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_桃源仙子_新浪博客
从第三十三站太平桥乡乘车缓慢继续向东南开去,便进入了浯溪河乡,位于桃源县中部,沅水支流白洋河中游,东南与青林、深水港乡接壤,西面与三阳镇、太平桥乡抵界,东北面与漆河镇、枫树乡隔河相望,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61亩,其中水田19685亩,旱地3476亩。全乡辖13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315人,其中农业人口12683人,非农业人口632人。境内水陆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势,物产资源丰富,富产稻谷、油菜、木材、猪、牛、家禽、鲜鱼。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8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468万元。

  —农业生产持续上升。为提高单产,全乡先后引进、选育、推广粮、棉、油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50多个,开发利用农家优良品种12个。2000年以来,全乡先后推广湘晚籼5号、中健2号,每年发展优质晚稻10000亩,成为市金健米业的优质稻种植基地之一,优质稻已成为全乡的拳头产业和特色产业。2006年还引进新型产业,种植青蒿3000亩,可为群众增收近80万元。发展双低油菜,推广面积达1400亩。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乡形成了以杨家港村为主的禽蛋养殖基地,以彭家坪村为主的三阳大种鸡繁养基地,以浯溪河村为主的网箱养鱼基地,出现了向洪儒、王文志等养殖大户85个,形成饲养、加工、销售xxx的新格局,养殖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2%

  —林果产业进位升档。抓好水果品种改良,全乡引进沙田柚、桃源大柚5500亩,高位换冠嫁接无核柑桔3000余亩,建立了飞龙山村百亩优质水果—天草蜜桔基地,杉元村500亩优质干果—xx板栗基地。户平达到1亩优质水果。2005年,与金太阳公司合作,荒山造林,种植欧美黑杨4000亩,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水利建设持续增强。近几年来,全乡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完成了三座病险小(二)型水库整治,维修了彭家坪渡槽,整修了10.3公里的三里溪干渠,并高标准水利护砌渠道8800米。2005年还对三里溪干渠彻底清淤扫障,并高标准土台渠达标1公里,解决了干旱死角。

  —乡镇企业难中求进。通过加大投入,转换经营机制,使九龙大米厂年加工大米上升吨,产值200多万元,产品精包装后直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姚志文砖厂每年解决56人劳动力就业,利税10万元。对乡机械厂实行租赁承包,使其年产值达500万元,上交税金5万余元。200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达9556万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乡先后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全面改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2004年,投入资金380余万元完成了“三黄线”、“老浯线”10公里水泥硬化,改变了交通落后的面貌,筹措资金30万元,建成了拥有100个床位,1008m2的花园式敬老院,成为五保老人安享晚年的乐园。投资42万元新建了浯溪河中学综合办公大楼,改善了师生的生活条件。筹资70余万元于20065月,建成了浯溪河乡政府办公大楼,为干部职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风景旖旎的沅水支流浯溪河畔,矗立着一座座气势恢宏、层层叠叠、古香古色的建筑群。她,就是xx的、充满神奇色彩的道教圣地——九龙观。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九龙观,坐落在湖南省桃源县浯溪河乡九龙山村,始建于唐开元间(713-742),宋元明清代有修葺。民国肇始,宫观香火依然鼎盛。后因连年战乱,宫观因之废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道教徒李嘉志倾其家产,于观址陆续重建牌坊、财神殿、真武殿、玉皇殿、慈航殿、三清殿、药王殿、祖师殿、钟鼓楼以及厢房等建筑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九龙观现已成为湘西北地区xx的香火道场。

武陵山从湘西逶迤而来,至桃源浯溪河乡依然群山迭峦,九龙山武陵山系青云山余脉,有左流入河,右飘九溪之说。

九龙山有风景林24000平方米,湖面1800平方米、茶园600亩。站在九龙山山端,抬眼望去,郁郁葱葱,侧耳倾听,林涛阵阵;闭目呼吸,茶香缭绕。

九龙山上九龙观,据说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三十二洞天的道观,象天则地,空园法生,高道锡修,神仙仰祉,有湘西道家{dy}观的荣称。九龙观始建唐德宗年间(780年之前),观中有数座古刹寺庙,古树参天,苍苍郁郁,风景如画,游人如鲫,香火盛旺。

九龙山道观有形似故宫的真武殿、有九龙相聚的九龙壁、以及玉皇楼、观音殿、三清殿、钟鼓楼、救苦殿、天桥、财神殿、牌楼等特色建筑,共有殿堂47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已发展到242000平方米,造就了宏伟的道教场所。
1934年贺龙率军在浯溪河打败罗汝疆的三十四旅后重返湘西途径九龙山赏观千嶂迭翠,风景怡人,喜闻山中的古刹钟声,心情盎然,在古崖壁上欣然挥豪泼墨:“江山如画”!珍贵的墨宝保存至今。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浯溪河村总人口数701人,水田面积899.6亩,旱地面积216亩,山林面积1498亩,党员28名,境内有浯溪河战役旧址,2008年,桃源县老区办在浯溪河边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塔。

相传楚国时期,浯溪河乡浯溪河村有一出名人物,人称安霸王,为争夺地盘,将自己的旗杆树立在一条溪河中说,此乃吾之溪流,后经文人提名,此地就被称为浯溪河了。1934年12月17日,贺龙、萧克带领的红二、红六军团在浯溪河村六斗坪、界山湾、庙山大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历史上xx的浯溪河大捷。解放前属浯溪河乡第十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三区浯溪河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城郊公社、龙潭桥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明月山村(Mingyueshan  Cun)地处浯溪河乡南部,是少数民族村,全村人口978人,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水田面积 1733亩,明月山村辖11个村民小组。

相传浯溪河乡明月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叫明月山的庙,非常有名,后将此地命名为明月山。解放前属青云乡第七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十八区太平桥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三阳公社、龙潭桥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阳村(Huayang  Cun)地处浯溪河乡东北部,全村人口697人,耕地面积1310亩,其中水田面积 1174亩,华阳村辖 9个村民小组。

相传浯溪河乡华阳村中心位置有个向阳的山嘴异常的华丽,人们称“华阳嘴”,该村村名由此得来。解放前属浯溪河乡第十二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三区浯溪河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三阳公社、龙潭桥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杉园村(Shayuan  Cun)地处浯溪河乡中南部,全村人口615人,耕地面积983亩,其中水田面积823亩,白沙园村辖8个村民小组。

解放前属浯溪河乡第十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三区浯溪河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城郊公社、龙潭桥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由于本村杉树比较多,故被称为杉园村。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浯溪河乡九龙山村地处浯溪河乡的北部地段,距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98户、1010人,总面积为3.4平方公里。2009年全村人平纯收入4150元,以生产优质水稻为主年投资近12万元修建村党组织活动中心,并安排落实农家书屋一间45平方米。20104月农家书屋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书屋现有各种书籍1500余册,各种音像制品60余件,各类报刊杂志15种。书屋开放后,迎来了全村以及邻居村不少读者。目前,村民向农家书屋租借各类书籍200余册,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村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每月的1、3、5、7、9全天开放。通过初步统计,平均每天来农家书屋阅读各类书籍的人数在30人左右。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深受全村人民的好评。

该村图书管理员杨秋娥,女,现年56岁,中共党员,系九龙山村妇女主任。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老官坪村有12个村民小组、367户、1114人,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该村部地处热闹繁华的老官坪镇,农家书屋选址就在村支部活动中心。全村以生产优质稻为主,2009年人平均纯收入4083元。

2010年4月农家书屋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书屋面积为54平方米,现有各类书籍1500余册,各种音像制品60余件,各类报刊杂志15种,电脑设备一套。书屋开放后,深受全村人民的欢迎。目前,村民向农家书屋租借各类书籍500多册。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村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每月的2、4、8全天开放。通过初步统计,开放期间每天来农家书屋阅读各类书籍的人数在50人左右。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金牛场村(Jinniuchang  Cun)地处浯溪河乡南部,全村人口934人,耕地面积1304亩,其中水田面积1246亩,金牛场村辖9个村民小组。

解放前属浯溪河乡第十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三区浯溪河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城郊公社、浯溪河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浯溪河乡金牛场村因境内有两座相隔距离不远的桥,故该村取名为双桥大队,后因重名,按当地地名更名为金牛场。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大塘村(Datangping  Cun)地处浯溪河乡西部,12个村民小组,280户,1105人,其中党员38人,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亩,山林1657亩,水田2040亩,其他面积200亩,是一典型的丘陵区,地处浯溪河乡的中心地段,距政府所在地3.5公里。

解放前属青云乡第六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十八区太平桥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三阳公社、老官坪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因本村有一块大坪,坪中又有一大堰塘,故取名为大塘坪,沿呼至今。
    过去农产品以传统的优质水稻种植为主,2009年被列为浯溪河乡烟叶种植的突破口,全村种植烟叶350亩,平均亩产值2900元,交售烟叶1000担,实现总产值约101.5万元。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彭家坪村(Pengjiaping  Cun)地处浯溪河乡西南,全村人口968人,耕地面积1845亩,其中水田面积 1604亩,彭家坪村辖13个村民小组。

解放前属青云乡第八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十八区太平桥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三阳公社、老官坪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因彭氏人集居此坪,故取名为彭家坪。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

杨家港村(Yangjiagang  Cun)地处浯溪河乡东北部,全村人口730人,耕地面积1212亩,其中水田面积1023亩,杨家港村辖7个村民小组。相传清朝时期,浯溪河乡杨家港村居住着一姓杨的大户人家,而且本村的港口比较多,故命名为杨家港。

解放前属浯溪河乡第十二保,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第三区浯溪河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三阳公社、龙潭桥大队,1961年缩公社建制时属三阳区、龙潭桥公社。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走进桃源第三十四站——浯溪河乡_桃源仙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