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国家应限制外资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 王先庆的日志- 网易博客

王先庆:国家应限制外资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

2010-06-11 15:30:03 阅读1159 评论2 字号:

                      ——美国黑石强势收购山东寿光引发的忧思

        我自2003年主持了“工业化中后期外资负效应问题研究”课题起,就开始对某些跨国公司及尤其是流通企业在中国的战略意图和宏大布局产生深深的忧虑。  我不是片面反对外资流通企业在中国的有序发展,但反对他们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危及中国本土的流通业安全,更反对他们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心理,廉价地大规模抢占中国稀缺的土地资源。如此状态,如果再不加以立法保护,同时抓紧对全国的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有关流通渠道安全知识及特性的普及教育,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成长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这种担忧,已经在我的不少文章体现出来。例如,下文是由《南方农村报》记者李晓芬采写的报道,发表于该报2010年6月4日,原标题:弱势农产业何以成“最有投资价值领域”。

        近日,一则“黑石牵头6亿美元砸向寿光”消息让公众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蔬菜之乡”。在寿光,“洋种子”占据了市场80%以上利润,农膜被国外品牌抢占60%、国外农药占领3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农业生产资料到流通领域无一例外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

   联想到高盛养猪、软银喝奶,可见越来越多的外资“围剿”中国农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验证了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的说法,“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然而,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始终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外资“挤走”内资占领寿光市场

       “现在的市场物流发达、场地宽敞,条件比原市场好很多。”日前,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新落成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下称“寿光物流园”),来自辽宁丹东的蔬菜经销商宋忠圣说,{dy}年的交易成本并不比原市场高,但听说以后租金会逐年提高。而本地蔬菜交易区的经销商拒绝入住专门的生活区,直接在交易区内搭棚。

        这个让蔬菜收购商体验到优点,却又充满不信任感的寿光物流园,便是公众xx的外资的“杰作”。它进入寿光,是以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农产品”)撤退为前提的。

        据悉,原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2003年深圳农产品出资6000万元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共同组建的,占地600亩,年成交蔬菜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深圳农产品持股54.41%。4年利润增长率达{bfb},仅2009年上半年,就以2155.83万元的净利润在该公司15家批发市场中排名第二。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如此高额利润的项目,深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wy}的上市公司,为何选择“全身而退”?“是被迫退出寿光的。”寿光蔬菜界一位资深人士透露,当地政府要求物流园3000亩整体规划,并作为母体上市,可能受资金实力限制,也可能涉及到政府的引资导向。去年10月,深圳农产品将其所持股权作价8653.95万元转让。

        针对这一亚洲{zd0}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前景规划,寿光物流园总经理栾元伟向媒体证实,以黑石集团牵头的国际私募财团注资6亿美元与旺益集团等共同组建了地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旺益集团控股,其中以黑石为主的私募控股30%,当地政府约占16%的股份。新公司欲以寿光物流园等批发市场为依托上市,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农产品批发物流网络,海南、北京、四川等地都是接下来的目标。“现在还有私募想进来,但份额就那么多,不可能都进来。”
  吸引香港旺益集团投下20亿元巨资的原因在于,整合蔬菜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可创新的盈利点,除收取租金外,还按照交易额收取1.6%-2.5%的佣金,每年约有2亿元,同时开发汽修、酒店、公寓、制冰等配套项目。寿光物流园预计今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今后将保持20%的年增长率,年净利润达8亿元。
        在寿光,农业俨然已成跨国公司眼中的金矿,无论种子、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还是流通市场,都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据统计,寿光蔬菜大棚农膜被国外品牌占据了60%以上、国外农药抢占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低门槛高利润吸引外资来华
       近年来,外资大举进军我国农业的案例并不鲜见,投资范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以及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多环节,而且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主要渠道。
      《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投入农业的外资总量增长迅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成为2009年跨国收购的主力军。“资本以逐利为目的,而在我国虽分散经营农业利润低,但规模性投资利润高,投1元可赚0.6元。”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正是外资青睐中国市场的原因所在。
  东方艾格粮食产业分析师马文峰则认为,目前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资本投入肯定有利可图。像农产品流通这种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国内企业规模比较小,如果投入大笔资金,通过提高集中度、扩大规模,即使只占领10%-20%的市场份额,利润也非常可观。
        “当前不仅外资盯上农业项目,国内也有很多非农业资本进入。”李国祥分析,国内资本往往因为运作经验不足,或盲目扩张,或经营现代农业方式不成熟,自然和市场风险控制不足,或资金实力有限,{zh1}不是倒闭,就是被外资收购。为何外资投资我国农业能脱颖而出?
       业内专家分析,一是跨国企业投资遍布全球,能够对冲单一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模式,规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管制,能保证投资收益;三是海外金融市场有成熟的农业保险机制,可实现风险与收益共担。
  李国祥认为,当外资进入农业和食品产业链越来越多,会带来潜在的外资操纵农产品资源和市场定价权的风险。“尤其是流通领域更要提高警惕,外资对农产品流通控制的影响要比生产、加工等环节大100倍。”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指出,外资涉足寿光蔬菜流通,是看准了寿光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影响力,继而向全国范围扩展。
       我国大豆产业全面失陷,丧失定价权,无时无刻提醒国人要高度戒备外资、跨国公司。“外资短期有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但后期可能真会重蹈大豆产业覆辙。”马文峰提醒,以这轮猪价波动为例,由高盛控股的双汇和参股的雨润因资金充足,并通过期货市场交易购买原料,锁定成本,趁猪价低迷大力扩充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现在已经有很多小企业开始撤退了。
  同时,马文峰也指出,无论是外资还是国内资本,均可造成市场垄断,都不能让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太大。外资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无法长期驻守某个领域,一旦发现难以继续盈利,便会撤资退出。
 

       资本围剿推动农产品价格异动
       今年以来,从楼市、股市退出的大量资金利用天气因素参与农产品炒作,导致大蒜、绿豆、玉米等价格异常波动,引起社会强烈xx。外资是否会参与这一轮炒作?
      “这一轮农产品涨价潮根本原因是去年国家货币发行过多,而全球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很难分清炒作资本是外资还是国内资本。”马文峰分析,不容忽视的是,短期内国际资本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我国外汇占款较3月份增加2863.1亿元,增量创近期新高。“而在公众看到其统计数据时,资本早就运作很长时间了。”
  业内分析,某些农产品的价格异动会有“示范”作用,会增强社会的通胀预期。若通胀预期太高,也会推高整个物价,而价格上涨反过来又对外资有利,更能吸引外资进入。
        目前,从客观条件来说,我国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使用外资占国家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不到2%,必然会继续引进外资。“在不容易形成垄断的行业以及农业行业,积极引进外资利大于弊。”李国祥表示,即使同一个外资企业,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合理利用外资可弥补国内资金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豆产业失陷对政府、企业、农户起到警示作用。”李国祥说,我国中央政府已认清“外资渗透农业会留下后遗症”,而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xx转变,仍会盲目引资。各级政府要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反垄断法》等相关法规政策严格审查、调控。“一旦外资投资的行业规模足够大,国家发改委一定要严格遏制。”王先庆建议,国家应特别注意要限制大量外资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
      “国家可以控制跨国公司一次性投资农业项目的数额,但公司让很多人参与,就很容易做大。”马文峰说,不能单看在某行业一个企业参股多少,而是要调查相关联的企业,可能跨国公司参股多个企业便能形成垄断,“不过,这确实很难监管”。

       来源: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王先庆:国家应限制外资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 王先庆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