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专题片《走近科学--吹的学问》拍摄前奏(四)_口哨李_新浪博客
    2004年5月22日,CCTV-10摄制组专程赴石家庄给我拍摄口哨专题片 

    以下是我对杨力编导2004年5月9日第三封来信回复后的一次补充,属于拍摄前的第三次沟通的继续。

                                  口哨趣事若干

                                           “口哨李”李立忠
                             一、鸟语是口哨学习的一种好途径

    当今都市里的人们难得听见自由的鸟发自内心的歌唱了-----虽然有笼中鸟,但笼中的鸟不能是真正的歌唱家。所谓深山出俊鸟,不光指鸟长得漂亮,更多的是指鸟叫的好听。鸣禽中叫得婉转动听的莫过于百灵鸟、响亮的莫过于画眉。
    我的经验是,在学习口哨的过程中,如果已能吹响口哨,只要乐感很好,可以百灵为师。先熟悉她的各种叫法,再用口哨模仿她的各种叫法。你能模仿出她的简单叫法,她就给你上“提高课”-----立即以难度大的叫法教你。如此反复,直到你超过了她,她就不在“教你”了,从此只要你的口哨一出现,她就只是静静地欣赏她自己的弟子----你的口哨技法。
   上远郊去,直到能听到百灵鸟的歌唱,你或用心体会听她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自由的鸣叫,或用口哨与她相和,那情景多好!
   当然,我不反对人们跟着钢琴或其他乐器学口哨。

                               二、口哨不离
    李立忠的生活中到处充满口哨。他在为人之父后,与自己的小孩约定,外出玩耍听到用口哨吹的长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长啸”就准备回家,听到用口哨吹奏的急促的短音就立刻回家。每当要吃午饭或晚饭时,他家的窗口或楼顶上就会响起或长或短的口哨声,随后就会传来他儿子的应答声。此趣事街房邻居无所不知。
    李立忠还曾养过几年信鸽。养过信鸽的人都要用某种信号招唤飞翔中的鸽子归巢,有的用彩旗,有的用特殊的声音。他用什么来招唤鸽子?他当然用口哨,用口哨吹奏的长音来招唤鸽子。远处的鸽子听到长啸立即高空向巢中俯冲或从地面向巢“爬高”。有时“长啸”响过,鸽子刚归巢,他的儿子也气喘吁吁地从楼下跑回。
   甚至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路上,他也用口哨声代替自行车铃声。人们对铃声早已麻木不仁,但对他的哨声没有不注意的,口哨声起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上班的路上他行色匆匆顾不上吹奏歌曲,但下班的途中优美的旋律情不自禁从他的嘬起的嘴唇中飞出来。

                                三、初现身手
   1995年,有一次李立忠到外地出差,恰逢该系统为自己的国内{zg}领导举行专场舞会。同行的同事知道他口哨吹得好,就瞒着口哨李悄悄向舞会主持人透露了口哨李的口哨秘密。当该领导舞完一曲又唱上一曲后,礼节性的掌声响起来。此时主持人介绍说:“我们请出来自河北的李立忠先生表演口哨独奏!”口哨李不得不生平{dy}次走上舞台,当他吹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全场安静极了,只有口哨的旋律在空中回响。熟悉的旋律刚结束,掌声如不断的潮水!当时以口哨自娱自乐已有二十余年的口哨李明白了:原来我的口哨也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
    同时他也情不自禁想到:口哨真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吗?其实早在元明之前,口哨艺术已在中国大地上流传过2400年之久!当时他并不知此。但从此开始四处搜集有关口哨音乐的资料特别是磁带和唱片。而这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连续跑几家音像店,就是找不到。有一次遇到一张口哨音乐CD,竟然60元一张!当时的60元可不是小数字。第二天下定决心,带足钱兴冲冲地赶紧到音像店,结果没货了。
    通过对搜集到中外口哨家的音像资料进行比较,他对自己的口哨充满信心,也对口哨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信不疑。他决定把口哨音乐作为艺术来钻研,而不仅仅是自娱自乐。
    口哨李对优美的旋律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不论他在干什么,只要空中飘过优美的旋律,旋律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他的脑海,好像无需特别的注意,而对一些不能称之为歌曲的歌曲却充耳不闻。为此,他曾专门走访了一些音乐学院的教授。教授们说他有着神奇的音乐记忆力并鼓励他开辟口哨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新天地。

                           四、师法自然----以百灵鸟为师
    上个世纪60年代,在冀南西南部的丘陵地带的一个小村庄,就是李立忠的故乡。与同村的绝大部分小孩一样,李立忠在学龄前,已在为贫穷的家庭分担重负,做力所能及或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挖野菜、拾柴禾、割草、拾煤炭----。
   与其他小孩一样,他也经常在野外碰到百灵鸟,当地人称之为“大角儿”的鸟。我们知道,成名的戏剧演员叫“角儿”。当地人为什么将百灵鸟叫做“大角儿”,是不是因为它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歌坛大碗” 、“歌王”?难怪人们将xx的女歌唱家称为“百灵鸟”!       
    上天不仅将赐给每个人的魔笛--------口哨,赐给了李立忠这个小孩,也将吹奏口哨的微妙的方法赐给了他。与其他小孩不同的是,他不知怎么就会吹口哨。每当他在野外与歌唱的百灵鸟不期而遇时,他就情不自禁地用口哨模仿她的叫声。百灵鸟听到有人模仿自己,便随时变更鸣叫的节奏、声音的高低甚至鸣叫难度很大的花腔(即相当于乐器独奏家弹奏或吹奏的华彩或花腔女高音演唱的花腔);而李立忠即时跟进、亦步亦趋。百灵鸟好像在教他,也好像在考他。百灵鸟在空中一边围着他盘旋一边歌唱,李立忠一边向它行注目礼一边回应,双方都恋恋不舍。
   不仅如此,李立忠随时与相遇或相闻的布谷鸟、杜鹃、不知名的各种山雀“交谈”。他虽不懂鸟语但能与鸟交流。因此,他的劳作由于鸟的陪伴不再劳累,变成了愉快的学习,最为轻松的学习,与“大师”们的交流。上小学和初中时,每天早上上学前、下午放学后,他依然在田野伴着百灵鸟的歌声劳动着。甚至夏秋时节晚上的蟋蟀的鸣叫也让他动心,忍不住与它们交流。
    年复一年,上高中之前的十来年,他就这样以自然之师为师。试想,哪所音乐学院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上高中时,学校距家15里,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懒得等一小时一趟又不准点的公共汽车,他就步行从山间小路回家。近两个小时的归途中,他就用口哨吹奏的歌曲伴着自己,不再寂寞。而寂静的山中有了口哨的回响显得更加安静。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身处信息极为闭塞小村的李立忠并不知口哨音乐为艺术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口哨艺术在中国曾持续了2400年之久,但在中国已绝响了数百年。
    1995年夏,李立忠游览三峡到白帝城时,恰巧白帝城中的树上有一只野生的百灵鸟在鸣叫,长江边上的百灵鸟也让他倍感受亲切,那是他的“良师益友”啊!他对同行的游客说:“请听我与那只百灵鸟交谈”。他在树下向上呜叫,百灵鸟在树上向下回应。见者莫不称奇。

                            五、功夫在诗外,修行在自己

    就像学习小提琴、二胡的人必须有很好的音乐感觉能力一样, 会用口哨吹歌曲的人都要具有很好的乐感,即要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会用口哨吹歌曲的人很多,但这些人xx于小声吹,声音一大就不行了。这是为什么呢?
   口哨音乐只能靠音色来打动人,这也是口哨音乐的迷人之处。而音色是靠气息支撑的。
   专业的口哨吹奏所需的自如的气息不仅要求特定的肺活量,还需要科学的控制方法,用一句话中国老话说,就是“丹田”气要达到一定境界。
    口哨李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口哨音色这可能与他长期的武术、气功修炼有关。他体会到,太极拳修练达到一定层次后,半个小时的太极拳练习相当于一个小时的口哨练习效果。
    有一个时期,他每天早上要在楼顶平台进行一个小时的口哨“晨练”,星期天也不例外。
    有{yt},有一位同事对口哨李说,昨天早上你的口哨把我吹醒了。因昨天是个星期天,他想自己的“晨练”可能打扰晚起的人,正要表示慊意,同事却说,小哨儿吹得不错嘛!口哨李一愣------要知道,这位同事的宿舍距他晨练的楼上平台近百米呢!要知道当时还是冬天呢!这需要多大的穿透力呀!
    口哨李不仅能用“吹气”的方法吹奏口哨,而且能用“吸气”的方法“吹奏”口哨。不过,一般情况下,他只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于模仿百灵鸟鸣叫的难度极大的华彩。而正式的演出他只用“吹气”法来吹奏歌曲。因这两种吹奏法无论口型还是效果都有有细微的差异,相信细心的听众也能察觉。

作者       “口哨李”李立忠

            站长

            团长 

           中央电视台特邀口哨艺术家

与本文紧密关联的的文章如下: 

  • (2009-01-31 15:09:52)
  • (2009-01-31 15:18:52)
  • (2009-02-12 23:11:30)
  • (2009-02-12 23:20:42)
  • (2009-02-12 23:38:33)
  • (2009-04-17 09:49:13)
  • (2009-09-22 23:29:06)
  • (2010-01-17 00:00:13)
  • (2010-01-17 00:35:23)
  • (2010-01-17 01:36:02)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口哨专题片《走近科学--吹的学问》拍摄前奏(四)_口哨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