相信,这么精致的围巾、披肩,是用身边那粗糙的牛毛做出的。牧民们说,会把卖牛绒的钱,用来修葺羊栏和牛栏,“现在家里没电,有钱的话希望能拉电,买电视和电冰箱。”

  “一些贫穷或发展的问题,都是由于当地跟外界没有接触,没有市场渠道和足够的资讯。从商和扶贫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可以相辅相成。”Marie说。

  “社会企业”将来或有大发展

  现在,两个女孩在上海的泰康路开了一家牛绒纺织品的专卖店,名字叫Shokay,就是藏文牦牛的音译。Carol目前的生活,差不多就是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连接着西部、香港和海外的牦牛网络。

  店里的产品标价都不低,一双小小的编织童鞋,要人民币200多元,而进进出出的客人大多是外国人。她们最终的理想,是希望能打造出中国的牦牛系列xx品牌,那种“带有摩登味的经典,xx过时的优雅”。

  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运营的中心,是因为靠近纺织品的加工地崇明,更因为这是一个渐渐成长的国际化大都市,成长速度快,充满活力,多国人混居。

  “上海正处在一个转折点,大楼造得很快,但软件方面还没有xx跟上,因此有很多潜力。”Carol说。

  对于她和Marie来说,更重要的认识是,中国也处在一个转折点。“四川一震,震出了中国年轻一代对于社会公益的热情,现在还陌生的‘社会企业’将来在中国也许会有很大的发展,就像几年前没人知道绿色产业一样。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带动中国社会公益行业的发展。”

 

 

 

 

 

这个例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看<星期n档案>之类的节目里看到的,,,

如果是在电视看到的话可能会感受深一些

(概括一下)(没心机看上面的可以看这里,,)

她们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企业家,,

两个女生攀山涉水的,,

香格里拉的人很穷,,

他们大概只有牦牛,,

卖牛奶可能是他们其中一个谋生的方法,,

但是因为技术有限,,

很多人还没把牛奶挑到市里卖就已经变质了,,,

 

于是那两个女生就借此创业,,

找来一些外国专家什么的,,,

教他们做奶酪,,,

教他们学会要卫生,,

再帮他们把奶酪拿到旅游景点卖,,,

 

另外的就是,,

她们发现当地人的牦牛毛得不到运用,,

于是她们就租了个场地做收购站,,

收购当地人家里的牦牛毛,,

然后运到外地加工,,

在拿到大城市里卖,,

 

这就是社会企业,,

混有公益性质和盈利性质的企业,,

帮穷人赚钱,,自己也赚一点钱,,

 

虽然说好像利用了别人,,,

但是电视里看到她们很真的很辛苦的,,

要反反复复到边远地区做访问调查什么的,,,

自己又不至于需要太伟大的奉献精神,,,

最重要的还是能帮到人,,,

 

 

只能说,,

哈佛的真的太有才了,,,

 

 

在这则材料的时候,,,

发现好想所谓的社会企业都变了质,,

都变成了是"某大企业发展公益事业"

,,,

感觉还是这个例子中的比较实在

 

 

 

好吧,,,

我有钱了的话,,

就开一间贵族学校,,

再把钱拿去几间希望小学吧,,,,

赚有钱人的钱去帮穷人,,

哈,,

还要让贵族子弟去希望小学社会实践去,,,

 

 

 

 

 

 

郑重声明:资讯 【髮不完的夢,, - Mel.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