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札记:谈谈小说《唐装》的寓意、结构和笔法_河套叶子_新浪博客

谈谈小说《唐装》的寓意、结构和笔法

   翻开《人民文学》2009年第七期,我读到了薛舒的中篇小说《唐装》,起初我以为作者对唐装会有一番笔墨渲染,一直读下去却是一个家族三代人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生活故事。读小说,在我看来就是感受千百人物命运的过程,必然的和偶然的事件造就了五彩斑斓的人物命运,而小说家敏锐捕捉并以小说笔调传达出来,就有了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

    《唐装》的寓意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直接和小说的结构有关。小说以清明节父亲苏伍带着儿子苏潮苏渡返回阔别24年的乡下为父亲苏木桥扫墓为引子,或者说以扫墓为由头,以寻墓为线索,通过寻墓刻画了三代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个体价值取向。小说对麦田诗意般的描述,以及从弟弟苏渡眼里所看到的优质的农田土地其实就是他开发房地产赚取高额利润的肥肉,小说从这样两个维度寓意出小说的主题:急剧膨胀的城市化进程的负面影响,就是对我们生存的土地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无情挤压,而唐装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服饰,曾经被中山装替代过,今天又被篡改为所谓的“新概念唐装”。“电子屏幕上那些露出乳沟、露出臀线、露出整个肩膀的貌似旗袍或者对襟衫的服装,就是‘新概念唐装’?”“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很荒诞,很好笑。于是,在人流如潮的地铁通道里,我咧开嘴角,笑了出来。”小说的结尾这两段话,鲜明亮出了作者对于现实荒诞现象的批判态度。同时小说通过爷字辈苏木桥始终顽固不肯离开刘湾乡下的描述,似乎也暗示唐装要辉煌起来就不得不融入与时俱进的时代不可,否则也只能沦落到“蓬头垢面的地步”,林家阿婆的形象也似乎就是一个这样的代表。而24年不回乡扫墓的事实,似乎又暗示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遗忘祖宗的作法,不去扫墓绝不是{wy}例子。而不去扫墓的缘由深层次挖掘,似乎就是苏伍的妻子,那个厌恶乡下生活的王美华在作祟。

   再来谈谈这篇小说的结构。清明扫墓,苏伍稀里糊涂闯进一大片葱绿如天鹅绒般起伏荡漾的麦田里祭奠父亲苏木桥,却被田地所有者阿大告诉,苏木桥的墓地根本不在这儿,于是,两个儿子苏潮苏渡展开寻墓行动,在一系列寻墓活动中,记录了三个时代的八位人物的命运。

    小说的笔法腾挪转折、“以慢承重”,语言也不乏幽默反讽的意味。就拿{dy}节“扫墓”来说,穿插交待了苏伍的职业转换、苏木桥的去世、苏陆氏的个性、王美华厌恶乡村的作法以及苏渡的房地产商的身份。小说的主要人物一一登台亮相,且个性鲜明。这就充分展示了作家腾挪转折的高超笔法。所谓“以慢承重”是说在每一小节里,围绕一个场景或者事件,作者娓娓道来相关人物的态度或者命运遭遇。至于幽默风趣的语言几乎俯仰可拾比比皆是。“仿佛,我们父子三人组成了一支考古队,在考古队队长苏伍的带领下,我们正进入一段被淹没的历史。毋庸置疑的是,历史的演绎者,就是二十四年前死去的我爷爷苏木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小说阅读札记:谈谈小说《唐装》的寓意、结构和笔法_河套叶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