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农业局推进马铃薯产业跨越发展综述_察右后旗贺峥的空间_百度空间


任健 彭德勇


市委原副书记朱玉(中)到马铃薯基地调研。


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胜东查看马铃薯长势。


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论证。


与马铃薯产业配套的淀粉加工厂。

  在六盘水市的“三农”工作中,增加农民收入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农业部门的工作中心。处于乌蒙之巅、大山深处的六盘水市,就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而言,由于没有坝区支撑,耕地破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所需要具备的先天条件较差,农业一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腿。鉴于这样的客观实际,“三农”工作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六盘水特色的道路,早已成为市委、市政府高度xx的问题。
  当六盘水市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步入快车道的时候,市委、市政府浓墨重彩把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跳出三农抓三农”作为扎实做好“三农”工作的抓手,寻找化解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办法。2006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出台了《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见》,吹响了做大做强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号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农业局党组深刻地认识到,六盘水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在马铃薯产业、潜力在马铃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目标的主要途径也在马铃薯产业。几年来,就是凭借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全市马铃薯产业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这股东风,市农业局进一步整合全市农业科技和技术服务力量,助推马铃薯产业跨越发展。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在短短的三年间内,发展到了181万亩,总产量达229万多吨,实现产值达20.64亿元。2009年及以后,播面将达到200万亩规模, 总产量达300万吨,实现产值达24亿元。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从传统的低端种植走向市场的产业化xx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对于扮演这场变革主角的全市240万农民群众和农业工作者来说,这不单纯是传统粮食作物向特色经济作物的转型,更是对一个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
  正是对这一点有足够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市农业局党组等一班人马集思广益、积极谋划找出路。除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之外,还两次北上内蒙、甘肃,三次西出云南考察学习,频繁深入乡村农户调研,在农业系统内部开展“马铃薯产业发展”大讨论活动、广纳良言,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先期总结提炼出来的“五抓五突破”战略发展思路,进一步将“抓特色、调产业,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具体化、目标化,最终明确将利用“三个优势”(气候、交通、富硒),完善“三个体系”(种薯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购销体系),做大“三个产品”(种薯、商品薯、优质专用加工薯),实现“三个提高”(单产、品质、效益)“四个三”的发展思路作为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力争在马铃薯技术服务、种薯繁育、发展规模、营销加工、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马铃薯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并逐步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技术服务作先导
  马铃薯是六盘水市古老的农作物,多年形成的、生产力低下的传统耕作思维根深蒂固;不在观念上有创新、在思路上有突破、在工作上有改进,就不可能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市农业局提出了规划兴薯、科技兴薯、服务兴薯等一揽子发展计划。一是严格落实马铃薯生产“五统一”规划措施(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达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种植效果;二是大力推广“双高六改”技术,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和规范种植技术,着力实施 “双高六改”(一改品种多、乱、杂为脱毒种薯,二改套作为净作,三改满天星种植为双垄高厢栽培,四改单施氮肥为测土配方施肥,五改一次中耕起垄为二、三次中耕培土,六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的增产措施; 2008年,全市推广双垄高厢种植40万亩,马铃薯测土配方专用肥2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25万亩。三是深入开展科技服务。2006年以来,全市共组织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市级技术骨干培训2次,县级集中培训8期次,现场培训244期次,共培训技术人员598人次,培训项目实施农户5.13万人次,印发资料3.69万份,为确保高产示范项目高标准、高质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制了《六盘水马铃薯产业发展技术手册》,制作了《马铃薯栽培技术》光碟,向全市马铃薯重点生产乡镇和种植大户发放《技术手册》15万份和宣传光碟1000余张;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心连心”指导和技术“蹲点”服务。三来年来,在马铃薯种植期间,市、县农业部门每年均派出技术干部300人次,深入到马铃薯高产示范实施乡镇“蹲点”,开展项目的规划,宣传发动,搞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在品种选择、播种密度、种植规格三个环节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种植规范,技术含量高,示范效果明显增强。四是兴办马铃薯高产创建等兴办示范样板,组装各种农业实用技术,辐射带动面上马铃薯生产发展。
  同时,农业专业技术队伍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与手段也不断完善,由过去的产前、产中延伸到产后贮藏、加工、销售商品化处理等服务领域。
  种薯繁育打基础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始终把优质种薯的繁育推广作为基础工程来抓,逐年增加投入,进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推广体系的建设。近年,市委、市政府确定,每年从财政拨出1000万元,帮助和扶持马铃薯的生产发展。同时,对马铃薯原原种,一、二级原种生产建立成一定的补贴机制。1996年,我市农科所即开始引进脱毒技术,遂建立全市{dy}家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由于多种原因,产量水平一直不高;盘县农科所从2005年已开始着手马铃薯种薯工作。目前六盘水市内已形成年产100多万粒微型薯的生产能力,脱毒马铃薯微型薯快繁能力已具有一定规模。2009年,专门安排专项资金622万元,建立市级和水城县马铃薯脱毒组培快繁中心,解决马铃薯品种选育、品种引进、品种改良、种薯繁育、质量控制等问题。力争到2010年底,全市达1000万粒微型薯生产能力,2020年达2000万粒生产能力,确保产业用种需要。
  同时加快马铃薯高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品种退化、栽培技术落后、晚疫病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我市马铃薯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为引进和选育出适宜本市生长环境的新的优良品种,市农业局从贵州威宁、云南、内蒙、甘肃、湖南等地引进“合作88”“威芋3号”“会-2号”“费乌瑞它”“宣薯2号”“鄂薯3号”“布尔斑克”等新品种,开展了春播不同播期、密度、测土配方和贮藏保鲜试验。对比发现,“威芋3号”“会-2号”平均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有的高达4000公斤,这两个品种作为2006年以来的重点示范品种,为全市马铃薯单产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全市已推广威芋3号、会-2号、洋人洋等优良脱毒马铃薯90多万亩。
  上世纪末,脱毒马铃薯我市开始推广应用,但是规模一直不大、效果也一直不佳。2006年,市农业局通过建立种薯生产基地,组织脱毒种薯供应,使全市脱毒种薯覆盖率逐步提高。2006年全市脱毒种薯种植61.3万亩,占马铃薯93.1万亩种植面积的65.84%;到2009年,全市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到140.4万亩,占马铃薯183.1万亩种植面积的76.67%。三年的时间,脱毒种薯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多;在总播面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全市脱毒种薯覆盖率仍然刚性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脱毒种薯的推广带动了马铃薯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如费乌瑞它、威芋3号、洋人洋、会-2号等生产初具规模,促进了品种更新和结构优化。
  规模发展是任务
  三十年来,六盘水市的马铃薯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又不平凡的发展道路。1978年全市种植马铃薯32.84万亩,平均单产仅300公斤,总产马铃薯9.85万吨;2005年,马铃薯播面84.59万亩,平均单产提高到了900公斤,马铃薯产量76.13万吨。
  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市委、市政府把传统的马铃薯产业作为六盘水农业单项重点产业加以扶持,掀起了全市农业发展的新高潮。市农业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调整构,将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摆在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八个扩大”的首要位置来加以落实。此后马铃薯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呈现良好势头。一是在市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了市农业局马铃薯办公室,乡镇也要求农技站主抓马铃薯工作,从而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产业化领导体系。二是层层建立和落实马铃薯生产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将马铃薯生产的任务面积、良种覆盖面积、产量指标等各项指标纳入县级农业局的目标责任制中,层层分解落实。三是实行双向承包责任制,要求每个县区农业部门领导干部包群众发动、技术干部包技术指导的双向承包责任制,并实行标牌管理,标牌上注明行政、技术负责,产量目标等。四是普及双行高厢起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普及良种以提高单产;五是积极稳妥推进马铃薯规模生产。充分挖掘冬闲田土利用率,合理流转耕地发展大户;推广套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开展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以增加总播面。2009年马铃薯总播面达到183万多亩,全市有1230余户农户马铃薯种植面积均在20亩以上。六是实施高产示范栽培项目辐射带动以增加总产。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实施6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栽培项目,三年来共辐射带动面上马铃薯生产140余万亩次。
  经过几年大努力,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就种植面积而言,2006年种植面积93万亩,2007年种植面积125.67万亩(跃居全市各种粮经作物播种面积{dy}位),2008年151.45万亩,2009年达183.1万亩;三年来播面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9.3万亩。其次是平均单产,2006年平均单产为1019公斤,2007年为1042公斤,2008年为1094公斤,2009年达到了1252公斤。三年来平均单产比2006增加了233公斤,年均增长77.7公斤。再次就是总产量,2006年为94.7万吨,2007年为131万吨,2008年为165.7万吨,2009年达到了229万吨。三年来平均单产比2006增加了133.3万吨,年均增长44.4万吨。
  商品加工上水平
  产业化经营是推进马铃薯区域布局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通过加工企业的带动,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才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为了全面、健康地推进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市农业局从大力发展适宜外销的优良品种、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体系、打造品牌、引进加工企业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马铃薯商品率,谋求促使农民增产增收的发展路子。一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马铃薯。狠抓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种植、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狠抓马铃薯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化基础,推进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根据全市各乡镇的自然地理条件,市农业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形式,大力发展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四格、坪地、羊场、保基等32个马铃薯主产乡镇为主的大春马铃薯生产区,以新民、发耳、野钟、陇脚、大用、落别等13 个低海拔乡镇为主的秋冬马铃薯生产区,以大河、新华、四格、董地等6个乡镇为主的种薯扩繁生产区。在盘县四格、普古,六枝堕却、钟山大河,水城玉舍、纸厂等乡镇实施的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项目,集中连片种植威芋3号、会-2号等适宜加工和外销的优良品种,{zd0}的示范区规模在5000亩以上,最少的示范区规模也在2000亩以上。二是大力发展优势产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如马铃薯产销协会,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自盘县四格乡坡上村马铃薯协会于2005年成立以来,六枝特区堕却乡、盘县普古、大河镇大地村相继成立了马铃薯协会,现在全是马铃薯协会已发展到5个。六枝新场、新华,盘县平关、坪地,水城县纸厂、玉舍、金盆等乡镇的马铃薯协会正在筹建中。如盘县四格坡上马铃薯协会已对全村马铃薯种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统一对外销售等服务;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506人,2008年全村种植马铃薯达到8400亩,总产鲜薯1.68万吨,亩产值达到1400元,总产值达1176万元。全村马铃薯商品率达到50%以上,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突出特色,全力打造马铃薯特色品牌。2005年以来,市农业局就非常注重马铃薯品牌的建设工作:1、加强宣传。2005年、2006年分别成功举办两届“凉都马铃薯节”进行推介;2007年正式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马铃薯商标,打好品牌宣传推介牌;2、充分利用六盘水市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推广普及马铃薯良种,生产品质好,富硒、无污染,口感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优质马铃薯,打好质量牌;3、利用200万亩规模、300万吨总产的规模优势,打好数量牌;4、繁育、普及优质品种、普及农业适用技术、建立商品薯生产基地,解决马铃薯储藏问题,打好科技牌。5、扎实抓好乌洋芋生产,打好地方特色牌。一直以来乌洋芋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6、围绕主导产业,扩大马铃薯基地建设规模,配套开展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现良种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做好引标制标工作,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业品基地认定和农业产品认证,打好标准体系建设牌。2008年六盘水市“马铃薯高产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被列入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计划,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六盘水市马铃薯地方标准体系和相应技术保障体系,提高六盘水市马铃薯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四是积极培育壮大xxxx。目前六盘水共有规模马铃薯加工企业3家,加工业已经初现雏形。市食品总厂年加工薯片能力3000吨,年消耗马铃薯鲜薯2万吨;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和水城玖圣绿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厂,年生产淀粉能力分别为1.5万吨和5万吨,年可消耗马铃薯鲜薯48万吨。现有的3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薯达到了50万吨,占2009年全市马铃薯总产的21.8%,也就是说可使全市马铃薯商品率提高21个百分点。
  2006年以前,由于商品生产意识淡薄,农民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作粮食、蔬菜及饲料,进入市场的比例小;当年全市马铃薯鲜薯销售量仅占马铃薯总产量的5%左右、仅4.74万吨,2007年全市马铃薯销售30.55万吨,商品率23.2%,2008年全市马铃薯销售为40万吨,商品率24.14%;2009年全市马铃薯销售为61.93万吨,商品率提高到27%。乌洋芋商品率几乎达到{bfb}。
  人民群众得实惠
  近年来,马铃薯商品率和出土收购价逐年升高,马铃薯产业发展效益和农民增收效果非常好。
  在整体效益方面,2006年全市马铃薯总产值为4.17亿元,2009年全市实现马铃薯总产值达到20.64亿元,比2006年增加收入16.47亿元,年均增长5.5亿元。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2006年种植面积93万亩,平均单产为1019公斤,平均售价0.7元/公斤,亩产值713元,除去每亩生产成本300元,亩纯收入为413元;按种植农户42万户168万人计算,马铃薯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28元。2009年种植面积达181.1万亩,平均单产1252公斤,每公斤平均单价提高到0.9元,亩纯收入为797.3元,马铃薯种植户人均纯收入843.2元;农民因 种植马铃薯获得纯收入占其年均纯收入的27.7 %。
  马铃薯产业在其主要产区已成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盘县四格乡坡上村原来是一个边远高寒的穷山村,后来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资源,做好做足了马铃薯这篇文章,给该村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的实惠。2009年,坡上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400亩,总产鲜薯1.68万吨,产值达1176万元;马铃薯年销售收入接近600万元,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坡上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006年的280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5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008年的2220元。2008年,该村种植马铃薯面积在28亩以上的农户就有30多户。村民杨德汉2007年种了27亩马铃薯,仅在马铃薯上就收入3万元;村民杨大多2008年种植马铃薯30.4亩,平均亩产2000公斤,亩收入1400元,总收入达到了4.26万元,成为种植马铃薯致富的典型代表。吃上大米、杀过年猪已不再是难事,家用电器已不再是xx品,硬化的通村入户路已不再泥泞。2008年汶川地震,该村村民慷慨解囊,主动捐款8000余元,为灾区送去了他们的一片爱心。
  小小马铃薯催生了一个大产业。回顾近几年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成就巨大。马铃薯在六盘水市已成为了全市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的升级发展才经历了三年时间,还处于起步阶段,甘肃定西通过几十年探索,才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马铃薯未来发展的征程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借优越的气候条件、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这两股风力,全市农业工作者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坚持种薯、食用鲜薯、加工专用薯协调发展;坚持良种、良法配套,推进马铃薯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实施区域联动、企业带动、品牌促动和科技推动“四动”战略的发展路子,始终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助推全市马铃薯产业直线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农业生产发展新理念;敢于拼搏的全市农业工作者,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再凭借着“四大”在全市农业发展中形成的风潮,有信心、有能力再助推全市马铃薯产业展翅高飞,走出一条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为促进六盘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再铸新辉煌。



郑重声明:资讯 【六盘水市农业局推进马铃薯产业跨越发展综述_察右后旗贺峥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