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7 09:24:22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笔者也有幸为几家企业做过培训管理咨询,并在咨询实践的学习与探索中,颇有感受。本文作为“理性”与“感性”的立体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文章之一,从培训管理的“理性”与“感性”两个角度,以分享笔者在培训管理咨询实践中的感受。
一、培训管理的“理性”
一提到培训管理,多数人会想到“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四个阶段的管理理论,这也是培训管理“理性”的最基础内容。笔者在咨询实践中,结合前人的智慧,也形成了对培训管理“理性”的几点认识:
1、培训资源的有限性
培训是需要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的,要做好培训工作本身,当然是投入越多资源越好,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投入资源进行培训的。世界上在培训上最舍得投入的企业,也不过拿出销售额的2%-5%,用来进行员工培训;中国的企业,大方一点的相当于销售额的百分之零点几,一般的也就百分之零点零几,甚至更少。作为培训管理者,一方面要呼吁企业要更加重视培训;另一方面,必须要考虑企业到底能够拿出多出钱来做培训。正是资源的有限性约束,才让培训管理有了价值——就是怎么样在既定资源下,让培训更有效。
这是培训管理最基本的“理性”内容,忽视了资源有限性而畅谈培训管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培训管理的目的性
培训是手段,还是目的?当然是手段。
那么培训作为手段,其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提高员工态度、知识、技能;基本目的——满足企业的运营要求;最终目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这两个问题都很简单,但很多企业在做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却往往没有围绕培训管理的目的在做。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说“培训没有作用”的根本原因。
培训管理的目的性要求重点围绕“一个中心,两个落脚点”来开展工作。
一个中心,即以培训管理的目的为中心,这里讲的目的不只包括直接目的,更重要的是关注基本目的与最终目的。
两个落脚点,也就是四个阶段的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一是培训需求调研,就是寻找“员工的态度、知识、技能,与满足公司运营与发展需求的差距”,将培训管理的目的,转化为实际的培训需求。
二是培训绩效管理,笔者结合为企业导入培训管理系统的经验,将培训效果评估与绩效管理的思想相结合,以实现对培训这一工作职能的目标绩效管理,紧紧围绕培训的目的来开展系统管理工作。绩效管理是为了保障绩效达成而进行的从前到后一系列工作,而不单单是对结果的考核;而培训效果评估之所以大家感觉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应用,就是因为“效果评估”还是“考核”的概念,缺少目标制定、分解、监督执行与考核的系统管理落地措施。
3、培训内容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有一家制造企业希望通过培训来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就从外部请了一位“大师”来讲,讲完了,很好,大家很激动、很感动。后来又请了一位来讲,员工忽然觉得:“咦?这位说的也有道理,怎么觉得与上一位讲的观点还有些不一样?”员工们突然觉得有点乱。
这家企业的员工,就在说“培训是浪费时间,没有用,是可有可无的过场”。这样的企业,花了大力气在做培训,但培训管理还浮在表面,因为他们只做了培训的程序、表面,而没有抓住培训的“本质内容”。
我并不否定社会上各种培训的作用,而是认为,公司的核心培训内容,应该是严肃的、规范的,就像企业制度、规范一样,指导员工行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实际上要有大量工作需要做——编制培训教材。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自然”这些课程,会有多少人说这些“培训”是没有用的?同样的,作为企业的培训如果是这样严肃、规范的课程,那谁还会说企业培训是可有可无的?
培训教材的编制,需要公司组织专业人员,有序进行。每一个培训教材,都应该是公司在这一领域{zg}的xx、{zx1}的成果、{zg}的真理、最严肃的制度、最规范的标准。所以,编制培训教材的过程,是企业全面整理、升华企业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标准资源、管理资源的过程。
当然,对内部资源的整理,不是排斥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而是要立足本企业,去整合各种外部资源,而不是直接的将不成形、不可用的垃圾知识也传授给每个员工。
4、培训的规划性、层次性与针对性
现在很多企业,只要有培训上到总经理,下到操作工一哄而上听课的场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足以说明,企业的培训是缺少系统规划的。这种规划不但但是指规划什么课程,更重要的是规划“究竟是谁,更适合怎么样的培训?针对这一人群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另外,培训管理的规划,需要按照不同岗位层级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层级,来规划出“进阶式的培训”课程。新员工入职培训(如联想的入模子培训),就让新员工参加;一般人员要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如果晋升基层管理者,就进行初阶经理人培训;如果晋升中层管理者,就进行中阶经理人培训;如果晋升高层管理者就进行高阶经理人培训(如惠普公司的进阶培训规划)。
培训的规划性与层次性,实际上,就是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有了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的。
二、培训管理的感性
1、培训文化的导向性
很多“企业重视培训,频繁组织培训”,但这种重视可能更多来自于企业领导、公司培训管理部门,而对于应当充当企业培训主体的各级管理人员并没有重视。那么,广大员工即便是重视,也无法得到各级主管的支持。所以,建立良好的培训文化,首先要让各级主管明白,培训是各级主管的核心职责;要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激励各级主管对培训重视。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规定,一个管理者要晋升,除了看其本人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之外,还要看这个管理者有没有培养出接任者。如果没有,那么本人表现再优秀,也无法得到晋升。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的建立,就从客观上迫使各级主管采取各种培养下属的措施,从而带动了公司良好培训文化的形成。当然,公司也要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级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鼓励自我加压、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2、 培训管理的激励性
任何具有上进心的员工,都会非常在意企业有没有对员工的成长投入足多的关注,如果一个员工在一个企业中,不能感受到进步,那将是各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培训学习机会不足,而导致员工的不满,乃至离职,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培训是员工{zh0}的福利”,反映的就是培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培训的激励性,一方面要求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培训,既满足企业要求,也满足员工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实现对员工的激励,比如在保障培训目的达成的基础上,将部分课程设置为“奖励课程”,让其变成通过努力工作才能获得的“机会”等。
3、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培训者的广泛性
一提到培训,人们往往回浮现出一个场景“一个老师在讲课,很多人在听,并做着记录”。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人将培训等同于了讲课。
培训作为手段,就是“将正确的观念、知识传递给员工,让员工掌握正确的方法,练就熟练的技能”。因此,一切能够达成目的的方法,都是培训。现在的培训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讲课,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技能竞赛”等都是培训;“自学”、“模拟演练”、“网络教育”也都是培训。所以,培训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方式,而是根据培训受众、课程特点,灵活设置。
正是基于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讲师也应该是广泛的。培训讲师可以是外部培训专家,也可以是内部培训师;可以是公司专职培训师,更应该重视将每位上级主管训练成为“专业培训者”,也要大力推动在企业里实现“以老带新”。
三、培训管理“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培训管理“理性”与“感性”需要相互结合,才能是培训管理的工作更有效果。
1、“理性”为“感性”的发挥奠定基础
培训管理的“理性”,体现的是培训管理的原则性、目的性、严谨性、针对性,是培训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培训开始进入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只有满足了培训管理的“理性要求”,才能将企业的培训管理纳入到了一个规划化的运作平台上,才让培训管理的“感性内容”,具有了意义。
2、“感性”放大“理性”平台的作用
培训管理的“感性”,强调的是培训管理的文化导向性、激励性、灵活性,是保障培训管理效果的必备条件,是培训管理中的关键细节所在,是更加精准化发挥培训管理作用的保障。只有充分重视了培训管理过程中 “感性因素”,才能{zd0}化培训的作用,才能够真正让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纳入到良性的、高效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