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__. I want an RV - 博客大巴
  •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转自:中央美院7工作室 作者:印想

     

    前不久,德国人马蒂亚斯教授发表了《看上去很壮观-1990-2005的中国设计教育》。此前,肖勇老师曾发表《直面中国设计教育》等文章,从各个方面对设计教育作了分析。
    壮观的中国设计界可以说拥有世界数量最为庞大的设计师队伍,但问题我们更不能忽视。
    ——————————————————————————————————————

    壮观的设计教育

    近十年来的设计教育改革无疑推动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学科名称、学科内容,还是学生数量都有着巨大的变化。为什么发展设计教育?为什么设计教育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巨大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家长观念使得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wy}愿望和理想是考取大学。但是,近年来,随着考生数量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认为必须为孩子找个既容易又能成功的“仕途”,而且这个道路可以投机取巧,可以掠过许多政策不允许做的事情,于是,大家选择了“美术设计”,“设计师”成为理想的职业。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院校看准这一“产业”,纷纷办起设计学科。几年间,具备资格的设计专业(系)和学院增至1200所。家长也看准这一形势,纷纷不惜金钱和关系代价,为自己的孩子谋得一学可上。在“卖学”问题上,价格当然视学校层次不等。
    以招生居多的西安某高校来讲,每年招生中,专业合格证由“代理”老师收取5000到万元不等。这些所谓的“代理”其实是全国各地的中学的具有管理权的美术教师,他们既希望获得高的升学率,又可以在考生交与高校的“卖学费”中提取好处费,实乃一举两得。而对于这所高校,他们所作的是要对得起学生家长交付的钱-给与学生专业合格证以示安慰,至于文化课,“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每年这些学校发出的专业合格证要在招生数量的5-7倍以上。

    在这样的招生形势下,很多学生只是为获得一个本科学历而来到学校,就读期间,不思
    学习和进取,{zh1}不能达到实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

    再来看高校设计学科建设。巨大的扩招的背后,敲着教育水平的停滞与落后的警钟。很
    多学校在没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而学费却在10000到15000
    元人民币不等。{ldz}既没有设计学科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观念,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课
    程设置,更不要说教学改革。

    平面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准毕业生手持若干证书,却对平面设计的基础字体没有任何认识
    和了解,更谈不上字体发展史。大学三四年级没有入门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不知道招
    贴的尺寸,对设计史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于课程设置,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平面与环艺课程混淆,老师混淆授课。平面的学生去做室内装修效果图,而对本专业的知识一无所知。平面教员教环艺,建筑老师教平面,环艺老师教字体,如果三者皆无,干脆放假,名义上还是为学生实习创造时间。

    表面的模仿,传统带来的陈词滥调左右着设计教学。除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切实进行设
    计教学研究与改革外,全国设计学科还有不少数量基本处于周而复始的拷贝与粘贴过程
    中。学校对设计招生工作认识不够,以“素描和色彩”两门主课决定着设计学生的前途
    命运。虽然中国学生有必要对西方素描与色彩有足够的认识,但是过分强调,甚至大部
    分的院校取消了“设计基础”或“创意”,未免太过于浮躁。具有扎实美术基本功的学
    生是否能够在设计上成功无疑是个问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开始了有如在电脑上的Ctrl+C与Ctrl+V的行为。他们不仅使中
    国设计教育的教风和学风下降,而且更重要的导致自己在人生大道中迷失。不少学生在
    完成自己的课业时选择模仿与剽窃,不能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完成学术研究课题。他们在
    图书馆,在互联网疯狂的下载去完成学术论文,同时更以“设宴款待”“洗浴休闲”“出卖色相”等取得任课教师的支持与认可,以使他们的课程获得通过,甚至在年终获
    得优秀学生的称号与奖金。

     

    "设计救国"短期内难以实现

    设计界一些人士提出的“设计救国”的口号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设计界本身存在的问
    题,客户的问题,中国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公众对设计的理解都阻碍着“设计救国”目
    标的实现。而同时,设计被人叩以“浮夸”“虚浮”的帽子,设计总是伴随着高昂的价
    格,设计拉大了贫富差距。作为这样一个浮夸的形象工程,设计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设计界本身虽具有类似娱乐圈的特点,可又不像娱乐圈,因为娱乐的对象是大众,很容
    易形象一种产业,而设计却不能够。不能建立在大众基础上的事物很难成为一种产业或
    者说路途还很遥远。此外,一些设计师不能对客户负责,甚至不能对自己的设计负责,
    “能够挣到钱”这一{wy}的目的充斥着设计行业。

    对于客户来讲,好的设计的确能够为其企业和产品带来利润。但很多企业家,他们看重
    的是眼前利益,或者说根本没有设计意识,不能正确的认识设计的作用、设计的好坏。
    他们不愿把钱花在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事物上。而希望通过设计来实现品牌增值的企业
    {ldz},没有能力正确选择能够委托的设计服务商,他们的考察标准或是价格的低廉或
    是人情关系和行贿受贿。

    在国外,一个设计作品对于产品的应用和影响要经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要有多次的
    开会研究,要有非常详尽的品牌可执行方案并附带足够的论断,要有无数的方案被淘汰
    和等待挑拣。在中国,除了有些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设计事业部和设计中心外,其他企
    业对产品有重大影响的决定都有董事长等高层管理人员决定。{ldz}的知识水平和见解
    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命运,有的甚至是管理阶层个人的愿望和梦想,与消费者脱钩。

    公众对设计的理解决定着设计的前途命运。很遗憾的是,诺大的中国13亿人口,知道设
    计懂得设计即拥有设计意识的人并不占有可观的比例。在人们生活并不富裕的社会,人
    们青睐购买廉价的产品而不计较品牌与设计。因为带有设计感的品牌产品往往都价格不
    菲。我们只能把设计推向中产阶级、富贵名族。在中国,像宜家理念的真正能够倡导和
    并推动公众认可和接受的大众设计还没有为数不多。

    虽然很多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品牌意识,但懂得品牌了解品牌识别品牌的人却很少。
    虚荣心的作祟使一部分人们盲目的追求品牌却不了解品牌。由于法制不健全,公众素质
    意识低下,模仿、抄袭的品牌呼之欲出,中下流的设计民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充当着
    这些假品牌的{dzz},他们要的只是混淆蒙混消费者的眼睛,同时,无疑他们又成为了
    制造市场混乱的破坏分子。

     

    圈内游戏

    所谓圈内游戏,就像娱乐圈,鱼目混珠,勾心斗角,互吹互捧,有些时候却为了抢夺某个项目或生意挣得你死我活。设计行业我们也可以称作“设计圈”。

    设计圈内没有固定的,规则的游戏。从人力资源方面说起,设计公司不能够按照国家和
    政府制定的用人计划执行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多的设计公司由于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而由
    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不规范的人力市场给社会就业和市场管理带来难度,也使公众对设
    计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一些地区成立了设计协会或学术委员会,这仅仅是学术或交流的民间团体组织,对于稍
    正规些的,是经过政府注册的社团法人。这些组织的存在无疑推动了设计圈的交流与合
    作,通过不定期的活动推动了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使公众初步认识设计。但这些组织中,很少能够对本行业或者地区行业产生行政性的措施和意见。应该有像“软件行业协会”、“多媒体行业协会”等组织从行业规范,用人规范,道德规范,乙方权益等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富有实效的建议。

    在中国,无论是具有国际{zg}水准的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还是一般的设计展览和
    设计双年展,仍然是像娱乐圈一样“保持着”与大众设计师的距离。我们姑且称作“圈
    内的游戏”。

    去年的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中国会,有几位被一些人称作“不应该”的设计师加盟组织,
    “关系”仍然充斥着这个非常纯洁的在国外人看来普普通通的设计交流组织。在中国,
    他却成了“xx机构”,好像只要加盟其中,定会对中国设计界和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
    影响,定会成为xx人士。在这些人里面,有些人还“为人师表”。

    即将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也应该属于“圈内的游戏”,我们展开入
    选者的名单就可以知道,入选者不乏有冈特兰堡,乌维勒斯先生,他们的设计水平不会
    有任何人产生怀疑,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有资格评定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里当成为被
    邀请参展的行列。里面的其他名字也是响彻设计界的人物。以“久经考验”的国际公认
    的设计大师的入选来提高展览的层次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那么还不如举办一个高规
    格的邀请展。我们应该看到新人的希望,而不能成为设计圈内人士彼此的游戏。

    诺基亚洛杉矶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Frank Nuovo曾在中国新浪网的采访中说:“我们希
    望能够在中国招募人才,但是有难度。一个是找到具有开放型思维的人不容易,再就是
    中国缺乏设计师的“人才网络”。后者尤其重要。在美国,设计者网络也很发达,我几
    乎直接或间接地认识所有的设计人才(one or two degree separation)。在英国和德国
    也是如此,设计师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你感觉你认识所有的{dj0}设计师。但是,中国
    就没有这样的网络。中国有设计人才,但你只能通过艺术类院校与他们取得联系。”

    是的,如果我们找设计师,名单在列的,只有翻来覆去的那些设计名家,在加上他们自
    己的爱好,能力不同,就更加困难。我们的社会应该尽之于平等的目标,给与有才能有
    远见卓识的年轻人足够的空间。前不久的大声展不是一个很好吗?通过公众的参与,年
    轻人的交流,我们一样进步。

    --------------------------------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 __. I want an RV - 博客大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