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天天读(十五)——“天价芦笋片”背后的利益链条
( 2010年7月8日)
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社会问题的背景】
(1)有着104年历史的湘雅二医院,长期以来位居湖南省医疗机构的“老大”之位,圈内人言:北看协和,南有湘雅。1952年,xxx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曾说:“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
但2010年5月16日以来,湘雅二医院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之中。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和《每周质量报告》揭露了一个名为芦笋片的癌症辅助药的价格虚高内幕,出厂价仅为15.5元/瓶的芦笋片,经由多个环节转手,最终由湘雅二医院销售到长沙患者韩女士手中之时,价格已升至213元,溢价1300%。
湘雅二医院的门诊就医量和住院量应声下跌。2010年6月9日,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刘伏友称,2010年5月16日之前,湘雅二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在7000人-8000人次之间,每天的住院量在3000人次以上;5月16日之后,前者下降了千余人,后者下降了五百余人。
(2)CCTV-新闻 《每周质量报告》2010年5月16日披露:家住长沙韩女士半年前因为患了卵巢癌,在湖南省湘雅二医院做了化疗,化疗后,医生建议她服用一种癌症辅助xx药芦笋片。这种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芦笋片,从湘雅二医院开出来每瓶要213块钱。按照医嘱,一个月要服用3瓶,而且要长期不间断地服用。虽然在xx癌症的药品中,芦笋片的价格并不算是{zg}的,但是对于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韩女士来说,每个月要花600多块钱买芦笋片,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韩女士的女儿只好四处打听,看能不能从别的渠道买到价钱便宜的芦笋片。结果让她大吃一惊,一位做药品生意的朋友告诉她,从他那里30块钱就可以买到芦笋片。
(3)在调查中了解到,湘雅二医院包括芦笋片在内的近百种药品都是从湖南省医药公司采购的。药监执法人员在医药公司的财务部门,找到了芦笋片的销售清单,上面清楚显示批发价格每瓶在30块钱到40块钱之间。湖南省医药公司以30-40元的价格批发给其他医药公司,这些医药公司再通过和医院关系密切的医药代表,以136元的价格卖给医院,利润为100元左右。
【核心观点】
(1)公立医院药价虚高,其原因之一在于公立医院在很多地区的医疗服务市场上处于主宰甚至垄断地位。要打破公立医院的主宰甚至垄断地位,关键在于推进“去行政化”,解除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行政上下级关系;否则,作为公立医院上级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区域卫生规划”限制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准入。
(2)公立医院药价虚高,戴斌老师认为,原因还在于“医保不健全”。首先要让医保机构成为药费的主要付账者;然后,医保机构发挥团购作用,采用各种打包价为参保者购买药品。打包价的使用,就是新医改方案中所谓的“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制”等医保付费新模式。如果医保机构积极推进付费模式的改革,那么医疗机构越注重药品的xxx,其收入越高。如此一来,药价虚高自然就会一扫而空。
(3)我们还要强化现有的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增强“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参与力度。由于药品加成管制的存在,公立医院根本没有低价采购药品的动力,政府强行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只能造成更大的扭曲。实际上,中宜教育戴老师认为,无论是药品{zg}零售限价的确定,还是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的确定,都必须要有公立医院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参与,只有让专业人士代替“行政人士”的参与,药品价格才不会“漫天上涨”。
(4)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实际上,发达国家对医药价格多采取“供需谈判”之法。对于这一点,戴斌老师认为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医疗体系。这里,主要是因为患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由“医保”为其“代言”,与“医药供方”进行价格“博弈”。由于供需双方身处医药{dy}线,“谈判价”往往比“计划价”更客观和实际,既压低了医药实际成交价格,也照顾了药商、医生的合理利益,有利于医药业的良性运转。
(5){zh1},我们试着对问题根源的进行总结。从这个事件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流通渠道推高药价”的逻辑规则,已经有了很大改变。药品招投标及定价相关政策的扭曲,加上医院对高额药品回扣的依赖,才是药品价格高涨的背后的推手。
已投稿到: |
|
---|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