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陈秋平:闽台交流在多个方面具有创新意义
2009年,福建新闻出版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75.88亿元,实现增加值10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新闻出版业成为福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陈秋平说,福建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先行先试,是最早开展对台在新闻出版交流合作的省份,在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版权、动漫、网游等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多个方面具有创新的意义。他回顾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闽台新闻出版交流合作情况。
1993年,两地组团互访,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成为大陆赴台访问最早的地方新闻出版代表团;
进入本世纪,2002年,在福州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书市,首次设立台湾馆;
2003年,福建外文书店与台湾13家出版发行单位共同投资创办闽台图书有限公司,是{dy}家两岸共同投资受益的发行实体;
2005年,由两岸共同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举办,这是首次在祖国大陆以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为主题的地区性专业展会;
2008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首次赴台驻点采访,进一步促进了两岸新闻交流;
2009年,福建省期刊协会与台湾杂志期刊协会在厦门签署了两岸期刊交流备忘录;同年,首届海峡印刷技术展览会在晋江成功举办;
今年,“5·18”期间,首届海峡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会在福州举行,是全国首次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交流合作作为主题类展会。
陈秋平表示,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印刷技术展览会,海峡版权创意博览会3大活动是福建省对台“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海峡论坛是继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会协商交流后,两岸沟通的另一重要平台;今年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博会期间首次专设“海峡27城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包括台湾7个重要城市、“海西”所属20城市代表出席论坛,是首次海西地区大规模新闻交流活动。
邬书林:“基地”建设将更好地推动两岸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开幕式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为厦门授予“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基地”牌匾。
邬书林表示,新闻出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占据核心地位。他说,在“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基地”挂牌之前,厦门已启动了许多具有实质意义的推动闽台新闻出版交流举措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对海峡两岸版权人的作品进行保护性登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文化创意产业日益重要的今天,保护版权、保护作者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至关重要,这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厦门开展的对两岸版权人的作品进行预防性登记,可带来三大好处。他说,按国际惯例,任何作品在经xx部门进行版权登记后,一旦遇到法律纠纷,即可迅速进入司法程序。同时,登记的版权受法律保护,对盗版和侵权是一个震慑作用;也会很好地向公民普及版权意识,保护好版权,将极大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厦门的挂牌活动,为更好推动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表示,“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基地”的建设,将会更好地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邬书林强调,数字化正对传统出版业产生革命性影响,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海峡两岸同文同宗,一脉相承。希望两岸出版业界准确把握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发挥好出版功能,提升华文出版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努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话语权,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争取出版业的更大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论道
吴尚之:加强交流合作 共促两岸出版业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指出,两岸通过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印刷包装技术展览会、海峡版权创意博览会、两岸版权研讨会、华文出版联谊会议、两岸四地打击侵权盗版信息交流会、大陆书展以及台湾同业、作家、读者来大陆参加的全国图书博览会等大型出版交流活动,推动了两岸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他认为,大陆新闻出版业拥有深厚的底蕴、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台湾新闻出版业在创意、研发、营销、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数字传播、网络相关产业的技术及管理上也有优势。两岸出版人要优势互补,彼此间形成良性互动和依存关系,共同打造优质出版产业链。
吴尚之提出,两岸出版业的交流合作要拓宽华文出版的全球视野,坚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多种形态的出版物,记录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民族根基,共同的血脉亲缘,携手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华文化始终与世界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不断发展繁荣。
刘瑞州:合作模式由版权贸易向多元化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福建的海峡文艺出版社就首次引进出版了台湾作家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接着,白先勇、琼瑶等台湾作家的书就一直摆在福建的各大书架上。随后《台港文学选刊》杂志成功创办,出版了一批台湾题材和台湾研究的图书。
至今,两岸出版业交流合作走过了22年,合作模式虽然仍以版权贸易为主,但已不xx于单纯的版权贸易阶段,正在朝更多元、更紧密的方向发展。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刘瑞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目前,备受业界关注的“海峡书局”已进入工商注册阶段。据介绍,“海峡书局”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控股,同时吸纳台湾和部分大陆出版、发行单位资金入股。“海峡书局”成立后,将获准开展发行、版权代理、版权贸易和印刷复制等业务;连锁经营业务、总发行业务;并可以版权合作方式与台湾出版业界合作出版1至2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期刊。届时,将通过建立营运共同作业平台,有效整合两岸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品的出品、发行、物流配送、进出口业务、版权代理、版权贸易、参展活动、专题讲座、营销宣传的一体化运作,统一各项出版文化资源,面向全世界华文市场,拓展华文出版产业。刘瑞州表示:这种吸收台湾资金入股,共同经营管理,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挖掘双方潜力,利用两岸资源,拓展两岸市场,满足两岸民众需求。
陈恩泉:“海西”交流要加快步伐
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陈恩泉认为,在今年第二届海峡论坛期间正式发行的“作家笔下的海峡27城”丛书是2009年{dy}届海峡论坛期间,由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海峡文艺出版社与福建闽台图书有限公司签署了“海峡二十七城历史文化系列”(台湾部分)编写出版合作意向书,今年联合发行的。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套丛书,是海西xx“先行先试”的具体做法,是创新的合作模式。
陈恩泉说,今年开春以来,大陆地区已有数个省市领导率千人参访团到台湾从事经贸、金融、文化、交通、旅游等交流活动,这与以福建为主体的正在进行的“海西”交流异曲同工,他表示,希望“海西”交流要加快步伐,把握先行先试的机会。
李锡东:提议“两岸出版在地化”
“两岸出版在地化”,台北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东发出提议。
他说,全球化是现代化的重心,文化实践更是全球化的核心。“两岸出版在地化”就是“两岸互补、不分繁简、结合实力、整合资源、融合人才、形成一体”为原则,使两岸出版质量提升、华文出版市场稳定成长、出版品价格稳定、出版人才充分就业、发行渠道永续平衡发展,进退货供需无病均衡、合理公平结退帐等目标迈进。“两岸出版在地化”借海西“先行先试”政策,两岸业者着力推出一批图书、报刊、音像和电子出版物,推动“闽台一家亲”,特别是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及认同。
他表示,希望两岸在签署ECFA后,出版产业的合作能在海西建设的基础上,做出关于共同推进两岸出版业合作的框架,在两岸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版权、动漫制作、数位出版、落地合作框架及投资融资退股全盘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的专案。他说,在《关于共同推进首都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合作双方取得了明显效益,北京出版资源得到整合,促进了出版体制、机制创新。海西要通过实质性项目,说明大陆会有与出版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关计划、辅导、资金融通补助,提供各种政策信息和申请窗口,使两岸业者能深入了解在海西及落地台湾的合作出版模式及合作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并降低出版文化产业在海西及落地台湾的成本。
大中华文化圈的出版是近年来出版业者关注的话题,李锡东认为,这对两岸出版人来讲,既是挑战也是一条新出路。他说,两岸图书之所以可以合作出版,不同于西方和东方日韩等国,主要是因为出版品所反映的中华文化内涵,两岸图书同文同种,同是华文作者、读者和图书市场,有同一民族性,因而也具备自然的合作优势。为此,两岸出版在地化,要找出准确的华文出版主轴,修正台湾出版的曾以西方为出版中心化的传统路线,改为华文创意全球的创作思维,鼓励、辅导、辅助华文创作人才、创意作品营销全球。
羁绊
王禄旺:建议两岸成立“印刷人”单位
近几年,全球印刷业产值一直呈上升趋势,北美、欧洲、亚洲是全球三大印刷市场,亚洲区前两年约占全球份额的28%,预计2010年会提高到31%。同时,两岸经贸交流环境日益宽松、热络;中国是巨大的消费市场,给印刷包装带来更多机会。台湾区印刷暨机械材料同业公会顾问王禄旺分析认为,两岸印刷合作充满未来,并呼吁将两岸印刷业合作列入CEFA早收清单。
王禄旺说,当前,两岸人员交流密切,台湾在印刷领域技术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拥有一批印刷相关科技人才,可开展两地印刷人才交流,并加强执行力,具体地分时分段实施。他还表示,每每谈到怎么找到一家印xx位往往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如何顺利取得准印证是业界很忧心的问题。他说,两岸印刷、人才交流培训等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建议成立印刷的加工区,保障两岸的印刷工作。他还提出,印刷的机械动辄几千万台币,希望两岸的金融单位相互为对方提供服务;两岸共同成立一个半官方性质的“印刷人”单位,为印刷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权益维护等服务。
黄清龙:两岸报业深度合作应对挑战
报业是现代媒体产业的先驱,也是思想和文化的产物。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报业交流已经出现非常好的势头,合作项目日益广泛,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增进两岸的互相了解,但是在两岸报业交流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台北报业商业同业公会理事、台湾《旺报》社长黄清龙指出,两岸报业要怎么突破体制上的差异来深化合作,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目前主要面对四个方的矛盾。{dy},虽然两岸实现媒体相互驻点,但只停留在点、线的接触,还未扩展到面的范围,沟通还没有常态化。第二,两岸网络媒体都很发达,但是两岸互通却有限制,尤其是大陆假如要收看台湾的新闻网络还有相当的管制。这些管制很可能让一些来大陆经商、旅游、教育的台湾人感到不便,对两岸交流上也构成了一种障碍。第三,两岸媒体合作该如何常态化问题。目前两岸媒体都不能到对方地区发行,包括报纸在内。希望大陆报业体制改革之后,港资或台资能够到大陆媒体界投资,但是目前看起来似乎机会还不大。第四,两岸在体制上存在差异,这会成为两岸深度合作的绊脚石。这些林林总总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两岸报业持续的合作,目前业者只能走灰色地带。
黄清龙说,从“交流促进和解,合作带来机遇”的角度,这种差异就像两岸其他方面的差异一样,通过频繁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协调,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取得进步。
张腾龙:两岸媒体合作“不要怕”
2009年,台湾杂志事业协会召集了1000多份刊物,参加了{dy}届海峡论坛和图书交易会。台湾杂志事业协会理事长张腾龙在论坛上向大陆期刊发出盛情邀请。他说:“今年计划11月中旬在高雄举办‘大陆期刊创刊号’的展览。中国期刊协会已答应提供1万份左右大陆期刊创刊号来台湾展览。如果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有兴趣,欢迎报名,可与福建省期刊协会,或者其他地区的期刊协会联系。”
对于两岸杂志的合作,他希望海西大胆地“先行先试”。
张腾龙说,现在台商可以回大陆投资,但是台湾的杂志在大陆不能够销售、不能到大陆投资。这阻碍了两岸新闻出版业的交流。希望大陆能将这个规定做些调整。其实,台湾杂志进入大陆销售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台湾当天也可以看到大陆的海峡论坛欢迎晚会的新闻。同样,大陆通过媒体也可以很快掌握台湾状况。
他建议,大陆可以制订一些准入标准,对入境的台湾杂志进行审核,不合适的可以剔除。可以考虑对妇女杂志、儿童杂志、保健杂志、科学杂志等尝试适当开放。另外,顺应海西发展战略热潮,可以在海西先试先行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做一个试点项目,让台湾杂志先行在海西开放。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