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考化学考点梳理(3)_蓝莓刨冰_新浪博客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考点梳理]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

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⒉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五个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一定改变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⒊关键词的理解

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⒋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几个重要实验

⑴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88

⑵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89

⑶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90

⑷镁条燃烧(P91

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

⑶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

⑷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2   化学方程式

⒈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意义)

⑴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是什么)

⑵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是什么)

⑶反应条件

⑷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⑸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

 

⒊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C + O2 ===== CO2为例)

⑴质: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⑵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xx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⑶粒子:每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考点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⒈书写原则:⑴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⑵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⒉书写步骤

⑴写: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

⑵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⑶等;将短横线改为等号;

⑷标:标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或“↓”。

⑸查: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

考点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⒈解题步骤及格式

一般分为以下七步:⑴解设未知量,一般情况下,求什么设什么;⑵写出相应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⑶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列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⑷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⑸列比例式;⑹求解;⑺答题。

⒉计算中常用的关系式

⑴m= ρv

⑵单位换算:1L=1000mL,1mL=1cm3

 

⑶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bfb}

 

变形: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不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⑷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分数)=1-杂质的质量分数

⒊常见的计算类型

⑴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⑵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⑶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考点梳理]

考点1   碳的单质

⒈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⒉木炭、活性炭

⑴木炭:有吸附作用,用于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吸附有异味的物质。

⑵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用于防毒面具、冰箱的除臭剂。

⒊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考点2   碳的化学性质

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原子最外层有4 个电子)

应用:解释古代字画为什么经历几千年而不变色?档案资料为什么要求用碳素墨水书写?

⒉碳的可燃性(相同的反应物,因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

 

 

 

充分燃烧   C + O2 ===== CO2

 

                                放热

 

不充分燃烧  2C + O2 ===== 2CO

⒊碳的还原性(以木炭还原CuO为例)——用于冶炼金属

⑴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⑵化学方程式:C + 2CuO ===== 2Cu + CO2

 

 

            C + CO2 ===== 2CO

考点3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⒈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⒉氧化剂、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供给氧的物质叫氧化剂,得氧的物质叫还原剂。

⒊氧化性、还原性: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供给氧的性质叫氧化性,物质夺取氧的性质叫还原性。

 

考点4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

 

⒈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固体和固体反应:如:2KMnO4===K2MnO4+MnO2+O2

                反应物的状态                     如:CaCO3+2HCl==CaCl2↑+CO2+H2O

 

                                固体和液体反应  

 

 气体发生装置                   ……             如:2H2O2=====2H2O + O2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⒉收集装置的选择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气法

                    排空气法                                  优缺点:纯度不高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气法   需验纯,但较干燥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难溶于水)优缺点:收集到的气体较纯,但

                                                          含水蒸气

考点5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⒈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⒉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注意:⑴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CO2不纯(混有氯化氢气体);⑵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⑶不能用Na2CO3 或CaCO3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

⒊发生装置:固 + 液——气体型(参看课本P111图6-10)

⒋收集装置:只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⒌CO2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H2O

⒍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已充满。(这样做是利用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⒎CO2的工业制法:CaCO3====CaO + CO2

⒏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操作过程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⑵装入大理石,塞紧胶塞;⑶固定装置;⑷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液封;⑸收集气体,导管一定要伸入集气瓶底部;⑹检验是否集满。

考点6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和方法

⒈药品的选择原则:选择反应速度适中,价格便宜,来源广泛,污染少,实验安全,所制气体纯净的药品。

⒉实验装置的设计: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设计装置。装置设计要简单,便于控制和操作。

考点7   二氧化碳的性质

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⑵密度比空气大;

⑶能溶于水;(设计实验证明,参看课本P114实验6-5)

⑷CO2固体叫“干冰”。

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3实验6-4)

⑵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解释“屠狗洞”现象)

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4实验6-6)

  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

碳酸不稳定,H2CO3 == CO2↑+ H2O

⑷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3沉淀。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CaCO3↓+ H2O

 

                ①CO2气体的检验

                ②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

此反应的应用    ③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生上炭火炉时,墙壁反而更潮湿

                ④建筑工人在没有用完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土

                ⑤鸡蛋放入石灰水中一会儿取出,可以保鲜

 

⑸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         

 

                    CO2 + C ====2CO

考点8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⒈二氧化碳的用途:⑴灭火;⑵作致冷剂;⑶人工降雨;⑷作温室肥料等

⒉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

温室效应的危害    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地带

                  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⒊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措施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考点9   一氧化碳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制取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想一想:水能防止CO中毒吗?

 

⒉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2CO + O2====2CO2——作燃料(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注意:CO和H2一样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前必须验纯(方法与H2一样)

 

⑵还原性: CO + CuO====Cu + CO2——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①操作顺序实验时,先通CO,后加热;实验完毕,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

①但需对尾气处理,方法是将CO点燃转变CO2(或收集起来)。

⑶毒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考点10   O2、CO2和CO化学性质的比较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梳理]

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⒉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zd1}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

⑴xx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⑵隔绝氧气(或空气)

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考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⒉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29

考点4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的综合利用

⑷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有:

①焦炭:冶金、炼铁等

②煤焦油:提炼化工原料

③煤气:气体燃料。它的有效成分有H2、CO等。

⒉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⑴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⑵石油的炼制:石油经分馏——物理变化,能得到各种不同的产品。如:液化石油气。

⒊天然气(俗名沼气、坑气)

⑴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⑵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甲烷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

 

 

          CH4 + 2O2====CO2 + 2H2O

①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甲烷的纯度。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生成,若有水珠生成证明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元素。(也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有石灰水的烧杯)。

考点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是放热的,如物质的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等,这称为放热现象;有些反应是吸热的,如CO2在高温条件下与炭反应等,这称为吸热现象。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⒈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做饭、取暖等;

⒉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如发电、冶金、发射火箭等;

⒊爆炸产生的能量:如开山炸石等;

⒋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维持体温供给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考点6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⒈煤燃烧会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它们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⒉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⑴汽车用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合称尾气。排入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损害人体健康。⑵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需采取: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能充分燃烧;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未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或乙醇汽油(是一种混合物)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⒊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⑴燃料中某些元素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SO2等;

⑵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⑶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考点7   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⒈酒精(化学式C2H5OH):是一种有机物。

⑴酒精的制取:①原料:高粱、玉米、薯类等;②生产方式:发酵、蒸馏。

 

⑵性质: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在空气中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

 

   C2H5OH + 3O2 ====2CO2 + 3H2O

 

⑶用途: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它属于可再生能源。

 

⒉氢气

⑴性质xx,极易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⑵是最清洁的燃料

⑶是最理想的能源: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大、产物是水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

⒊能源展望:正在利用和待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考点8   酸雨成因的探究

酸雨的实验探究:向充满SO2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表中所列物质放入上述液体中: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新课标中考化学考点梳理(3)_蓝莓刨冰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