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详解详析_狗窝斋主人_新浪博客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详解详析

   

一、(12分,每小题3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伍(háng)    名宿(sù)    恶贯满盈(yíng)    厉兵秣马(mù)

B倾轧(zhá)     不啻(chì)    补苴罅漏(xià)     荆钗布裙(chāi)

C.巨擘(bò)      河蚌(bàng)  得不偿失(cháng)   莘莘学子(shēn)

D.解剖(pāo)     羁绊(jī)     火中取栗(lì)      感慨系之(xì)

【答案】C(A秣mò、B轧yà、D剖pōu)

【解析】

A本题考查的范围较宽,有的是难字读音,如啻、罅、(苴,此处读jū)、钗等,有的可能是方言误读,如秣、剖。但重点是考查多音字读音:行,用作动词、副词,表示行动、将要等意义,读xínɡ,用作名词、量词,表示行列、行伍、排行等意义,读háng。宿,用作动词、形容词,表示住宿、时间长久等意义,读sù。表示夜,一宿、两宿,读xiǔ;表示天上的星座,星宿,读xiù。轧,表示人与人相互排挤,轮子转动压物等意义,读yà;表示轧钢的意思,读zhá;表示核对的意思,如轧账,读gá。擘,一般读bò,但如果用如“掰”字,则读bāi。蚌,表示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动物,河蚌,读bànɡ ;而表示地名,如蚌埠(bù,安徽省境内),读bènɡ。莘,用作形容词,表示长、多的意思,读shēn,作作专有名词,如细莘(中药),莘庄(地名)。系,一般读xì,但表示结扎裤带、鞋带时读j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

【解析】

A、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贬义词。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可改用“身先士卒(者)”。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后泛指主动前去向别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使用对象错误。可改用“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等。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贬义词。可改为“(还显得)温文儒雅”。

3.下列格局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xxxx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答案】B

【解析】

A 句式杂糅。这句话本有两种说法:一是“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二是“拟以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可以任择一种,但题中却把这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 C这个句子也有两种写法,或者说明句子主语“基地”怎么样,用描述性的句式,或者说明句子主语“基地”是什么,用判断性的句式。但题中前一部分用描述性句式,后一部分却突然改用判断性句式,因而造成前后句式不一。这也是一种杂糅。修改方法:一、全用描述性的句式,删除句末“培训结构”四个字,并且将“xx”改为“首次”。一、改用判断句式,在主语“基地”后面加动词“是”,把逗号和后面的“是”字删去,改用“的”字。三、在“是”字前面添上主语“它”,将其改变为各有主语的两个句子。D 成分残缺,动词“采取”后面缺少宾语,应当添加“的办法”三个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xx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A

【解析】

从句子内部的关系来分析,在这个句群中,②是个中心句,它的位置或者在最前面,起提示下文的作用,或者在{zh1},起总括前文的作用,因此答案当在AB。从句与句的连贯来分析,①有“也”字,它只能与⑥照应,⑥①⑤一定是连在一起的。因此选A。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xx在作怪;如果这种xx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xx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xx,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xx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xxxx,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xx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xx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xxx等的滥用。这些xx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xx,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xxxx,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5.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答案】C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将题目与原文对照。A旨在明确什么是“情绪异常”,文中没有专门论述,但在第二段说明人的情绪多变受某些化学物质的控制时,有些具体说明。题目根据此段内容综合整理。B出自{dy}段,仅省略和变换了个别词语。C出自{dy}段,原文是说生物学家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题目却说是“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与原文有质的区别,这是命题者故意夸大其事。D出自第二段开头,原文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题目则是倒过来说。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xx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消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xxx等杀死大量肠道xx,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答案】D

【解析】

A说明“梅拉多宁”xx的危害,原文在第二段。B题目{dy}句即第三段的末句,第二句出自第五段:“这些xx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xx,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xxxx,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C出自第四段,“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与原文“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是同一个意思。D高蛋白物质为什么会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呢?从题目来看,旭像是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xxx等。第五段说得很清楚,有益菌把高蛋白物质分解为对人有益的物质,而“杂菌”(即{dy}段说的“有害菌”) 则把蛋白质分解为有害物质。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xxx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xx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xx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xxx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答案】A

【解析】

A出自{dy}段,题目有两点不合原意,一、原文是说“多巴胺”传导顺畅,没有提及多巴胺的数量;二、原文是说“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但没有说这是{wy}的。B推断正确,因为“摄入的过量高蛋白”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CD用的都是因果推理。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答案】B

【解析】

“宠”为“宠爱”、“宠幸”之意。“宠”字前有“赐金带”三字,说明不是升职,而是赏物。其余用代入法验证无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此题关键在辨别才学与胆识,②⑥是才学,①③④⑤是胆识。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xx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答案】C

【解析】

A原文有“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岳立,卓尔不群;屹,高大;伟度,伟岸、有风度。“B相关原文是:“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题中“有时”二字不合原意,原文说“不能尽从”,是具体针对此次“上疏”而言,并非平时常有其事。“但也会褒奖他”,文中找不到依据,有无中生有之嫌。C“书成,任国史院编修官”不合原意,原文是“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遗漏了主要内容。擢,提拔;知,掌管;同知,副职。“奉命讲授国史”也不合原意,原文是“奉诏预教大本堂”,奉命参与大本堂的教学。大本堂,明初太子读书的地方。D用“恩威并施”概括王祎出使云南的策略,符合文意。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来源:() - 2010年高考语文xx详细解答(全国1卷)_新高考_新浪博客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解析】

重点词语是:会,恰巧、恰逢。征饷,征收粮饷。饷,xx的粮食及俸給。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句式: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即”以危言胁王”。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解析】

重点词语:既,同“已”,已经。讫,终止。爝火余烬,比喻元朝已经衰微,行将灭亡。爝(jué)火,小火。余烬,残余的灰烬。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叹的对象是白色的蝴蝶。读此类诗,首先要明白诗人如何咏物。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zh1}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

读咏物诗,一要掌握它的特点:托物言志。表现在语言上便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二要了解作者生平,这是因为“诗言志”。此诗首联写蝶一会儿追随蜜蜂围绕绿草飞翔,一会儿为了躲避麻雀隐蔽青草之中,暗示自己有时也追随好人出入官场,有时为了回避邪恶又隐居山林。颔联写蝶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翩翩飞舞,在狂风吹拂的时候又回归居处,暗示自己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出仕做官,在小人得势的时候又解甲归田。颈联写蝶一会儿在红红绿绿的花丛中出没,一会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中飞行,也是暗示自己时而现身官场,时而躬耕陇亩。以上运用寄托的方法,诚如注释所说,都是写自己“仕途数起数伏”。尾联,写蝶的美好希望,芳香的花儿呀,你不要凋谢,美好的树儿呀,你是我的依傍。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别人赏识,能够志得意满的愿望。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dy}小题计分)(5分)

(1)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

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诗经。氓》)

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阅序》)

【答案】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 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来源:学科网ZXXK]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阅序》)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  火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dy}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一点心理常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逝去的岁月,越是思念深切,回忆起来便越是细微具体。所以,文章开头对煤油灯的描写,正寄托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思念,对祖母的怀念。其次,从读者的阅读期待来看,这样古朴的煤油灯,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非常的陌生新奇,因此能吸引他们阅读的兴致。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即使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解析】

解读这个句子关键在“累世的家产”指什么,字面上看指的是煤油灯,实际上更有深刻的含意。先看上文,文章叙述祖母陪伴自己挑灯夜读,再看下文的议论抒情:“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所以,这“累世的家产”,本质上指的挑灯苦读的求知精神,祖母关爱孙子的无限温情,这宝贵的传统需要我们尽心呵护。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解析】

解读这个句子关键在两个“灯”字的不同含义。一个是电灯,现代文明的象征,一个是煤油灯,古代文明的象征。“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就是迷失在这两种文明之间,表现作者回归自然,回归朴实的情感。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y}问:文章以{dy}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

这是一道写作知识测xx,考查文中的人称变换及其作用。

17、文章{zh1}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解析】

这个结尾句也是中心句,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概括,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文章描写“灯火”的文字有三层,{dy}层,开头至“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细致地描写灯光的外形,表现“‘生命(灯光)’的意义”是“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第二层“深夜的时候”至“光,就更亮了”,叙述祖母陪伴自己挑灯夜读的情景,表现“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第三层“煤油灯的火焰”至“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描写祖孙俩“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这个细节,表现灯“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对于灯火的意义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分析概括。

六、(15分)

18、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4分)

缀满   扩散   显现   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__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__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__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随后水立方幻化成__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不断变大,{zh1}__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__为国家大剧院。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__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__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答: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_

⑤_____ ⑥_____ ⑦_____ ⑧_____

【答案】①赫然②悄悄③扩散④缀满⑤汇聚⑥显现⑦陶醉⑧映衬

【解析】

这是测试调遣词语的能力。准确运用词语,主要依据是语境。①②处是动词前面加修饰语,可用的词语有“悄悄”“赫然”,因为前文有“气势恢宏”,所以①选“赫然”,②选“悄悄”。可用于③处的词语有“扩散”“散落”,因为下文说的“膜”是水形成的,如果水滴“散落”了,水也没有了,哪来“膜”?所以只能选“扩散”。④处用“缀满”还是“铺满”?缀,点缀,装饰,有浑然天成的含意;而铺,人为的一种动作,用在此处不妥。可用于⑤⑥处的动词是“显现”“汇聚”,因为⑤前有“不断变大”这个词语,所以不能用“汇聚”。⑦处是描写心情,用“陶醉”。⑧处分析“天空”与“祈年殿”的关系,“天空”是“祈年殿”的背景,当选“映衬”。

 

19.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5分)

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例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

可见,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观念,低碳经济其实        ,低碳经济也涉及          

答:①                                                                   

                                                                    

【答案】①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②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解析】

解答①要注意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开头说“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接着举例说明,显然①应是对开头的强化,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写法。例如,(1)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为时尚早。(2)还处在深入探索的阶段,人们研究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便存在一定差异。(3)还是众说纷纭,短期内难以xx认同。对于②,题目缺少限制性词语,作答时有些不知头绪,应把“领域”二字放入题中。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答案】1

(2)宽容是一场熄灭人与人之间争吵烈火的凉雨,宽容是一丝融化人与人之间冷漠冰雪的阳光宽容是一座给迷茫的人指引道路的灯塔。

【解析】

这是句式仿写,题目要求有四:1、自选话题,2、写三个句子,3、使用比喻,4、排比句式。仿写时要严格执行。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这是一道漫画xxx。漫画作文和材料作文一样,首先要理解它的寓意。这幅漫画的内容是:猫的职责不是捉老鼠吗?但是餐桌旁,许多猫热衷于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讽刺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显然,这幅漫画是讽刺现在的一些人xx忘了自己的职责,只图享受不作贡献,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坐享其成,不仅如此,对那些兢兢业业地工作的人,还不时冷嘲热讽。作文要针对漫画揭露的这种社会现象发表意见,展开议论。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详解详析_狗窝斋主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