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壶
又名“土甲”,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制容器,瓷制品{zx0}流行于西晋,直口、溜肩、扁圆腹、外撇高圈足,器腹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系绳背挂。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扁壶,2005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3428万港元成交。
背壶
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壶式有扁圆等多种式样,有黄釉、黑釉、白釉、青釉、白釉绿彩等。
明宣德白釉暗花背壶瓶,2003年9月在北京翰海以150万元人民币成交。
字划壶
亦称“字形壶”,清代康熙时期出现,壶体为立体的汉字形,多做成福、禄、寿三字,笔划间雕镂透空。
民国松石绿釉寿字壶,1998年8月在北京翰海以1.76万元人民币成交。
多穆壶
元代创烧,器形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方式壶流,矮足,足脊宽平无釉,壶体上有仿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完整器目前仅有1件。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龙把多穆壶,2005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628万港元成交。
龙首壶
因壶流装饰成龙首形而得名,始于唐代。
唐代三彩贴花龙首壶。
羊首壶
流行于东晋时期,盘口、长颈、溜肩、椭圆形腹,口与肩部有一曲柄,羊首装饰在肩部与柄相对处,在历史上首开一侧有流、一侧安执手的型制,为壶这种器物最终定型。
晋青瓷羊首壶,2004年1月在北京传是以5500万元人民币成交。
象首盘口壶
盘口高而微撇,束颈、丰肩、椭圆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对称的4组条状系。壶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两侧展开附在壶体上,高昂的象鼻为壶流,对称的一侧是隋代流行的龙首形柄。
河南安阳出土的隋代白瓷象首壶。
茄式壶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
清中期犀皮漆茄壶,2005年6月在上海敬华拍卖,估价为2万-3万元人民币,流拍。
盘口壶
盘口、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四系或六系,东汉至唐盛行。
金代黑釉双系盘口壶,2004年11月在上海国拍以1.65万元人民币成交。
内管壶
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故又称“倒灌壶”、“倒流壶”、“倒装壶”,虽然有流、柄、腹体及圈足,但无口、无盖。
1968年在陕西省彬县出土的耀州窑青釉提梁倒灌壶。
鸡冠壶
辽代典型壶式,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烧造的,亦称“皮囊壶”、“马蹬壶”,因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而得名。分为5种形式:扁身单孔及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
辽白釉大鸡冠壶,2004年2月在中国嘉德以4.18万元人民币成交。
鼻烟壶
又称“烟壶”,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始于清代康熙朝,口较小,腹部扁圆,盖带一小勺伸入壶内。
清乾隆古月轩烟壶,2000年5月在天津文物以242万元人民币成交。
鸡头壶
壶嘴似鸡首,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六朝青釉盘口鸡头壶,2004年11月在东方国际以4.95万元人民币成交。
执壶
隋代出现的酒器,又称“注子”、“注壶”。唐前期器有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器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器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作茶具。
明洪武/永乐甜白釉刻芙蓉灵芝纹执壶,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162.41万港元成交。
双鱼壶
唐至五代时期流行,整体是并联的双鱼形,鱼嘴为壶口,鱼体为壶身,鱼尾为假圈足,鱼背脊间各有凹槽,槽上下两端贴有桥形系,可系绳,故又名“双鱼穿带壶”。
清中期青花双鱼瓶,2001年4月在太平洋拍卖,估价为4000-6000元人民币,流拍。
贲巴壶
磨盘口、细颈、弯曲的长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
清乾隆金地粉彩八吉祥纹贲巴壶,2003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16万港元成交。
大口尊
流行于西周以前,商代中期器有敞口、凸圆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无肩、深腹几种。东汉以后瓷质大口尊少见。
清中期粉彩诗文鸡缸大口尊,2005年10月在苏州东方拍卖,估价为3万-4万元人民币,流拍。
盖尊
带盖的尊,附属于各种不同的尊式。
西晋越窑青釉猫头鹰形盖尊,1995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估价为30万-40万港元,流拍。
双牺尊
明弘治时期出现,敛口、短颈、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对称兽耳。民国天蓝釉双牺尊,2003年12月在中国嘉德拍卖,估价为5500-8500元人民币,流拍。
摇铃尊
清康熙时流行,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有似长柄的铜铃。
清康熙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2005年10月在苏富比(香港)以1244万港元成交。
梨壶
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形状似梨。伞形盖,盖顶有宝珠纽,短颈,其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矮圈足、弯流、曲柄。
元青花凤纹梨式壶,2005年11月在东方国际以19.8万元人民币成交。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似琵琶,洗口、束颈、弧腹,腹下部较大,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台式。有的颈部饰对称的兽面双耳。
清乾隆粉彩山水如意万代琵琶尊,2002年12月在中贸圣佳以1122万元人民币成交。
僧帽壶
始于元代,壶口形似僧帽,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明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制品最为珍贵。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壶流略短于明器,不如明器优美,也不如元器敦实稳重。
清乾隆窑变釉小僧帽壶,2003年7月在中国嘉德以5.5万元人民币成交。
凤首壶
流行于唐代,又称“龙凤壶”,用龙凤纹作装饰,三彩壶凤冠作圆环状,有直口、撇口,中空,作为壶流的凤嘴有的张开,有的尖喙合并,两侧可向外流水;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披落在壶体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
唐代蓝三彩凤首壶,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8.68万港元成交。
络子尊
又称“网络尊”,清雍正、乾隆时流行,撇口、短颈、圆腹、假圈足,腹部贴凸起的网络纹。
清浅绿料络子尊,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估价为15万-20万港元,流拍。
鹿头尊
始见于清康熙朝,至乾隆朝盛行,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561万元人民币成交。
出戟尊
又称“扉棱尊”、“出戟觚”,北宋始烧,流行于明代,敞口、颈部内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颈、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镇烧制的器物仅腹部四面饰有扉棱,明正德朝以后有些器颈、腹、足四面饰对称扉棱,万历朝则有六面饰扉棱的。
明万历青花龙凤兽耳出戟尊,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385万元人民币成交。
无档尊
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平沿、圆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与平沿呼应,器形有异域风格,亦有人称之为“器座”。
明万历哥釉万字纹器座,2005年1月在云南仁恒以17.6万元人民币成交。
豆
食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多为浅盘或浅钵形,下附高圈足。足有喇叭形、镂孔喇叭形、竹节细把形、高柄把形等;质地有灰陶、黑陶、白陶、印纹硬陶及瓷。
清乾隆霁蓝釉仿铜器纹豆,2004年5月在华辰拍卖以30.8万元人民币成交。
牛头尊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
清乾隆青花缠枝纹牛头尊(一对),2001年6月在上海敬华以187万元人民币成交。
爵杯
饮酒用具,似敞口杯,口沿一侧有流、一侧有尖尾———有的无尾。器身一侧有□、平底、三锥状足,也有的为粗腰、鼓腹、圜底,流两侧附加泥钉,还有敛口、折肩、细腰、袋状足或敞口、口沿有柱的式样。
清乾隆茄皮紫釉爵杯,2003年10月在上海崇源以52.8万元人民币成交。
(jia,音“甲”)
温酒器,似爵但无流,侈口、束颈、腹较深、圜底,下承三袋足,有的有双耳。
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饕餮纹陶。
苹果尊
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形似苹果,为清代康熙朝独有器形。
清豇豆红苹果尊,2005年9月在中国嘉德以1100元人民币成交。
萝卜尊
又称“莱菔尊”,清康熙朝独特器形,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即萝卜。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2003年7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75.18万港元成交。
太白尊
又称“太白坛”,清康熙朝官窑典型器物,因摹仿诗人李太白的酒坛而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以豇豆红最xx。
清康熙豇豆红釉夔龙太白尊,2004年4月在苏富比(香港)以66万港元成交。
双螭尊
又称“双螭瓶”,创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盘口、长颈、溜肩、长腹、平底,从口至肩置对称双螭柄。
清彩百花双螭瓶,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15.4万元人民币成交。
盘口瓶
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流行于唐、宋。
清乾隆豆青釉凸雕缠枝番莲纹盘口瓶,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74.38万港元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